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市场经济下计划的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用论文,计划论文,现代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计划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
计划的本意是指人们对未来事业发展所作的预见、部署和安排。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日趋复杂和多样化,计划日益成为人类组织社会生产活动的管理方法,成为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手段。作为经济调节手段的计划,其涵义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组织实施经济发展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用以指导和调控社会经济的发展。
计划作为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机制和手段,是不受社会制度限制的。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即在资本主义手工业时期及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的时期,完全的自由放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典型形式,西方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的主流是主张对经济实行自由放任,由“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进行自发调节。但是,当资本主义进入现代市场经济阶段以后,随着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极大提高,市场作用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了对经济的政府干预和计划调控。对此,恩格斯在晚年针对当时出现的支配和垄断某些工业部门的托拉斯这一情况,指出:“根源于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无计划性”的提法,“需要大加修改”,因为“资本主义私人生产……是由单个企业家所经营的生产;可是这种生产已愈来愈成为一种例外了。由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270页)当然,这里所讲的计划性,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所实行的行政干预,还只是一种从广义角度理解的计划性,即资本主义国家已存在对经济的自觉调节或宏观调控。其计划涵义,是指社会按照预先确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力量和形式调节国民经济的运行。显然这种调节并不单指直接意义上的计划这种形式。真正将计划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手段,在资本主义国家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如法国政府于1946年设立计划总署,并于1947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日本政府从1955年开始至今,已制定过10多个长期计划,其中最著名、影响最大的是“国民所得倍增计划(1961—1970)”;韩国从1962年开始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目前正在实施第七个五年计划。资本主义国家在制定计划时注重市场作用,采用现代方法,在计划实施上,政府的政策干预和有关法律手段作用所具有的普遍性,使其计划既能具有一定的宏观指导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实施,因而使计划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手段。
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一直注重计划对经济运行的调节作用,这是人所共知的。而且对计划手段的重视程度和运用范围的广度及其作用力度都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我国从1952年开始至今已制定实施了八个五年计划和各类专项计划及长远规划,并通过年度计划及各种调节手段的配合,力求使中长期计划得以具体付诸实现。目前,我国正在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和到2010年的长远规划。实事求是地说,计划手段的运用,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是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的。当然也不能否认,在旧的体制下,受传统思想的指导,计划管理过多过细,结果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正因为如此,当我国确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时,有人就对计划产生了某种逆反心理,认为计划作为一种旧体制的产物和对经济发展有害的手段,应当被废弃。这显然是不恰当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人们已日益清楚地认识到,不能简单地将计划等同于政府行政指令和干预。我国过去经济发展出现的失误,就计划管理而言,不在于计划手段本身,而在于决策和手段的运用。无论,通过改革建立什么样的体制模式,计划都将作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调节手段,对经济运行起到不可替代的调节作用。
二、市场调节的局限性需要计划发挥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调节机制,对于促进技术进步,对于社会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能起到有力的调节作用。然而,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单纯的市场调节是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的。因为市场调节本身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这主要表现在:(1)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市场机制功能对微观经济活动有着强有力的约束作用,而对宏观经济全局是无法左右的。因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商品生产经营者的独立决策和追求盈利,而各个生产经营者受视野的限制,依据所获市场信息作出的生产经营决策,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时会因此而导致生产过剩,造成社会经济的剧烈波动,这种波动的克服是市场机制本身所无能为力的。(2)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和结构。因为各商品生产者自主决策的依据是市场价格,而市场价格信息反映的只是特定时期的供求状况,难以对社会经济发展远景提供信号。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结构就可能不是国民经济的合理结构,严重时还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从而也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市场信号具有事后的性质。市场机制是通过供求关系在竞争中的变化而引起价格、利率、工资等的变化来引导和调节经济活动的。由于市场信号是市场供求关系的事后反映,带有滞后性,因而有可能引起供给与需求的脱节,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4)市场竞争可能导致垄断,因此会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效果。市场机制有效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充分竞争。但在现代经济中,自由竞争的结果往往导致垄断的产生,使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由此而使市场信号不能真实地反映供求关系的变化,资源也就难以实现优化配置了。(5)市场机制在调节对象上存在局限性。如一些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风险大的投资项目等,一般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其局部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是难以通过市场有效调节的。此外,在单纯贯彻优胜劣汰原则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收入分配不均和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如果单靠市场调节,不可能实现收入的社会公平分配,公平和效率也是不可能统一的。
市场对经济运行调节的不足,可以通过计划来加以弥补。计划对经济运行的调节有市场所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计划作为一种对社会经济活动有着预见性的、自觉的、有组织的和全局性的调节机制,如果其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那么,它的重要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国家计划,能够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宏观平衡。国家计划是以宏观的全面的信息为依据,以社会再生产全过程或国民经济全局为调节对象的。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国家可以预先对财政、信贷、物资、外汇等进行总量核算,作出大体符合实际的预测,制定相应的计划,用以指导市场活动,调节经济运行,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平衡。这就能够弥补市场机制“事后调节”的不足,减少或避免周期性波动造成的损失。
第二,国家计划能够从长远的角度优化资源配置,克服市场作用的短期行为。计划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能在于合理确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用以规定国家在较长时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主要包括经济持续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生产力合理布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制定的各阶段各时期的计划和产业政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指导和调节经济运行的有效手段,有利于把企业微观经济行为与国家宏观调控目标结合起来。它既能引导市场积极作用的发挥,又能有效克服市场调节的短期行为,从全局和长远的角度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结构的优化。
第三,国家计划能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和统筹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各个时期都要安排一些关系国计民生且处于薄弱环节的重点建设,及社会生活必需的有关“外部不经济”问题。如我国当前的能源、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的开发,以及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而出现的公害治理问题等,国家可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自然资源,集中力量加以解决,从而能保证国民经济在稳定协调中加快发展。
第四,国家计划为宏观调控提出基本目标,是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在我国,国家计划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表现在:国家计划是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依据,宏观经济政策是根据国家计划调节各种宏观经济变量的基本原则和方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经济政策调控也就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调控。由于计划目标是有明确的时空规定和有关特点要求的,作为政策依据就有利于经济政策的时差配合、主次配合、交替配合和功能配合,从而能提高宏观经济政策作用的效率,有利于宏观调控的顺利实现。
第五,国家计划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和保证市场经济自身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作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和许多领域的系统工程。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必然要求的政府职能的转变,产权关系的理顺,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市场体系的培育,市场制度和市场法规的建设,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等,都需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有步骤地加以推进,必须要有适合于市场运行的国家计划,通过国家计划的指导、服务、协调和监督,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