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调查及护理干预策略论文_刘珊

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调查及护理干预策略论文_刘珊

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调查及护理干预。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医疗保险患者,研究总例数200例,首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实施护理后,100例医疗保险患者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8.41±1.21)分,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100例医疗保险患者抑郁评分(16.25±1.01)分和焦虑评分(14.15±1.26)分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再实施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关键词】医疗保险患者;心理特点;护理干预

医疗保险主要是指为了对劳动者由于疾病风险而导致经济损伤而做出的补偿制度,通过个人分摊缴纳和单位缴纳,从而达到建立保险基金目的[1]。多数患者均能在就诊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经济补充,并且政府资助为医疗保险主要来源,能将医疗负担有效减轻,但是多数患者对相关的条目不了解,从而导致患者心理问题产生[2]。因此,本次研究对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调查及护理干预策略进行分析,见下文。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本文研究对象为医疗保险患者,研究总例数200例,首先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后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对策。100例医疗保险患者;年龄21岁-70岁内,平均年龄(45.21±1.01)岁,性别:男性有50例、女性有50例。

1.2方法

首先对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患者不了解以及不理解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该类患者在住院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负面情绪,比如焦虑和抑郁等。而对于在职参保人员来说,易担心住院对工作造成影响,且医院环境使其产生陌生感,而对于存在机体创伤患者来说,其未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害怕自身终身残疾,丧失劳动能力;而部分患者则担心治疗效果不佳,进而形成不良心理[3]。②对于曾经享受公费报销制度的职工,改为医疗保险后,导致其需承担一定的医疗费用,进而导致其产生抗拒心理,故此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等情绪。而多数患者由于对医保政策不了解,且在住院过程中需缴纳押金、医保卡和身份证等,导致患者情绪暴躁。③对医院的看病报销流程不了解,认为医保保障故意设置障碍,心生怨气。④将自身病情夸大,认为治疗痊愈能够出院,但仍需住院治疗,进而产生负面情绪。

针对性护理内容:①加强与医保患者进行沟通,并对其需求和困难进行充分了解,根据每位患者实际心理特点进行护理。对于存在焦虑心理患者,应告知其医保政策是自身和家属均可使用,使其能够消除顾虑,消除焦虑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对于以前是公费医疗者,导致其对医疗保险存在抵触心理。而对于该类患者,护理人员应对医疗保险政策充分掌握,并对患者家庭经济情况进行了解,告知患者保险政策内容,使其消除抵触心理。③对于期望医保报销比例较高者,一旦未达到其期望值,易导致其产生失望心理[4]。对于恶性肿瘤等特殊患者,该类患者需长时间用药治疗,护理人员应根据其具有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并给予其充分的照顾和关心,增加心理辅导的次数,告知其医疗保险政策为惠民政策,使其消除顾虑。④对于不熟悉医院看病流程者,护理人员应为其详细讲解报销流程;对于年龄较大者,应选择护工进行陪同,使其能够消除医保保障故意设置障碍的想法。

1.3 观察指标

分析100例医疗保险患者的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和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

在医疗保险患者护理两周后,进行焦虑测定: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进行评定,其中主要包括14个反映焦虑症状项目,每个项目分为5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无症状、轻微、中等、较重、严重等,无症状为0分、轻微为1分、中等为2分、较重为3分,严重为4分,使用0分-4分评分法,医疗保险患者14个项目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焦虑症越严重。

在医疗保险患者护理两周后,进行抑郁测定: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评定,其中主要包括14个反映抑郁症状项目,每个项目分为5个评价指标,分别为无症状、轻微、中等、较重、严重等,无症状为0分、轻微为1分、中等为2分、较重为3分,严重为4分,使用0分-4分评分法,医疗保险患者14个项目得分越高,代表患者抑郁症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软件为SPSS25.0,其中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以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方式为%(以卡方检验),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使用P<0.05表示,具有差异。

2.结果

2.1分析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

实施护理前,100例医疗保险患者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5.15±1.21)分、实施护理后,100例医疗保险患者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8.41±1.21)分,护理后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指标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分析抑郁评分和焦虑评分

实施护理前,100例医疗保险患者抑郁评分(20.45±1.45)分和焦虑评分(24.27±1.28)分、实施护理后,100例医疗保险患者抑郁评分(16.25±1.01)分和焦虑评分(14.15±1.26)分,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相关研究显示,医疗保险是我国大力推广和提倡的惠民政策,能显著减轻患者自身医疗负担,同时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对于职业病、严重创伤患者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保障。而在医疗保险政策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由于多数患者对制度的接受程度不理想,从而产生厌烦、抵触负性心理,对于该类患者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和调查,再实施心理干预措施十分重要。多项研究调查显示,多数医疗保险患者具有30%以上对政策认识不了解,并且接受程度十分差,通过应用护理干预措施后,取得显著效果[5]。观察组在护理后,患者对政策接受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由此证明通过实施护理干预,根据患者心理特点了解情绪状态,能显著提高患者对政策的认知,从而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经研究表明,实施护理前,100例医疗保险患者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5.15±1.21)分、实施护理后,100例医疗保险患者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8.41±1.21)分,护理后医疗保险政策接受度评分指标显著优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护理前,100例医疗保险患者抑郁评分(20.45±1.45)分和焦虑评分(24.27±1.28)分、实施护理后,100例医疗保险患者抑郁评分(16.25±1.01)分和焦虑评分(14.15±1.26)分,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对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调查和分析后,再实施护理干预,取得显著效果,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游兴利,杨柳倩.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分析[J].医药前沿,2017,7(20):27-28.

[2]朱绍英,江懋连,柏隆书等.社会医疗保险患者心理疏导工作思考探讨[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2):38-39.

[3]裴清萍.二级医院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18,5(28):221-222.

[4]杨晓兰,刘广军,郭家芳等.某区级医院2013-2015年“新农合”参保患者住院费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Δ[J].中国药房,2016,27(32):4496-4497,4498.

[5]范冬冬,姚自勤,王锦权等.参保脑卒中患者住院费用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12):1745-1749.

论文作者:刘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9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1

标签:;  ;  ;  ;  ;  ;  ;  ;  

医疗保险患者的心理特点调查及护理干预策略论文_刘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