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康德的图式学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康德论文,图式论文,学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图式是康德批判哲学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在批判的认识论乃至整个批判的体系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在康德逝世以后的整个十九世纪,这一概念并没有象时空形式、知性范畴、二律背反等等那样受到研究者的应有重视。本世纪初叶以来,由于人文精神的重大转折,直观的镜式认识论的局限性日益显露,主体的先在认识结构即某种形式的认识中介的存在重新被提了出来,并在新的哲学背景下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增殖了更加具体的内涵。我们在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结构主义以及发生认识论等学说中就可以看到这种情形。尽管后来的这些哲学流派的用语与康德并不完全一致,但其思想实质都是一脉相承的。图式学说的复活,说明这一思想是有生命力的,它确实抓住了认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有必要再深入一步加以研究。本文将首先阐释康德的图式概念,并从当代视角加以审视,然后简略地概述图式学说在当代的发展,并从中得出某些一般性的结论。
1
图式概念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原理分析”中提出来的。在他自认为已分别把感性直观和知性纯粹概念(范畴)论述清楚之后,就发生了如何把二者连接起来的问题。“但与经验直观相比,纯粹知性概念完全是异质的,因而决不能在任何一直观中遇到它”。①那么,“怎样才能把经验直观归属于纯粹知性概念之下,从而把范畴用于现象呢”?②他认为:“显然,必须有一个第三者,它必须一方面与范畴同质,另一方面又与现象同质,并使前者运用于后者成为可能。这种联结的表象必须是纯粹的(没有任何经验成分),同时还要一方面是理智的,一方面是感性的。这样的一种东西就是先验图式。”。③
图式(Schēma)一词来源于古希腊文6Xημa,原意是形象和外观,后转意为对最一般的基本特征的描绘,或略图、轮廓、抽象图形等。拉丁文为Schēma,意义基本未变。在德语中,这个词有多种意义,《杜登德语大词典》给它的解释是:Haltung(姿态)、Stellung(姿势)、Gestalt(形态,即所谓格式塔)、Figur(体形)、Form(形式),这些都是日常语言中的用法。在康德之前,它还没有获得特殊的哲学意义。康德把这一词语引入哲学,使它出现在先验哲学的语境中,从而成为一个具有专门意义的哲学概念。
康德最重视的是先验图式,他着重论述的也是这类图式。先验图式为什么能在异质的纯粹概念和经验直观之间起中介作用呢?为回答这个问题,康德对这一概念作了一番规定。顾名思义,先验图式必然是先验的,这类东西,在批判哲学中都来源于主体能力。所以,在论述这类图式的性质时,康德首先从其来源讲起。图式不是范畴,不能来源于知性;图式又不是经验,因而又不能来源于感性。于是只好求助于人类另一种主体能力,那就是想象力。想象力也有种种,有“生产的想象力(Productive Einbildungskraft)”,有“描摹的想象力(Nachbildende Einbildungskraft)”,有“再生的想象力(Reproduc-tive Einbildungskraft)”。这些都与感性经验或现象有关。图式不等同于现象,不是上述各种想象力所能提供,因而必须由另一种想象力来完成这一任务,那就是“先验想象力(Transzendentale Einbildungskraft)”。先验想象力很特殊,它能在没有任何经验材料的情况下“生产”出某种东西,图式就是它的主要产品。
