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高校德育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德育论文,机遇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再过几年人类就要跨入21世纪,在这新旧世纪交替的历史时期,我国高校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发展机遇。
挑战之一:西方社会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的影响
苏东裂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喧嚣“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完全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它们加快了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对西方的政治图谋我们不可掉以轻心,在肯定大学生政治观主流的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西化”、“分化”的图谋在大学生中是有一定影响的。这里,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加快对我国“西化”、“分化”图谋的实施;一方面小部分学生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有远离政治的倾向,因而就形成了问题的严峻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西化”和“分化”将是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十四届六中全会指出:“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因此,德育工作者要认真作好大学生抵御“西化”、“分化”的工作。
挑战之二:文化事业消极因素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主义腐朽文化乘机而入,加之由于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腐朽思想沉渣泛起,因而消极因素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影响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在其中也深受其害。其主要反映有:宣扬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观、文化观的影响;充满暴力凶杀、淫秽书画和影视光盘的影响;宣传腐朽没落的封建迷信,以及超出国家允许之外的宗教活动的影响等等。近几年来,在大学生中因观看黄色录像、光盘、以及凶杀、偷盗等而被法办和受到校纪处分的屡见不鲜。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世纪之交西方腐朽文化会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加大力度向我国渗透灌输。对此,邓小平同志指出:“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这种用西方资产阶级没落文化来腐蚀青年的状况,再也不能容忍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44页)。德育作为大文化范畴中的一部分,应遵照小平同志的指示去净化文化领域,抵御文化事业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的冲击。
挑战之三:转轨时期负面效应的影响
世纪之交我国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负面效应。当前,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失等,都与此不无关系。这些负面效应对大学生的危害:一是容易使大学生以偏概全动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二是负面效应本身起着示范效应,造成原本是书生意气的大学生也沾染了许多不良习气;三是最终影响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树立。某校近年来进行了调查,8.75% 的学生认为对社会对他人奉献只是一种手段, 索取才是真正的目的;48.8%的学生认为生活的第一需要是金钱;59.18 %的学生毕业后择业时考虑最重要的是经济收入。转轨时期的负面效应不可低估,它往往会冲抵学校对大学生的正面教育。值得深思的是,在转轨时期其负面效应难以消除的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开展对大学生的教育,这是摆在高校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挑战之四:高校改革发展变化的影响
高校教育是由各个要素组成的大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高校德育工作是重要要素之一,其他要素的改革和变化必然影响、作用于德育工作这个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开放性的影响。教育的开放性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但教育的开放性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其负面影响如,大学进入Internet国际计算机网后,任何一个学生不必出国就可以在Internet上参加或组织俱乐部,对他们感兴趣的任何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Internet提供的充分自由,极有可能使各种如黑的、黄的等思潮影响我们的学生。
2.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大学实行缴费上学制度和“自主择业”的毕业就业制度其积极的一面是明显的,但对大学生以及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一是学生缴费上学容易使学生产生不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淡化学生与学校和教师的感情;二是自主择业在劳动力市场竞争机制不健全不完备的情况下,会出现不平等竞争,“非实力因素”在就业中起到很大作用,这本身对学生是一个“精神污染”。另外学校对毕业生约束力减弱,指挥棒失灵。
3.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实行学分制符合因材施教原则,但另外一方面,学分制使传统的教学管理受到很大冲击,学生在学习时间、学生班级概念上的淡化,党团组织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难度,而学生中非正式团体活动会更加频繁。后勤社会化可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但另一方面容易使学生养成大手大脚、轻视劳动、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高等教育的改革,要求德育工作者以新的思维方式,拿出新的办法,以适应高校改革的需要。
挑战之五:大学生思想特点变化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有:一是认知方式偏重直观化。即注重自身感受和体验,轻视理论学习和泛泛的空读,认知方式渗和着更多的感情因素;二是个体意识的强化。即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的意识独立性,强调个性化;三是道德观念复杂化。即在道德观念中有前进的一面,也有倒退的一面,有正确的一面,也有错误的一面,有在积极中隐含着消极的东西,也有在消极中含有可取的因素;四是价值取向多元化。即在价值目标和取向上呈多元、分散的趋势;五是开放竞争意识强化。即在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人际交往、学习、择业等方面呈现开放性和竞争性。大学生思想特点的新变化对高校德育工作者又提出一个严肃的课题,即:如何针对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有效地开展工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
挑战意味着矛盾,按照辩证矛盾观,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可以转化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机遇。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挑战本身就是机遇。除此之外,再强调几点机遇。
机遇之一:党中央高度重视德育工作
党中央对学校德育工作非常重视,近十年来,相继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尤其是十四届六中全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这使高校德育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以下几点:一是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思想,为我们高校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二是进一步认识到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三是进一步明确了如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
机遇之二:社会强烈呼吁狠抓德育工作
目前,社会呼吁加强德育工作的要求非常强烈。十年多来,社会各界下大气力,开展了许多有益的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如“希望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中宣部、国家教委等树立四医大二大队先进典型等都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工作的开展,为狠抓德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从用人单位来说,在“双向选择”过程中,非常强调毕业生思想道德素质,共产党员大学生颇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从学生家长来看,“望子成龙”并非希望子女仅是拿到大学的文凭,而期望成为对得起国家、对得起家庭的全面成长的人才。社会、企事业单位、家庭对德育工作的强烈呼吁和要求,是学校做好德育工作的极好社会基础。高校德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这个“基础效应”。
机遇之三:大学生自身成才需要德育工作
大学生是社会最敏感的一个群体,当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生重大变化之时,也是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最困惑、迷茫之日,但与此同时也是大学生追求真理,构建新的思想道德体系,适应社会全面成才最急切的时期。现在大学校园里,一部分学生在生活观念、道德情操和人生价值方面,流露出困惑以及因困惑带来的孤独、茫然不知所措的情绪。但同时他们非常想了解国内、国际发生的大事件,非常渴求自己如何在社会上正确定位,如何建构一个既符合社会要求,又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需要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大学生的需要,本身就给德育工作者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理所当然地应当抓住机遇,认真搞好工作。
机遇之四:更加改革开放的政策推进德育工作
一是开拓视野,吸取了国内甚至国外教育工作的好经验。诚然德育的阶级属性是非常明显的,但一些具体做法可以相互借鉴。
二是加大了对大学生实施德育的渠道。原是比较狭窄的德育渠道已被拓宽,一些厂矿企业、社会团体、社区乡村以及有教育意义的爱国主义基地,通过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方位锻炼的机会。
三是扩大了德育工作者的范畴。原先德育工作者仅局限于学校,现在一些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革命老前辈、社会名流等都能通过多种形式,对大学生施以积极的影响。
世纪之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迎接挑战,并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加快德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步伐,以开创德育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