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基于价值链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技术创新论文,大中型企业论文,价值链论文,障碍论文,自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理论由熊彼特创立之后,围绕如何才能提高创新活动的绩效出现了一系列的实证调查和理论研究。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创新实践是一种充满风险的活动,存在着一个经验数据定律——大拇指定律[1],即大量的创新活动因各种因素的影响最终被中止或失败,实际成功率只在12到20个百分点之间。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创新活动的深入?
现有的研究表明,束缚企业自主创新有四大因素:现行教育体制不鼓励青年人创新思维,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市场竞争不规范导致企业家创新无动力,急功近利政绩观羁绊官员创新发展[2,3]。一种意见认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症结是体制障碍[2]。这些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宏观思辨比较多,微观实证分析较少,缺乏经验数据的有力支撑,并没有真正说明哪些因素、如何阻碍全要素“新组合”,导致创新活动最终被中止或失败的。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会同国家统计局和武汉理工大学对我国医药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和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六大产业进行了技术创新问卷调查。这六大产业共有8971家企业,随机选取30%的样本量共2655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未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有514家,占19.74%;开展技术创新的企业2131家,占80.26%。在开展了技术创新的企业中,有1884家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被中止,或失败,占总数的88.45%。可见,企业技术创新困难、阻碍是很大的,具有高不确定性和风险。这六大产业属于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属于国民经济的装备产业,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属于高技术产业。它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技术创新水平直接影响、制约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而目前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态势并不令人乐观: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处于守成战略态势的约占20%;主要通过购买设备或主要依靠引进专利和专有技术实施模仿技术创新战略的占50%以上;而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仅占30%左右。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创新活动作为生产全要素的“新组合”,是一个不断消除重重障碍和克服不确定性因素的过程。创新其实就是整合各种资源、以全新的方式为社会提供新的价值的过程,涉及到价值创造的各个方面。创新的社会属性在于如何运用这些科技资源和能力更多、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来看待创新活动。回答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过程究竟存在一些什么障碍以及人们是如何看待它的,对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创新主体自身活力,提高创新绩效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本文结合调查数据,拟从价值链的角度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障碍性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价值链分析框架
价值链自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提出之后,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最初是分析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过程及其对最终价值创造量和价值分配的影响。其核心是以“增殖”为根本特征的价值创造过程。[4] 随着产业分工发展和价值活动的分化,使得价值链理论分析对象一方面由一个特定企业向整个产业链为对象延伸,另一方面是对创造价值的一些关键因素在活动的各个环节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为对象的分析,这种分析实质是探究影响价值创造的核心因素。技术创新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以创造性的构思和市场成功实现为基本特征,它贯穿于创造效益的整个过程,是影响价值创造的关键性因素。技术创新由新设想的产生、研究与开发、中间实验、商业化的生产、市场销售和扩散等一系列的环节来完成。价值链分析就是探究创新对价值创造的每一个环节的贡献程度和影响程度,以及所有这些环节关系的总和。概言之,创新是价值链整合的过程。没有价值链的整合,就不可能建构技术与经济结合方式的新的可能性,也不可能有效地指导这种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
1.价值链分析的理论框架
一个完整的创新价值链分析框架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创新链各个环节的构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产品创新。(2)工艺创新。(3)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比如说对煤炭、铁矿石有效的开发和新的利用。(4)新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发明和应用。(5)新的需求和新市场的开拓和占领。以上这些都属于技术创新的范畴。二是影响创新链各环节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的活动,包括技术信息的来源——研发投入——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服务和社会支持五大环节,称之为价值活动。
