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中体的意义及其设定功能_行为动词论文

语篇中体的意义及其设定功能_行为动词论文

话语中体的意义和设景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话语论文,意义论文,中体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429(2005)03-0179-8

1.引言

在语言研究文献里,体这一术语的应用反映了它的双重存在状态。首先,它可用于区 分持续和非持续,由附着于动词的屈折词素或由一个动词复合体中的特殊功能词素(如 英语进行体用-ing形式)、或像汉语那样由“着”、“了”、“过”标记词来表达。这 些形式手段通称语法体或视点体(注:所谓视点体即Lyons(1977:705)所说的语法化了 的体(grammaticalized aspect),通过语法标记来体现,如英语中有-ing和have + -ed /en两种标记方式分别标示进行体(progressive aspect)和非持续体(perfective aspec t)。Smith(1991:6)把视点体划分为三个类型,非持续(perfective)、持续(

imperfective)和中性(neutral)视点体。中性体有伸缩性,包含情状的起始点并至少有 一个内部阶段,允许开放和封闭释义。如汉语“张三修理一台电脑”呈现的情状既可以 正在发生,也可以是已经终止,还可以是完成(见Smith 1991:365)。)(Comrie 1976; Smith 1991:3),是体研究的传统领域。其次,体用于区分动词类型,它沿袭了Vendle r(1967:106)动词意义分类方法,据此分析出的语义范畴属于“词汇体(lexical

aspect)”或动词的体分类(aspectual class)(注:按照这一分类,动词可划分为状态( states)、活动(activities)、完成(accomplishments)和实现(achievements)以及

Smith(1986)所划分出的瞬间动词(semelfactive),另参见陈平(1988)。)。根据Filip( 1999:4),后一种体研究是Dowty(1979)引入现代语言学研究领域的。其主要目的是评 估视点体(语法体)和情状结构之间的内部关系(Smith 1991:3),体这个术语的应用范 围随之变宽。为了弄清楚当前体研究偏向于动词语义(Thelin 1990:7)的原因和这种偏 向的局限性,我们先看看Vendler对动词的体分类。

Vendler(1967:98)认为,时间是理解动词的关键因素。四类事件图式(见Vendler 196 7:106)对应于四类动词:任何时间段(a time stretch)对应活动动词;特定时间段(

the time stretch)对应完成类动词;特定瞬间(the time instant)对应成就类动词; 任何瞬间(any instant)对应状态动词。应注意Vendler这一影响深远的体分类谈的是情 状(situation)类型,情状表达状态和状态变化,变化则与时间相关,时间可作为一个 重要参数单独进行处理;但是,这种分类所依据的时间属性是由动词的语义预先设定的 ,代表了一种理想的、不依赖任何时间透视方式的情状(包括状态和事件)。动词的时间 性质(如时间段、瞬间)主要是依据行为/事件的内在结束点(terminus)来判断的。为弥 补这种简单依赖动词本身的缺陷,Smith(1986,1991)、顾阳(1999:205)提出,研究体 的性质,单看词义体(lexical aspect)还不够,动词的宾语及补语中表示目标的介词词 组等都会影响动词乃至句子的体解释。例如,活动动词(如swim)本无终结点预设,但这 一预设可以通过引入目标取向或有目的的空间定界(delimitation)来取消,形成有终结 点的表达(如:swim to the other beach,swim a mile)。然而,这种分析还是不能解 决例(注:文中未标明出处的例句取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通用汉 英对应语料库”。)中的体意义表达:

(1)He fished and [swam]and walked and lay in long grass listening to

distant voices he fancied only he could hear.

他钓鱼、游泳、散步,躺在高高的草丛里聆听他想象中只有他能听到的远方的声音。

按Vendler的划分,例1中的swam(包括fished、walked、lay)是活动动词,它在时间上 表现为任何时段,没有内在的终结点;按Smith分析方法也无法在语言表层找到任何明 确的时间或空间定界来取消无终结点这一预设。但例(1)中的swam的确不可能在walked 发生之时还在进行,换言之,它有终结点。这个终结点从何而来?下文要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只想说明,这种分类是以目标或终结点为取向的(goal-oriented),它反映了动 词或动词复合体的体特征,但不能说它已表达了体的全部意义。按照Thelin(1990:9) 的观点,“要充分描写真正的体意义——即时间有定性(±TIME)、完整性(±TOT,指行 为或事件在某一时刻完成或终止)——就不能把它描写为内在于完成类或活动类动词之 中”,时间透视(temporal perspective)(注:Smith(1991:6)也使用perspective,但 把它作为视点的可替换术语。这种透视涉及动词时间图式中的开始点、内部阶段和结束 点,因此与它在Thelin理论框架中隐含的时间有定性不同。)方式才是体意义解释的重 要依据。词义体既然不能决定对事件的时间透视方式,单靠词义体来充分理解体意义就 值得怀疑。

