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职能理论的中国旅游城市判定及分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职能论文,旅游城市论文,理论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0 引言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城市在不同文明形态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在工业社会,城市是工业生产和商业交易的中心,工业生产是这一时期城市经济生活的主旋律。但随着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工业生产开始退居其次,城市的主要经济生活开始围绕服务业展开。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城市逐渐成为旅游活动的主要目的地。相应地,城市资源开始用于迎合旅游业的发展,城市接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相对于城市市民),旅游经济在城市经济中比重不断提高,旅游活动在城市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强。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导致城市职能发生重大变化,在一些城市,旅游活动上升为城市的主要职能,旅游城市出现了。
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演变的历史时期。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已经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沿海大部分省市以及中西部的部分城市,也已经具备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基本条件,在不远的将来陆续步入后工业社会。随着这种经济社会的演变,城市的旅游职能将愈加突出。区域大型中心城市的旅游职能地位将相对上升;原发达地区一些工业城市将转型发展旅游业,成为旅游城市;一些落后地区的城市将通过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由农业经济转变为旅游经济,从而发展为旅游城市。
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哪些城市可以算作旅游城市?旅游城市可以分为哪些类型?运用量化分析方法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文献综述
1.1 旅游学角度的研究
从旅游学角度对旅游城市的判别和分类进行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归纳法的定性分析,研究者观察和归纳了典型旅游城市所具有的特征,并根据城市旅游功能的差异和旅游资源的类型进行了类别划分。周玲强定义了国际旅游城市,并做了分类。根据据主体吸引物的不同分为自然风光型、花园型、娱乐型、商贸型、文化型;根据主要功能的差异分为风景旅游城市、商务旅游城市、会议旅游城市。李伟总结出旅游城市的概念,即城市经济社会比较发达,综合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设施完善配套,从而旅游业为其重要城市职能的城市;李娜认为旅游城市是指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环境优美、旅游产业发达且在城市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城市。赵兵认为旅游城市是以旅游业作为城市经济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城市,基本类型有三种:资源都市型、经济都市型和综合都市型。
1.2 城市地理学角度的研究
城市地理学在研究中国城市职能和分类时,一般会涉及旅游城市。张文奎、刘继生、王力利用统计数据对中国城市职能进行了分类,其中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教育科技等职能依据尼尔逊求标准差方法的进行了定量分析,但旅游职能的确定比较主观,利用1989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的资料,将一年内接待外国人及港澳台同胞、华侨2000人次以上的城市确定为国际性旅游城市。顾朝林在《中国城镇体系》一书中,将9类24型的城市概括为五大职能,其中旅游城市和科学城市并列,属于以文化职能为主的城市。并根据198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资料,计算了297个城市游人比①,其中有41个城市达到或超过平均水平,相应形成了我国具有旅游职能的一类城市。周一星、孙则听(1997)首次采用城市劳动力结构资料,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全国综合性城市职能分类。不过在旅游职能的量化分析上,作者找不到反映各城市旅游业状况的统计资料,采取了替代算法。假设城市旅游业的绝对规模与城市旅游资源的平方成正比,通过给城市旅游资源打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分,省级风景名胜区4分,市级风景名胜区1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分,获得每个城市的旅游资源得分,平方后再除以城市非农业人口规模,转换成城市旅游职能指数。许锋、周一星(2008)基于第五次人口普查分县数据,应用沃德误差聚类法(Ward's Method)对2000年中国649个县级以上城市进行了职能分类。在该项研究中,采用旅游资源的要素禀赋程度作为衡量城市旅游职能的指代变量。
1.3 研究述评