作为实现“生产手段的新组合”的重要手段,技术创新是一个非线性逻辑过程。而价值链的分析,通常按照研究——设计——制造——价值实现的次序编排成线性逻辑过程,以便统计描述、刻画。因为价值创造体现在生产全要素“新组合”的整个过程。(1)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过程,而且是技术和经济以及社会环境等等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技术创新的能力,不仅仅是技术能力,而且是技术、经济和社会环境相结合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技术创新具有综合性的特征。(2)技术创新作为一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某一项单独的活动,或者某一个环节;技术创新能力不仅包括技术能力,还包括决策的能力,市场的开发、生产,同技术有效运用的统一。因而具有系统性。(3)技术创新的主要动力来自于技术本身的推动和市场需求的拉动,又以市场应用的成功作为它的实现目标和标志。技术创新是和市场紧密连接的过程,市场从两头来影响技术创新,创新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技术创新的结果在市场上得到实现。(4)企业创新的整个过程是一个价值创造的过程,一是增加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通过顾客的效用来实现;二是通过改变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价值产生的内部机制,实现价值量的增加。(5)管理过程的创新是实现技术与经济新的结合方式从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关键环节。创新不同于“循环流转”,它需要把需求、资源、技术组合起来,在组织内部和组织与环境之间实现一种新的有序流动。
这样,对技术创新本质的认识,不仅仅是把创新看作“科学——技术——经济”的单向转化过程,它是技术与社会需求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尤其把商业化应用、社会环境的支持以及市场需求看作为这一价值过程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换言之,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不仅仅指新技术的开发,也应包括新产品、新工艺、新资源、新需求的创造。其中新资源、新需求(市场开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样,使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研究不再局限在R&D(研发)活动上,也为探究制约企业自主创新活动开展的深层因素,提供了新的视角。
2.影响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因素指标
企业技术创新不同于日常经济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经济行为。其活动过程总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障碍。从价值链角度看,影响自主技术创新的各个因素有技术信息的来源——研发投入——商业化生产——市场销售——服务和社会支持等五大环节。(1)技术信息的来源包括源自企业内部、外部众多信息及其相关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企业只有通过组织学习,才能促使企业人员的思想相互交流、磨合,吸纳各种信息资源和新技术、新知识,逐步形成新设想、新构思,具有知识生产的特性。(2)研发投入和商业化生产与投入产出等经济性因素密切相关,因而我们把它归置于经济运行的因素。其实技术创新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研发生产率,而非研发投资。(3)创新不是创新者创出来的东西,而是消费者实际采纳的东西,推动创新的基本因素是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而非不断增长的研发支出,市场机制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具有基础性作用。(4)企业创新活动的展开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支持,服务和社会支持属于创造技术创新的环境的范畴。这样,我们把影响自主技术创新的五大环节归纳为四个方面:知识因素、经济因素、市场因素和环境支持。
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这些因素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相互影响的。由于竞争的不确定性,企业经营者对市场需求和技术不确定性缺乏明确的界定和分析,加上筹资困难、技术人才短缺以及社会对企业创新的网络支持环境和力度不够完善,这些因素都具有“蝴蝶效应”,在稳定合法系统的张力之中,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的动力机制不足,导致自主技术创新的失败或中止。
二、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障碍性因素的实证分析
1.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障碍性因素的总体分析
本次调查将阻碍企业技术创新因素分为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和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二部分进行统计分析。总体而言,在我国六大产业中,从80.26%的大中型企业已开展了技术创新活动和19.74%的企业未开展技术创新的统计调查结果看:(1)各种阻碍因素在开展和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所占比例基本一致。(2)知识生产的转化机制不畅通即知识元素、研发投入和商业化生产的投入产出存在风险——经济元素占据阻碍因素的前两位。(3)比较而言,开展了创新活动的企业强调“经济元素”(28.09%),未开展的企业则注重“知识元素”(28.71%);未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企业更强调“市场”与“环境”的阻碍元素,二者所占比例幅度均高于开展了的企业。表明某些企业领导缺乏市场竞争和创新意识也是阻碍技术创新的重要原因,他们宁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延续着原有的生产方式,依靠规模经济或行业垄断的优势,守着原有的生存空间,并没有主动应对市场经济发展,及时改变企业经营理念,将技术创新作为实现价值增殖和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经济体制与环境方面的问题。(4)这四个阻碍元素的影响因子都超过了20%,相互关联度大,表明企业技术创新成本高、难度大、风险高;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而本身信息不畅通,缺乏与外界合作等,与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薄弱相关性密切,难以启动、承担技术创新活动。这些元素都具有“蝴蝶效应”,片面地强调某一制约因素如R&D投入是难以消解阻碍的,需要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2.企业自主技术创新障碍性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投入的风险分散机制不健全