总之,Thelin的体意义理论的可取之处在于把体的本质视为时间透视。这样,事件在 时间上有无定界并非只由动词本身来决定,也不一定和视点体以及时态完全对应。本文 第二节将探讨这些问题。

目前体研究大都在情状句范围内展开,如果研究范围不能向外伸展,时间透视就无法 进行,因为多个事件只有相互参照,时间定界才有可能(如例1),有时间定界才会有时 间透视。

鉴于此,本文根据体的时间透视性质,在话语层面上探讨1)话语对体意义解释的限制 作用;2)体在话语中的设景功能。

2.话语与体解释

下文探讨的体意义分析涉及一些动词的“非常规”用法。需要说明,如果运用情状和 视点体分析方法,这种运用需要额外的解释。但如果我们把体视为时间透视,这种“非 常规”应用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它们都可在时间的有定性和体意义的完整性上得到统 一的解释。

2.1 惯常体和进行体意义的表达

(2)Kim washes her hair with Zoom shampoo.(Huddleston 1988:219)

(3)Kim is washing her hair with Zoom shampoo.(同上)

在情状句层面上,惯常体通常由一般现在时表达。不考虑其它因素,句(2)是习惯性的 (habitual),是一系列事件(Kim通常用Zoom牌香波洗头)的重复,而句(3)则是正在发生 的单一事件(single occurrence)。但如果话语情景是解说员正在报道某一产品的现场 演示,他使用句2,那么句2就可解读为正在发生的单一事件,这个单一事件在解说员说 话时正在进行,时间上不定也不能作整体透视;反过来,如果Kim因故无法买到他常用 的某一品牌香波而暂时使用Zoom香波时,句3就可以释读为习惯性的,只是这种习惯隐 含一种暂时性(Huddleston 1988:219;Dowty 1979:135)。理论上讲,这种习惯性是由 一系列时间有定、可作整体透视的同质(homogeneous)事件构成的,只是在某一不定的 时段内这种事件重复发生、无法作整体透视才允许习惯性解读。这就验证了Palmer(197 4:59)的论断:“进行体和一般时(simple form)都可以用于表达惯常体意义”,而什 么时候用什么形式来表达这种意义,则要看话语允许以什么方式来对它们进行时间透视 。

2.2 非持续体意义的表达

非持续体意义的基本特征是有内在的终结点(terminus),或曰定点(telicity)、结束 点(endpiont)。在情状句层面上,完成体意义通常由完成类动词和实现类动词承担。因此,按照Vendler的划分,像例(4)。

(4)John played piano.约翰弹钢琴。

这个由活动动词做述谓的情状句没有内在终结点,不能自动产生非持续意义。然而, 在具体话语语境里,特定的时间透视方式赋予它一个终止点,从而取消无终结点这一语 义预设。如:

(5)John played piano and then did his homework.

约翰弹了钢琴,又做了作业。

例5中副词then的功能就是表达时间先后关系,then清楚表明(事实上没有then也能显 示)John played piano已在did his homework这个事件出现之前结束。也就是说,John

played piano的终止时间是确定的,可以作整体透视,因此能表达完成这一体意义。这说明,仅依赖VP或情状句的内在终止点来判断体意义过于狭隘。传统上,“终止性(

terminativity)这一概念是指空间或时间上存在可被定义的终点或目标;看来,我们需 要将这一概念延伸,将它定义为表达普遍意义上的空间和时间定界”(Thelin 1990:10 )。活动动词不同于完成或实现类动词,因为它没有自然(内在)结束点。但活动动词预 设的非终止意义可以通过指向目标的时间定界或通过对这类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空间定界 来取消,因而也可以获得语用意义上的终止点(如例5)。

2.3 持续体意义的表达法

首先,在情状句层面上,完成类动词在语义分析时往往蕴涵“一种特定事态出现”。 但当完成类动词词组出现于进行体结构时,促使一种结果状态出现的活动却并不蕴涵这 种结果状态的出现,这就是著名的未完成悖论(imperfective paradox;见Dowty 1979 :133)。如:

(6)John painted a picture in an hour.