总的来看,旅游学者对旅游城市的研究,由于建立在归纳法基础上的定性研究,很难对具体的城市做出量化的判定和分析。而城市地理学有关城市旅游职能的定量判定方法虽然是科学的,但也有两个缺陷:第一,相关研究都是建立在工业统计资料基础上,缺乏旅游业的同比口径数据,因此对旅游职能指数不得不采取替代算法,而这些替代算法存在重大缺陷,不能真实反映城市旅游职能的强度和规模。如张文奎等人的研究中使用境外游客数指标来区分城市的旅游职能,势必排斥了以国内游客为主的旅游城市,如果说在当时中国旅游市场以入境旅游为主,国内旅游尚不发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做法可以接受的话,在今天国内旅游者总量占旅游总人次的比重达到90%以上,这样的划分显然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了;周一星等人的研究以旅游资源作为构成旅游职能指数的基础,在观光旅游为主流的时代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当度假旅游、商务旅游、特种旅游兴起后,这种替代算法会出现较大误差,原因是,度假旅游等形态并不直接依赖于风景名胜区、A级景区的数量。第二,上述大多数城市分类距今已经十年以上,而在此期间,中国许多地区经历了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一部分城市职能发生了重大转变,需要基于现有数据进行新的判断。
2 基于城市职能理论的旅游城市判定及分类方法
2.1 国内外城市职能理论及方法
国外城市职能及分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定性描述向定量分析转变的过程,其主要推动力来源于应用数学和计算辅助工具的发展、统计资料的完善。纳尔逊(H.J.Nelson)创新了统计分析方法,提出了平均值加标准差法;韦伯(J.W.Webb)提出了专业化指数法;麦克斯韦尔(J.W.Maxwell)博采众长,将最小需要量法、专业化指数法与纳尔逊的平均值加标准差法结合,但数据提取的思路仍然与纳尔逊、麦克斯韦尔相同。贝里(1968)选取了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减少了事先假定的成分。
中国城市地理学界在吸收国外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城市体系的研究实践,创新了城市职能理论。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周一星等(1988,1991)相继发表了两篇有关中国城市工业职能的研究论文,较为系统地提城市职能三要素理论,即一个完整的城市职能概念应包括专业化部门、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三个要素。该理论对城市职能分类研究作出了较大贡献,为中国城市职能分类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但也有学者认为该理论存在缺陷,如张复明、郭文炯(1999)认为,从逻辑关系上讲,三要素的说法是不严密的,因为专业化部门显然不能与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相并列,而且职能强度和职能规模也不是职能的要素,而是职能的特征;职能强度与职能规模也不是并列的概念,职能强度是一个相对概念,能够较好地反映城市职能的结构属性,而职能规模是一个绝对概念,难以反映城市职能的规模属性。在他们看来,城市职能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结构属性,即职能组分的配置关系,这里的职能组分是指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领域;另一个是空间属性,即职能的尺度特征和区域范围,这里的职能尺度是指社会经济活动所影响的空间范围。可以用职能层次、职能规模和职能强度三个特征来衡量城市职能。樊福卓(2009)建立了一个包括职能强度、职能规模、职能地位、职能势力、职能分工系数、城市职能分工系数等概念的城市职能分析框架,讨论城市职能问题。
2.2 本文研究方法及指标设置
本文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用职能规模、职能地位两个维度判定旅游城市并进行分类。职能规模衡量城市旅游接待总量在整个城市体系中的重要性,反映城市旅游职能的空间属性,举例来说,一个年旅游接待量5000万人次的城市,其旅游职能在规模维度上显然要大于接待规模在500万的城市:职能地位衡量旅游业在该城市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用于城市内部行业和行业之间的比较,反映城市旅游职能的结构属性。同等规模的旅游收入,对于有的城市只占很小的一个比例,说明旅游业相比其他产业地位并不突出,而在有些城市可能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可以认为前者的旅游专业化程度较低,后者旅游专业化程度较高。
职能规模维度的衡量,采用城市旅游接待总人次指标,包括入境旅游人次及国内旅游人次。职能地位维度的衡量,用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这一指标来衡量。严格来说,旅游收入是未扣除中间投入的总值概念,GDP是扣除中间投入的增加值概念,二者的比例关系并不代表该城市GDP中有多大比例由旅游业贡献,但这一比重能相对反映旅游业在地区经济中的地位,不影响全国城市的横向对比。
在每个维度上,采用纳尔逊(H.J.Nelson)法进行职能强度的判别。首先确定参数值的全国均值(),作为确定城市专门化部门的限界;其次求出职能参数里的标准差(σ),然后在每个维度上求出相应城市的职能强度系数()。
根据值的大小将每个维度划分为三段,在职能规模维度上,将旅游城市划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在职能地位维度上,将旅游城市划分为高专业化、半专业化、低专业化。
