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的思考和探索——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语法论文,书屋论文,三味论文,百草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关于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 我们认为,语法教学的实用性一定要联系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首先是听、读。由于“听”还没有真正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所以中学语法教学的实用性首先应该从“读”即阅读入手,也就是联系课文实际,分析其中的语法现象。但是也不是课文中每个语法点都分析,而是要选择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等有关的语法知识点分析讲解。我们把这样的语法教学方法叫做选择—渗透式教学。 所谓选择,不是不分轻重,系统讲授;也不是对教材中的语法知识全部讲授分析,而是选择与理解和表达有关的语法知识点分析讲解。 所谓渗透,就是把语法知识的讲授渗透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把语法教学和常规语文教学融合在一起。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原则是: 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主要是阅读能力)为目的,把语法教学渗透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而不是集中地、系统地讲授语法知识。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对课文中相关的词语和句子的分析解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然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这种教学方法的基本操作方法是:个案法+系联法。具体地说就是:对讲读课文单篇分析解说,讲解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然后在自读课文中进行点拨作类推分析,最后,进行单元语法知识小结、学期语法知识总结。对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的分析方法基本上采用结构分析、功能分析、认知分析。其中功能分析法主要是表达功能的分析,认知分析主要是解释性的分析。 下面我们就对选择—渗透式语法教学方法进行例释。我们采用的个案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个案分析例释 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 语法知识点1:“从……到……”格式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后的“研讨与联系”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按照要求阅读课文,讨论下面的问题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进行语法分析。因为构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词组运用了现代汉语中常见常用的一个语法格式。要理解这个语法格式所表达的意义(语法意义),获取这个语法格式传递的信息,那么对这个语法格式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必要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语法教学中语法分析的必要性。下面我们就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语法格式进行语法和语义分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抽象为一个语法格式,或者就叫做格式: 从……到…… 这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常见的表示移动、变化的格式。根据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原理:一个语法格式可以表达多种语义内容。根据现有的研究,该格式可以表达如下语义内容: (1)空间位置移动。表达这种意义的时候,格式中出现的都是表示地点(处所)的词语(处所名词)。例如: 从广州到北京 从家里到学校 从高山到平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时间推移变化。表达这种意义的时候,格式中出现的大都是表示时间、年龄的词语(时间名词)。