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系统论角度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趋势_西部大开发论文

从系统论角度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趋势_西部大开发论文

从系统论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态势论文,大开发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系统论角度分析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不难发现,局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牵引;全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局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支撑,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有机关系。因此,系统运行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方针,正是一项蕴含系统运行的总揽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一、西部大开发系统发展的外部环境

经济社会的系统发展态势,是伴随着现代信息化浪潮而得以充分体现的。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事实表明,近代工业化的核心是替代人力的机器系统,而机器生产把世界划分为原料和加工、市场和生产两大互相依存的部分,扩大了社会的区域差异、经济差异和文化差异。但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后,以电子计算机、电视和人造卫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传播系统迅速地改变了世界。信息和经济的一体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巨大引力。如今,人们无论处在何时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传组成的现代信息系统,便可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同时知晓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种种经济变化;某种局部的经济变化,通过现代信息系统,也可以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因此,人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随着世界信息和经济一体化的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系统运行特征也必然更加显著。

正是信息和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背景及其当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基本状态,为西部大开发的系统运行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当前国际环境来看,世界范围内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显示出推动世界经济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势头,特别是信息革命、生物工程革命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提供了跳跃式发展的有利条件。其次,现代经济的国际化、全球化浪潮更加强烈,直接导致了世界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朝着更加深广的领域拓展,为西部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内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三,亚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亮点,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已经基本消除,国际金融秩序正得以恢复,为西部地区进一步吸纳外商、引进外资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目前国际政治局势的纷纭变化及国家安全的迫切需求,也给西部地区的大开发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再从当前国内形势来看,新中国成立5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接近小康水平,国家有能力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当前正在实施的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可以使国家投入更多的财力直接支持西部开发。现在我国已基本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粮食出现了阶段性的供过于求,这是在生态脆弱地区有计划、分步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改善生态环境的大好时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的加快,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中西部地区也将像东部沿海地区一样更加开放。当然,不但西部地区有了大开发的迫切需要,东部的进一步发展和增强后劲,对西部大开发也有迫切需要,尤其是随着沿海地区工业品市场的饱和以及水、电、土地等要素价格的攀升,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已高度重视开拓西部地区的市场空间。

二、西部大开发系统发展的内在要求

系统论充分证明,推动系统协调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于有一定差异的不同子系统的互动整合。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依然如此。从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大都经历了一个区域经济落差到协调的发展逻辑。区域经济的落差是经济发展一定阶段中必然的伴生现象。区域经济形成一定的落差,从某种程度上说,有一定的积极效应。在有一定落差的经济环境中,各种生产要素为追求最大的收益率而由生产率低的部门和地区流向高生产率的部门和地区,有利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态势中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益。从这种意义上说,保持适度的区域差异,对促进某些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带动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系统论同时也充分证明了这样一个原理:不同子系统的差异是有条件和值阈的规定,并非是无极或无量的。否则,系统的协调发展将无法生成,反而还会造成系统的支解甚至破裂。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同样如此。但如果区域经济的落差失度,又必然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区域经济的落差过大,将会加重落后地区民众的不平衡心理,在精神上对维系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地区差距的无限拉大,极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因为一国经济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某些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离不开另一些地区的协同作用,若不同地区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发展较快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都将难以持续下去。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缩小地区的差异便是一项不容忽视的战略任务。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是推动东西部同步发展、缩小地区差异、实现经济系统协调运行的重要保障。我国改革与发展的总体推进战略是有先有后、梯度开发。东部率先开发已展开了近20年,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起飞;西部接着大开发,必将会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又是我国地域广袤、市场潜力巨大、能矿资源富集、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西部地区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方针是我国21世纪的大思路、大政策、大战略,加快西部大开发对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对于保持边疆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三、西部大开发系统发展的主要表征

其一,处理好资源投入与资源利用关系,在西部大开发中切实解决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生态环境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保持动植物稳定生长和自然状态平衡的有机系统。我国从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由于在农业生产中片面强调“以粮为纲”,造成农田土壤有机含量下降,水土流失加剧和土地沙漠化、盐碱化区域扩展,森林、草地及渔业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和濒危物种的生境(适应生存的空间)逐渐缩小、种群数量减少等一系列问题。虽然80年代以来我国在控制森林采伐量、植树种草、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建立自然保护区、抢救和保护濒危物种方面做了极大努力,但还远远没有达到全面消除自然生态系统恶化状况的目标。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危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50亿吨;全国393万公顷左右的农田、493万公顷左右的草场受到沙漠化的威胁。80年代以来,沙漠化土地扩展面积已从50年代~70年代的平均每年1560平方公里增至2100平方公里,全国水蚀、风蚀面积已分别达到179万平方公里、188万平方公里。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的生态环境还存在非常严峻的问题。目前,我国因地震、台风、风暴潮、洪水、旱、虫等多种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就高达1000亿元以上。

