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发展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永川论文,重庆市论文,中小学论文,发展规划论文,区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12年12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明确规定,校长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规划学校发展”,而当前中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还有一年左右就将结束,“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迫切需要提前谋划。为此,2014年3月,我区督导室组织部分督学,采取查阅学校发展规划、组织师生问卷、进行访谈等形式,对全区114所中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进行了集中调研和督导,其目的就是要弄清“十二五”学校发展规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我区各中小学下一步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学校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性意见。 一、中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督导情况看,我区中小学“十二五”发展规划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长对发展规划的内涵认识还不深刻 督导发现,大多数学校校长对“学校发展规划”的概念、功能、特征、制订程序、参与人员、涉及内容等的认识还存有不同程度的欠缺。具体表现在: 一是规划呈现的文本格式不规范。学校发展规划一般有“文字式”和“表格式”两种格式,但无论哪种格式的规划都应有明确的起止年月。督导发现,有10%左右的学校规划并没有明确学校发展规划的起止年月。同时,部分学校发展规划的标题不正确,如“××学校教育五年规划”、“××学校‘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事业发展纲要”等,甚至有个别学校把发展规划等同于学校工作计划。 二是参与规划制订的人员结构不合理。一般而言,学校发展规划编制小组的成员应由学校领导团队的相关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人士、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等组成,并广泛征求和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但督导发现,90%以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都没有邀请家长代表、社区代表、学生代表、行政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专家参与,也从未听取和征求他们的意见。 三是学校发展规划注重硬件、忽视软件。事实上,硬件建设更多取决于政府对学校建设发展的投入,学校往往不可控。而学校内部管理的深化和完善这一可控因素却未能引起学校的足够重视并在规划中有充分的表现。 (二)学校发展规划的文本内容亟待完善 在审阅学校发展规划时发现,80%以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在内容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现状分析不到位 分析学校现状、明确学校当下所处位置是制订规划的首要环节。每所学校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即使是新办学校,也不是一张白纸,学校历史对学校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因此,唯有摸清“家底”,学校才能瞄准未来3—5年的发展方向,确定切合自身发展的“抓手”。但督导发现,学校对自身的现状分析还显得极为薄弱。具体表现在: 首先,部分学校现状分析不全面。近30%的学校现状分析只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如占地面积、师生人数、班级数等,近15%的学校没有提及学校的发展优势,近60%的学校没有分析学校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其次,问题剖析本身就有问题。一是问题分析不深刻。近30%的学校发展规划中所列问题浅表化、随机化、现象与问题无法区分、无现象背后问题的归类与分析,所谓的“问题”不过是一些“假问题”,而非“真问题”。二是问题不具体。20%以上的学校发展规划对问题的描述过于笼统,以致问题解决不能彻底或根本无法解决。譬如“学校管理不善”、“生源质量差”、“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等等。尽管这些都是问题,但是“不善”、“差”、“不高”太笼统,无法据其确定明确的目标。三是归因不全面。70%以上的学校查找出的学校问题多是来自外部环境的客观变化,如学校地理位置偏远、办学设施设备陈旧、因城镇化造成优秀生源流失、因优秀教师流失或合并学校而导致师资队伍年龄结构老化、学科结构不合理,等等。 第三,过度夸大学校优势。少数学校在现状分析时只呈现学校区位、软实力、资源等各种优势,而看不到学校潜在的问题和发展危机,只谈学校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过度强调“名人”校友的效应和所获“奖牌”的含金量,很难准确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 2.办学目标可操作性不强 学校发展规划的目标蕴含着学校的教育哲学,是学校共同体的教育理想和团体哲学信奉,也是学校发展前景的形象设计和学校未来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标准。如果说,办学理念是“灵魂”的话,那么,发展目标就是“核心”,对学校所有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向功能。但督导发现,近80%的学校办学目标不具可操作性和可测性。 首先,目标体系不全。要么根本没有提及学校的发展目标;要么只有总体目标、没有领域目标;要么把总体目标与领域目标混为一谈;要么只强调学校的规模目标和升学目标,忽略课程建设、队伍建设等学校内涵发展的支持性目标;要么有领域目标、没有相应目标的成功标志和确保目标完成的具体措施、时间节点和负责人。 其次,目标脱离实际。目标确定的关键在于实现。督导发现,少数学校目标过高,看得见、摸不着,无异于“水中花”、“镜中月”,很容易挫伤师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导致学校发展陷入被动。一些学校目标过低,学校的各种资源得不到充分整合利用,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相应发挥,学校发展缺乏活力、失去后劲。甚至还有个别校把创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纳入学校规划目标。 第三,目标模糊。譬如“立德树人、办出特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等“口号”式目标在学校发展规划中随处可见,既无学校自身特点,又无指向性、操作性和可测性,目标难以达成。 第四,目标以偏概全。有个别学校由于功利化影响,在确立学校发展目标时,仅仅满足于创建各种“牌子”,如特色校、示范校等。譬如某校的办学目标是“把学校建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学校”,但学校工作涉及各个方面,学生个性千差万别,“科技教育”只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并不能代表学校教育的全部。 (三)学校发展规划与年度实施计划脱节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在于落实。但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90%以上的学校发展规划是一回事、学年计划是另一回事,发展规划与实际工作普遍存在“两张皮”现象。从教师问卷看,近80%的教师表示不了解学校的发展规划;从走访学校的情况看,70%的学校发展规划还只是“留在纸上,停在嘴上,挂在墙上,装在(电)脑里”,仅为“抽屉文件”,平时无人问津,只是在迎接上级检查时,学校发展规划作为“敲门砖”,才被“请出来”面见检查人员。同时还发现,55%的学校计划与具体工作不相匹配。如有的学校工作计划,除了时间不同外,完全与上一学年的工作计划一模一样;有的校长虽然从一所学校调到了另一所学校,但是原学校的工作计划也随校长的工作变动落户到了新的学校。规划与计划脱节,规划如同“鬼话”;计划与工作脱节,计划形同虚设。 二、中小学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建议 (一)深刻理解学校发展规划的内涵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种管理方式的创新,是筹划和设计学校整体发展,尤其是重点项目发展的经过和过程。它通过学校共同体成员来制订和实施学校发展的综合方案,为学校发展提供支持力,并不断探索学校的发展策略,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动。学校发展规划绝非是校长坐在办公室拍脑壳、冥思苦想的结果,应采用“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的“参与式”方法来制订。即由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地方教育官员等共同参与,并基于学校实际而制订的学校发展行动计划。它应立足过去,指向未来,既有对过去的诊断和分析,又有对未来的预测和憧憬。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果,更关注动态的规划及其实施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学校发展设计,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因此,学校发展规划的中心应放在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与此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技能的获得。中小学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_学校发展规划论文
中小学发展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重庆市永川区为例_学校发展规划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