为了说明图式的先验性和普遍性,康德力图把它同图象(Bild)区别开来。图象的原意就是图画,但因为在哲学语言中它有特殊含义,更因为在后文将看到,它与图式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姑且译为图象。图式和图象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康德举例说明:五个并列的黑点,这是五的图画:有形有象,一目了然。这五个点作用于视觉,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图形,这就是图象。图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是某一对象的摹写性的图景或影象,就其来源说,它是“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能力的一种产品”。④与此不同,五的图式不是具体的图画,也不是知觉的残留物,又不是写在纸上的“五”字,而仅仅是关于五这个数目的思维,但又不是借助于语言概念的完全抽象的思维,也不是借助于生动表象的形象思维。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概念、范畴的图形化,有抽象活动,但结果不是纯粹观念,有具体化活动,但结果不是具体可感的图画,而是反映结构和关系的示意图,近于直角座标系中的抛物线之类。但这种东西又画不出来,仅存在于人的主观意识中,是一种先验直观(Transzendentale Anschauung)”。后文将看到,由于纯粹概念和经验概念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也各有不同的先验直观。
为了突出图式的特点,康德刻意论究它与图象之间的本质区别,但实际上二者并非完全无关,甚至还有相同或相似的功能。在康德的论述中,我们发现图式和图象往往在认识中同时起作用,互相关联。一方面,图象以图式为基础,“只有通过图式并且依照图式,图象才有可能”。⑤这是说图象是图式的产物,只有依照先在的图式,其物的图象才能产生。实验证明,这种理论虽然有些费解,但在认知心理学上还是有一定根据的。在具体的认知过程中,人脑中的图式对于知觉图象的产生确有某种导向甚至决定作用。天空彩云千姿百态,有人说象骆驼,有人说象鸡冠花,有人说象轮船,而从未见过这些东西的人则决不会产生这样的表象。对于两种图形的不同看法,也就是由先在的认知图式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方面,我们的认识是要把对象与概念联结起来,对象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就是图象,而图象只是知觉之类,还不是知识,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必须把它置于概念之下。康德认为,要做到这一点,“图象必须借助于图式才能与概念相结合。”⑥这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连续的系列:现象-图象-图式-概念,图象在这个链条之中,是一个联系环节,或称中介,尽管还不是图式那样的中介。
2
由于人类认识活动的范围无限广阔,认识的内容无比复杂,认识的水平又有诸多层面,实际上就需要各种不同的综合感性材料的方式,需要不同性质的中介,这就迫使康德在不同情况下赋予图式概念以不同的内涵。我们看到,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图式一词前后常带有各种限制词,构成了互相联系而又各有独特含义的概念群,各自在不同的地方起着不同的作用。
最普遍最基本的图式是“纯粹知性概念的先验图式”。这是用来解决把十二个范畴用于经验这个根本课题的。范畴是纯粹概念,没有任何经验内容,照其本来的存在方式,不具备可应用性。这就要把它们图式化。康德认为,知性纯粹概念的图式是时间。在“先验感性论”里,时间被规定为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感性直观的纯粹形式”这个表达式,就包含时间的基本性质。一方面,它是“纯粹形式”,可以脱离经验内容,与范畴相通;另一方面,它又属于“感性直观”,与现象界或经验界相通。这正合乎作为中介的要求。
对于十二个范畴,康德只举出少数几个图式:“实在”的图式是时间的充实,“实体”的图式是时间中的永存,“因果性”的图式是时间中的相继,“相互性”的图式是时间中的并存,“现实性”的图式是在一定时间中的存在,“必然性”的图式是在一切时间中的存在。这样,每个范畴都有一个图式,通过它,先验概念就可以运用于后天经验,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就解决了。