针对我国环保形势不容乐观的严峻现实,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已属燃眉之急。对此,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就是一项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重大举措。因为西部既是我国长江、大河的发源地,又是沙漠化和水土流失的集中地,其生态环境状态如何,直接与我国的整体环境质量密切相关。所以,西部地区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切实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辩证统一关系,走一条开发与环保同步发展的新路。对此,一是要深刻吸取东部某些地区在开发中忽视生态效益、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的教训,坚决反对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开发与发展模式;二是要有效运用生态系统理论、景观和谐理论和生物工程技术、洁化生产工艺、污染减控技术、高效节能工艺、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先进手段,对污染问题如各类有毒污染和酸雨以及臭氧破坏,可再生资源枯竭问题如水资源枯竭、水产资源枯竭、土地退化和土壤流失以及森林减少和生物灭绝,不可再生资源枯竭问题如化石燃料和矿物枯竭,废弃物质问题如工业和生活废物的净化处理和再利用等重大环保问题进行超前预防和综合治理,在大开发中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二,大力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西部大开发中切实解决产业优化、产品升级问题。

现代经济发展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较,更加讲求产业结构的集约功效和合理布局,同时更加突出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的巨大作用。由于资源条件与工业基础不同,东部沿海地区相对于西部来说,经济产业结构偏向于轻型,加工业和轻纺工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及家用电器工业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而西部地区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和采掘工业所占比重较大。由于加工程度与增殖效果不同,这种分工格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地位,即在资源与原材料由西部输往东部的过程中,使西部地区丧失了大量的可加工利润。其次,由于西部地区的产业偏向重型化而与农村的产业结构相差较大,从而缺乏乡镇企业可以依托的空间,结果也使西部农村的经济状况与东部的差距拉大。此外,在一、二、三产业比重的格局上,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较,也存在显著差异。目前,东部沿海地区非农业产值已占社会总产值的80%以上,农业产值份额不到20%;而西部地区非农业产值不到25%,农业产值却占75%以上。这种经济结构的巨大差异,导致东部地区人们收入主要来源于第二、三产业,而西部地区人们收入的70%~80%则来源于第一产业。

针对我国目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态,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方针,不仅有利于加快我国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步伐,而且更有利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如就农业产业结构而言,在西部大开发中应通过改变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大力提高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率和经营效益。特别是在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基础上,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产品的品种和品质结构,充分发挥经济作物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创汇农业和工业资源型农业,并通过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副产品的多层次增殖。再就工业产业结构而言,在西部大开发中可通过以资源开发和传统工业改造为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特别是根据西部地区的能矿资源优势,大力运用现代生产精加工技术,提高能矿资源就地转化加工的增殖效益,壮大西部地区工业的规模,并通过加速传统工业的技术升级,注重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网络及通信、计算机及软件、数字化电子产品技术与传统工业嫁接,提高西部工业产品档次和技术附加值。此外,就第三产业而言,通过利用西部大开发对第三产业需求大增的契机,及时调整三次产业的发展比例,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中加大第三产业份额比重,并通过改善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在西部大开发中继续发展商贸、餐饮、娱乐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交通、通讯、金融、保险、房产、旅游、文化、教育以及社区服务等产业,以充实并完善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结构体系。

其三,培植经济增长的新支撑点,在西部大开发中切实解决高新技术产业大发展问题。

在当今世界,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因此,在以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能否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竞争的焦点,成为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的命脉所在。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高科技产业放在十分显赫的地位,以增强自己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量。如今,世界高新技术产业的年国际贸易额已达8000亿美元以上,并还将以成倍量剧增,成为社会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地区规模和发展速度仍不平衡。在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在某些领域已有一定基础和实力,但就总体而言,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利税、出口额、技术交易额等都还不高,与东部地区相比尚有较大差距,这在极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整体发展。

