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福祉和适应_可持续发展论文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福祉以及适应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福祉论文,适应性论文,气候变化论文,人类论文,全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气候的频发以及城镇化的迅速发展给许多生态系统造成了越来越严重的负面影响①。一方面,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排放急剧增加导致全球温度快速上升,近三十年来表现得尤为明显,从而引起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等现象的发生,影响降雨和大气环流的变化规律,大大增加了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冻土区的土层不稳定性以及冰川湖泊的数量和面积,严重威胁各类生态系统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土地和海洋的占用率越来越高,地球上有限的资源大规模无序地被开采,生物化学污染日益严重,区域与国家之间发展极不平衡,这些现象导致耕地面积迅速减少,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能源、森林资源短缺,土地盐碱化、沙漠化面积增加。这些负面作用阻碍了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对人类健康和活动造成影响,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福祉,甚至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性②。

       一、可持续性与人类福祉

       可持续性是指一种可以长久维持的过程或状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由生态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和经济可持续性三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早期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而不损害下一代发展的需要;最近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保护地球的生态系统,以支持现在和将来的人类福祉③。

       生态可持续性是指生态系统持久地维持其内在组分、组织结构和功能动态健康及其进化发展的能动性的总和。它有两个基本属性——其组分、组织结构和功能动态的生存健康和发展进化。其中生存健康可以用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以及自调节力来衡量;而发展进化则可以用系统的自组织力来衡量,因此,生态可持续性由生态整合性、自维持活力、自调节力和自组织力4个内在的能力要素构成。这一四元构架体系反映了一个可持续生态系统应具有的内在的组织结构的整体性,功能过程的联结性,在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对物质能量、信息的汲取与利用能力,自我控制机制和自我进化或自我发展能力④。

       第一,生态整合性是生态系统内在的组分、结构、功能以及它外在的生物物理环境的完整性或整体性。其包括三个方面的特性:(1)既包含生物要素(如物种)、环境要素(如光、温等)的完备程度,也包含生物过程(如生理、遗传、生殖等),生态过程(如演替)和物理环境过程(如水文循环)的健全性;(2)强调组分间(如营养层结构)的依赖性和功能过程(生态流)的关联性与和谐性;(3)涉及到生态系统的多个组织层次(如,从基因水平到景观水平等)和多个尺度(时空)意义。

       第二,生态系统的自维持活力是生态系统通过内在的汲留和转换机制利用以及转化系统内和周围环境中可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以支持其生存、演替或进化的基本需求的能力。包括:(1)对资源(养分、能量、信息等)的利用或转换速率和效率的提高;(2)对环境资源的可汲取和可持留程度;(3)对系统内环境资源的自生、异生与替代性使用能力(如,对有害毒物的降解与转化回收能力)。

       第三,生态系统的自调节力是生态系统协调其内部组分相互作用(如种间竞争)格局,系统功能动态(如生态流过程)以及灵活地适应、吸收、衰减或抵抗外界环境胁迫或压力的机制。包括四个方面的特性:(1)系统组分之间内在平衡:单一组分的增长是有限的;(2)系统内源性反馈机制:负反馈作用常常占优势;(3)关键组分(如优势种)、关键过程诱导着系统动态变化;(4)在环境胁迫下系统具有以组分变化(物种的消失或变异)来补偿和替代系统功能多样性的机制。

       第四,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力是生态系统充分有效利用环境可获得的能量(如太阳能)及外部扰动来改进、重建和发展其内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以达到一个相对发展或进化状况的能动性。包括三个方面的特性:(1)自组织过程是生态系统对环境压力利用的系统反应;(2)对每一个生态系统自组织过程将至少有一个最适运作点,它是驱动系统演化的内外诸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样推动系统达到并维持在该点;(3)利用可得到的环境能量,生态系统通过能量降解和物质分解合成代谢生成新的组织结构。

       人类的福祉则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利用和开发中为实现美好的生活、健康、经历、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等等而选择各种生活的自由和能力。人类福祉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维持高质量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包括维持安全和生计所需的物质、收入、资产、足够的食物、住所、家居设备、衣服和获取商品的途径;(2)健康,包括身体健康、良好的感觉和健康的生活环境;(3)良好的社会关系,包括社会凝聚力、获得相互的尊重、良好的家庭关系以及给孩子或其他人提供帮助的能力;(4)安全,包括安全地获得自然资源和其他资源、个人和财产的安全、可控可预期的生活环境以及免受自然和人为灾害的影响;(5)自由权和选择权,包括对发生事情的控制能力和实现个人成就的能力。这五个方面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其中一个要素状况的改变通常会对其他要素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与人类福祉的实现从根本上讲是高度一致的:(1)生活繁荣富强。通过保障更好的教育、就业、信息产业、医疗和住房以及减少不平等来结束贫困和改善福祉,从而实现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2)粮食安全的可持续性。通过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可持续性来结束饥饿和实现长期的粮食安全(包括更好的营养)。(3)水安全的可持续性。通过综合性的水资源管理实现清洁饮水和基本公共卫生的普及,并确保其得到有效分配。(4)清洁能源的普及。提高能够使局地污染和健康影响最小化以及减轻全球变暖的清洁能源的普及度。(5)健康和多产的生态系统。通过更好的管理、评估、测量、保护和恢复等方法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6)可持续社会的管理。协调管理各级机构来实现其他五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最终实现人类福祉。