在专门讨论先验图式那一章里,康德只给时间以图式的资格。但物质存在的形式不只有时间方面,空间也有同样的重要性,只以时间为图式显然是不完全的。有鉴于此,康德在超乎先验感性之上的“一切综合判断的最高原理”的范围内,把空间和时间都看作图式,认为“至如空间和时间,……它们的表象正是一种单纯图式”。⑦虽然是一笔带过,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图式学说的一个缺陷,使之更符合已知的物理世界。现代物理学家大多都采用四维空间假说,按这种假设,时间和空间本是一个东西。即使二者并非一体,至少也是不可分的,理应把空间放在与时间同等的地位。可惜康德对这一点很不重视,没有展开讨论。
在康德的图式学说中,除了先验图式之外,最有意义的就是经验图式。康德把概念分为两类:纯粹概念和经验概念。他在《逻辑学讲义》中说:“一切经验地或后天地给予的概念称为经验概念;一切先天地给予的概念称为知性概念。”⑧这里所说的知性概念就是纯粹概念,亦称先验概念,它与经验无关,是人类知性先天提供的,十二个范畴就是这类概念。经验概念是后天的,是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人由直观获得表象,通过比较、反思和抽象“这三种逻辑操作”就产生了概念。康德的批判哲学是先验哲学,一切知识必追溯到先验原理而后止,所以图式学说中也以先验图式为正宗。但正如康浦·斯密所说:“他承认先验的图型(按即Schēma的另一种译法一本文作者)之同时,并承认有经验的图型。”⑨这本来是违反他的初衷的,与他的一贯立场并不完全一致,“以致造成了他阐明中的很大混乱”。⑩但也正如康浦·斯密在同一段落里所说的那样,这却使“他的学说更为丰富”。
康德的经验图式论接触到了认识论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人类认识活动的心理过程和机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一物便知那是什么东西,属于哪一类,换言之,就是能够识别。康德认为,这种能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人脑中存在着经验图式。经验图式与先验图式不同,前者不象后者那样玄虚,但也有抽象成分,它是某一类经验对象最普遍、最概括的模型或略图。
先验图式与先验概念有关,经验图式则与经验概念有关。类名称就是经验概念,它“总是与想象力的图式有直接关系”。(11)认知一个具体对象为何物,实际上就是把它归入某一经验概念。概念的表达式只是一个词语,它与经验对象也是完全异质的,怎样才能把二者联结起来呢?这就要经验图式了。经验图式是类概念的图形化,是群体特征和结构的抽象化,人脑中有了它,便可认知属于某个类的个体。康德以狗为例。“狗的概念意味着一种规则,按照这一规则,我的想象力一般地可以显示出一个四足动物的形态(Gestalt),而不必依靠经验所提供给我的任何一个特殊的个别形态”。(12)这是说,狗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一种规则,这规则即是狗之为狗的基本形态和结构,所表示的既非大狗、小狗,又非黑狗、白狗,但又能涵盖诸狗,把这类特征在意识中形态化,就成为狗的图式。有了它,我们才能认出某物是狗,某物不是狗。那么,这个狗的图式在哪里呢?能否展现于直观之前呢?不能。它只是想象力的产物,你着力想象时,它似乎存在,一旦你去把握它,它就即刻消失。假如你把它画出来,它肯定不再是图式,而是一个具体事物的形象了。所以康德说:“我们知性的这种图式论,就其与现象及其单纯形式相关而言,是一种潜藏于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技艺(Kunst),其真正精妙的本质我们很难得知,它也很难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13)原来图式可想象而不可捉摸,潜藏于人类心灵的深处,真实情形到底如何,对康德本人也是一个谜。
那么,人类心灵深处的经验图式是怎样产生的呢?这倒不十分神秘,它是人类在婴儿、幼儿、少年时期由生活实践输入人脑的,下文将要谈到的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可提供较为切实的答案。
除了先验图式和经验图式之外,康德还论述过“纯粹理性图式”。知性纯粹概念为了适用于经验需要先验图式,经验概念为了适用于个别对象需要经验图式,同样,理性理念为了实现自己,也需要一种纯粹理性的图式。康德明确地指出:“理念为了实现(自身)需要一种图式”。”(14)关于这种图式,康德在不同的语境中使用了不同的词语,如“世界统一的图式(Schēma derEinheit der Welt)”,“范导原理之图式(Schema der Regulativen Prin-zips)”,“最高智慧的图式(Schema einer Obersten Lntelligenz)”,“辩证推理的图式(Schema der Dialektischen Schlüsse)”,“理性图式(S-chema der Vernunft)”,“系统图式(Schema der Systeme)”等等。那么,理念图式的实际含义到底如何呢?康德给出的解释和规定并不十分明确,但其要义还是可以领会的。
