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咨询的理念与实作:阳明心学对心理咨询的启发论文

智慧咨询的理念与实作: 阳明心学对心理咨询的启发

陈 复

(宜兰大学 博雅学部,台湾 宜兰 26047)

摘 要: 阳明心学如果要落实于当前社会,就需要在理论层面完成其“微观世界”(micro world)的架构,接着在应用层面则要完成其“生命世界”(life world)的落实。本提出“心学心理学”(nousological psychology)该概念,并将心学心理学纳在华人本土社会科学(Chinese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这一新领域范畴来推展,就是希望完成微观世界的架构,并从中发展出“智慧咨询”(wisdom consultation)的理念与实作。明朝阳明心学讲的良知,既有“自我”的意义,更有“自性”的意义,由自性义来观察中华思想(尤其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共同特征就在“心体论”(nousism)。由心学心理学的角度发展智慧咨询工作,基本特征有三:第一,“士人”混同“庶人”的咨询伦理;第二,“先觉”启发“后觉”的咨询关系;第三,“实相”对峙“表象”的咨询方法。

关键词: 智慧咨询;阳明心学;心学心理学;心体论;本土社会科学

一、自性:论阳明心学的主轴与局限

作为最早开始思考心学如何跟心理学在理论与实作两大层面深度结合,从而提倡“心学心理学”(nousological psychology)的学者,笔者高度关注心学如何能在当前知识领域中取得其学术合法性,并应用于生活层面,而不再仅被当作中国思想史的课题来讨论。众所皆知,中国学问目前仅局限于文史哲领域,提供给学者从事于各类型考证的素材,然而,这种现象的背后正反映着中国学问日渐边缘化的危机,因为超过文史哲的范围,其他知识领域都不再将其视作研究课题,甚至按照西洋学术范畴的标准,中国学问只具有人文学的讨论意义,而不会被视作社会科学的一环,这背后不只涉及西洋学术殖民长期压制中国学问带来的困境,更反映出中国学问自身没有完成其现代化,来实践于当前社会生活,并跟置身在“生命世界”(life world)中的人展开对话,然而,问题的症结正在于学术现代化过程中,不能忽略“微观世界”(micro world)既受到“生命世界”的滋养,更影响着“生命世界”的发展良窳,如果抽掉“微观世界”的架构,人纯粹活在“生命世界”中,则不只学问将无由深化,人的生命更会显得浅薄无味。胡塞尔指出,只有回到“生活世界”或“生命世界”(就胡塞尔的角度而言,“life world”其实内在于意识,其指向着生命的意义,基于“生活”与“生命”这两个词汇相较,前者比后者在中文语境内更具有物质层面的意涵,故后面统称“生命世界”这一词汇),才能打破自然科学对真实世界的遮蔽,纾解欧洲文化潜藏的危机。生命世界是个原初自明的世界,这个世界落在意识内,全部自明呈现出来的事物,在这个世界中,都被当作在知觉里直接出现的事物自身,而生命世界与微观世界有着高度的关联性,具体的生命世界是微观世界的基石,其尚未被知识专题化,却具有心灵这个最核心的主题。微观世界的客观性得架构在生命世界的自明性,后者无成见无前设的先验性,使其具有真正普遍的意义。当我们承认科学家是生命世界的成员,我们就不能忽视微观世界应该要被拉回到生命世界来展开主体的思索。但,这件事情要反过来检视:中华思想自来有欠缺系统化的问题,如果持续漠视微观世界,意即人文学无法社会科学化,架构相应的理论来诠释现象,让生命世界中丰富、暧昧与变幻的特征获得微观世界的精确认知,树立典范来落实于生活,则其同样无法在深受西洋文化宰制的环境里获得重视。

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交互的形式除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种言语交互之外,体态语言的交互和师生情感的交流也是课堂交互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种语言及表情交互,同样能够传送丰富的教学信息,起到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的作用。在方便学生获取学习资源的同时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交互,成为当今学习环境的一个新需求,如何丰富移动学习的实时交互,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直播这一媒体手段,教师的肢体语言也能够即时传送给学生,进而起到和课堂教学同样的效果,实现和学生进行交互的需求[1]。将视频直播作为一种实时交互方式,可能成为未来师生实时互动的新模式。

笔者从事阐发阳明心学的志业超过二十年,过程中深感阳明心学如果要落实于当前社会,就不能将其当作“国学”,我们需要在理论层面完成其“微观世界”的架构,接着在应用层面则要完成其“生命世界”的落实,前者就是为何笔者会提出“心学心理学”的原因,并特别将心学心理学纳在中华本土社会科学(Chinese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这一新领域范畴来推展;后者则是笔者为何会藉由“智慧咨询”(wisdom consultation)的理念与实作来发展心理咨询(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并通过该咨询来完成心学的社会实践工作。按照这两条路线,即可完成阳明心学的转型工作。首先,我们先探讨阳明心学的基本内容,如何能跟心理学结合。王阳明思想主轴经历数变,关键的起点来自他在“龙场悟道”中领会到“自性”(the Self)作为本体的存在,钱德洪在《王阳明年谱》记载:“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1]1228“吾性自足”意谓着自性不假外求,悟得自性则生命自得其圆满性,这个体会显然具有冥契主义(mysticism)的特征。笔者曾在《阳明子的冥契主义》中指出,冥契主义具有将某个对象化议题容纳到己身的概念意涵,意即有着从“主客对立”到“主客合一”的过程,当“主客合一”获得完成,则再将其对象化,变成某个成形的知识,这就是再展开一道“主客对立”的工序,其认识议题的理路虽然不同于理性主义(Rationalism),却则还是种基于理性的观点来探索知识的角度。

