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民主集中制”的由来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主集中制论文,由来论文,试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有的学者撰文认为“我党的‘民主集中制’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三个阶段。”〔1〕其中以1927 年初毛泽东提出县级政权要实行“民主委员制”为起源,以1928年提倡军队要实行民主集中制为正式形成。笔者不敢苟同,提出质疑,即我党的“民主集中制”直接继承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并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
一、“民主集中制”的由来应追溯到马、恩、列时代
第一,中国共产党直接继承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建党组织原则。我们党一开始就是按照列宁建党学说的组织原则建立的,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共一大的讨论过程和结果都有充分的体现。中共一大召开之际,中国共产党最早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因在广州工作繁忙,不能分身,未能参加大会。但他委托包惠僧参加了大会,并提出了一个“共产党应该是民主集中制,应该是信仰共产主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实行共产主义”〔2〕的党纲交大会讨论。 这些意见曾在会议上宣读和讨论过。就大会讨论的结果而言,陈独秀提出的党内生活要有民主指导思想,基本上为各地代表所接受;并规定了党的组织原则,强调既要有民主又要有集中。纲领的第三条规定“我党采取苏维埃的形式”,即用组织党的委员会的形式确立集体领导制度,决定重大问题要由委员会集体讨论。第十五条规定“本纲领需经全国代表大会2/3的代表通过修正案时方可修改”。另一方面又强调了集中,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地方组织必须服从中央。纲领的第十条和第十二条分别规定:“这些组织(地方不同行业的党组织)必须受党的地方执行委员会指导。”“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都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3〕这样, 中共一大就明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完全按照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榜样,按照列宁主义的原则来建立。”“它是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把全体党员组成为一个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和统一纪律的战斗整体。”〔4〕所以我党是按照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建党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党的一个支部。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按马列主义建党学说来建党的,而且在建党过程中还得到了共产国际的具体帮助。列宁和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极为关注,先后派国际代表马林、尼可尔斯基到中国上海,帮助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建中国共产党。根据党内的酝酿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决定我党是按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来建立的。1922年7月, 中共二大明确宣告:中国共产党“决定正式加入第三国际,完全承认第三国际所决议的加入条件二十一条(其中第十三条是‘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为国际共产党之中国支部。”〔5〕这充分说明我党不仅一建党就继承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建党组织原则,而且在当时又是国际共产党的一支部。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我党的“民主集中制”的由来应直接渊源于列宁主义。
第三,“民主集中制”萌芽于马、恩时代,形成于列宁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首创无产阶级政党时,虽然还没有提出过“民主集中制”这个概念。但在他们指导下制定的共产主义者同盟和国际工人协会等章程中已明确规定了一些组织原则,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因此,“民主集中制”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其思想渊源可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的理论和实践。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制定的纲领中提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6〕他们在为同盟设计的组织原则方面强调“组织本身是完全民主的,它的各委员会由选举产生并随时可以罢免,仅这一点就已堵塞了任何要求独裁的密谋狂的道路”〔7〕。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工人协会的共同章程和组织条例》中还规定,对有关原则问题的决议均须举行记名投票,决议一经通过就必须服从。此后,在第一、第二国际时期,他们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斗争中,在组织原则方面为后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留下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革命实践中,继承性地发展了马、恩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党的组织原则理论。他早在1902年初写作出版的《怎么办》一书中,就充分发挥了马、恩这一建党理论。主要突出地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是在继承马、恩“工人通过革命争得民主”、“组织是民主的”思想基础之上,提出了按照“广泛的民主原则”建立民主制的新思想,并论述了“工人阶级是争取民主制的先进战士。”〔8〕其次是在继承马、恩“决议一经通过就必须服从”、“把铁路、工厂、土地以及其他私有财产交给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基础上,提出并论述了建立集中制的新见解。列宁在《怎么办》一书第四章第五节“‘密谋’组织和‘民主制’”中,就着重指出:“只有集中的战斗组织,坚定实行社会民主主义政策而能满足一切革命本能和革命要求的组织,才能使运动不致举行轻率的进攻而能准备好有把握取得胜利的进攻。”〔9〕在第六节“地方工作和全俄工作”中,他又进一步明确指出:“建立集中制的组织”是“绝对必要的……决不会减弱,而只会加强我们的联系的牢固性和我们的地方鼓动工作的稳固性。”〔10〕显然,列宁是在继承马、恩的无产阶级建党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民主制”和“集中制”新概念。