康德没有对理念图式进行专门的讨论。在好几个地方,康德的意思仿佛是说理念本身就是一种图式,如“作为图式的理念”、“最高智慧的理念为范导原理的图式”之类的提法就是一个证明。如把康德有关理念图式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看出,他所说的这种图式是一种范导原理。范导原理是相对于构造原理而言的。构造原理适用于经验界。感性和知性用时空形式和概念、范畴整理感性杂多以构成知识,这就是构造活动。范导原理不能用于经验,没有构造能力,只有引导的功用。康德说,理念的任务是“按照原理以规定在全部经验总体中知性的使用”。(15)理念本身是纯粹的、无限的,它不能直接用于有限经验,但如欲求得完满的知识,或者不断深入地认识世界,理念图式还是必要的。因为它虽不是知性,却可以指导知性如何进行,就好象一幅导游图,预先确定总的方向,指出目标之所在,剩下的就要由知性自身去艰苦跋涉。具体说来,这个规范和指导,就是预先把世界看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无限的整体,是一个由不同层次构成的系统,人类认识的结果应是一种最高度的系统的统一,理性要求这种统一,不满足于知性的个别认识。这是康德的一贯思想,早在1755年写的《宇宙发展史概论》中,他就摘引了英国古典主义诗人蒲柏的三行诗来表明他自己关于世界统一的思想:“看那神奇的大链条,把世界各个环节扣牢,使伟大整体连在一道。”在作为图式的范导原理中,除了总体性、系统性、无限性之外,最重要的是目的性原理。
照“先验分析论”中关于先验图式的论述,理念图式本该是理念的具体化,康德也确实提出过与此类似的东西,那就是“先验理想(TranszendentaleLdeale)”。“先验理想”也是一种假设,因为理念不仅不可能有一个经验直观,甚至象先验图式和经验图式那样的东西也不能有。但康德认为,我们可以设想有一个体存在,它具备了理念所包含的一切属性,尽善尽美,至高至上,无限无极,包容万有,牢笼百态。不言而喻,这就是想象中的上帝,同时它也就是理念的具体体现,就是范导原理,也可以说就是理念图式。当然,在康德心目中,它并无实体性,也没有单纯形式性,甚至在想象中也无一定形态。康德不承认拟人化的上帝。
理性理念及其图式学说,是康德哲学中想象和虚构成分最多的部分,作为范导原理的灵魂、自由、上帝之类的理念常常招致批评。但若究其实质,则这种学说并不能仅以荒谬二字尽其义。我们看到,生活在世界各个地域的民族,不管文化背景和民族特性有多大差别,都不约而同地创造出了名称各异本质相同的灵魂、自由、上帝之类的观念,成为各自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这不会是偶然的。在原始时代,它们是对自然力量和人类本质的解释和掌握,是作为对现实世界必要补充的虚幻世界,为当时的人类生活所必须。在后来的认识活动中,象康德那样去使用这些概念,把它们当作指导知性的假设,那也还是有意义的。它们能指导我们在探究自然和人类自身的奥秘时永不停步,努力去寻求事物最根本的结构、属性、原因等等。人类若无这种浮士德精神,若无绝对、总体、无限之类的理念,则很可能在认识的中途停下来,陷入停滞衰退的境地。幸好人类理性是不受限制的,理性的这种无限的本质与自然的无限相结合,便产生了表示无限的理念。正如康德所说:“它们(理念)并不是任意虚构的,而是来源于理性自身的本质。”(16)
关于图式的思想贯穿于康德的三大“批判”,并在其中起着最终的联结作用。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联结主体与客体、形式与经验的中介是先验图式、经验图式、范导原理等,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联结绝对命令和道德行为的中介是道德原则的范式(Typus des Sittengesetzs),在《判断力批判》中,作为反思判断的参照系的是审美规范观念(Asthetische Normalidee)和理性观念(Vernunftidee)。在后两个“批判”中,康德没有使用图式一词,但范式和规范观念所起的作用与图式并无本质的区别。这种普遍中介论有其不可忽视的意义,它是各类先天综合判断得以成立的根本条件,对于它的重要性,这里有再次强调的必要。
