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人民医院 青海 海南州 813399)
【摘要】 目的:研究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9例肝包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取CT、彩超、病理诊断检查,其中38例患者采取开放性内囊摘除术治疗,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内囊摘除术治疗,另外8例患者采取肝病灶切除术治疗。结果:CT、彩超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检出率均为100%,其中CT、彩超对肝包虫病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1.63%、73.47%,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性内囊摘除术、腹腔镜内囊摘除术、肝病灶切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术后均临床痊愈,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种植的病例出现,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CT、彩超均可作为准确诊断肝包虫病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 肝包虫病;诊断;治疗
【中图分类号】R38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11-02
肝包虫病作为牧区最常见的寄生虫类疾病,与犬绦虫感染密切相关,滞留于肝脏内,导致包虫囊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1]。由于肝包虫病的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常规检查均难以确诊,随着病情的发展,依靠影像学技术及细胞生物学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此外,针对肝包虫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药物,多主张手术治疗为主。对此,本研究旨在研究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3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9例肝包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患29例、女患20例;年龄范围为23.2~68.5岁、平均年龄(42.9±3.8)岁;病变位于肝右叶28例、肝左叶21例;彩超检查发现囊性病变42例、囊实性病变4例、实性病变3例。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CT、彩超、病理诊断检查;肝包虫病的CT表现:病灶呈现低密度囊性病变,大小不均,可见多种形状的钙化,内有数目、大小不一的子囊,且内外囊分离;彩超表现:病灶见强回声,以囊肿囊及钙化囊壁的强回声最为显著;病理诊断:显微镜下可见囊壁分为生发层、无血管、半透明胶样板层薄膜和胶原纤维;对于49例肝包虫病患者的手术治疗,其中38例患者采取开放性内囊摘除术治疗,3例患者采取腹腔镜内囊摘除术治疗,另外8例患者采取肝病灶切除术治疗。
1.3 疗效评价标准
对比两组患儿的病情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满意度,综合评价患儿的治疗效果,治愈:炎症症状消失、生命体征正常、切合愈合及无并发症发生;有效:炎症症状好转、生命体征改善、切合愈合及轻微的并发症;无效:炎症症状无改善、发生严重的并发症[2]。
1.4 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结果
2.1 肝包虫病的诊断结果分析
CT、彩超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检出率均为100%,其中CT、彩超对肝包虫病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1.63%、73.47%,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
2.2 肝包虫病的治疗效果分析
开放性内囊摘除术、腹腔镜内囊摘除术、肝病灶切除术治疗肝包虫病,术后均临床痊愈,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种植的病例出现,预后良好,无残腔、切口、肺部感染、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3.讨论
在临床上,肝包虫病可分为细粒棘球蚴性和泡状棘球蚴性两种,以前者最为常见,表现为囊性病变,而后者较为少见,表现为囊实性或实性病变。此外,结合肝包虫病具有典型的CT、彩超表现,可显著提高肝包虫病的术前诊断水平;随着CT影像学技术具有良好的密度、空间分辨率,可进一步确定肝包虫病的病灶、大小[3]。由本研究可知,CT、彩超对肝脏占位病变的检出率均为100%,其中CT、彩超对肝包虫病的诊断阳性率分别为81.63%、73.47%,经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T、彩超均可作为准确诊断肝包虫病的方法;鉴于彩超在诊断肝包虫病上的价值与CT相当,但前者的操作较为简便、安全性高、花费少,可作为筛查肝包虫病的首选方法,而联合CT检查,对于提高对肝包虫病的诊断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对于肝包虫病的治疗,临床多主张手术治疗,以开放性内囊摘除术、腹腔镜内囊摘除术、肝病灶切除术为主,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病情需要、创伤性小的个体化疗法;由本研究可知,术后均临床痊愈,随访期间,未出现原位复发或种植的病例出现,预后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在肝包虫病的治疗方法选择上,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疗效。
综上所述,CT、彩超均可作为准确诊断肝包虫病的方法,应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性,选择手术治疗方案,可取得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周瀛.高海拔地区藏族人群肝包虫病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观察[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23(7):1005-1008.
[2]严俊,李汛,周文策等.甘肃省肝包虫病流行区基层医院肝包虫病外科治疗水平现状调查[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12(3):51-54.
[3]李长龙,景鸿恩.肝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现状[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5):158-160.
论文作者:王学青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虫病论文; 患者论文; 彩超论文; 并发症论文; 摘除术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开放性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