当悟得自性本体,就不再有内外的区隔,这就是天人合一更精细的领会,我们会说这更精细,因为世俗的冥契经验常只是领会着自我的消融感,这属于很低阶(具有普遍性)的冥契经验,属于从“主客对立”到“主客合一”的体证过程;然而,如果我们还有论证过程,意即再将其对象化,则就会将该“主客合一”再拉到“主客对立”的知识论证系统内。王阳明很是看重“良知”这两个字:“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1]1279显然,这是他经历这一生各种撕裂精神的痛苦,用抽象概念来将最终经验作个总结,其内容不再是个人特殊的感受,而是个人既获得某种经验,再将该经验抛出,这抛出意谓着经验被对象化,对象化就能给出知识,再将该知识纳回到经验内,最终将交融获得的新经验再抛出,再经由对象化给出新知识,如此阳明思想的数变,意谓着悟道历程的不断深化。因此,“致良知”作为“对本体自身的领悟”,并成为“活在本体里的工夫”,实具有划破当日时空的前瞻意义。

但阳明本人过世太早,良知的具体内容,他说得还是太简单,后来引发完全不同的解读。大体而言,早在阳明后学主要活动的明朝中晚,良知已发展出两条内在觉悟的路线:其一,“自性”的发现,这是呼唤人往内在探索本体的历程,内在意识自有宇宙,且与宇宙相通,不假外求,人的心性刻度因此更加深密,外在的名相计较不再成为羁绊,儒释道三教获得调和与交融,这是“解脱”的路线;其二,“自我”(the Ego)的发现,这是人从社会规范与行为中意识到自己作为个体的存在,个体生命不再由家族与国朝的结构寻觅自身的位置,人只有活出自我的价值才能活出自在,这是“解放”的路线。自我与自性两者辩证发展,如果就解脱的路线而言,自我的解脱可谓“自性化历程”的考验,没有自我则自性无法开展;如果就解放的路线而言,自性的解放可谓“自我化历程”的深化,没有自性则自我无法伸张[2]36-69。相较于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年)后来将自性称作《未发现的自我》[3],这点就西洋文化而言,自性是其从未发现过的议题,如此说法当不难理解,但转而思考,相对于明朝时空的人来说,自我才是真正意义里“未发现的自我”(the undiscovered Ego,请注意两者英文的差异),因为明朝中晚叶后,人开始有着自我意识,才会对于本来的伦理制度产生反思甚至反抗。

心体论会成为“理论”(theory),不再被视作理所当然的信仰,这表示我们将心体暂且由生命实感往外抛出,当作研究的对象,通过推论,提供符合理则的总结型观点。这种客体化的过程,相关的本体知识才能被架构出来。我们只有严谨对待学术议题,在个人生命体证外,让心体经由论证,成为被当前学术客观探讨的议题,才能使得其重新回到学术领域内。但,心体论的探索基本还是属于哲学议题,如何让其讨论的成果能被心学心理学吸纳与转化成为心理议题呢?本土心理学已经从实证论来到实在论,并开启了架构“修养心理学”(psychology of cultivation)的探索历程。心学心理学探讨的重点旨在了解人如何从自我蜕变出自性,其观念主轴是自性如何往人内在向度展开真实的探索,藉此使得生命恢复其完整性。该依据的主要内涵虽然由阳明心学出发,但面对当前全球化的时空背景里,心学心理学除将有关心学的实质内容都拿来与心理学整合外,更应该进而扩充到中外全部知识领域(除文史哲这些传统领域外,包括各类型的宗教、艺术与医学,还有各种既有社会科学在内)有关自性的内容,展开跨领域的知识整合。这里有个更重要的议题:我们如何确知心学心理学系心学既有脉络的继续发展呢?重点就在于“成圣”,意即尽管我们会通过缜密的知识架构来探讨自性相关议题,但绝不能漠视修养的终极目标旨在让人得证心体,生命的体证依然还是在第一义,知识的论证则属于第二义,成圣的重点并不是成就外在的规范或事迹,而是精确把握住良知本身,并因获得良知而成就外在的规范或事迹。心学心理学的确与传统阳明学脉络有个精微的歧异点:传统阳明学对外在的知识抱持很谨慎的态度,强调把握住良知的首要性。[8]但,面对人类有关智慧的知识资产已经极其精微开湛的事实,如果人类文明与中华文化要继续开展,心学心理学的内涵就不应该再有丝毫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的倾向。心学心理学在引领人由自我转出自性的探索过程中,需要有大量相关的知识来辅佐认识实际的经验,让人的思维(甚至包括前思维)精微化,才能让心理议题获得细密的厘清。

云南紫皮玛咖醇提取物对高脂血症降脂作用的初步研究………………陈瑞祥,佟晓娜,温 瑾,李卓然,郭 玲(31)