康德哲学的重心是认识论,若以粗线条的轮廓来描述,则这种先验加经验的哲学认识论大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程序:现象-感性杂多(感官所摄取的材料)-经验表象-经验图式-经验概念-先验图式-范畴。要注意的是,这个系列并不意味着认识是从现象起到范畴止,实际上起点在两头,终点在中间。现象来源于物自体,这当然是起点,但知性先天地提供范畴也是一个起点,这大约类似于现代修桥或筑坝的情形,都是从两端作起,到中间才合龙。不同的是,上述系列中有两种图式在两个要害部位起接合作用,如若从中抽掉两种图式,认识过程就要断裂,批判的认识论就要从根本上解体,剩下来的只能是经验对象、概念、范畴这几种互不相关的东西,各自守在自己的孤岛上,相望而不相通,康德十二年悠久岁月的沉思也就付之东流。
当然还要注意,两种图式中以先验图式更为重要,在它之前基本上属经验范围,在它以后是先天知性范围。抽掉前一个图式,表象不能置于概念之下,对象停留于知觉而不能形成经验知识。如若抽掉后一个图式,后果就更其严重了。一般认为,康德哲学意在连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把两种对立的哲学思想结合在一个体系中,而双方接合的最后一根桥梁或拱心石正是先验图式。没有这种东西,所谓“调和”就不可能,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会在批判的体系内继续双峰对峙。所以,着墨不多的图式学说正是康德哲学的秘密所在,也是我们理解康德的关键所在。
3
康德的图式论对后代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西方哲学史家所说的“理性主义的复活”,图式理论及类似于图式的理论也越来越引人注目,在某些哲学流派中甚至成为整个体系的基石。
在比较重视图式概念的哲学家中间,在思想上与康德较近的是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特别重视图式学说,据李泽厚先生说:“由‘先验想象’产生的‘构架’(按即图式——本文作者),被海德格尔看作是整个批判的中心”,(17)征之海氏本人的著述,证明这种说法是可信的。在《康德与形而上学》一书中,海德格尔从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立场出发,用相当大的篇幅阐发了康德的图式概念,把它置于整个批判的中心地位。与康德不同的是,他很重视图象概念,在详细剖析图象的形成过程和性质之后,把图象概念纳入图式学说,认为图象与图式一样也能起到中介作用,只是强弱程度有所不同,因此他创造了一个新的复合词Schēma-Bild(图式-图象)。这就使康德的图式论在新的哲学背景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维特根斯坦与康德的哲学路线完全不同,他不赞成康德的先验主义,但正如当代德国哲学史家施太缪格勒所指出的那样,“《逻辑哲学论》的理论最后归结为一种原则上与康德的先验唯心论相一致的哲学立场”,并“使康德的立场达到一种更为彻底的形式”。(18)这两种哲学立场和精神上的相似性的最突出的表现,就在图式学说方面。维特根斯坦要解决的问题是语言和事实(Tatsachen)之间的联系,在他看来,语言之所以能描述事实,是因为事实可以抽象为逻辑图象,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思想,而思想的表达是命题,命题用符号显示出来就是语言。他所说的图象,不是用绘画工具描摹出来的外在对象的形象,而是诸事实之间的逻辑联系,或者说是事实的梗概、框架、结构,这显然与康德的图式很接近,只不过康德说的是范畴或概念的图式,而维特根斯坦在命题的层面上使用图象一词,使图象由名称和对象之间的中介发展到命题与事实之间的中介,由单纯的时间性(先验图式)和心意略图变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说康德的图式可以比喻为一个点,一个圆圈,一个单元图形,则维特根斯坦的图象就可以比喻为多元连续图形或网络图形。《逻辑哲学论》中的2.1-3.01各节有力地证明了图象概念在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确实起着一种核心作用。如果抽去这一概念,维特根斯坦的命题与事实之间的联系就要断裂,语言批判就失去了基础。
