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线牵制,东北野战军中间突破直取锦州论文_祁帅 盖伟

两线牵制,东北野战军中间突破直取锦州论文_祁帅 盖伟

(1身份证号1501211988****3530;2身份证号1301311983****7231)

摘要:辽沈战役,中央军委决定出奇制胜,令东北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南下北宁线,一举攻克锦州,将东北敌军封闭与关外,奠定了战役胜局。这一胜利并非一蹴而就,它的实现与战前我军对敌人充分地牵制、迷惑是分不开的。我军通过战略牵制使敌人目光分别投向平绥线和中长线,确保了北宁线作战的胜利。

关键词:辽沈战役 锦州 牵制

1948年秋,全国范围内对我最有利的战场是东北战场。东北人民解放军经过1947年冬季攻势,总兵力发展到100余万人,其中野战军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7个独立师,共70万人,地方部队30余万人。全军拥有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600余门,战防炮、步兵炮、迫击炮1600余门,高射炮116门。东北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已获得解放,解放区工农业生产,尤其是军工生产发展很快。 东北国民党军有4个兵团、14个军44个师,加上地方武装共55万人,已被我军分割压缩在长春、沈阳和锦州三个互不联系的地区。对我来说,决战条件已经成熟。

1948年初,东北我军计划先打长春。打长春,我军可依托后方,后勤补给便利,如能吸引沈阳敌人主力来援,将其野战歼灭,下一步就能解放东北全境。但沈阳敌人对我围攻长春始终不为所动,围城打援的设想始终没有实现,我军指挥员对强攻长春把握不大,战局一度陷入僵持。而敌人通过固守长春,牵制住了我百万大军,这一战局如果持续下去,必然影响全国解放进程。

随着全国战局发展,东北敌人的撤退可能越来越大。早在1948年2月份,毛泽东就提醒过东北人民解放军主要指挥员:“你们应准备对付敌军由东北向华北撤退之形势。” 并且预测,“如果你们再有几次大胜仗,杨罗杨又出平绥、出冀东,南线我军又有积极行动,蒋军从东北撤退可能性就将突然增长。” 因此提出:“对我军战略利益来说,是以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为有利。” 到解放战争进行到第三年的时候,毛泽东所预测的东北敌人条件基本都已形成,就差东北我军的“大胜仗”了,只要东北我军打下长春,东北敌军极可能进行总退却。

1948年7月,在中央军委的指导下,东北我军及时转变了作战方向,由中长线改为北宁线,先打锦、榆、唐的敌人,改逐次向南推进的打法为跃进断敌退路的打法。北宁线既是东北敌军的后方交通线,也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咽喉要道,我在此作战,是对东北、华北敌军的中间突破,因此必须考虑到东北、华北敌军两面夹击我的可能。如何才能减轻敌人对两面夹击的压力,我军采取的办法是调敌做离心运动,让东北敌军将注意力放在长沈之间的中长线,让华北敌军将注意力放在平绥线。让东北敌军将注意力放在长沈之间,我军不需要做其他迷惑动作,因为东北我军主力的作战行动一直是在长沈之间展开的,南下锦州是隐蔽行动,敌人既没有料到我军会突然兵临锦州等地,也没有侦察发现我军动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辽沈决战前,锦州一片太平景象,当年8月份,敌锦州最高军事长官范汉杰将家眷接到了锦州,准备长期居住,张作霖旧部张作相甚至将家从沈阳搬到了锦州,认为这里更安全一些。为了使华北傅作义集团将注意力转向西线,中央军委于7月23日决定华北军区第3兵团(杨成武任司令员)向绥远出击,调动博作义集团向西,9月5日,杨成武兵团西出绥远。绥远是傅作义兴起之地,傅作义唯恐“老家”有失,急忙将防御部署向西转移。这样,东北敌军将注意力集中于长春、沈阳之间,始终未离开,华北敌军部分兵力则被我吸引到了绥远地区。东北我军前出北宁线的最有利时机已然形成。

9月12日辽沈战役打响,9月下旬东野兵临锦州。29日,不甘陷入被动的国民党军定下东西对进,夹击我军于锦州地区的方针,其中东进兵团计划由从山东烟台抽调的第39军会同第13、第16第62军组成,拟“迅速分别向秦皇岛及其以东地区集中,尔后沿绥中、兴城向锦西跃进,依沈阳国军之协力,求围攻锦州之共军侧背而攻击之” 。但此时,傅作义虽然同意出兵北宁线,配合沈阳方面作战,对于派独立第95师和新编第5军去葫芦岛也表示同意,但他不得不顾忌杨成武部在绥远的攻势行动,在绥远方面的危险没有消除之前,只能抽调第62、第16军参加辽西作战。“西进兵团”主要是廖耀湘指挥的第9兵团,内含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两个军。“西进兵团”虽兵力强大,但前出锦州路途较远,与‘东进兵团’协调不便,担心在途中被我伏击,不愿孤军冒进,坚持‘东进兵团’兵临锦州城下再与之会合。

10月9日,锦州外围作战开始,10月10日,敌驻锦西的第54军不等“东进兵团”主力到达,率先向我塔山阻援阵地发起攻击,塔山阻击战开始。10月15日,我军攻克锦州,敌‘东进兵团’仍被阻在塔山,五个昼夜未能前进一步。敌“西进兵团”尚在彰武、新立屯一线徘徊,以切断东野后勤补给线的战果应付增援锦州的命令。尽管东野将攻击方向指向了国民党军东北、华北两大战略集团的连接地带,但由于巧妙控制了打击目标和作战范围,即向西牵制傅作义部,北面围困长春,通过隐蔽行军兵出其不意打击卫立煌集团范汉杰部,使敌人反应迟缓,意见不一,在“东西对进”时处处掣肘,各怀心思,最终使其两大战略集团未能形成合力,使我迅速实现了中间突破的战局,切断了东北、华北敌军联系,封闭东北敌军与东北地区。

参考文献

[1]高锐.中国军事史略下册[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社,1992:480.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91.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91.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391.

[5]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四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136.

论文作者:祁帅 盖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

标签:;  ;  ;  ;  ;  ;  ;  ;  

两线牵制,东北野战军中间突破直取锦州论文_祁帅 盖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