阳明心学可谓中国在二十世纪前深具原创性的思潮,但不容否认其就此成为绝响,没有人再针对核心问题做出回应,实属中华文化的一大悲歌。尽管在西学东渐后,由于日本明治维新同样深受阳明心学的影响,使得清末的维新派与革命派都无不深受其启发,[2]36-69但,百年来如果只将阳明心学直接拿来落实于当前社会,会有着显而易见的局限性。最明显的问题就在于当前讲学环境丕变,学术研究被视作“微观世界”而不是“生命世界”的事情,从学术层面来说,阳明心学高度重视体证性,这本来反映出中华思想的特征,但如果不能将自性的体证藉由“中西会通”,拿当前深受西洋文化影响的学术语言来做出精确对应的论证,使得其能具有自成系统的理论,则根本无法在主流学术环境中获得讨论与承认,解决的办法则应该通过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的严密论证,将心学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诠释。从其实务层面来说,根据笔者十余年来办书院的经验可发现,如果只是照搬宋明时期的书院制度到社会中运作,却不跟人的日常生活高度结合,如何持续运作将会成为一大问题。有鉴于此,笔者觉得心学的发展应该要在实务层面与心理咨询这个领域结合,使得心理咨询师能具备传统文化素养,更让心学开启人认识自性的智慧,由往日在书院讲会,转型蜕变出解决人心理问题的办法,针对这种本土心理咨询,笔者特别将其称作“智慧咨询”(wisdom consultation)。2012年,笔者指出:心学其实是华人本土心理学的源头,应该成为心理治疗本土化的主轴,心理咨询师有责任回归传统来发展适合华人的本土心理治疗。

二、阳明心学如何转型成心学心理学

2.2.2 叶片宽度 从图4看出,4月10日至6月7日,桑树新梢叶片宽度生长量有7次生长高峰,经过较快、最快、快、较快、慢、较慢直到停止生长的过程,从1.6 cm增至15.1 cm,增长8.43倍;其日生长量有2次生长高峰,日生长量为0.03~1.60 cm。从表2看出,桑树新梢叶片宽度的生长量和日生长量变化与时间变化间形成二次回归方程曲线的相关系数大于直线回归方程的,回归方程曲线符合二次曲线规律。其生长量和日生长量变化与时间变化的相关性分别呈高度正相关和显著正相关,其显著性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水平。

但,心理学本土化在过往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心学心理学却没有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这不能简单说是因为这门新领域没有需要被提出,或尚未有人展开既有两种领域的整合工作,归根结底是因为心理学研究者多半不具有文史哲领域的背景,尤其心理领域学者专注于西洋心理学,对中华思想相当生疏,其研究主要从实证角度从事于各种统计或实验。直至黄光国主张“心理学的科学革命”,希望通过对儒家文化传统的探索,从“智慧”到“理论”,欲将学术典范由实证论翻转至实在论,并对西洋文化个人主义的心理学展开科学革命[4]27-50,笔者主张的心学心理学才有开始被讨论的空间。阳明心学讲的良知虽然有自我义或自性义这两层观点,但自我义是种歧出,自性义则是主干,因此笔者曾指出心学心理学还可称作“自性心理学”(psychology of the Self)[2]36-67,该主干属于儒释道三教共同关注的共同议题,歧出则反而属于西洋心理学的核心焦点,不论是歧出或主干,这些内涵存在于心学思想中都是历史事实,都使得心学心理学作为结合中华文化与西洋文化来探讨心理议题成为合理的路径。由自性义来观察中华思想(尤其儒释道三家思想),其共同特征就在“心体论”(nousism),三家都承认万法不离自性。

百香果汁、胡萝卜汁、白砂糖、接种菌种、稳定剂黄原胶∶CMC(1∶1) 的添加量分别控制在4.0%,25.0%,10.0%,1.0%,0.1%;然后将发酵温度分别控制在41,43,45℃,研究产品的最佳发酵温度。

三、由心学心理学发展智慧咨询工作

第三,“实相”对峙“表象”的咨询方法:现存的历史文献中记载大量王阳明与人对话的情境,这些对话都是在直接在讨论自性议题,因此颇具心理咨询的意义。从这些对话中看出,王阳明善于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引领当事人领会心体。有时是直接帮忙人勘破“表象”来揭露“实相”,使当事人获得当下的觉悟;有时则是通过层层提问,逐渐揭示出事情的本质。如《与傅生凤》这篇文章中记录,傅凤想跟王阳明学习心学,但是苦于家贫亲老,不得不学习辞章训诂,希望先获得功名来养活家人,却苦学到身体罹患重病。王阳明直言:“生之志诚出于孝亲,然已陷于不孝而不之觉矣。”傅凤听得悚然心惊,只好抱着病体来求教于阳明。傅凤问:“家贫亲老,而不为禄仕,得为孝乎?”阳明回答:“不得为孝矣。欲求禄仕而至于成疾,以殒其躯,得为孝乎?”傅凤回答:“不得为孝矣。”阳明再问说:“殒其躯而欲读书学文以求禄仕,禄仕可得乎?”傅凤回答:“不可得禄仕矣。”阳明再问:“然则尔何以能免于不孝?”傅凤不禁泫然眼泪流下来,对自己的状态深感懊悔,再问阳明:“凤何如而可以免于不孝?”王阳明回答:“保尔精,毋绝尔生;正尔情,毋辱尔亲;尽尔职,毋以得失为尔惕;安尔命,毋以外物戕尔性。斯可以免矣。”[1]270-271王阳明的重点在指出傅凤希望考取科举而积劳成疾,读书累到身体严重受损,这根本是对于孝道本末倒置的错误认识,傅凤的初衷是实践“孝”,然而具体的举止却让自己远离“孝”的本质,于是王阳明不断拿孝的“实相”来质问傅凤做出的“表象”,让傅凤意识到自己表面的行为与原本的目的相互矛盾,最终幡然觉悟。这种问答状态并不是在思维逻辑层面论证什么是“孝”,而是通过呈现“实相”与“表象”的对峙,当“实相”被揭露出来,则荒谬的“表象”被击破,当事人自然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从而觉悟到根本的生命意义,这种对话状态虽然当时并不称作心理咨询,实际已经是技术相当成熟的咨询方法,但是这种心理咨询的确不能由哲学咨商的角度来认识(因为他们并不是在讨论抽象的哲学议题),而是让自我获得调整,作出符合自性的生命决策,智慧咨询尤其可针对人常受困于形式主义的概念绑架,通过有智慧的行动来解套并活出生命的本真自在,因此我们会称作智慧咨询。

