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技巧论文_胡茹娟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技巧论文_胡茹娟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摘要】

小学语文阅读在教学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所以,基于小学语文阅读的重要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就应该从教学的技巧和手段方面下功夫。通过提高语文阅读能力,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和综合素养,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技巧

对于学生来说,阅读不仅是获取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如何指导学生上好阅读课,喜欢上阅览课就更为重要了。在阅览室的阅读就如同课堂阅读的翅膀,要想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东西,就必须让他插上翅膀,从而学到更多未知的学问,为将来走入社会积淀文化底蕴。那么,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插上翅膀,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巧妙引导。

一、以读代讲,强化读书训练

小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发展,主要是通过读一篇课文来实现的,我们并不排斥讲解,但是把语言规范的课文"熟读成诵",则是小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徐世英老师在《谈朗读教学》一文中讲到:"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付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采用"以读代讲"的策略,强化读书训练,就是"要把学生的读扩展到最大限度,把老师的讲压缩到最小限度"。例如,笔者在教学五年制第十册课文《索溪峪的野》时,是这样来处理"读与讲"的关系的:

"自求自得"粗读课文,整体感知,笔者出示三个问题:(1)索溪峪在什么地方?(2)索溪峪的野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3)索溪峪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读课文,自己去寻找答案,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语句来回答。

以读代答,有些句子的意思只能意会,难又言传,可以先让学生去咀嚼、体味、感悟,将"心得"用表情朗读读来回答。品读课文,细细体味,笔者在导学这一教学过程时描写索溪峪山的那部分,出示了"几十丈高的断壁悬崖拨地而起,半块悬空的巨石在山风中摇摇晃晃,游人仰头而掉帽,望石而惊心"这句话,先让学生轻读,接着出示问题:读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只能用课文当中的"惊险"一词回答,再让学生自己续读,最后学生根据句子固有的语气,体会到了句子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虽然,这个"问"是通过"读"来完成的,由读设问,读中求悟,语感就是油然而后,并逐步升华。

不求甚解,课文中有些词语对理解课文没有直接关系,可以不讲。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例如《索溪峪的野》中"亭亭玉立""热恋情人""窈窕淑女"等,学生能"意会"就可以了。

以读助想,学生边读边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生动的情景,通过大脑加工改造,随着语音的流动,建立音与像的联系,形成成生动的"图像"再现大脑屏幕上,学生则更深刻地体会文中的语感,《索溪峪的野》有这样一段话:"水是野的……"这段话描写了索溪峪和山路相依相绕,相互嬉戏的样子,笔者首先采用:逻辑引读法并播主席古筝曲《高山流水》,用音乐渲染与语文相似的氛围,去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再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让学生边读边联想,在脑海中产生一幅图画,并用图画再现课文内容。

二、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接受到读物的第一个信息时,他的阅读思维活动就启动了。他要对这个信息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倍加珍视和把握学生情感活动的脉搏,使其随着阅读过程的推进得到强化。小学生还处于儿童时期,其感情总是处于运动的状态,他们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涨,大脑皮层的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老师应从学生的面部表情、朗读的声调、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学生心头涌动。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渐渐地涌动起来。

三、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尝试阅读教学的创新。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生物课程标准里提出的重要课程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生物教师不但应该接受这一理念,而且必须将这一理念体现到教学行为中去。对学生而言,学习也是一种经历,其中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老师不能包办代替。

【参考文献】

[1]单宗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困境分析及对策[J].科技文化,2012(3).

[2]迟国庆.浅谈新课标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散文阅读,2011(8).

[3]杨俊.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几种方法[J].现代阅读,2011(5).

[4]房娟.小学低年级阅读模式新探[J].现代阅读,2011(8).

论文作者:胡茹娟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  ;  ;  ;  ;  ;  ;  ;  

浅谈小学语文的阅读技巧论文_胡茹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