斯堪的纳维亚文学论_文学论文

斯堪的纳维亚文学漫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斯堪的纳维亚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是指丹麦、瑞典和挪威三国。它们由于历史背景、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相近,三国的文学也十分相似。20世纪60和70年代,这三个国家随着经济发展先后进入“福利社会”。在越南战争以及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和法国大学生示威等影响下,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作家兴起了创作现实主义和非虚构性的纪实文学和政治诗的热潮。从80年代直到今日的斯堪的纳维亚文坛现代主义文学占主导地位,但是现实主义也十分活跃。这是一个各种倾向、各种流派和传统相互混杂的时代,是一种真正的后现代主义的局面,但是同60、70年代不同的是目前的各种流派无论从技巧上还是从内容上都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和借鉴,也就是说,如果目前一位文坛上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在创作时,他也会运用不少现代主义表现形式,如丹麦女作家凯什婷·索若普就是这样一位颇为典型的作家。

在丹麦文坛上还有一种称之为“奇幻文学”的流派,自80年代至今,这种流派一直处于文坛主导地位。“奇幻”一词丹麦文为fantastisk,这是一种打破形式束缚,因果关系不受理性拘束的文学,虽然在丹麦词典上只有“现实主义”一词,而无“奇幻文学”的词条,但是在丹麦文学史上,这种文学是有其传统的。早在19 世纪中叶, 汉斯·史里斯蒂安·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的作品中就有这种奇幻文学成分。19世纪末期的彦斯·彼得·雅科布森(Jens Peter Jacobsen,1847—1885)和后来的约翰内斯·延森(Johannes Jensen,1873—1950)都有这类作品。20世纪30年代, 女作家卡伦·布利克森—芬内克(KarenBlixen-Finecke,1885—1962 )用《七个神奇的故事》 (1934)为题发表作品。《七个神奇的故事》的丹麦文为

SyvFantastiske Fortellinger,直接用了fantastisk一词。二次大战以后 ,有一批作家积极推崇布利克森,最主要的有马丁·汉森(MartinAlfred Hansen,1909—1955),他从民间故事中吸取营养, 创作了虚幻想像性的作品,如《尤纳坦的旅行》(1941)和《幸运的克里斯托夫》(1945)等。50、60年代,随着欧洲现代主义文学传入丹麦,丹麦出现了更多的奇幻文学作品,主要作家有继承安徒生传统写童话故事、又深受卡夫卡影响的维列·舍伦森(Villy Sórensen,1929— )和斯文·霍尔姆(Sven Holm,1940— )等。80年代以来的主要代表作家是哈内·玛丽亚·斯文德森(Hanne Marie Svendsen,1933— )和伊勃·米凯尔(Ib Michael,1945— )等。

现就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目前活跃在文坛上各种流派的代表作家作一简单介绍:

凯什婷·索若普(Kirsten Thorup,1942— )丹麦女诗人、 女小说家,她是丹麦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1942年出生于丹麦中部菲英岛的一个小村庄里,家境比较贫困,其父亲靠出售书报为生。她中学没有毕业就辍学,做过各种零星工作,对劳苦大众的生活和困境有深刻的了解和体会。生活的磨炼铸造了她坚强和执着的个性,为她日后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索若普的处女作诗集《内部—外部》发表于1967年。这部作品深受丹麦另一位女诗人英格尔·克里斯登森的影响。第二年索若普发表了短篇小说集《今天的原因》(1968),这两部作品文学史家视为属于现代主义文学范畴。

诗集《来自里雅斯特的爱》(1969)和《今天是第一流的》(1971)以及长篇小说《宝贝儿》(1973)被称为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宝贝儿》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着重探讨性和金钱的关系,其意图是向人们显示“暴力行动是邪恶社会的症状”。索若普由于这部作品于1979年获国际佩加萨斯奖,该作于1980年被译成英语后在美国发表。