(7)John was painting a picture for an hour in his studio.He may not have

heard the telephone downstairs.When did you say you phoned?

按照真值条件语义分析,例6可解释为:在一个小时内的任何时点上John画了一幅画则 为假,这不难理解。例7中paint a picture是一个正常的、可理解的表述,真值条件语 义分析在解释例7时遇到了困难。Dowty(1979:147)运用时段语义学(interval

semantics)解释了这一现象,说明完成类动词进行体不需要结果状态(终止点)出现,但 完成类动词与其他类动词的进行体有何异同还是没有得到解释。我们借用Langacker的 观点回答这个问题。Langacker(1987:84-85)指出,对动词词干(verb stem)描述的行 为进行内部透视(internal perspective),具有持续化功能。从逻辑上看,完成类动词 涉及状态变化,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呈现不同的行为状态;从感知角度看,到达结 果前,过程中的一系列状态则具有共同性,都属于画画这类行为,因而可视为内部同质 的。所以,尽管paint a picture是指向目标的完成类动词,有自然的结束点,但在说 话者发话(例7)时,这一行为还没有结束,我们只注意其过程,也就是它隐含的一个相 关部分或阶段(phases),还没有将它当作一个整体事件来透视( + totalized)。“延续 性”副词如for an hour主要定义无定点述谓没错;但若抛开知解(construal)方式,说 它不能定义完成类动词则不合情理,因为完成类动词也允许作内部透视。

同样,实现类动词尽管有终止点这一预设,但这一预设是否实现则要看它们是否被当 作有结束点的行为和事件来感知。比如,

(8)He was then dying fast.(他正在迅速死去。)

在这个语段中,“die”是实现类动词,从语义上看,“die”的开始点和结束点几乎 是重合的,但它却被感知为一个有中间过程的事件,感知的焦点集中于过程。这时,“ die”的所指并不是整个事件,而是过程;“die”所隐含的终止点至少在说话时刻(

utterance time)还没有实现。在形式上,这一过程情状通过进行体表达出来。从这个 意义上讲,与其说情状是由句子表达的意义决定的,不如说是由我们依据话语语境的对 行为或事件的感知、理解方式决定的。

再以状态动词为例。英语进行体结构具有持续性、非完整性的基本语义特征,表达持 续并在时间上作部分透视的体意义。任何动词,只要它被理解为具有非持续性,就能出 现在be...-ing进行体结构中。某些典型的持续性动词之所以能出现在进行体结构中, 主要原因是它被赋予了一个感知意义上的终结点,因此也具有了非持续性。在下面的句 子中:

(9)Your soup's tasting better every day.(Quirk et al.1985:250)

你做的汤一天比一天好喝了。

“taste”是状态动词,但涉及程度的变化,这意味着可把它理解为经历了许多阶段。 这时,进行体可被理解为指称一个有限的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一状态在程度上发 生着变化,经历了许多阶段,这就产生了非持续性,因此可以作内部透视,使用进行体 。

Kaplan(1989:177)认为,体是事件(event)或情状内部时间结构的语法表达。上文论 述表明,体在本质上是时间透视。时间透视方式不是结构或语法范畴本身决定的,话语 意义表达的需要才是它的根本动因。Smith(1991:208)主张,从以视点体呈现的情状中 推断出默认的起始点或结束点是合乎情理的,但也可以根据语用和语境信息来推断出非 默认的起始点或结束点。既然这样,我们可以进一步说,体意义最终要在话语层面上得 到解释。

Langacker(1987:79)强调,持续性和非持续性⑤都指称一个过程,对于每一个过程而 言,时间是原域(primary domain),任何动词都涉及时间。时间可以是有定的(definite),也可以是不定的(indefinite),这种时间性质并不只取决于动词本身的体 特征(aspectual character),也无法在情状句层面上得到充分解释,对体意义的解释 还要依赖说话者和受话者根据话语语境对行为和事件进行感知和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说 ,情状语义研究要想成为体研究的重要环节,就应把起决定作用的时间透视分析(temporalperspective analysis)视为情状分析(situation analysis)的组成部分。