       二、“未来地球”与人类福祉

       “未来地球”是一个国际研究组织联盟构想的新型国际计划⑤。该计划旨在推动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它的目的是发展面对全球环境变化所带来挑战的全球社会所需的知识,确定并实施使社会过渡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未来地球”将为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与社会的合作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未来地球”的概念框架(图1)描述了一个相互联系的系统,该系统中自然系统和人类活动都是推动区域和全球环境变化的因素,它对人类福祉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福祉的变化(如收入和健康)直接受到人类和自然驱动力的影响,同时它们也能改变这些驱动力,例如,收入和食物的变化会改变能源和土地的利用与排放。该计划包括了各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有关社会的知识,地球科学,生态和许多地区与部门需要的专业知识,以了解和跟踪地球和人们的状态,为过渡到全球可持续性提供支持、开发和推进方案。找到和确定解决方案和转换方法,减少消极变化的风险和提高积极的效果是这个概念框架的核心,专注于三大要素:改变人类驱动力的轨迹,减轻全球环境变化的压力和增加改善人类福祉。

      

       图1 “未来地球”的理论框架和主题研究方向

       概念框架指出了“未来地球”研究面临的关键挑战,表现为以下三个广泛而综合的研究主题:(1)星球动力——从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中理解地球如何变化。重点强调观测、解释、理解和预测地球环境和社会趋势、驱动力和过程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还有预测全球阈值和风险: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特别关注社会和环境各种尺度变化的相互作用。(2)全球发展——为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公平管理,食物,水,生物多样性,健康,能源,材料等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提供知识:强调对于人类活动和环境变化给人类社会健康和福祉以及全球环境变化和发展的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的理解。(3)向可持续发展转化——对转化过程和选择的理解,对可持续发展如何与人类价值观、新兴技术和经济发展途径相关进行评价,对跨部门和地区治理全球环境的策略进行评估。该研究主题强调能够使基础社会向全球可持续发展进行转换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科学。它会探索制度、经济、社会、技术和行为的变化如何有效地将社会转换成可持续发展以及这些变化实现的最优化方案。每个研究主题要求一系列的研究领域和学科之间的合作,其中不乏连接学科专业知识的关键领域。例如,对于人类环境和社会趋势的综合理解需要各种学科的研究贡献,如,大气和海洋科学、水文学、地质学、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环境伦理学和工程学。

       经过长期的协商后,“未来地球”计划确定了5个重点,按优先顺序分别为:(1)预测:提高对未来环境条件及其对人类影响的预测的效果;(2)观测:发展、增强和综合各种所需的观测系统,来监控全球和区域环境变化;(3)限制:对如何预测、避开和控制破坏性的全球环境变化作出决策;(4)回应:决定什么样的制度、经济和行为的改变能够使全球可持续发展更为高效;(5)创新:在发展科技、政策和社会响应中鼓励创新(与健全的评价体制相结合)以实现全球可持续化发展。同期,贝尔论坛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主要研究资助机构确定了几个关键活动:(1)通过区域和年代际尺度分析和预测,对风险、影响和脆弱性进行评估;(2)通过先进的观测系统掌握环境的状态;(3)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作用;(4)增强提供给用户的环境信息服务;(5)有效的国际协作机制,焦点集中在沿海区域脆弱性、淡水安全、生态系统服务、碳平衡和最脆弱的社会。这与未来地球的5个重点大同小异,可谓是它们的延伸和发展,特别强调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以及国际间交流合作的重要性。