投入是支撑技术创新活动的必备条件,贯穿技术创新的全过程。所谓投入既包括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所需物质和财力的投入,又包括人力资本和信息、技术、知识的投入。虽然对技术创新链条各个环节、阶段经费投入的企业比例不能代表企业对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强度,而且独创性、发明和创新不一定是预算投资的函数,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产业技术创新的层次与水平的差异。本次调查将技术创新过程划分为内部研究与发展、外部研究与发展、外部技术购买与获取、机器设备和软件获取、培训和市场开发(包括市场调研和广告投放等)六个环节、阶段。
从投入在技术创新链各环节的分布状况看,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由内部研究与发展推动的几率为82.3%,由外部研发和技术购买推动的几率为29.39%,由购买机器设备和软件等工业工程推动的几率为72.35%,由购买或获取外部技术而推动的几率为60.75%,由人员培训引发的几率为55.35%,由市场开发推动的几率为54.23%。说明我国六大产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企业内部的研究;企业“机器设备和软件获取”经费投入比例高于“外部技术购买与获取”的比例,表明很多企业仍主要通过购买机器设备方式实施技术创新,企业技术创新呈现外延式创新,其技术含量和层次仍较低。技术创新的两端:内部研究与发展和市场开发,经费投入比例的变化,反映企业开始以面向市场需求作为技术创新的准绳。
影响研发经费投入的五个要素中(见表1),居于前三位的是“本企业内部资金不足”(25.35%)、“技术创新成本太高”(25.1%)、“技术创新回报期太长”(19.53%),它们的实际影响程度与人们的主观重视程度基本上是一致的。创新需要投入而没有投入,且回报期太长,关键是没有形成稳定增长机制,没有形成引导和动员企业外部资金等社会资源投入的投资环境。创新具有高风险和不确定性。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完全依赖企业自身的投入,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因此大力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的同时,更应创造创新资本投资市场,形成一个创新风险分散机制,全方位支持企业参与创新,从而保持全社会创新投入的持续高速增长。
表1 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布(经济因素,%)
(2)知识因素:缺乏合格科技人力资源
技术创新不仅促进有形的物质生产,而且是知识、技术重要的生成源泉。而知识产权既增加了企业的知识和无形资产的储备,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技术创新的水平。从统计四类知识产权的申报、注册状况看,在总体企业所申报、注册的四类知识产权中,以申报实用新型、外观专利最为普遍,其次是注册商标,再次是申报发明专利,所占比例分别为50.56%、48.03%和44.37%;而注册工业设计的企业所占比例仅为13.99%。反映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仍比较低,企业注重知识产权的实用性;企业更关注商标的注册,也反映出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特征。
知识产权的技术含量低与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在阻碍技术创新的知识因素方面,我们选取了五个相关要素(见表2),其中“缺乏合格科技人才资源”和“缺少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是导致创新失败的核心要素,而且其阻碍作用被低估了,即它们的实际影响大于人们的主观判定;“缺乏技术信息”、“缺乏技术积累”、“缺乏市场信息”对技术创新上的阻碍作用也不能忽视,但企业管理者对此的重视程度明显被高估了,即人们对此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它的实际影响。反映重视科技人员的作用还不够。
表2 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布(知识因素,%)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特点,其实就是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表现在技术创新层次高,对合格科技人员需求程度高。人才是最宝贵的战略性资源,应为人才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搭建一个更大的舞台,有舞台才会出现领军人物和科学大师。
(3)市场因素:创新产品的“同质化”
推动着创新的基本因素是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而非不断增长的研发支出。面对剧烈的竞争,要求企业进行应用基础研究是不可能的,开发比研究更重要。全球企业研发的新趋势是轻研究重开发,而且研发周期缩短。而在市场构成的五个因素中(见表3),最突出障碍是“受到竞争企业产品冲击”,其次是“创新产品或服务需求不确定”,实际影响与主观评价基本一致且企业管理者重视得不够;另外,“现有企业垄断、控制市场”、“受到进口产品冲击”、“缺乏市场销售渠道”也是阻碍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但这种阻碍作用有被放大的现象。表明企业创新水平不高,竞争力不强,技术创新“同质化”反映创新产品的“同质化”。
表3 阻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分布(市场因素,%)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企业将创新视为具有高度成本效益的投资,以有利可图的方式实现差异化。出现“同质化”的现象,一方面说明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不得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因产权保护制度的漏洞,企业分享不到应有的利益,导致自主创新的动力减弱。另一方面也说明产品创新的新颖性不突出。