当代美国哲学家乔姆斯基也以自己独特方式发展出一种与康德的图式论很相近的先验语言学说。为了论证“普遍语法”确实存在,他把语言表达式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并提出和论证了一系列与深层结构相关的概念,如“语言形式的抽象结构”、“人脑中的初始结构”、“固有的心智结构”、“来源于人的认识形式”、“人类语言的普遍框架”、“标志着初始状态的特征的图式”、“共同的潜在结构”等等,从本质上看,都是某种先在的认识结构,都是具有范型意义的中介,是一种比康德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式更普遍更深邃的超验构架,人类的语法、语言、认识、思维都受它的制约。乔姆斯基还提到过面貌认知的问题。他说:“一个人可以识别许多人的面貌,而且能够识别从各个方面呈现出来的同一个面貌,这是一种值得注意的本领……。因此,尝试提出一种‘面貌语法’,甚至提出一种‘面貌的普遍语法’,来解释这些能力,那是非常有趣的。”(19)这类潜藏于心智深处的先在认识结构,甚至比已往的先验哲学更具先验性,因为他要把语言与认识的深层结构(普遍语法)一直溯源到初始的心智状态,甚至还要追溯到人的生物属性,把语言学还原为生物学。
日内瓦学源的首领皮亚杰在结构主义心理学和发生认识论的方向上接受和发展了图式理论。在他的著作中经常提到的图式有“感知-运动图式”、“反射图式”、“习惯图式”、“概念图式”、“永久客体的图式”、“认识图式”、“空间-时间图式”、“表象图式”、“有形成作用的图式”、“先天图式”、“后成图式”、“本能图式”、“运算图式”等多种,这些图式按形式性的强弱形成一个梯阶系列,在“同化”和“适应”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层次的中介作用,是认识之所以能发生、发展的最基本的要素,如无各种图式充当骨架,他所说的认识既不能发生,也不会发展,“同化”和“适应”也无从谈起。更有意义的是,他较为清晰地阐述了图式的发生过程。在康德那里,我们只知道图式来源于先验想象力,至于先验想象力如何想象出这种东西来,则茫无所知。这个难点正是皮亚杰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他追溯到最原始的根源,从人的胚胎讲起,指出“感知-运动图式(这是后来一切图式的母体)的发展便是胚胎发生阶段所出现的有机结构的延伸的超越”。(20)这是令人信服的推论。大概不会有人否认,初生婴儿的活动与后期胎儿的活动是相联续的,没有因分娩而中断,也不可能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只是出生以后,外在对象逐渐增多,与外物接触的方式也随之多样化,于是就形成了最初的感知运动图式,后来由这种图式再分化出其他图式。如“永久客体的图式”(相当于康德的实体性图式),就是借助于感知运动图式逐渐形成的。初生婴儿本来没有主客体之分,没有客体存在的意识或图式。只是因为与对象发生了关系,不断地活动、感知、体验,才产生了有物存在这个一般图式。这样,到十四、五岁时,正常人的认识结构-各种图式就基本建立起来了。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的图式说,是以多年的心理学实验为基础的,决非无根据的武断和猜测。他的理论在心理层次上为康德的图式论找到了根据,澄清了图式发生、发展的实际过程和机制,使康德那种因哲学体系的需要而假设的图式学说成为令人信服的有价值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皮亚杰的图式论是康德的图式论的发生学。
康德的图式论与现、当代一些哲学家的图式学说不尽相同,在图式的层次以及形式性和先验性的程度上有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反映了图式概念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但其作为认识和思维的中介、语言与实在的联系环节这个基本方面却是一致的。许多立场各异的哲学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图式或与图式相似的概念这一事实并不是偶然的巧合,它可能有着认识论、心理学和语言学上的内在原因。从根本上说,问题在于语言和对象的关系上。在当代哲学中,语言学(特别是语文学)与认识论几乎被无条件地看成一个东西,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认识,语言的范围有多大,知识的范围就有多大。所以语言与现实的中介实际上就是认识与现实的中介,或者用康德的话来说,就是概念与经验的中介。人把握现实,给现实编码,需要语言。但人不是照像机或录像机,人的语言不是照片,更不是录像带,而仅仅是一串声音,或一串写出来的文字,象形文字虽有一定程度的形象性,但与客观实在仍有本质差别。人的语言不是动态的全息立体形象,也不是从某一侧面摄取的二维图景。语言不得不舍弃所有具体的感性方面,舍弃最具特色的多样性,人的眼、耳、鼻、舌、手所获取的丰富信息在语言中大部分被遗失或挤掉了,就好象用手去抓水,大部水都从指缝中溜走了。由于语言没有全息功能,所以只能抽取最一般最普遍的方面,抓住最具特点的框架、结构,血肉荡然无存。一个“走”字,就舍弃了“走”这个动作的所有具体生动的特色,仅仅抓住了两条腿一前一后交叉换位向前移动这基本模型,千万种步态根本无从反映和表达。要反映这些,必须用极大数量的描述句来补充,而这些补充句仍然是一种图式化的符号串,其意义的空间维度仍然为零。