例如: 从早晨到晚上 从初一到高三 从开学到期末 从童年到少年 (3)境况处境的变化。表达这种意义的时候,格式中出现的大都是表示处境、状况的词语(境况名词)。例如: 从山村到都市 从天堂到地狱 从黑暗到光明 从乐园到囚笼 (4)身份地位变动。表达这种意义的时候,格式中出现的大都是表示人的身份、地位的词语(身份名词)。例如: 从奴隶到将军 从市长到囚徒 从农民到企业家 从孩童到学生 (5)情绪、状态的变动。表达这种意义的时候,格式中出现的大都是表示人的情绪、状态的词语(形容词)。例如: 从愤怒到平静 从糊涂到明白 从冲动到冷静 从快乐到郁闷 做完“从……到……”格式的语法分析,我们现在就可以试着回答教材课文后提出的问题了: 1.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这个题目得到了哪些信息? 答案:通过上面的语法描述和分析,通过句法联想,我们得到如下图所示信息:

上图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的箭头所指向的例子就是我们通过课文题目获取的信息,这些例子通过“从……到……”这个句法格式联系起来,在语义上则通过“变化”这一共有语义联系起来。因此,当我们阅读到一个格式(句法结构)中的具体的例子时,就会联想起同一个格式的其他例子。这种联想叫做句法联想。句法联想的基础是句法格式的结构因素和句法语义因素。句法联想是阅读中获取广泛的、深层的信息的重要机制,也是一种重要的阅读理解手段。 句法联想是比词语联想更高层次的联想。句法联想的基础不仅有构成句法结构的词语,而且还有词语构成的句法结构模式(也就是“格式”)。这样,句法联想的范围就是:成分联想+格式联想。因此,句法联想的范围比词语联想更广阔,也更深入。 接下来,我们的选择—渗透教学的任务就是拓展和迁移:由阅读转向写作,也即把“从……到……”格式从阅读理解转化为写作表达。 从阅读(学习)转变到写作(运用)是一个不等式,即: 阅读(学习)≥写作(运用) 也就是说,学生通过阅读学习到的知识,不可能百分之百地转化到写作中去。因此,知识转化教学的范围比阅读学习的范围要小,而不是百分之百地转化。这是知识转化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以“从……到……”这个格式的转化教学为例。从上面的描述来看,这个格式基本上可以表达五种语法意义。但是,在进行格式的表达功能的教学的时候,不能把五种语法意义和构造要求一并讲解,而是把比较常见常用的表达功能先讲解,其他的表达功能可以在以后的学习和教学中逐步掌握。比如,“从……到……”格式基本的用法是表达空间、时间及其变化,这种基本用法也是句法引申的基础。因此,空间、时间的表达是学生们应该掌握的。下面的例子是学生们应该类推、模仿出来的。例如空间的表达: 从大兴安岭到海南渔岛,从帕米尔高原到东海之滨,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春意盎然。 稍稍加以扩展就可以得到: 从白雪皑皑的大兴安岭到碧波荡漾的海南渔岛,从辽阔的帕米尔高原到美丽的东海之滨,我们的祖国欣欣向荣,春意盎然。 再如时间的表达: 从春天到夏天,从秋天到冬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色彩的世界里。 稍加扩展就可以得到: 从绿色的春天到多彩的夏天,从金色的秋天到银色的冬天,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色彩的世界里。 从天真烂漫的孩童到初识人生的少年,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到气吞山河的壮年,从两鬓如霜的中年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我们走过了漫长的人生道路。回首往事,扪心自问,我们无愧人生! 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通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语法格式的学习而能够写出像上面这样的词句,孩子们还会觉得学习语法没用吗? 语法知识点2: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这个格式在课文中是这样呈现的: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上例是一个选择复句,可以抽象为一个格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 类似的格式还有: 且不说……且不说……,单说…… 先不说……也不说……,单说…… 不用说……也不用说……,就说…… 这些格式表达的共同的语法意义是“高程度”意义。 那么“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语法格式(复句格式)是如何表达高程度意义的呢?或者说,运用什么机制来表达高程度意义的呢? 这个语法格式综合采用了排除法和选择法,再加上强调法和蕴含法。可以概括为下面这句话: 高中选低,低却不低(甚至很高),(那么高的就更不用说了)。 国家篮球队是个巨人队,不必说身高两米二十五的中锋姚明,也不必说身高两米一十的前锋朱芳雨,就说最矮的前锋周鹏也有一米九十。 