第二,“先觉”启发“后觉”的咨询关系:既然“成圣面前,人人平等”,就意味着任何社会地位与心智水平的当事人都具有平等性,咨询师与当事人间同样具有平等性。然而这种平等,并不是量化的平等。西洋哲学基于其个人主义传统,在哲学咨商中会特别强调其平等性,普林斯贝克(Prins-Bakker)表示:“真正的哲学对话不但要求对话双方是平等的,而且从双方意见的分量来看,也是平等的。”[11]136-137咨询师固然需要充分照顾到当事人的感受,但是智慧咨询更注重如何让咨询师与当事人形成“我—你”共构的新关系(I-Thou relation)[12-13],“我—你关系”是咨询关系中的最高意境,这是彼此跨越自我与主客交融的关系,因为彼此对生命有爱,“你”不再是人面对自我外在的陌生人,而是用某种型态参与我生命的主体性的别个主体,让你来做我生命里的主体,人就要放弃宰制的心态,尊重且容纳他人的主体进来,来让彼此同时都能成为主体,马赛尔称其性质为“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14]146[15]ix[16]45-48,165-207在这种主客交融的关系中,并不需要特别从权益的角度来量化彼此的平等程度,而是在对话的脉络中形成共融,即当事人提供自己生命的具体困惑,咨询师依据问题铺陈出对话的脉络,当事人经由咨询师的指引,把咨询师的意见放在自己的人生情境中判断其中的本末与曲直,如果当事人和咨询师都同意他们此时的对话已洞见问题的中心点,甚至当事人的问题在默契点产生的当下就获得解答,那么他们就完成彼此的主客交融,完成生命的主体际性。从阳明心学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先觉”启发“后觉”的咨询关系,王阳明说:“伊尹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民之先觉也,非予觉之而谁也?’是故大知觉于小知,小知觉于无知;大觉觉于小觉,小觉觉于无觉。”[1]813这“觉”字就表示通过咨询师对当事人的启发,使当事人产生新一轮的精神觉悟,这种觉悟就来自于心体。心理咨询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的问题,对话的两个主体都变成受体,在“虚己”与“交融”的互动状态里,共同成为新的主体,来关注当事人的问题本身,让问题获得解决,即是在完成彼此共有生命的“圆满”,从这个脉络来说,心理咨询师不应该认为自己要去特意“承受”当事人带来的负面能量,而是化危机为转机,将其转化成正面能量,让彼此的生命因为问题获得澄清而产生净化与共善,通过共创具有精神高度的平衡,来到觉悟智慧的平等性。

第一,“士人”混同“庶人”的咨询伦理:智慧咨询具有非常高度的社会普适性,意即人人都可接受该咨询,并不需要当事人有深厚的知识背景或哲学训练,只要其精神清明并有救治自我的意愿,就可以进入智慧咨询的治疗脉络中。智慧咨询的普适性首先体现在王阳明强调“良知人人皆有”。王阳明有两度悟道的经历,最终体悟到“致良知”这一核心要旨,他曾说:“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10]73圣人和凡人的区别,只在于圣人可保全这本具的良知,而普通人的良知障蔽深重。当人会产生心理问题,只是因为他的良知被私欲蒙蔽,如果要解决心理问题,就是破除蒙蔽,恢复其本具的良知。再由良知给出恰当的“知”与“行”,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人只要在各自的分限范围内涵养自性便可希圣希贤:“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10]126由此可知,阳明心学已大幅消弭“士人伦理”与“庶人伦理”的区隔。王阳明在替商人方麟撰写的〈节庵方公墓表〉中表示:“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1]941他反而批评读书人沉迷于科举,怀着“贵士贱商”的心态,终究只是在满足自己的私欲。王阳明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即遵循这一理念,阳明面对“庶人阶层”的求学者,都会拿《四书》这类经典来启发他们“悟道”,这与对待来自“士人阶层”的学习者无异。因此,可以说在阳明心学中,“士人伦理”与“庶人伦理”的界限不再由社会阶层来区隔,两者在社会层面具有混同性,却在精神层面具有层次性,人只要有“成圣之志”,就可落实“成圣”的“士人伦理”。我们藉此来思索智慧咨询,就会发现从精神层面观察,“士人”是指咨询师;“庶人”是指当事人,这只是在指咨询师要帮忙当事人证得心体,两者的咨询伦理就构筑在精神引导的意义,然而,只要当事人开始有此自觉,开始通过实践心体来改变人生,他就会在精神层面变成“士人”。