针对西部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现实状态,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从政策保证、资金投入、中试基地、中介机构、激励机制等方面多管齐下,大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发展。对此,一是要根据西部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在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数控技术等领域,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和重大突破,形成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二是要下大力解决高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分割状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高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新机制,尽快组建一批以产业为依托、产品为中心的研究开发机构,直接服务于西部地区产业调整优化和产品更新换代;三是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业,有效调动社会民间资金,积极组建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公司,切实改变高科技成果推广上融资渠道单一和僵化的状况,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充满活力的投资发展态势;四是对凡经各级政府批准建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中间试验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基建投资,都应当优先纳入同级政府基建计划,并确保建设项目的具体实施,切实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四,实施文化发展新战略,在西部大开发中切实解决加快提高人口素质问题。

人口素质,主要包括人的教育素质、科技素质、卫生素质和体育素质等重要方面。由于教育、科技、卫生、体育等要素都能以不同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成为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力量,因此,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关键一环。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在提高人口素质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人口素质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由于原有的基础薄弱,目前人口素质还远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仅就教育素质来看,目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的文盲为1.35亿,成人文盲率为14.5%,青壮年文盲率为5.5%。 而文化素质偏低的人口又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据有关部门对云南省思茅地区、贵州省毕节地区、四川省西部地区的调查显示:16岁~60岁劳动年龄人口中,平均受教育程度仅为3年~4年,文盲、半文盲占一半;学龄儿童失学率超过30%,大中专以上的科技人员约占该地区总人口的万分之一,且在不断流失。西部地区数量如此巨大的文盲、半文盲和劳动者构成的低水平状况若不尽快加以改变,我们很难想象西部大开发会取得理想成果。

所以,在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必须制定和实施文化发展的新战略,切实解决加快提高西部地区人口素质问题。因为西部大开发并不仅仅是单纯对地区经济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也是对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此,西部地区在大开发进程中,必须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有效贯彻国家《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尽快力争在西部百分之百的人口地区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尽快扫除青壮年文盲现象;要依法保证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切实增加教育的有效投入;要更加重视全面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质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积极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同时,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人们掌握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超的工作劳动技能;要积极培养和提高人们对科学知识的兴趣与探索精神,自觉摒弃一切违反科学的愚昧观念和行为。此外,要健全多层次的社会卫生保障体系,尽快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尽量提供满足人们防病、治病需要的有利条件;要大力调动、支持社会各界投资体育事业的积极性,建设更多、更好的体育场馆和设施;要积极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物质消费观和精神享受观,不断提高生活质量。

其五,进一步把扶贫工作落到实处,在西部大开发中解决大幅度消减贫困人口问题。

目前,我国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国家重点扶持的592 个贫困县中,东部有105个,中部有180个,而西部达307个,比东部、 中部的总和还多22个。这些贫困县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极差、交通相当闭塞的地区,有200余万人还需要异地脱贫。 如何充分借助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扶贫政策和扶贫资金,采取标本兼治的方针,力争在2010年之前将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消减至接近全国贫困人口平均线,并在2020年之前基本消除贫困人口,不能不是西部大开发中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须知,贫困人口若不能得以大幅度消减,其西部大开发将背上旷日持久的沉重包袱。

针对西部地区贫困人口众多、脱贫任务依然繁重的现实状况,必须在西部大开发中有力实施新一轮扶贫工程。对此,一是要进一步摸清底细,明确扶贫攻坚对象。要组织力量,对未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户逐户登记排队,做到对象准、情况明,以实行分类指导,因户制定、落实扶贫措施;二是要进一步强化扶贫攻坚的领导责任制。扶贫攻坚要纳入政府为民办实事的目标责任之中,并有统一部署和明确要求。特别是贫困地区要以扶贫攻坚统揽经济工作全局,层层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市、县、乡帮扶部门都要落实专人抓扶贫,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扶贫攻坚组织保证体系;三是广开融资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并大力推行小额信贷试点。特别是要进一步健全省、市、县三级政府扶贫投入体系,并通过落实配套和减免税费等政策,多途径增加扶贫资金投入。金融部门要积极组织资金和更新扶贫信贷方式,特别是要进一步加大小额信贷推广力度,力争小额信贷使用扶贫贷款达到总额的50%以上,以增加小额信贷规模和项目;四是进一步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扶贫攻坚工作两大重点。要以增加收入为重点,发展短平快项目,尤其要注重发展生猪、畜牧、小家禽、水产、果品、林业、药材等千家万户易于接受的种养业项目,在科技力量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扶持。要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又一重点,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特别要大力兴修乡村公路,大力实施改水、改土为关键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实现稳定解决温饱问题打下基础。

标签:;  ;  ;  ;  ;  

从系统论角度把握西部大开发的发展趋势_西部大开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