设一个城市体系中,接待总人次均值为,标准差为。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关规模的样本值是偏态分布的,即绝大多数城市接待规模都小于平均值,因此对城市旅游职能规模界定如下:
反映在二维表上,便形成了三三交叉的九宫格,代表九种城市类型(图1)。除了第九类小型低旅游专业化城市不能算作旅游城市,其他类型都有一定的旅游城市特征。一类旅游城市接待规模大、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职能地位高,是大型高旅游专业化城市;二类、三类虽然旅游专业化程度不高,但接待规模大,是大型旅游城市;四类、七类接待规模小,但旅游业专业化程度高,是中小型专业旅游城市:五类处于中间位置,是准旅游城市;六类、八类具有旅游城市特征,六类旅游城市随着接待规模扩大可能成长为大型低专业旅游城市,八类旅游城市随着旅游业地位的突出可能成长为小型高专业化旅游城市,因此属于潜在旅游城市。
3 数据分析及实证研究
本文基于2010年中国287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城市名录及GDP指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1》,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指标由于缺乏国家层面的地级市统计,采用各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城市来源于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数据收集中注意甄别不同的口径,保证数据横向可比,由于有两个城市旅游数据缺失,最终纳入计算的样本城市共285个。
3.1 单维度描述分析
旅游职能规模维度。全国旅游接待规模最大的城市是上海,2010年旅游总人次达到2.23亿人次,最小规模的是甘肃金昌市,旅游总人次45.77万人次。根据平均值和标准差,旅游接待规模为小型的城市有205个,典型代表有三亚、丽江等,年旅游接待规模在1672万人以下;中型的有61个,典型代表包括桂林、张家界等,年旅游接待规模在1672~3975万人之间,大型的有19个,北京、上海、天津等,年旅游接待规模在3975万人以上。
图1 旅游城市分类
图2 中国城市旅游职能地位和职能规模分布图
旅游职能地位维度。从旅游职能地位来看,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分布在0.5%~78%之间,最大的是丽江,2010年全市GDP仅143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112亿元,说明在丽江的经济产业中,旅游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旅游是该城市的重要职能。比重最小的是濮阳市,全市GDP达700多亿元,旅游收入仅4亿多元。同样根据均值和标准差划分力三个层次,根据样本,低旅游专业化城市有174个,半旅游专业化城市有94个,高旅游专业化的城市有17个。
3.2 双维度综合分析
根据职能规模和职能地位,在一个二维图上标出各城市的位置,可以得到图2的分布图。对应前支理论模型的九宫格,可以发现,在中国现阶段的发展水平上,还没有出现第一种类型,即大型高专业旅游城市,北京、上海、杭州的指标距离门槛比较接近,可能最早成为这种类型。目前大型旅游城市在职能地位上几乎全部属于半专业化,即接待量到达一定门槛之后,旅游产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不会太低,但也不具有支配地位。大型旅游城市目前共计19个,占全部样本量的6.7%,但旅游接待规模占全国城市的31.7%。中小型高专业化旅游城市17个,占样本量的6%,对应九宫格的第四、第七类,这部分城市旅游职能比较突出。第五类城市有26个,占样本量的9.12%,第六类和第八类城市分别有26和49个,占样本量的9.12名和17.19%,这三部分约35.4%的城市具有一定旅游城市特征,是潜在的旅游城市,沿着不同路径扩张,第六类可能成长为大型旅游城市,第八类可能成长为第七类专业旅游城市。其余148个城市,占样本总量的51.9%,目前不具备旅游城市特征。
3.3 中国旅游城市分类研究
根据上面实证研究,将中国旅游城市分力大型旅游城市、中小型专业旅游城市、中型半专业旅游城市、中型低专业旅游城市和小型半专业旅游城市。
大型旅游城市。大型旅游城市主要从年旅游接待规模的维度来衡量,其特征是具有较大的旅游接待量,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其旅游接待规模具有重要地位。一般是直辖市,包括北京、上海、天津、重庆,重点省会城市,如南京、郑州、西安、成都、杭州,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如洛阳、苏州。从实证研究结果来看,大型旅游城市全部为半旅游专业化城市,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在10%~20%之间。说明在这些城市,旅游收入是当地的一个重要来源,但在城市经济中并不占绝对支配地位。因此这些城市往往也是区域的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中心,具有多种职能,旅游职能很难凌驾于其他职能之上。
中小型专业旅游城市。中小型专业旅游城市主要是从职能地位的维度来判定。其主要特征是:年旅游接待量为中型或小型,绝对规模在国内城市体系中并不占领先优势,但旅游收入是当地经济的重要来源,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类城市一般处于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旅游业相对于其他产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该类型旅游城市主要包括丽江、黄山、桂林、张家界、三亚等。