3.体的设景功能

以上分析说明,体意义解释依赖话语语境,本质上是一种时间透视。反过来,使用特 定的体形式又与特定交际目的相关。话语的目的是传递信息,表述事件。叙述时,故事 整体可以看作一个宏观事件,有背景信息,有前景信息;同样,作为宏观事件的故事通 常含有众多次事件,每个独立的次事件也可能有相互映衬的背景和前景信息。为明确叙 事层次、缕清故事脉络,背景事件(构成背景信息)和前景事件⑥(主线)需加以区分。 语言会为这种区分提供一些手段,体和时态是主要的语法手段。

对于体的设景作用,Madden & Zwaan(2003)认为,从阅读角度看,读者运用体提示(

aspectual cues,如体标记)来帮助它们建立事件表征。……以持续体描写的事件通常 充当以非持续体描写出来的事件的背景。我们目前所知的研究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 )设景功能的实现层面;Chvany(1991:217)认为,尽管设景(grounding)是一种语篇现 象,几乎所有的具体语法应用都可以在句子层次上得到辨识。(2)持续性和设景功能的 对应关系;Wallace(1982:216)把体意义和设景直接联系在一起,认为持续性使信息成 为背景,非持续性则使信息前景化。关于非持续性这一功能,C.Li,S.Thompson & R.

Thompson(1982:19)的解释是;非持续性的典型用途就是告知一个业已终止的事件或一 系列事件,构成故事的主线事件(main story-line events)。(3)时间透视与设景的关 系:Thelin(1990:61)认为,时间的有定性表达了对事件的基本的概念-语义区分,事 件因此被分为时间上有定的前景事件和时间上不定的背景事件。

设景功能的实现方式与语言表层关系最直接,一般说来,如果在句子层面上看体的设 景功能,情状句是一个可考察的层面,即可以考察各类情状在我们直觉中的突出程度。 Chvany(1991:219)按情状类型划分出了凸显的层级梯度(saliency hierarchy),认为 凸显程度随完成类-实现类-活动-惯常、重复-状态渐次走低。凸显度越高,越倾向于成 为推动情节发展的前景小句;否则就倾向于成为背景小句。需要指出,这种依赖直觉的 预测并不总是有效的,就是凸显度最低的状态也有可能成为前景。如:

(10)“[There]is no better,”the voluble Vengeance protested in her shrill

notes,“in France”.

例10中的there be结构表达存在状态,但在这个自由直接引语里它陈述的不是辅助信 息,而是新信息。进一步说,在特定的话语语境下,这个结构在时间上并不包含另一个 事件,它能够独立构建一个时间有定的陈述,因而是突出的前景信息。

体的设景功能在语言表层上分析最直观,现有的分析多在句子层面,但还不够清晰, 我们将在句内、句际和语篇层面上逐一考察。

3.2 体与句内设景

3.2.1 简单句内的设景

Levinson(2000:124)认为,英语的进行体、一般现在时、used to形式都编码正在进 行且与其他事件重合的活动。如果两个动词的词形体(Aktionsarten,即动作类型)不匹 配,一个表达状态,另一个表达动态事件,我们就会得到一个包含性解读(inclusion

reading)。在汉语里,简单句里的体标记词“着”通常和“了”共现来标记前景和背景 。

(11)张素素侧着头仰脸看了他一眼。

“着”标记“侧着头仰脸”为状态,是背景;“了”标记“看了他一眼”为事件,是 前景。更常见的则是汉语只用“着”来标记背景和前景事件的紧密关系,这样的动词复 合体往往前者为背景,表达前景事件的发生方式。如:跳着过来、颤着走下来、笑着回 答、笑着说、笑着点头、笑着跳了起来、站着沉吟、抢着问(说)、喘着说了句、挣扎着 喊,等等。

3.2.2 复合句中的景设置与体的选择

关于复合句内的设景,较早论述的是Comrie(1976:3),他认为下例(例12)中,

(12)John was reading when I entered.

