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散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个体论文,关系论文,学校论文,社会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校体育是通过组织的形式,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体质的培育、身体素质的训练和运动能力的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式。从政府和社会来看,对于学校体育是相当重视的,那么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问题存在于学校体育中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仅从学校体育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方面做一探讨,以引发对于学校体育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一、社会需要是学校体育存在的根本和不断发展的动力
学校体育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之一,在满足社会主体对培养青少年的需要过程中,以自身的特点和方式丰富了这种社会联系。若没有这种社会联系作为基础,学校体育的存在是不可能的。社会需要是学校体育存在的根本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学校体育的价值植根于人的社会需要中。学校体育是社会活动之一,当社会主体将学校体育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时,就通过各种形式和手段,驱使主体通过一定的活动来达到目的,使学校体育活动满足社会的需要。而随着原有需要的满足,社会主体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引起新的活动。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推动着学校体育活动向前发展,并且在逐步认识学校体育价值的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充实和完善作为活动对象的学校体育。
人们社会生活对体育的需要,使他们通过身体活动的方式构成了相互之间一定的社会联系,当这种联系通过学校体育的形式发展起来后,就使体育对人产生了更大、更多的价值。体育教育过程是一个在体育活动方面有组织的求真——合规律性的过程。在体育实践中,人们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对体育活动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形成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构成了丰富的知识体系,通过各种教育形式传授给受教育者,使之达到求真的目的。正是由于人们的社会需要,才使学校体育发展成为有组织的、具有相当规模的社会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社会需要也不断对学校体育提出新的要求或修订原有的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特有的作用。学校体育中社会需要主要体现为:学校体育的目的、思想、目标、任务、组织、内容、形式、过程、效果等方面。
在我国,社会主体对学校体育的需要是非常明确的,这就是学校体育的目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增强学生体质,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服务,为提高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打下良好基础。中央7号文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充分保证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加强体育卫生设施和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培养青少年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
二、个体需要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与基础
个体需要即个人需要。它是千差万别的。不仅处在不同关系中的个体有着不同的需要,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产生实践活动的动机,也是人的客观本性。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人产生需要,就意识到了一定的意向和愿望,这种意向和愿望指向具体的活动对象时,人的动机就形成了。
对于个人的需要来说,有它产生的客观基础和主观条件。首先,生理需要是人的需要的重要基础,为维持人体内的新陈代谢的功能,保持身体健康,就必须满足人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其次,人生环境对需要的产生也起着重要的影响,主要是社会能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并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人的物质文化需要;第三,人的主观条件对需要的产生有能动作用。无论是需要对象的选择,还是为满足需要而进行的一切活动,每一步都离不开思想的支配,当一个人认识到某种需要的迫切性时,他就会以百倍的干劲为之奋斗,当他认识到某种需要是不必要或者是错误的时候,就会停止自己的行动。
一般情况下,个体的体育需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介入体育的活动过程,实现个体强身健体的需要;2.参加体育的竞争,实现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追求胜利的需要,或通过取得优异成绩,实现某种功利性的需要;3.通过观赏体育竞赛活动(求知型观赏、审美型观赏、娱乐型观赏、求同型观赏、发泄型观赏等),接受各种体育竞赛活动的信息,实现丰富文化生活的需要。当然,个体需要的产生或形成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年龄、性别、能力、经验、学习与工作的性质和难度、对体育所表现出的欲望、对体育的兴趣、对体育运动项目与运动方式的爱好、在体育活动中养成的行为习惯、对体育的态度等等。从学校体育的角度来看,体育活动既要在共同认可的、统一的规范限制下体现身体运动的特征,更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因此,在学校体育中,个体需要是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是实现、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
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学生的个体需要缺乏充分的认识,“学生主体性”并未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完全体现。在学校体育中,提出了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观点,但是立足点似乎还是发自教师或管理者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的要比学生的“主体性”强得多,按照教材设计的教学内容几乎是固定的,学生不能选择项目、动作、难度与等级,学生的主体诉求和积极性几乎不被考虑,教学任务呈现单一性,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教学过程与方法几乎是长年不变的,学生缺乏充足的独立训练和有效的小组活动时间,教学评价标准与评价、考核方式几乎是一致的,学生个人的参数标准未引起充分的关注;学生在体育课上的自由度很小,他们的活动都在预先设定的程序之中,处于“被控制”状态,缺少在学习过程中探索的机会,学生是否喜欢、喜欢的程度如何最多是作为“附件”或者“点缀”,对学生在计划外的行动缺乏正确和有效的反应。其个体需要基本上处于“未被考虑”,更不用说“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了,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学生与教师并没有“玩”到一起。
那么,社会需要和学生的个体需要应如何有效地进行结合呢?