在此基础上,列宁在实践中又深化了这一理论。即首次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建党原则。1905年12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关于党的组织的决议中,列宁第一次使用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1906年3月, 列宁在《提交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统一代表大会的策略纲领》中指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是现在一致公认的原则。”〔11〕1906年4月,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四次(统一)代表大会根据列宁的提议,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原则载入党章。从此,确立了民主集中制这一科学概念,并成为无产阶级政党建设中的一个根本性原则。后来,列宁把这一原则推广到共产国际各国党的建设中,提出“加入共产国际的党,应该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起来的。”〔12〕因此,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是渊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的理论和实践。也就是说,“民主集中制”萌芽于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形成于列宁时期。
由此观之,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始就直接继承了列宁建党的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并没有经过萌芽、形成阶段。
二、中国共产党继承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又继承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并以宏伟的气魄、博大的胸怀、渊博的学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这突出地体现为如下四个方面:
1.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充分发挥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首先,精辟地论述了坚持民主集中的重要性。毛泽东早在1937年5月, 在谈到党内民主问题时曾指出:“党内的民主是必要的。要党有力量,依靠实行党的民主集中制去发动全党的积极性。”“在新时期,集中制应该密切联系于民主制。用民主制的实行,发挥全党的积极性。”就能“团结全党像钢铁一样”〔13〕。这短短的几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其次,科学地阐明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深刻地论述了民主和集中的辩证关系。1937年10月,毛泽东在和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谈话中,就从政府的组织形式角度阐明了民主集中制的含义。他指出,应当不但看名词,而且看实际。民主和集中之间,并没有不可越过的深沟,对于中国,二者都是必需的。一方面,我们所要求的政府是“真正代表民意的政府”,这个政府一定要有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也一定要能够自由地去支持政府,“有一切机会去影响政府的政策”,这是“民主制的意义”。另一方面,“行政权力的集中化是必要的”,“只要执行时不违背曾经民意通过的方针,其执行必能顺利无阻。”这就是“集中制的意义。”〔14〕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把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原则精神发挥为:民主集中制就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民主是对集中而言,自由是对纪律而言。这些都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矛盾着的侧面,它们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强调某一个侧面而否定另一个侧面。在人民内部,不可以没有自由,也不可以没有纪律;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这种民主和集中的统一,自由和纪律的统一,就是我们的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内涵和民主与集中辩证关系的科学论述。第三,提出了建立报告制度和党委制、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1948年上半年,为了克服党内出现的无组织无纪律现象,毛泽东狠抓健全民主集中制问题,强调集中必须统一权力于中央,加强党的统一领导。其主要措施就是建立报告制度。即“每两个月,向中央和中央主席作一次综合报告”,“必须改正对上级事前不请示、事后不报告的不良习惯。”〔15〕有了集中,又如何搞好正确的集中呢?对此,毛泽东就在建立报告制度后,就开始着手考虑这个问题。当年9月,作出《关于健全党委制》的决定,强调“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16〕规定一切重要问题均需交委员会讨论,作出明确决定,然后分别执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二者不可偏废。
2.在工作方法上,第一次把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党的群众路线与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它的核心是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民主集中制则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组织原则上的集中表现,“没有民主意见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办法。”〔17〕所以毛泽东主张,“先民主,后集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领导同群众相结合。”〔18〕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这样就把民主集中制和党的群众路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对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一个重大发展。
3.在具体运用中,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推向更广泛的领域,使民主集中制成为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毛泽东最早将民主集中制从党内推广到党外是1927年初,他在《战士》周刊著文提出县级政权要实行“民主委员制”〔19〕。1928年, 他提倡在军队中也应实行民主集中制。 1937年7月23日,毛泽东针对抗战的新形势, 一再强调政府如果要发动民众,就要实行民主集中制。并指出“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最有力量的政府是这样的政府。”〔20〕同年10月,他又论证了政府要实行民主集中制。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说:“新民主主义政权应采取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只有这个制度,才既能表现广泛的民主,使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有高度的权力;又能集中处理国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推广到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提出要在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实现这样一个目标,即“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21〕这样从理论到实践,就使民主集中制成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组织制度。无疑,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又一重大发展。