第一个动词read给某一事件提供了背景,事件则由第二个动词enter引入。第二个动词 呈现的是情状的整体(totality,即我的进入),这个整体(whole)不能再分解成它的各 个阶段。这就是说完成体呈现整体(即与背景对应的前景),未完成体对应背景。再如:

(13)屠维岳……,知道自己的“外交手段”已经占了上风,就又冷冷地逼进一步。

例13中“知道”为状态动词,没有终结点,是背景;“逼进一步”则为意念上由终结 点的动词 + 动量词结构,表达的是事件、前景,在时间上包含在由“知道”引导的背 景信息里。

背景大都在句法表层体现为从句,而前景多体现为主句(见例12)。Chvany(1991:216) 说,语法上的从句象似背景,而主句则像似前景。看来,复合句中的主从句安排确有方 便信息传达的动机。Givón(1984:288-289)证明,体、时态以及句法特征与话语中的信息状态(背景、前景)间有某种程度的对应关系,见下表。

特征 前景

背景

时态过去时 现在时、将来时、惯常体

序列呈现 顺时序呈现反时序呈现、先前、完成

持续性简短/瞬时

持续/连续

完成性非持续/完成持续/未完成

(活动性) (行为/事件) (状态)

(句法表现) (主句) (从句)

注:括号表示这种对应性是一种可能的选择关系,并非绝对对应。

主从复合句我们并不陌生,这里不再举例。但也应注意到,“前景、背景与主句和从 句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构成一一对应关系”(Givón 1984:288)。同样, 定点(或称界性)和设景也不是完全对应的(Bardovi-Harlig 2000:303)。如:

(14)John was already finishing the morning paper when Mary came down for

breakfast.

When所引导的小句通常用于定位时间,设置背景。而实际情况是,when所引导的小句 在时间上有定,但作整体透视( + totalized),因而是一个有界的事件,是语境中的前 景;when前的小句尽管有非持续性动词finish,有定点,但它用进行体,只作部分透视 ,因而表达背景。

按照处理努力原则,前景事件是叙述的主体内容,在阅读和理解时突出、易得、易处 理。鉴于此,已完成事件在叙述时使用过去时,连续的突出事件按序列呈现,用非持续 体叙述突出事件是常用的语法手段。但我们知道,叙述中并非只靠主从复合结构来设置 背景和前景事件。比如,两个句子表面上不相干,在话语中可能有某种紧密的逻辑语义 关系。

3.3 体与句际景设置

两个句子没有显性逻辑连接词,但同样可以设置背景和前景。Levinson(2000:96)指 出,不用时态和时间连词(如after,before)的语言通常使用体之间的对立来隐涵次序和 先前性(anteriority)。Yucatec语就没有时态和时间连词,却可以系统性地交流时间信 息,这种交流依赖两种基本的隐涵关系;事实上,在叙述性语篇里,英语和汉语也常采 用连词形式来设景。而且,汉语不是时态语言,更依赖这两种隐涵关系。首先,体的有 界性提供了语义信息,我们可以藉之推断出时间上的不重合:此时线性排列象似事件发 生的先后顺序。

(15)O'Brien had wrenched the loose tooth out by the roots.He tossed it

across the cell.

奥勃良已把那颗门牙扳了下来,扔在地上。

这一语段由两个独立的句子构成。前一句中wrench out为动词 + 小词结构,过去完成 体(表示在后一事件发生之前已经结束),表达了一个时间有定且可以作整体透视的有界 事件,是前景;后一句中的toss across也是一个动词 + 小词结构,过去时,表达一个 时间有定的有界事件,也属前景。这两个前景信息在时间上不重合,后者在前者结束后 发生,其排列顺序与事件发生的顺序象似。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紧密关系在汉语译文 中体现得最明显,且两句并作了一句。

其次,如Binnick(1991:401)所言,完成类和实现类动词推动叙述时间向前流动,状 态和活动动词则做不到。若两个事件都是完成了的行为,这两个事件就是相继发生的; 若其中一个事件不是完成了的行为(即,是状态或活动),这两个事件就是共时的。换句 话说,事件之间在体上有无时间定界可以使人推断出事件在时间上是否重合,这是表达 和识别背景、前景事件的重要依据:

(16)John came in.Mary was sleeping.(Levinson 2000:96)

(17)Seethe closes her eyes and presses her lips together.She is thinking:

No.(Tony Morrison,Beloved,p.272)

