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寒地乡村景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_王同兴

城镇化背景下寒地乡村景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_王同兴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90

摘要: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速带动了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对寒地乡村景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对三种寒地乡村景观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提高为寒地乡村景观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寒地乡村景观;地域性;趋势;建议

寒地村镇景观具有浓郁的冰雪特色、季节变化明显、活动空间充足、冬季旅游开发潜力大等优势;同时,由于地理和气候等原因,又具有冬季出行不便、景观萧条、白天活动时间短等不利景观因素。因此,寒地村镇的景观规划,应结合其自身的一些特殊因素因地制宜,而不应该盲目地规划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和景观破坏。

一、寒地乡村景观模式

1.休闲观光型

生态观光型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实现小城镇的生态农业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充分利用太阳能,努力实现农业生产的物质转化。即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不断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加速物流和能流在生态系统中的运动过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力;二是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废物的循环转化,如把作物秸秆等不是烧掉而是用来发展畜牧业,用牲畜粪便制沼气,既可为农村提供饲料和能源,又可为农业生产增加肥源;三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农村能源,如兴建沼气池,推广节柴灶,利用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等,改变靠砍树来解决烧饭燃料问题的做法;四是保护、合理利用和增殖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及各种生物种群:五是防治污染,使农业生产拥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六是建立农业环境自净体系,扩大绿色植被覆盖面积,修建大型氧化塘,保护天敌等有益野生生物,推广生物防治。

2.生态宜居型

生态理念在居住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1969年,I.L.Mcharg出版的《Design with Nature》一书中就提出了“设计遵从自然”的生态规划理念,并提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生态规划框架。随后,国内外学者纷纷提出了生态规划的理论并进行了相关实践,特别是人类认识到全球环境恶化现象越演越烈的近二十年左右,生态规划理论在人居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也越趋成熟。美国加州Berkley(1992)、日本北九洲(1993)和巴西库里蒂巴(2000)等城市纷纷提出生态城市建设计划,把生态理念用于了城市环境设计中。我国第一个生态城市的试点―江西省宜春市的规划与建设,就应用了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环境科学的知识、生态工程的方法和系统工程的手段,打造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复杂生态系统。随后,安徽、浙江、山东、广东等省份也纷纷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纲要》,使生态理论在人居环境、城市规划建设与设计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3.村镇社区服务型

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打造“和谐社区”,就是要通过构建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增加社区服务群众的内涵,提升城镇品位,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服务型社区是一种建立在治理理念之上的,具有多主体综合作用的全新的社区治理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社区治理应该是政府、社会和社区居民形成一个网络式的系统,不断进行非线性的互动,进而追求整体合作效应。倡导居民参与,通过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拓展、社区参与机制的制度化以及居民个人意识和能力的提高,实现服务型社区居民全面有序地参与社区治理。服务型社区中的社区服务是以福利性为本质特点,兼具服务性、群众性、互助性、收益性和地域性等特点的特殊公共服务。社区服务通过互助互利服务,使感情交流和利益共赢在不同的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二、对寒地乡村景观规划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快乡村景观建设的理论研究

乡村景观规划的兴起与发展,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乡村景观的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课题,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被国内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争相研究和探讨,也提出了很多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往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这仍然会是一个不朽的课题。有了理论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推动乡村景观的健康有序发展。

2确立科学合理的乡村景观规划

改善区域绿地体系是区域绿地规划的首要任务,加大对区域绿地的控制力度,对区域绿地构件的生态格局进行严格控制,将区域绿地作为有益健康的郊外活动场所,提高区域绿地规划建设的综合效益。区域绿地的有效利用能够充分发挥区域绿地规划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构建城市绿地系统体系应当对区域绿地现有规划和保护情况进行分析严格控制住城市生态网络和生态格局的重要片区,争取实现区域绿地的高覆盖率。区域绿地的规划建设应当纳入到绿地规划建设体系当中,形成全部范围内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将绿地版块、廊道和区域绿地相连,从而形成绿地网络,构成绿地系统。区域绿地规划包括巧类用地:郊野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岸线绿带、消落带、大中型水库及沼泽、结构性补偿绿地、自然遗产、自然灾害易发区、基础设施防护带、地质地貌景观区、山体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其他区域绿地等。着重建设“多链、多点”结构链式绿地,与乡村风景绿地、生产林地和防护林地相结合,形成城、林、山、水融为一体的绿地生态系统,从而确保生态宜居规划建设的生态背景。

3.建设时充分利用小城镇原有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和文物古迹等自然、历史、人文景观,力求在绿地布局上形成“点、线、带、面”有机结合的结构模式。将城镇四周环状防护林带和基本农田保护区、林网化农田、放射形的绿色走廊从四周引向城镇中心,把城郊的大片绿色与城内各公共绿地联系起来,城镇内则将各公共绿地和各种带状绿地联系起来,形成包围居住区的绿色网,以这种绿色网为骨架再紧密联系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等,形成“点、线、面、带”相结合的小城镇绿地系统。

三、结语

寒地小城镇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并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在景观环境规划设计中引入生态概念,依据小城镇自然条件充分了解各种景观因素的特征和历史,并通过人为因素的运用、小城镇景观环境和生态模式的建立,强化政府行为,加大宣传力度,从而唤起社会各界自觉的参加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卫东。我国北方坝上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3.10

[2]陈俊华、吴晓娜,雅砻江上游景观生态系统类型及特点[J],四川林业科技,2009.4

[3]张理茜、蔡建明,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城市化发展特征及城市发展路径选择流程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11

[4]薛东前,闫萍,西安市生态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重点项目 课题编号2014A052。

论文作者:王同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2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8

标签:;  ;  ;  ;  ;  ;  ;  ;  

城镇化背景下寒地乡村景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_王同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