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韧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 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制定并落实相应的临床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将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分析感染因素,进一步制定并落实有效治疗及预防措施。结果(1)128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中,56例为呼吸道感染(43.75%)、34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26.56%)、21例为胃肠道感染(16.41%)、17例为泌尿系统感染(13.28%)。(2)感染因素包括心功能不全、抗生素使用不当、合并症、抑酸剂使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等。结论 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诸多,为此需针对不同诱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并配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此使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临床治疗
在临床中,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包括高血压、心绞痛以及冠心病等。由于大部分患者住院时间比较长,且年龄存在老龄化趋势,在患者疾病长期潜伏,并且免疫力下降时,便容易引发感染[1]。为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着想,分析其感染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本次便重点分析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及临床治疗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此次纳入研究的128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于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我院,均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中有关心血管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心律失常、冠心病以及扩张性心肌病等。其中,男58例、女70例;年龄分布在32岁—81岁之间,平均(56.9±3.4)岁;病程为2年—28年,平均(18.3±2.4)年。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纳入此次研究,同时自愿配合调查及临床治疗。
1.2方法
在患者知情同意纳入此次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本次入选的128例心血管内科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成立感染因素调查小组,对其中诱发感染的患者查找出来,进一步分析诱发感染的因素。然后,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3分析指标
本次分析指标包括两项:①感染类型;②感染因素[2]。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2.1心血管内科感染类型分析
此次纳入研究的128例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中,56例为呼吸道感染,所占比重为43.75%;34例为皮肤软组织感染,所占比重为26.56%;21例为胃肠道感染,所占比重为16.41%;17例为泌尿系统感染,所占比重为13.28%。
2.2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分析
经临床调查显示,导致心血管内科引发感染的因素包括心功能不全、抗生素使用不当、合并症、抑酸剂使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等。详情如下表1:
表1?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分析
感染因素例数(n)百分比(%)
心功能因素 42 32.81
抗生素使用因素 36 28.13
合并症因素20 15.63
抑酸剂使用因素16 12.50
侵入性操作因素14 10.94
3.讨论
3.1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分析
结合本次研究,可知心血管内科感染主要包括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以及泌尿系统感染。对于一些老年患者来说,由于自身免疫力减弱,同时常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在长时间住院的情况下,便易引发感染。同时,由于部分病人合并症较多,从而使病情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若治疗不当,也易发生感染。并且,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使用一些抗生素及抑酸剂,在抗生素、抑酸剂使用不当的情况下,便容易引发感染。此外,例如气管插管以及静脉导管等侵入行操作也容易诱发感染[3]。本研究显示,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包括心功能不全、抗生素使用不当、合并症、抑酸剂使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等。为了心血管内科患者的身心健康着想,采取有效处理及治疗方法非常关键。
3.2相关临床治疗及防范措施探究
为了控制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发生,需采取的治疗措施包括:(1)合理使用药物。医护人员需时刻了解、掌握心血管内科患者的病情,做好实时监控措施。为了使感染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合理使用免疫药物。若患者使用了抗生素,需对患者进行感染细菌检查,并对检查显示为细菌敏感性及耐药性的,采取有效处理措施。需严格按照输液流程对患者进行输液,由于输液污染易导致患者引发感染,因此需严格执行无尽操作,并实施消毒隔离措施,优化输液操作流程,使细菌侵入的发生得到有效避免。(2)加强健康宣教。针对心血管内科患者加强健康宣教,发放心血管疾病知识手册,让患者自身加强疾病相关自身的学习。指导患者平时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营养等。此外,医院需定期开展心血管疾病知识讲座,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控制疾病感染的发生。(3)合理饮食指导。由于部分老年患者自身抵抗力差,且缺乏营养,从而易发生感染。为此,需加强饮食指导,注重饮食的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患者自身免疫力得到有效提高,进而使心血管疾病感染的发生得到有效控制。(4)加强病房防护。相关医护人员需对患者病房进行定期消毒,保持病房通风及卫生,严格控制陪护人员及探访人员,使呼吸道感染的传播途径有效切断[4]。并且,对于经临床检查符合出院标准的患者,需及时安排出院,以此避免病房交叉感染的发生。此外,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易引发焦虑、抑郁以及恐惧等不良心理,因此需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工作,让患者以积极、健康的心理面对治疗,从而为治疗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心血管内科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诸多,例如心功能不全、抗生素使用不当、合并症、抑酸剂使用以及侵入性操作等,均为心血管内科患者诱发感染的因素。为此需针对不同诱因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并配合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此使心血管内科感染的发生获得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董金祥.浅析心血管内科患者感染因素与临床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4,02(11):38-40.
[2]黄红.心血管内科感染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07(13):76.
[3]李东伟.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出现感染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临床治疗方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60):62.
[4]宋立军.心血管内科感染因素以及临床治疗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53):52-53.
论文作者:李韧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4
标签:心血管论文; 内科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抗生素论文; 合并症论文; 发生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