三、学校体育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矛盾的产生与解决
在认识学校体育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考虑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问题。
(一)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是人的需要的必然
从学校体育的早期发展史来看,它与人类的自然性娱乐活动、宗教活动、军事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是满足人生需要的一种手段。在社会发展进步、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进程中,学校体育也体现出能够满足人们不同需要的阶段性特点。进入现代工业化社会以来,人们的需要进一步扩展和细腻,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越来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并且赋予学校体育以不断丰富的形式内容和精神内涵,以满足人们变化着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学校体育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建立在人们的生存需要基本满足的基础上,适应人们不断产生的文化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
学校体育在满足人的需要中,既体现出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征,也有体现满足个体需要的共性,从而呈现出一种矛盾状态,如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应该是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所共同追求的一种目的,而在技术掌握、技能发展以至个性发展方面却存在着认识论意义上的差异。学校体育通过社会主体的需要选择,呈现出主体自身内在的价值追求,这种追求来自人的自身。学校体育以人体自身的活动作为对象,通过人体的活动,表现人的机体内需要的矛盾变化。
学校体育在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物质变换状态活动中,体现了人对自身能力世界的开发和对外部世界的挑战。在学校体育活动中,人们自身满足需要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人们需要的客体却在变化上具有无限性,这就使得学校体育活动具有了差别性,这种差别性构成了千姿百态的学校体育活动形式,从而使人们对于学校体育的价值认识也出现了层次性。
(二)学校体育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之间的矛盾
1.社会群体发展的无限性与个体发展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群体发展的无限性表现了人类在发展的长河中追求进步的持续性递进和累积式恒久,这种无限性是人类在自然界、社会乃至宇宙范围的全面拓展,是社会群体所特有的本质,一切文化现象和文明特征都是这种无限性的体现。个体发展的有限性则可以理解为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是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并限制于一定的条件。
2.社会群体的整体性特点与个体的局部性特点之间的矛盾
社会群体代表的是一个整体,是个体的集合。个体虽是社会群体的组成部分,但具有其局部性特点,社会群体的活动涵盖了个体生活的全部,而个体的活动则是社会群体活动的一部分或是某种补充。
3.社会群体认识的全面性与个体认识的偏见性之间的矛盾
社会群体认识的全面性是社会群体的一种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完整表达,反映了人类认识过程的不断修正与充实。个体认识的偏见性则体现了个体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观察、理解与表达所表现出的不完整性与局限性。
4.社会群体需要的综合性与个体需要的层次性之间的矛盾
在讨论学校体育发展中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结合时,要充分考虑上述各种矛盾所产生的影响,一方面,个体总是隶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个体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具有社会性,反映出相应的共同性。而且个体的意识和思维总是为一定社会群体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现实所规范。另一方面,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个体人的参加,任何认识也都离不开个人的生命、个体的感官而独立存在。个体具有创造性和自由选择性。不同个体在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过程中,形成各自的个体特征。社会群体与个体应是相互统一的。个体构成群体,群体中包含着个体,任何个体既体现着个体的内在特征,又体现着群体的社会特征,社会群体是无数个体特征的集合和统一。社会群体的优点是摆脱了个体的局限性,创造了一种新的能力——系统化功能,包括了历史的和现实的全社会的创造力量,更加适应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所以,在学校体育中必须协调好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的关系。社会群体的发展代表了类的全体,是个体发展的集中,但个体发展又是社会群体发展的基础。在学校体育的发展中充分了解这些矛盾特点将有助于协调学生个体体育需要的全面表达。
(三)在认识并逐步解决上述种种矛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校体育的目的、规律及原则,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问题:
1.学校体育中,可以根据社会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方式增强学校体育系统的适应性,使学生的个体需要得到比较充分的满足,通过目标调控使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学生积极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活动,通过结构调控使体育课、课间操、课外活动、校外活动有机地结合,通过效益调控真正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2.学校体育中,可以根据个体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调控方式满足个体对体育的各种需要。学生个体需要有很大的局限性,受到自己实践活动范围和程度的制约。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爱好,有其直接性,同时,科学文化知识、信息判断与分析能力、修养、思维能力、情感意志、政治态度以及生理状况都对学生的体育发展产生相应的影响和限制,因此,要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体需要和诉求,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落实学校体育改革的各项措施。
3.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不是一句口号,在实施学校体育改革的过程中,要重新审视学生主体性的内涵和意义,重新审视学生个体需要的价值意义,不仅关心学生运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学生是否真正投身于体育之中,彻底纠正学生在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身顺而心违”的现象。真正把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体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
4.充分认识学生个体及个体需要之间的客观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来自于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等各个方面,要认真分析并尊重这些差异,并仔细研究与改革目前的评价方式与标准,使每个学生在体育的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恰如其分的评价——尤其是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