我们对心学心理学已有清晰的轮廓,才比较容易认识智慧咨询的理念与实作。智慧咨询应该被放在心理咨询的角度来理解,但西洋心理咨询太强调将人的问题病理化,这最早脱胎自天主教会里信众向神父的忏悔与告解:承认人有罪,希望获得上帝的救赎。“罪”(sin或crime)的概念应该是西洋心理咨询将人精神问题病理化的根源。然而,且不说精神病学带来的各种争论,中国医学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说法,其着重的角度在“论症不论病”,意即不由疾病看人,而由症状看人,观察当事人具体的个别差异。根据中华文化脉络发展出来的心理咨询,并不应该被划归于医疗领域,除非是器质病变的层面,否则应该去除心理病理化的思维,不再任令人的各种复杂心理现象被按上某种病名,才能从文化心理角度彻底离开宗教因素对本土心理咨询的影响,并重新恢复生命修养对中华本土心理咨询的核心意义。但,这并不意谓着我们对待心理咨询工作将要变得含混模糊,正好相反,心理咨询应该架构在坚实的文化研究来做基石,这就需要通过阳明心学发展出心学心理学,再由心学心理学发展出智慧咨询。再者,智慧咨询为何不适合直接套用现在已经熟悉的“哲学咨商”(philosophical counseling)呢?中国智慧咨询的工作型态,是种共论与共阐心性的对话型态。[9]76哲学咨商的治疗型态是从咨商师与当事人的对话中,通过指出当事人思维逻辑中的矛盾,进而厘清当事人的心理困惑。思辨来源于西洋哲学“天人对立”的哲学传统,早在哲学领域尚未“学院化”的古希腊时期,西洋哲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真理”,或存在于一个“超验”(transcendent) 世界中的智慧,人固然能不断追求完美的真理,意即属于神性的智慧,但是人永远不能成为神本身。然而,中华文化中却没有这种追求绝对真理与神性智慧的传统。中国的儒释道思想并不去追求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的智慧”,他们更重视“当下的觉悟”。从本体论的层面来看,中西文化的关键差异在于人能否与终极的存在产生连接。这两种“思想—哲学”传统的差异,会进而导致智慧咨询与哲学咨商在实务层面的差异,其关键点就在于论证与体证。笔者整理智慧咨询的基本路径计有六道程序:“对话—思辨—工夫—心体—实践—蜕变”,意即通过咨询师与当事人的对话,引发当事人思辨问题,在通过思辨的过程,其效果就是当事人展开工夫的练习,从中获得心体的觉悟,心体的觉悟能引发当事人的实践意愿,从而让人在不断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产生深层蜕变。由心学心理学的角度发展智慧咨询工作,基本特征有三:

中华思想具有大量丰富的心理学内涵,然而,清末民初时期会将中华思想发展成中国哲学而不是中国心理学,主要系因行为主义心理学(behavioristic psychology)系二十世纪前期心理学的主流,心理学变成自然科学的一环。[4]86-88心理学中的“psycho”其字根是“psyche”,这个字在希腊语是“psuchě”,原意是灵魂(soul),中日两国对于心理学的翻译与理解,同样有着灵魂甚至心性的内涵,公元1872年,最早有位署名执权居士的中国人在《申报》发表《论西教兴废》一文,讨论西洋社会宗教受到科学兴起而衰落的情况时,心理(学)一词就首度出现,英文里的“psychology”会有“心理学”的中译,其实来自日本汉字,西洋著作中直接使用“心理学”为名的书籍,最早出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启蒙思想家西周(1829—1897年)译自海文(Joseph Haven)在公元1857年出版《Mental Philosophy: Including the Intellect,Sensibilities and Will》这本书,他先将该书意译成《奚般氏著心理学》[5],他在翻译“mental philosophy”时使用“心理学”,其实是“心理上的哲学”的简称,在其《百一新论》(1874)书中数十次提到“心理”二字,这两字本来在中文词汇中并不是连用的字,虽未称学,实则将其当作专门的学问,这让汉字“心理学”一词,合理估计其翻译首出于西周。[6]西周毕生推崇徂徕学,会将其翻译作“心理学”,则显然受到日本大儒荻生徂徕(1666—1728年)的影响,荻生徂徕因崇尚古文,受到王世贞的影响,王世贞相当推崇王阳明心学,因此“心理学”这个中文词汇的出现,推溯其根源,就格义比附的角度而言,本与心学有着深度关联,尽管两者的内容当日尚有实质巨大落差。[6]康有为则于光绪23年(1897年)编的《日本书目志》中,有25本包含“心理学”一词的书籍。梁启超在〈读《日本书目志》书后〉使用“心理”指称“心理学”,其中梁启超在光绪28年(1902年)于《新民丛报》发表的〈介绍新着〉中主张日本人将英文“psychology”用汉字翻译成心理学,并将英文“philosophy”翻译成哲学。根据这个脉络,林耀盛指出,可知心理学本来是一门包含心性、灵魂与意志这些具生命感的领域,心理学深具文化的本土内涵,心理学探讨的范围本来应该包括灵性,而不是今天心理学狭隘认知的心理逻辑(psycho-logic),这种说法能让我们发现当前心理学的发展不只背反中华思想的主体精神,更背反其自身本来脉络。[7]82-83反过来说,当我们回溯其源头,从心理学发展出心学心理学,实则就心理学本土化的角度而言自有其合理性。