从70年代末期起,索若普的创作手法转向写实主义,其作品比过去更直接地批评社会,主要有长篇小说《小约娜》(1977 )和《长夏》(1979),小说通过对乡村姑娘约娜从10岁到20岁生活经历的描述,反映了丹麦50和60年代农村中的人民生活以及年轻人为摆脱乡村狭隘生活小圈子寻找自己生活道路,努力奋发的坚强性格。这两部作品是70年代丹麦文坛上典型的纪实性作品。80年代期间她又发表了两部以约娜为中心的续篇:《天堂与地狱》(1982)和《最大限度》(1987)。这四部系列小说是索若普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品。

索若普的创作道路从抽象到具体,从实验到写实,但是无论她的创作手法如何变化,她所描述的主题却是同一个,那就是广泛而深刻地描述妇女日常的和变化多端的生活以及她们的反抗企图。她以准确而细腻的手法表达了普通人的各种感情的汇合与转换,她继承丹麦优秀工人作家尼克索的传统,但是技巧更为精巧,更为大胆。

哈内·玛丽亚·斯文德森,丹麦女作家,出生于丹麦北部风景优美的渔村斯卡根。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图书馆馆员。她于1958年毕业于哥本哈根大学斯堪的纳维亚语言文学系,此后曾在那里执教5年。 1960年起在丹麦国家广播公司戏剧文学部工作,后又担任该部的副主任。

斯文德森是丹麦当代奇幻文学的代表,她继承安徒生大众化的“说故事人”的文学传统。以她最著名的小说《金球》(1985)为例,该作品写环境污染将毁灭世界,主人公是一位寻根访祖的讲故事的妇女。她通过同她自己的、颈上挂着一只魔球的高祖母的谈话,描写了生活在一个虚幻的丹麦小岛上的居民400年的历史。 斯文德森在这部小说中不仅继承丹麦文学中源远流长的、突破时空界限的奇幻文学传统,而且深受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金球》于1985年获丹麦文学奖。

在《金球》之前,斯文德森发表过三部长篇小说《玛蒂尔达的梦想之书》(1977)、《雾月下的舞蹈》(1979)和《狗鱼》(1980),以及一部短篇小说集《同上帝和魔鬼的曾祖母的谈话》(1982)。1985年以后,斯文德森还发表了长篇小说《火堆上的卡伊拉》(1987)和《太阳底下》(1991)以及短篇小说集《凯什婷的事以及鬼怪幽灵的故事》(1992)。此外,她还出版过儿童读物《这块红石头》(1990)以及有关文学技巧的论文集和剧本等。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mer,1931— ),瑞典作家,是瑞典诗坛上象征主义代表,50年代起从事写诗生涯,在创作风格上受纪德影响很深。他的诗作主题多样,音韵铿锵有力,比喻生动优美。早期作品注重于精神与内心的分析,探索人类灵魂的奥秘,把自己作为第三者客观地去观察和探索,如诗集《十七首诗》(1954)、《路上的秘密》(1958)、《半完成的天空》(1962)、《看见黑暗》(1970)和《波罗的海》(1974)等。近斯作品则较多反映生活、社会和政治现实,如《真实障碍》(1980)、《乱哄哄的市场》(1983)和《为了生者和死者》(1989)。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卷数不多,但被译成多种文字发表,因此他在国际上,尤其在美国知名度较高。他曾荣获贝尔曼诗歌奖(1966)、瑞典文学大奖(1979)和文学促进大奖》(1982)等。

P.C.耶舍尔德(P.C.Jersild,1935— ),瑞典作家。 早年当过医生。50年代后期开始创作。作品以描述现实社会问题为主,是当代瑞典抨击官僚主义制度文学的代表。他认为在官僚主义严重泛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人的本性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消灭,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压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无情,人的存在只是一种梦魇的幻觉。

他的主要作品有小说《猎猪》(1968)、《儿童岛》(1976)、《一个活着的灵魂》(1980)、《河流之后》(1982)、《第五十个救星》(1984)、《豪尔格森一家》(1991)和《一个开放的市场》(1992)等。