我们将产品创新划分为五种类型,调查结果显示:“采用新材料”类型占55.86%,“采用新的中间产品或新的功能部件”占52.97%,“采用有重大变化的新技术”占57.4%,“全新的功能(全新产品)”占43.13%,“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发生重大变化”占38.25%。总体上以中等技术含量和水平的类型为主,即偏好于“采用有重大变化的新技术”和“采用新的生产工艺和方法”,而对采用技术复杂的全新产品和生产流程的创新类型选择比例较低,也就是说仍主要以模仿创新为主。这种技术创新路线直接导致其成果的新颖程度较低,影响范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并没有在国际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国际竞争力仍比较弱。
(4)环境要素:技术创新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
创新是对生产全要素的“新组合”。企业创新并非是孤立的经济行为,与市场和经济体制、社会支持环境、创新文化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的性质发生重大变化,许多重要的科学问题都有了答案,企业研发的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以新方法运用已有技术,而非创造新技术,成为企业研发新模式。因此,寻找政府支持和“获取外部技术服务”就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因素。
从创新环境可控制程度看,控制程度低的外部环境,包括现行法规政策的限制(11.43%),缺乏良好的交通运输、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12.34%),政府支持的程度(16.25%),如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等政策支持,占到环境阻碍因素的40.02%;控制程度中等的关系环境,包括获取外部技术服务难(13.41%),如科研院所的支持等,缺少合作机会(10.59%),如同行技术交流等,与上下游企业合作的关系(9.14%),占阻碍因素的33.14%;控制程度高的内部环境,主要是缺乏良好的创新文化环境,占阻碍因素的13.01%;还有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技术壁垒(占13.83%)也是阻碍企业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调查表明,环境要素对创新活动的实际影响程度,与人们的主观重视程度一致;企业与学界、研究机构关系还不够紧密,产学研一体化程度不够高;现行的体制所提供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健全,尚未形成良好的激励自主创新活动的制度环境;创新要素部门的资源分割、创新活动封闭、创新成果扩散薄弱,创新的市场环境急需整合。
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外部市场秩序与内部创新文化环境。一方面要加强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前瞻布局与合理规划,打破目前小而全的“小生产”创新模式,注意围绕解决关键技术问题搭建创新平台;另一方面要加强创新资源管理,特别要注重采用市场机制调节,共建共享创新基础条件平台。此外,要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加强技术集成,占领国际市场,形成自我发展能力;在技术创新活跃、投资规模较小的领域发展创新型小企业及其专业群体,培育自我创新能力。
3.总体企业自主技术创新中止或失败的原因分布及重要程度
造成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中止、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衡量各个因素在创新链中的阻碍作用,不仅应看到各个因素在创新链中的实际影响程度,同时也要考虑到企业管理者对这些因素在价值创造中重视程度的主观评价。分析它们客观存在的实际影响程度与人们对此重视程度的主观评价之间差距,可以更深刻反映阻碍因素的影响。在1884家企业内,技术创新活动中止、失败的具体原因与各因素重视程度的主观评价,其比例分布如下(见表4)。
表4 各产业的企业技术创新中止、失败原因分布(%)
从各产业情况看,医药制造业,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和交通运输设备等国家“厚重产业”由于技术不成熟、技术人员缺乏导致技术创新活动中止、失败的企业比例最高,均占60%以上,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障碍分布和重要程度与产业的经济属性和技术特征有着密切关系。从实际影响程度看,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止、失败的前三位的因素是:技术不成熟比例最大(21.5%),其次是出现更新的技术(16.82%),再次是缺乏技术人员(16.3%)。这三项都属于技术因素,表明我国企业整体技术能力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受到技术进口的冲击,基本上是追踪、消化吸收或模仿国外的先进技术,对外技术依存度高。从主观重视程度看,企业管理者对这些阻碍因素的主观判断与实际影响程度基本是一致的,具有正相关。企业内部技术力量薄弱是最重要原因,企业对其重视程度也比较高。技术不成熟与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乏技术人员是导致创新失败的关键因素。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而把技术不成熟作为首要因素,反映在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有重视技术不重视人的倾向。
除技术因素外,创新投入总量仍然不足,特别是创新工程化阶段缺乏资金明显,市场引导创新的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新技术与企业生产水平不匹配,表明企业组织结构成为阻碍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技术创新受资金投入”、“政策法规或政府部门的干预”,“技术仿制”等因素的实际影响,其实并不比人们普遍认为的阻碍作用要大,表现在这几项的实际影响程度与主观重视程度的负相关性(A-B)。相反,研发投入的不足、政策法规的限制和政府部门的干预,以及销售渠道的缺乏或市场预测不准确等对技术创新的阻碍作用,被人为夸大了。换言之,投入、政策法规和市场引导对创新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绩效不大。如“因未做市场调查或预测不准确”,对自主技术创新的阻碍,实际影响与主观重视的差距为-7.66,表明市场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远未体现出来。可见,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还没有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机会的第一选择。