笔者的学生张辰于公元2014年9月1日,集合山西晋城市对于心学与心理学都有关注的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设立知行书院作为实践心学心理学的第一个实体单位。书院历来就是华人探讨生命议题的环境,承载着抚慰与疗愈人心灵的机能。如果我们只是开办心理咨询诊所,则窄化成只有治疗的作用,会让自认心理没问题的人望而却步。知行书院活动包括社会活动与内部活动,社会活动包括举办讲会或讲座。讲会藉由探讨阳明心学的各类议题,透过每个人内在的烦恼来观看自己认知事情的状态,最终发现生命本来“吾性自足”的存在。内部活动的主轴则来自笔者号召大家从事心学心理学的探索与实践,尤其在公元2017年1月,由海峡两岸心学教育研究院担任主办单位,委请知行书院协办“智慧咨询师培训课”。智慧咨询培训课是种演讲型与活动型的工作坊聚会,课程每15小时至16小时一个主题单元,课程可全选或单选,只要累计满240小时,即可取得海峡两岸心学教育研究院颁发的智慧咨询师结业证明,笔者的学生刘莞与刘倩将这两年的课程合作归类绘制成“智慧咨询课程图”如下:

四、智慧咨询的课程设计与培训案例

随着我国商品房制度的改革,有着明确边界的住宅小区被认为是居民自治以及逐渐兴起的业主自治的空间。这一自治地位得到了《城市居委会组织法》以及《物权法》的保障。前者将居委会确立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本居住区居民实行自治的组织。后者明确规定业主对住宅小区内部专有部分之外的共有部分即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公共场所、公共设施等享有共有和共同管理的权利。这里的“建筑区划”就是住宅小区。显然,相关法律明确了小区内部主要实行居民自治和业主自我管理。

图 1智慧咨询课程地图

由该图表可看出:刘莞与刘倩设计的智慧咨询课程,并不是只关注心理咨询技术层面的研习,更关注于学术层面的厘清,其中阳明心学的探讨实属至关紧要的核心素养。兹因笔者始终觉得“道重于术”,只有把握住根源议题的核心智慧,搭配了解相关知识,从而才能架开思路,并在技术层面获得突破。智慧咨询渊源于心学发展出来的心学心理学,然而心学心理学并不仅是种“将心学给心理学化”的学术领域(因此“心学+心理学”不能简化视作融接两者的概念,心学心理学已有新的主体性),该领域高度看重华夏学术的本原知识,因此笔者会开设如“中国思想史与本土心理学”与“中国思想史与本土心理学”的课,并在知识细部内容会特别重视“先秦诸子与心理咨询”“宋明儒学与心理咨询”暨“阳明心学与心理咨询”的课程,刘莞写的一篇文章《欲问归途,先知来处:心理咨询与文化溯源》(发布于心学复兴公众号),举例说明了从学生角度对“先秦诸子与心理咨询”这门课的体会:“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来源于人们对人生、世界、宇宙秩序的探问,难道今天的人就没有类似的问题需要思索了吗?现代社会如此普遍的心理问题,为什么可以被理所当然地归结为‘心理’问题?在根本上,很多只是对人生,对‘存在’的终极拷问不能得到解答,问题积累过多,导致它表现出来变成心理问题,我们只是需要回到生命的本来面目,如实地‘疏通’问题,自然不会有‘心理问题’。”这段文字指出人只要愿意厘清本原问题,将不再会因为问题未曾面对与解决,就继续发展成各自细部的心理问题。

在培训过程中,有关“智慧咨询培训工作”这一类的课程,笔者希望架构出智慧咨询工作的专业性,会提供“咨询自我评量”的表格,提供给学生在每次咨询工作结束后,给其当事人填写,该表格目前设计了十二道题目,针对当事人咨询效益、互动过程与咨询质量做个整体评估。其内容如下:

表1 智慧咨询自我评量

续表

该表格反映出智慧咨询的思维,意即对当事人的咨询背景、咨询质量与咨询效益这三个层面有着高度关注,第一题到第四题属于咨询背景题;第五题到第七题属于咨询质量题;第八题到第十题属于咨询效益题。其中咨询背景不只是个人背景,更包括文化背景,咨询师只有关注当事人的文化心理,才能理解个人心理,这是属于智慧咨询的最高预设,该预设促成咨询有个具体出发的起点。咨询质量则来自咨询师与当事人互动出来的样态,尤其咨询师如果智慧越高,则其与当事人互动的圆熟度就越高,当咨询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其能调动观念资源就越宽广,当事人就越能感受到咨询师展现的专业性,从而对其产生信任感,课程设计会希望咨询师具有高度的文化素养。咨询效益则属于当事人对该咨询成果的事后评估,希望当事人不只想了解原来的问题是否已得到解决,进而想了解未来如果有问题是否愿意再来请教这位咨询师,甚至想了解当朋友有心理问题,是否愿意推荐这位咨询师来向他做咨询。表格最下面并会有质性回馈,让当事人用文字书写对本次咨询的体验。如果学员想要取得智慧咨询师资格证书,则需要完成30小时的实践咨询,并藉此撰写论文或技术报告(其中10小时与开课老师进行督导咨询,督导咨询可面谈咨询或在线咨询,最后,论文或报告由答辩会;通过20小时同学彼此的伙伴咨询或与社会人士做义务咨询,该义务咨询可做梦境咨询,包括从事曼陀罗绘画的梦境工夫论,咨询完毕须双方签名并由知行书院核章),最后经知行书院核实无误,由笔者颁发亲签华人心学智慧咨询师证照(内有编号),获得证书者,须参加智慧咨询师团(有微信群),获得共同维护智慧咨询师的权利、义务与责任,每年最低须修习海峡两岸心学教育研究院开设的30小时的相关课程,并获得知行书院核章确认,作为维持资格的依据,修毕每年会颁发结业证明,让智慧咨询师能继续进修,了解实务工作的最新发展。如果持续进修满240小时,则可参加高级智慧咨询师测验,通过测验并获得证书者可担任笔者认证的智慧咨询督导师。获得智慧咨询相关证书者,如果有违背伦理守则,海峡两岸心学教育研究院将保有取消资格的权柄。第一期培训结束后,仅有王学峰与周学儒两人获得智慧咨询师的证书。笔者以周学儒获得证照后的学习心得来做例证,他认为:“中华文化中儒家心学自有其‘心体论’与‘工夫论’,‘心体’从字义上说便是心灵作为实体的终极实在,人内在所具足的神圣性与超越性。心学家面对个人的困顿受苦,一方面讲心性涵养的精神觉悟,但却不因此而出离人世,将这种磨练视之为个人生命转化的源泉,在纷扰的世间获得心性的锻炼以完成生命,既能安身立命,又呈现出生命的超越性。以心学的‘心体论’和‘工夫论’为核心,并以‘精神实在论’与‘历史实在论’为科学哲学指导,来建构能够安顿人心与生命的心理学理论,称之为‘心学心理学’。”由该段文字可看出:智慧咨询培训的根基,来自心学心理学的理论,当我们厘清“心体即是实在”,通过将心学指向的本体给出系统化阐释,才能让咨询师获得坚实的心理意识,自觉可从事于疗愈生命的工作。

在智慧咨询的技术层面,周学儒对笔者的课程设计有相当细致的记录:“作为‘心学心理学’在咨询实务中的具体实践,目前已发展出以下几种技术:良知导引术、梦境解析与书法治疗等。其中‘良知导引术’是陈复教授在海宁格(Bert Hellinger)的“家族系统排列”的基础上,融合心学心理学理论改良发展出来的技术。‘家族系统排列’重点在关注着家族或系统内部的动能,通过让系统内关系位置的自然呈现,治疗师引导家族成员代表排列出彼此感觉最舒服自在的关系位置,来让系统获得平衡感,从而让爱在期间流动与滋养,来弥合当事人的心理创伤。而‘良知导引术’则是通过参与者共同诚意建立起一个灵性能量场域,在导引师不揭露使者身份的情况下开始灵性的移动,通过场域内使者的关系位置与灵性感受,呈现出当事人生命中的处境及视野的盲点。在数轮的排列导引中不断逼近事实与真实,其呈现出的‘真实’已然属于“实在论”中‘真实的范畴’。导引师与当事人共同观看着场域内呈现的‘真实’,基于这样的‘真实’,导引师要给出充满心性智慧的分析与解释,帮忙当事人了解他的实际处境,并寻觅出问题得以消解的路径。”[17]良知导引术又称作良知导引治疗,相比于家族排列法(family constellations),良知导引术更重视如何将人的良知外显化,使得其变成生命间相互牵引的频率,从而看见当事人面临人生的悲欢离合与爱恨情仇,却从中拔高其理解的意境,从洞见朗照的良知来引导生命的决策。再者,针对“梦境解析”的相关治疗,笔者观察大脑永不停止在运作,只要你不是有意识在运作大脑,但是你的大脑依然持续在运作,其间有关潜意识的全部内容,都可被视作梦。因此,就广义的角度而言,何止睡觉在作梦呢?不论张开眼睛或闭上眼睛,只要置身在意识不自觉的潜意识状态,人都活在梦境中,都应该被视作本课程讨论的范畴。周学儒对笔者的观点有深刻认识:“‘梦境解析’虽然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梦境分析’有着某些共性,但‘梦境解析’是一种儒家心学型态的‘梦境工夫论’,不同于‘梦境分析’透过梦境中呈现的意象来进行分析或体验,使当事人开始理解潜意识中未知的内容。而心学心理学认为不是只有睡着后才有梦境,梦境非关于我们所认知的现实,无论睡着或醒着,所产生的‘情境’都是梦境。梦境在意识与潜意识的交界处,对人生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这种处于‘虚实交界’之处都是梦境的范畴。梦境有多重形态,有想象的梦境、冥想或静坐的梦境,还有睡眠的梦境。从梦的属性来看,同样会有‘自我梦’与‘自性梦’的差异。人可通过静坐或冥想来开发对梦的认识,提升梦的层次,透过对梦境的提升与开发,进而使人的身心都收到正向的影响。”他特别指出笔者将梦境结构化的企图:“心学心理学在进行梦境解析的时候,会更加强关注梦境中的三个架构,意即‘梦的情境’、‘梦的结构’与‘梦的工夫’。梦的情境是指梦境中整体的感觉,其中的情绪或情感是什么,反映出当事人的情感投射;梦的结构是指在构成梦境的人、事与物的主体结构,反映出来的是当事人的心理机制;梦的工夫是指梦境中呈现出的现实、自我与意识,从而看出隐藏的自性,其中看见自性来做工夫是一种治愈的因素与机制,反映出修身养性的真实性,这是梦境中最为核心的要素。”