玛格蕾特·约翰森(Margaret Johansen,1923— ), 挪威女作家。她曾当过速记员、报刊通讯员等,也常为电台和电视台的娱乐节目和教育节目写文章。

约翰森步入文坛较晚,48岁才发表第一部作品。长篇小说《你不能一走了之》(1981)是部描写妇女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不到应有教育、找不到职业、受歧视的作品。由于它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当代资产阶级社会中妇女不平等地位,引起挪威文坛轰动,并被改编成话剧和电视剧,成为1984 年最受欢迎的剧目之一。 短篇小说集《星期一的孩子》(1985)生动地揭露了儿童表面幸福愉快,实际受虐待、遭摧残的事实。

约翰森的作品主题以妇女和青少年为主,她擅长透过简单的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揭示妇女和儿童受歧视、受虐待的实质,并且用讽刺、幽默的手法,使之淋漓尽致地暴露在读者面前。她的作品不仅在挪威受到好评,而且被译成俄、英、德等多种文字发表,有的作品成为波兰、美国大学文学系的教材。

爱娃·西伯格(Eva Seeberg,1931— ),挪威女作家。生于奥斯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8岁发表的小品文集《惊讶》(1949)轰动挪威文学界。1961年以来,西伯格一直定居在瑞典,同时用挪威语和瑞典语创作。1952年,21岁的西伯格发表了长篇小说《他在我身边》获得更大成功,被转译成好几国文字,并被拍成电影。接着她又发表了《再也不孤独了》(1953)、《多情的年代》(1966)等,这些作品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妇女的描述,深刻反映了当代妇女问题。

在两次访问我国西藏后,西伯格发表了几部宣扬佛教思想的作品,如《她没有死》(1972)和《是的》(1973)等。

西伯格在80年代里创作出好几部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其中包括《死亡后的三天》(1981)、《再来一遍》(1985)、 《我看不见你》(1986)和《奇迹的时代》(1989)等,这些作品在挪威和北欧文坛上引起了轰动。《死亡后的三天》叙述一个中年妇女突然死亡,灵魂离开身躯后停留在屋里,她的灵魂看到和听到了至爱亲朋如何在她死后议论和算计她,她的悠悠魂魄无所适从,最后却复生过来,她于是大悟昨非今是。这部作品有浓厚的卡夫卡作品的色调,但是她作品中主人公魂游世间要比人变甲虫写得更深刻。西伯格在1990年出版了小说《旅行可以开始》,这部小说可以说同她以往作品的风格大为迥异,情节曲折,悬念性强,通过一个女理发师到墨西哥旅游所遇到的麻烦和一段恋情,来点出人类即将面临巨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及大自然将给人类的严厉惩罚。

西伯格的作品注重从平凡琐事中来探讨妇女的人生,描写细腻生动,富有生活情趣。她曾多次荣获挪威和瑞典文学奖。

挪威作家达格·苏尔斯德(Dag Solstad,1941—

)的第一部作品是深受卡夫卡作品影响的短篇小说集《螺旋》(1965),这部作品描写人的孤独和与世隔绝。长篇小说《九月广场二十五周年》(1974)描述工党领袖抛弃社会主义,同美国资本家合作背叛工人阶级。70 年代末80年代初苏尔斯德发表了战争三部曲:《叛卖,战前的年代》(1977)、《战争,1940年》(1978)和《面包和武器》(1980),这三部曲旨在说明挪威国内的纳粹分子、德国占领者和挪威资产阶级之间有着共同利益,小说以挪威首都奥斯陆东郊一个小镇作为背景,揭露挪威资产阶级政府在战前年代对希特勒德国的软弱屈从,以吉斯林为首的挪奸开门揖盗、出卖民族利益,作品还真实地描写了在德国军队长驱直入时,挪威的工人阶级和一般军民奋起抵抗的经过,也描写了挪威人民在战后所经历的困苦和迷惘。

此外,他还著有散文集《旋转的椅子》(1967),长篇小说《对不可测知的事物的描述》(1984)、《1987年小说》(1987)和《无缝的一边》(1990)等。《1987年小说》于1988年获北欧理事会文学奖。

标签:;  ;  ;  ;  ;  

斯堪的纳维亚文学论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