综合以上分析,反映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些新特征:第一,企业技术创新仍以依托机器设备的购置和工艺流程的改进为主要基石,属于引进创新型;第二,企业普遍比较重视内部研究与发展在技术创新活动过程中的作用,将其作为解决存在问题的重要手段;第三,企业对市场开发、人员培训等环节的重视还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显示研究与开发断裂而非融合的趋势;第四,目前六大产业的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平均强度仅为4%左右,与发达国家整个制造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均为6—9%,高技术产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为20—30%相比,我国企业自主研发对技术创新的支持作用整体偏弱,难以有效支撑自主创新战略对科技、知识的需求;第五,目前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所遇到的最广泛障碍来自内部,铸造企业合格的高素质技术创新队伍是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将取决于在克服这些障碍因素方面做得如何。
三、结论与建议
创新价值链分析,最具实质意义的是创新各个要素和环节的市场化。但恰恰在创新要素与环节上,由于种种障碍,各个要素和环节之关系的深化受到阻滞甚至断裂,垄断、权力控制、习俗等因素突出,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资源的配置。这种状况为政策依赖与行政推动提供了便利,使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机制经常受到抑制,导致技术推动型和市场拉动型创新能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而企业创新动力机制不足乃至不愿创新正是其最直接的市场失败效应。因此,造成自主创新阻碍的最重要的因素不是政府倡导不够,也不是社会制度使然,而是市场化不充分、不到位,还没有从根本上“化”出市场的基础及在此基础上的完备的市场体制和市场体系,那些非市场和反市场的旧体制因素还没有被“化”掉。因此,要消除创新障碍因素,固然需要从多个方面着力,关键需要制度创新。在创新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上深入推进市场化,将是提高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培育合格的创新主体,使之相应地建立三种机制:一是人才培养机制,培养企业自己的创新人才。二是管理机制,保证企业创新的进度、质量和最优化目标的实现。三是激励机制,承认智力投入的价值,充分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根本和基础。具有独立财产权利、自主决策、自负盈亏的企业组织,为了生存与发展,才会不断追求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自主性”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政府、科研院所以及个人尽管都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但技术创新的价值最终要靠市场组织来实现。
其次,形成合理的市场关系,即创新主体间平等竞争、优胜劣汰的关系。良好的市场机制及其有效作用,需要有足够多的技术创新主体,权利、地位平等基础上的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以及其他创新链条上的信息通畅。在确立了技术创新市场的市场关系后,市场机制便在其中了,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就会增强。
其三,强化对技术创新链的社会支持网络。规范政府干预、行政控制,改官权配置为主为市场配置为主,强化企业组织对技术创新的决策权力和激励机制,确立企业组织使用创新资源的主体地位。加强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统筹功能,充分调动产学研与风险资本市场联动的积极性。鼓励企业职工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并按在创新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的贡献来分享创新成果,形成良好的创新文化。
其四,加强产学研合作要有新思路。如对于产业关键技术,国家组织有关科研院所配合企业联合攻关,促进产业技术变革;或者是国家购买科研院所的技术研究成果,无偿提供给企业,为技术创新输送新知识、新技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或者是鼓励科研院所参与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给予知识、技术支持。如国家科研项目设立在企业,以企业为主招揽有关科研院所参与,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为企业掌握专用、关键技术上铺平道路。
其五,创立自主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健全金融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调配社会资源向企业倾斜,促使社会资源更多地流向企业。完善自主创新风险管理,拓宽企业自主创新投融资渠道,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够提升国家在科技领域的有效动员能力,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使各部分有效整合的新型创新体系。
其六,推行技术创新“先发战略”。相对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我国经济是一种“后发经济”,尽管中国制造令全世界消费者从中受益,并能带来发明、改进和创新能力的增长,但随着竞争变得日益激烈,已不能单纯采取跟踪战略,因为中国企业对其产品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只占0.03%,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5],考虑到产业级差和技术级差的存在,跟踪战略在动态中会把这种差距越拉越大。而且投资建造更大的工厂,通过大规模生产节约成本已经让世界各国政府和公司产生恐慌,因此需要采取“先发战略”,主动有效配置科技、经济资源适应自主创新的需求,通过创新扩散,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新整合。
总之,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创新和其他重要企业活动一样,促成从想法到市场的转变,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创新不是赌博,也不是混战,它是深思熟虑的冒险,必须对过程密切控制,整合创新要素部门的合作和竞争,保证自主技术创新的可持续性发展。
标签:价值链分析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外部经济论文; 产品价值论文; 过程能力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产品研发论文; 要素市场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