       “未来地球”的目的是传递社会所需的全球和区域尺度的知识,以有效地应对全球变化,同时满足经济和社会目标。“未来地球”与人类福祉的关系可从该目的中窥见一斑:(1)与利益相关者进行国际研究合作,应对ICSU-ISSC展望和贝尔论坛过程中的重大挑战,使人类和财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2)继续成功的国际合作项目以应对关键的全球环境变化问题;(3)协调所有领域包括社会、经济、自然、健康、人文和工程科学的各种新生研究人员,并培养他们积极参与进来,以确保未来的使用和成功的研究成果;(4)战略性地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解决日益增长的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5)不但在科学的努力上,而且在科学政策与实践的桥接上,支持开发人类可能性的研究,服务供应,通信和能力发展上形成重大转变;(6)为科研计划提供一个强化的全球性平台和区域节点,以支持全球可持续性和增强综合、评估和观测的协作能力。以上6个具体目标都与人类社会的福祉息息相关。

      

       图2 气候变化的人为驱动因子、影响和响应的示意框架图

       资料来源:摘自IPCC第四次报告。

       如图2所示,“未来地球”将会回答一些根本问题:全球环境如何改变及其原因;未来将会变成什么样;对于人类发展和地球上各种生命的危险和影响是什么;“未来地球”计划还能够切实地减少风险和脆弱性,增加弹性和创造力,以期未来能实现繁荣和公平。人类活动在局地、区域和全球范围内严重影响环境,改变地球系统。地球上气候的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侵蚀着人类福祉,并延缓脱贫致富的步伐,对人类社会造成潜在灾难性的和不可逆的影响,这使得实现向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转变迫在眉睫。人为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是危险和机遇并存的。一方面,该变化对人类在地球上的繁荣是个威胁;另一方面,它又为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未来地球会解决扶贫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如食物、水、能源、健康和人类安全以及这些领域的联系和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该计划能对诸如治理、临界点、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生活方式、伦理与价值观的保护这些领域提供和整合新的见解。它将探讨对于向低碳未来进行科技和社会转换的行动和选择的经济影响。“未来地球”还将探索新的研究领域和建立新的方法,以产生更综合且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

       三、中国未来发展与可持续性关键问题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过去的几十年里,发展经济是主要的目的。而今,如何权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如何从单一的经济发展作为主线方针策略转换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上来,如何把人类福祉作为发展目的,都是今后几年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⑥。但是中国目前的状况又是历史文化和现实国际的综合体,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面对重重困难。中国未来发展与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口压力。它是可持续发展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促进与制约并存的关系。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索取,对生态和环境的严重破坏,由此造成自然、社会和经济的不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人口控制,保持人口均衡并与生态环境、社会和经济相适应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2.自然资源稀缺性。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的稀缺是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对自然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虽然中国的自然资源总量较大,但人口基数庞大,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稀少,如何高效地利用自然资源则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起点。

       3.环境价值的保护。人类发展与环境价值的保护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人类对资源的不合理发展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但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保护环境和生态的能力;恶劣的生态环境会制约甚至动摇发展的基础,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发展和进步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环境问题是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之一,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4.社会平等和均衡发展。可持续性理论的三大支柱之一是社会的平等(equity),这包括经济财富、资源财富、社会财富等方面具有公平合理的权利。这里排除平均主义,而更强调平等的竞争权力。一旦不平等程度超过社会能够承受的底线,可持续性会受到严重的威胁。

       总之,影响中国未来发展与可持续性的根本问题是控制人类活动产生的压力。生态环境的自净能力是有上限的,维持可承受范围内的压力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旦超过阈值,生态环境则会受到损害,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认清阀值,控制压力,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基础也是关键,在环境的价值得以保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谋求人类社会的发展。

       注释:

       ①②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 to the Fif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2013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Summary for Policymakers).Solomon,S.,D.Qin,M.Manning,Z.Chert,M.Marquis,K.B.Averyt,M,Tignor and H.L.Miller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NY,USA.p.27.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s Ⅰ,Ⅱ and Ⅲ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ore Writing Team.Pachauri,R.K.and Reisinger,A.(Eds.) IPCC,Geneva,Switzerland,2007,p.104.

       ③④Mauser W,Klepper G,Rice M,et al.,Transdisciplinary global change research:The co-creation of knowledge for sustainability.Current Opinion in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2013,5(3),pp.420-431.Griggs D,Stafford-Smith M,Gaffney O,et al.,Polic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for people and planet,Nature,2013,95(7441),pp.305-307.

       ⑤Research Framework for Future Earth,2013.Future earth research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ICSU.p.100.Future Earth Initial Design,2013.Future earth research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ICSU.p.100.Future Earth:Research For Global Sustainability,2013.Future Earth Transition Team.p.10.

       ⑥冯伟林、李树茁、李聪:《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资源科学》2013年第7期;胡聃:《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一个测度框架》,《应用生态学报》1997年第2期。

标签:;  ;  ;  ;  ;  ;  ;  ;  ;  ;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福祉和适应_可持续发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