中型半专业旅游城市。该类型旅游城市接待规模为中型,但由于处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经济规模较大,其他产业如第二产业也很发达,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虽有一定地位,但不占绝对优势。该类型旅游城市主要包括秦皇岛、扬州、珠海、厦门、九江、大连等,基本全部处于东部发达地区。由于经济总量大,旅游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一时不会上升到较高水平,其成长路径主要是通过扩大旅游接待规模,成为大型旅游城市。
中型低专业旅游城市。该类型旅游城市接待规模为中型,但由于城市同时承担着其他更为重要的经济职能,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比重较小、地位较低,如深圳、东莞、济南、合肥、安阳等。在这些城市中,其他产业较为发达,旅游业并不占优势。该类型城市可能朝两个方向扩张:其一是旅游接待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进入大型旅游城市的行列,如厦门、大连等,其二是旅游接待规模一时达不到大型门槛,但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比重上升,从而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成为中型专业旅游城市。
小型半专业旅游城市。该类型旅游城市旅游接待规模较小,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有一定地位,但优势并不大。如景德镇、承德、遵义、呼伦贝尔等,大部分处于中西部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旅游业有一定基础,但和专业型旅游城市如丽江、三亚相比有差距。该类型城市在规模维度上很难成为大型旅游城市,但如果旅游业在城市经济中规模进一步扩大,将成长为小型专业旅游城市。
4 结论及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归纳出以下四点结论:
第一,从城市职能的角度来看,所谓旅游城市是指旅游职能较强的城市。对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旅游性质的判定,可以结合城市的旅游职能规模和职能地位两个维度进行。在任何一个职能维度上比较突出的,是旅游职能较强的城市,包括职能规模和职能地位组合为大型-高专业、大型-半专业、大型-低专业,小型-高专业、中型-高专业的五种类型;中型-半专业、小型-半专业、中型-低专业这三类城市可能在未来通过在某一维度的变化,旅游特征更加明显,属于潜在旅游城市。在任何一个维度上都不突出的城市,现阶段还不具有旅游城市特征,包括小型-低专业城市。
根据样本数据,中国目前能界定为旅游城市的城市有36个,潜在旅游城市101个,非旅游城市148个,分别占总数的12.6%、35.4%、51.9%,旅游城市比重较小,非旅游城市比重大,符合中国工业化后期的城市经济特征。
第二,综合型大城市一般在城市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旅游职能,主要表现在职能规模维度。但综合型大城市旅游职能地位不会太高。因为综合型大城市往往还肩负着其他重要的经济职能,相对而言,旅游职能很难在城市职能中占据绝对支配地位。
根据样本数据,旅游接待规模为大型的城市有19个,主要包括直辖市和大型省会城市,这些城市在中国城市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旅游职能,是主要的城市旅游目的地。但是在该城市内部职能体系中,旅游职能没有像中小城市那样占据绝对支配地位,城市经济对旅游业依赖程度并不高。
第三,旅游职能地位高的城市,往往为中小型城市,并且主要位于中西部落后地区。在这些地区,国民经济不发达,旅游业具有相对比较优势,更容易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城市经济对旅游业依赖较大。
根据样本数据,这类城市有17个,几乎全部位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城市规模小,旅游接待规模不大,但旅游业在城市职能体系中的地位非常高,在许多城市,城市经济几乎完全靠旅游业支撑。
第四,潜在旅游城市可以通过在某一职能维度的增强,成为旅游城市。至于选择哪个方向,需要结合城市的比较优势。中型-半专业城市中职能规模较大的一部分城市,可能通过规模扩张,成为大型旅游城市;另一部分可能通过职能地位的扩张,成为中型-高专业旅游城市。
根据样本,目前潜在旅游城市有101个,其中中型-半专业26个,中型-低专业26个,小型-半专业49个,这些城市可能在未来成长为旅游城市。其中一部分进人大型旅游城市,一部分成为专业型旅游城市。
本文在借鉴城市地理学城市职能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用职能规模和职能地位两个维度来判别和分类旅游城市,两个维度分别反映城市职能的空间属性和结构属性,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中国285个地级以上城市统计数据,实证研究了中国城市的旅游职能,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城市进行了类别划分,对于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中国的旅游城市数量、规模、类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但是本文的研究是基于2010年数据的静态分析,结论仅能反映当前水平,无法衡量各城市旅游职能的动态演化过程。由于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城市的旅游职能处于不断演化和变动当中。对这一变动历程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理解旅游城市的产生、发展和演化规律,从而展望未来趋势。
注释:
①游人比为:年游人次/年城市总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