王学峰则专门在研究与实践笔者阐释的良知导引术,他在获得智慧咨询师证照后,撰写了《尊德性与道问学:智慧咨询师的学思历程》一文,他认为:“良知导引术就是通过建立一个灵性的场域,让当事人实际的生命处境获得呈现。当事人往往会发现,自己原本认为的问题与背后的原因,并不是他实际处境里面真正的问题与原因,一些更深层面的讯息会在灵性场域中被表达出来,当事人于是开始修正自身的观念,并因为获得正确的观念而能够清醒地活着。导引师也会引导当事人对问题的关键性人物做相应的告白,通过灵性的场域,让问题开始被解决。”并且,他从良知导引术的角度指出笔者认为智慧咨询师为何应该具备心性涵养:“智慧咨询能够产生疗愈人心的效果,本质上来自于心理咨询师能够长年进行心性的涵养,在身心上孕育出自性的能量,从而可以在咨询的现场将这股能量传递给当事人,帮忙当事人自身的能量获得转化与提升。”阳明心学固然有其本来无法跨越的时代局限,然而,如果没有阳明心学内容本身的强大吸引,笔者这二十年来几乎不可能号召一群青年学子除探索心学外,更共同投身将心学转型成心学心理学的工作,后来进而发展智慧咨询的理念与实作,经由笔者前面铺陈有关“智慧咨询培训课”的课程设计与培训案例,相信可看出阳明心学对华人本土心理咨询的发展,确实有着重大的启发。

参考文献:

[1]王阳明全集.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陈复.心学心理学:心学如何在心理治疗领域获得突破与新生.咨商心理与复健咨商学报,2017(30):35-69.

[3]荣格(Carl Gustav Jung).未发现的自我(The Undiscovered Self). 邓小松,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8.

[4]黄光国.心理学的科学革命方案.新北:心理出版社,2011.

[5]海文(Haven,J.).奚般氏著心理学(Mentalphilosophy:Includetheintellect,sensibilities,andwill).西周,译.日本:文部省(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古典籍数据:贵重书),1875.

[6]赖世烱.宋理明心渡,心理缘总督:论心理学一词中文翻译之肇基.文化越界,2016(2):1-18.

[7]林耀盛.坦塔洛斯的困题:思“反”心理学,批判社群革“心”//破解黄光国难题的知识论策略.陈复,黄光国,主编.新北:心理出版社,2019:79-90.

[8]陈复.王阳明对生命意义的阐释与实践.生命教育研究,2012(4):27-54.

[9]陈复.如何发展智慧咨询:解决大学生意义危机的创新策略.咨商心理与复健咨商学报,2017(30):71-96.

[10]王阳明.传习录与大学问.台北:黎明文化公司,1997.

[11]Prins-Bakker Anette, Philosophy in marriage counseling, Essays on philosophical counseling, Boston: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5.

[12]Marcel, Gabriel(马赛尔).Creative Fidelity. Translated by Robert Rosthal. New York: Noonday Press,1964:131-134.

[13]关永中.爱、恨与死亡:一个现代哲学的探索.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2002:377-387.

[14]Marcel, Gabriel(马赛尔).Metaphysical Journal .Translated by Bernard Wall. Chicago: H. Regnery, 1950:146.

[15]Marcel, Gabriel(马赛尔).Royce’s Metaphysics .Translated by Virginia & Gordon Ringer. Connecticut: Greenwood,1975:4.

[16]陆达诚.马赛尔.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2:45-48,165-207.

[17]陈复.儒家心理学:黄光国难题正面临的迷阵与突破.本土心理学研究,2018(49):3-36.

The Concept and Practice of Wisdom Consultation :Yang Ming 's Nousology Inspires on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CHEN Fu

(Associate Professor, School of Liberal Arts, Convenor of Life Education Research Office, Ilan University 26047)

Abstract :If Yangming's nousology is to be implemented in the current society, It needs to complete its "micro world" structure 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n its "life world" implementation at the application level.This article will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nousological psychology" and promote nousological psychology in the new domain of Chinese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 hoping to complete the micro world structure and develop the concept and implementation of "wisdom consultation" from it. The conscience of Yang Ming nousology has both the meaning of "the Self" and the meaning of "the Ego". The common feature of observing Chinese thought (especiall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from the meaning of the Self is "nousism". There are three basic characteristic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ultancy 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ousological psychology. First, it is a consultation ethics of the scholarly people combines the ordinary people. Second, it is a counse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foresight man inspires the hindsight man.Third, it is a consultation method of the reality exposes the appearance.

Key words :wisdom consultation; Yangming's nousology; nousological psychology; nousism; indigenous social science

中图分类号: B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6133(2019)03-0007-09

[收稿日期] 2019-03-13

[作者简介] 陈 复(1972-),男,台湾台北人,台湾宜兰大学博雅学部副教授兼生命教育研究室召集人、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心学心理学。

[责任编辑 何志玉]

标签:;  ;  ;  ;  ;  ;  

智慧咨询的理念与实作:阳明心学对心理咨询的启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