在语言的使用中,有两次至关重要的转换操作。一次是对象和现实转换为语言,这次转换主要是给事物命名。除专名之外,类名称和动作之类,都是从图式的角度获取名称的,也就是说,事物都经图式化之后,才能被命名。名称是约定俗成的、任意的,但图式却不是任意的。另一次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解释,这是与第一次转换相反的过程,是通过图式把文学或声音转换成所指的外物或其意义。两次转换都是心理操作,在这种操作过程中,起枢纽作用的就是图式,没有图式,两次转换操作均不可能。可见,图式对于语言、认识甚至人类自身具有何等重要意义。
还要看到,语言依靠图式与现实相关联这一点,并不单单是无可奈何的缺憾,毋宁说正是人类掌握世界的有效方式,人类必须通过概念图式使现实的某一方面本质显露出来,以便认识和理解。现在已没有人怀疑,事物与人发生对象性关系时才有意义,而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哪一个方面被突出出来,被认为本质属性,取决于人的目的和需要。人正是从自身的实践活动的需要出发,来抽取事物的基本要素和结构,每一个概念、名称都是抽取结果的符号化,而每一个符号背后,使这个符号有意义的就是先验图式或经验图式。现实世界固然生动丰富,但它不能以其原始样态被纳入思维,如果思维操作仅是现实图景的剪接、组合、切换,那么现实将永远外在于人类,永远游离于人类的认识,永远谈不到掌握二字。现实只有在图式化之后,才能进入思维,才能构成人类知识的内容。
图式学说在当今的意义主要在认识论方面。如果我们能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图式问题,并把它引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无疑将是很有益处的。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⑦(11)(12)(13)(14)(15)(16)《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A137=B176参看蓝译本142页(本文按国际康德学惯例称《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第一版为A,1787年第二版为B,并注明参看蓝译本某页);同上;A138=B177参看蓝译本142~143页;A144=B180参看蓝译本144页;同上;同上;A156=B195参看蓝译本152页;B141=B180参看蓝译本144页;同上;同上;A833=B861参看蓝译本566页;A321=B378参看蓝译本257页;A326=B384参看蓝译本260页。
⑧《逻辑学讲义》商务印书馆1991年85页。
⑨⑩《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商务印书馆1961年363页。
(17)《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54页。
(18)《当代哲学主流》上卷,商务印书馆1986年545页。
(19)《乔姆斯基语言哲学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2年193~194页。
(20)《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114页。
标签:康德论文; 理性与感性论文; 图式理论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纯粹理性批判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本质与现象论文; 认识论论文; 哲学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