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香识美--从牡丹亭看上海学派_牡丹亭论文

闻香识美--从牡丹亭看上海学派_牡丹亭论文

闻香识美人——从《牡丹亭》看海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看海论文,美人论文,牡丹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日,我用了三个晚上看了上海昆剧团演出的全本《牡丹亭》,想到了海派。

海派原来作为京剧的一个流派存在。据徐珂《清稗类钞》的说法:“京伶呼外省之剧曰海派。海者,泛滥无范围之谓,非专指上海也。京师轿车之不按站口者,谓之跑海(郭按:如今京话中非专指的漫骂叫海骂,对数量或时间非精确的估计叫海说)。”又说,“海派以唱做力投时好,节外生枝,度越规矩,为京派所非笑。”后来,随着上海京剧的勃兴,海派的“海”从泛指变成专指。我查阅有关辞书,对海派特点的说法大致相同:一是“勇于革新创造”,“不拘陈规,唱做率直,表演真切”;二是“华而不实,肤浅庸俗”,“是资本主义商业化的表现”。长期以来,人云亦云者居多,既不肯对海派做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又不愿面对海派日新月异的变化,总认为海派嘛,也就是机关布景,技巧翻新,花里胡哨,外带些噱头!嗟夫!非也!

从上昆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我深切地感到,必须对海派戏剧进行一番再认识!当今的海派已经不仅是形式(手段或技巧)上的标新,也不单纯是市场运作上的翻新,而是文化意义上的革新了。我以为,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文化含量的扩张。此次全本演出本身已经说明,诸如《牡丹亭》这样的古典名著不是木乃伊,也不能当风干肉处理。全本演出让我们容易认清柳梦梅与杜丽娘这对男女所面对的压迫,不仅来自所谓“封建礼教卫道士”的杜宝,而且来自整个社会制度及其思想体系;全本演出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的社会背景,展示了社会生活的诸多侧面,而非孤零零一对青年男女!因此,全本演出能够给人以多方面的艺术感受,获取多方面的启示。

二、文化内蕴的开掘。可喜的是摈弃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比如杜宝其人,从《劝农》、《御淮》中,我们看到他“宠辱皆忘”的一面,从《闹宴》、《硬拷》中,我们又看到他“忧谗畏讥”的一面,这就比以往的改编本“立体”得多了!类似情况,还有迂腐的陈最良,他并不一迂到底,他也挺直过腰板,他也吓软过膝盖……很显然,这些人物都体现出一定的文化蕴涵。

三、文化品位的提高。全本演出在思想上突现了人本精神。杜丽娘从人性的苏醒,到人性的窒息,又从人性的湮灭,到人性的更生,贯串其间的正是人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这两句曲文反复咏叹,表明了这出戏的格调。全本演出在艺术上又表现出高贵的气质。昆曲向来被誉为兰花,大概指的是清雅,或者还有幽独,然而,我一直认为,兰花更是王者香!真正的艺术不在乎一时观者的多寡,纵览历史长河,历经时间淘洗而存留下来的,往往是阳春白雪,绝少是下里巴人!

上述海派艺术的变化,看来似乎只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其实那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一代代上海艺术家孜孜不倦的艺术长征。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或许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然而,这个偶然又寓必然于其中。

就我个人的情况而言,大概更多的可能性是归入京派。我是如此眷恋大文化的北京,是如此钟情于辉煌无际、浩瀚无边的京朝大派!但是,这种钟情并不妨碍我对海派艺术的倾慕。坦诚地说,我欣赏凝重,也喜欢飘逸,我赞美质朴,也讴歌华丽,我执著豪放,也寄情婉约,我谨守规范,也蓄意越矩……

标签:;  ;  ;  ;  

闻香识美--从牡丹亭看上海学派_牡丹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