例16、17这两个语段各由两个句子组成,每一语段的后一句都使用进行体,开始和结 束时间都不明确;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可能认定它在前一事件发生之后出现,但完全可 以认为它在前一事件发生之前已经出现。这样,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一种时间包含关系 ,即每一语段的后一句在时间上包含前一句,二者因之构成前景和背景关系。需要指出 ,例17选择现在时和close、press together这两个有内在终结点的动词事出有因:在 英语叙述体文本里,现在时能使有终结点的行为描写更生动,把描写的内容直接放入前 景中前景化;而be thinking的作用是把描写的内容持续化,使其成为背景。总的说来 ,进行体的作用是使某一行为变得半状态化,使它不再具有继发性。Binnick(1991:40 1)的例证也说明了同样的情形:

(18)John entered the president's office(已完成,时间有定,前景).The

president sat behind a huge desk.(无终止点,时间不定,背景)

(19)John entered the president's office(已完成,时间有定,前景).John often visited the president.(重复性事件,时间不定,背景)(Binnick 1991:401)

(20)郭伟手里拎个小皮包走进来。额头微微冒汗,可见赶得很紧。贾敏连忙把门碰上 。(田东照《跑官》)

例20由两个前景事件“走进来”和“碰上门”;“微微冒汗”没有终止点,在前一事 件结束前至后一事件结束后这一行为都在进行,时间不定且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事件, 因此是背景信息,在时间上包含了前后两个事件。如果完成和未完成体与时间有定和不 定对应,它们就分别与前景和背景相关,在叙述中尤其如此;完成体通常构成故事的主 线,未完成体则提供支持和辅助性的背景信息。因此,前景事件通常涉及瞬间性和动态 性的动词,而背景事件一般由状态或持续性动词来表达。

3.4 体与宏观语篇中的设景

记叙性语篇中,体形式的运用与语篇的整体设景相关。见下面的语篇片断:

(21)……于是郭明瑞就革市长家。他步伐很快,也很有力,可知他的勇气很足。

按响门铃之后,有人出来了,“嘶啦”一声,铁大门上抽开一个小窗口。……(田东照 《跑官》)

第一段是背景:“直奔革市长家”是一个由动作和目标构成的完成类动作,有内在的 终结点,但话语表述这个行为时它的终结点还没有出现。话语至此聚焦的是该行为的某 一阶段,是对该事件的部分透视。它由走的过程(直奔)、走的方式(很快、有力)和行走 时的心理状态(勇气很足)构成,它们在时间上相互重合,没有先后关系、不涉及任何指 定时间段,也不能推动叙述时间向前流动。所以,它们构成了背景事件;第二段是前景 ;“之后”、“了”和“开”标志着这三个时间有定、作整体透视的事件是按时间顺序 铺排的。

类似情形也常见于英语语篇中:

(22)S1:She put on her apron(E[,1]),took a lump of clay from the bin(E[,2]) and weighed off enough for a small vase(E[,3]).S2:The clay was wet (E[,4]).S 3:Frowning,then slammed the pieces together much harder than usual(E[,5]).....

Smith(2003:93-94)说,这个话语片段中的第一个句子传达了一系列相继发生的事件 ,如,(E[,1])、(E[,2])和(E[,3])。其实也就是说这个事件序列时间有定,属于前景 事件。第二个句子传递了一种状态,可以这样理解:前一事件发生之时这一状态已经存 在;事实上,这种状态既可以往前也可以往后延伸。

体的设景功能关涉内容复杂,以上分析只是谈及一些易于识别典型特征。但这些论述 已经说明,叙述时间随表达已完成事件的语句(perfective event sentence)向前流动 ,构成前景事件,前景事件链必定由时间有定并作整体透视的事件构成;否则,事件在 时间上就不确定,叙述时间因此无法往前流动,形成背景事件。

4.结语

本文从话语角度考察了体意义和体在话语中标记信息状态的功能,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1)体意义可以通过句法表层形式体现出来,但句法形式和体解释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真正的意义来自时间透视。以时间透视为特征的体意义分析与情状分析相互补充,它 参与情状分析,是情状分析的一种重要手段。2)体意以分析依赖话语语境,恰恰是因为 标记体意义的语法形式与语篇中的景设置存在一种映射关系。这种对应并不绝对,但都 可以根据时间透视作出统一的解释。我们由此认为,体虽然不是设景的唯一手段,但肯 定是一个主要手段。

通讯地址:100089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73165山东曲阜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

标签:;  ;  

语篇中体的意义及其设定功能_行为动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