4.在实行民主集中制的过程中,提出了共产党要接受监督的思想。有了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又如何坚持和健全呢?毛泽东早在1945年7月与黄炎培谈话中, 就从政府坚持民主集中制的角度回答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22〕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各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他说:“各党派互相监督的事实,也早已存在,就是各党派互相提出意见,作批评,所谓互相监督,当然不是单方面的,共产党可以监督民主党派,民主党派也可以监督共产党。”〔23〕显然,这比列宁的要接受共产党监督的思想上升了一个理论梯度。
第二阶段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里,审时度势,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对民主集中制理论提出了新的独特的见解。从而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理论。这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科学地论述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伟大意义。邓小平同志认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命运的事情。”“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24〕为此,他又进一步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最根本的制度,也是最便利的制度,最合理的制度,永远不能丢掉。显然,这是邓小平同志在继承毛泽东关于坚持民主集中制的重要性基础上,充分论述了其伟大的意义,从而丰富了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思想。
2.深刻地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党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历史经验教训中,指出:离开民主谈集中不会有真正的集中,离开集中讲民主就不会有真正的民主,我们要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一方面,当前特别需要强调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要创造民主的条件。另一方面,党是一个战斗的组织,没有集中统一的指挥,是不可能取得任何战斗胜利的,一切发展党内民主的措施都不是为了削弱党的必需的集中,而是为了给它以强大的生气勃勃的基础。实行民主基础上集中的原则是个人必须服从组织,少数必须服从多数,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全党必须服从中央。否则,党就形成不了一个战斗的集体,也就没有资格当先锋队。这些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民主集中制的本质,是丰富毛泽东民主集中制理论的又一表现。
3.提出并论述了中央要有权威和集体领导,要树立领导核心的思想。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了中央要有权威的思想。他强调: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不能搞“你有政策我有对策”,更不能搞违背中央政策的“对策”〔25〕。如果党中央和国务院没有权威,局势就控制不住,更不可能解决问题。中央有了权威,困难时也能做大事。因此,他要求全党要维护中央的权威,“四个服从”中最重要的是全党服从中央。否则,党就要涣散,没有战斗力。集体领导中要树立领导核心问题,邓小平同志早在1962年就指出:我们党,在过去一段时间里,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都强调树立核心;核心大体上树立了,就着重强调如何当好“班长”。“这就是说,一定要树立核心。不建立核心,处于涣散的状况,这个党委的工作是做不好的。”〔26〕1989年政治风波后,他进一步论述了领导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他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27〕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显然,这是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一大表现。
4.提出并论证了要建立监督制度的新见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深刻反思我党历史经验和教训,明确指出:过去我们党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其“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28〕制度可以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为此,他多次强调要加强民主集中制的制度建设,建立监督制度(包括:党的代表大会、党内选举、保障党员民主权利、集体领导、党的生活、党内监督、干部管理等)。使民主集中制制度化、规范化。这是邓小平同志发展了毛泽东民主集中制思想的一个突出表现。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在继承列宁民主集中制建党理论的基础上,毛泽东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列宁的民主集中制理论。邓小平则在新的历史时期又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从而把马列主义民主集中制建党学说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注释:
〔1〕《党史信息报》1994年11月16日。
〔2〕〔5〕《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集》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3、14页。
〔3〕《中国共产党章程辞典》,红旗出版社1991年版,第436、437、438页。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通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5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2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96页。
〔8〕〔9〕〔10〕《列宁选集》第1卷,第292、346—347、352 页。
〔11〕《列宁全集》第2版,第12卷,第214页。
〔12〕《列宁选集》第4卷,第311—312页。
〔13〕〔19〕《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8、30页。
〔14〕〔20〕《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383、347页。
〔15〕〔16〕《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264—1265、1340页。
〔17〕〔18〕〔2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19、816、 819页。
〔22〕〔23〕《人民日报》1981年3月6日、1957年6月19日。
〔24〕〔26〕《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12、303、225页。
〔25〕〔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7、310页。
〔28〕《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