课文中运用这个语法格式表达的意思是: 百草园中最不值得一提的就是园子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但即便是这里也有无限趣味;而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葚等等,还有鸣蝉、黄蜂、云雀等等,趣味更是多了去了。 运用这个语法格式表达高程度意义,既可以用于夸耀、夸赞、炫耀等,也可以用于贬低、斥骂等。也就是说,这个格式是一把双刃剑!例如: 我们一班是我们学校的王牌班,那真是人才济济,藏龙卧虎。不必说数学王子张三,也不必说语文状元李四,就说全班排名第十一的王五,前不久也刚刚捧回了全市物理竞赛的亚军奖杯。 现在人们的外语水平普遍提高了,不用说那些大学生,也不用说那些中学生,就是一般的老百姓,见到外国人也能聊上几句。 这个流氓团伙个个都不是好东西。且不说那个领头的,也不说那个狗头军师,就连那个跑腿的马仔,也是头顶长疮,脚底流脓——坏透了! 语法知识点3:“我的蟋蟀们”的语法分析 再看下一个语法知识点: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这个例子涉及几个方面: (1)汉语的“—们”和英语的“-s”的区别。 过去认为,汉语的“—们”和英语的“-s”都是表示复数。这个说法不太准确。要搞清楚汉语的“—们”和英语的“-s”的区别,我们首先要对“数”这个语法范畴了解一下(如果对学生讲,就不要讲什么“语法范畴”了,就讲“数”的内容就行了)。 “数”可以分为单数和复数,单数就是一,大于一的数(从二开始)就是复数。复数又分为确数和概数。确数是清晰确切的数字,三、十一、一百二十三等都是确数。概数是不清晰、不确切的数字,几、许多、三十上下、五十左右等都是概数。准确地说:英语的-s表示的是复数,例如:three teachers/many books。汉语的“—们”只能表示概数,不能表示确数。所以汉语中没有“三位老师们”“三十个同学们”这样的说法,因为“三、三十”都是确数,而“—们”表示概数,二者是矛盾的。顺便说一下,“—们”的这种用法也是考点之一。这是汉语的“—们”和英语的“-s”区别的第一点。 汉语的“—们”和英语的“-s”区别的第二点是同名词的组合情况。汉语的“—们”原来只能和表示人的名词组合(先生们、女士们、老师们、同学们等),后来又发展到和表示动物的名词组合(野牛们、狮子们、老鼠们、天鹅们、蚂蚁们等),但是和植物名词组合的情况很少,和无生物名词则不能组合,所以汉语中没有“桌子们、椅子们、电脑们”这样的组合。而英语的“-s”则没有这个限制,teachers,dogs,desks,books都是合法的。 第三个区别是,汉语的“—们”可以用在词的后面,也可以用在词组的后面。而英语的“-s”只能用在词的后面。请比较下面的例子: 兄弟姐妹们——brothers and sisters 叔叔阿姨们——uncles and aunties 我们觉得,把汉语的语法知识和英语的语法知识讲清楚,对于孩子们学习外语也是有帮助的,关键是准确地掌握了汉语的“—们”的用法。 (2)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 语法结构和修辞手法本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修辞手法一定要通过一定的语法结构表现出来。鲁迅先生在该文中巧妙地运用“—们”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拟人。 前面我们说到,汉语的“—们”正常情况下一般附加在表示人的名词后面。但是,如果一旦出现了超常搭配呢,例如像课文中呈现的那样: 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那么我们该如何解释这样的语言(语法)现象呢? 实际上,这种现象的产生是作者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拟人手法。鲁迅先生根据“—们”主要附着在表人名词后面这种用法,利用“—们”的语义转化能力,把动物、植物人物化了,甚至说朋友化了。 具有语义转化能力的不仅一个“—们”,词缀、助词都有语义转化能力。例如: —子:刷子、盖子、胖子、尖子。 —者:读者、学者、损坏公物者、成绩优异者、见义勇为着。 —的:吃的、学的、说的、硬的、野生的。 —了:春天了、高中生了、大姑娘了、王府井了。 —虫:懒虫、笨虫、糊涂虫、跟屁虫、应声虫、可怜虫、捣蛋虫、害人虫。 —货:贱货、蠢货、吃货。 (3)语法结构的情感表达。 过去认为语法结构(或者说语法格式)只能表达语法意义(或者说结构意义)。这种说法如果在词组层面来看,还说得过去,但是如果在句子层面来说,那就不全面了。实际上,我们抽象出的各种句式,由于是在表达单位——句子层面上抽象出来的,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句子表达的各种情感。因此,语法格式应该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因素。例如: 将革命进行到底!/将爱情进行到底!/将高考进行到底!/将语文教学进行到底! 上面这个句式所表达的坚定、激昂的情感是十分明显的。再例如: 谁说女儿不如男?!/谁说鸡毛不能上天?!/谁说山窝里飞不出金凤凰?!/谁说中国人不如外国人?! 上面这个句式所表达的肯定、自豪情感溢于言表。 那么,“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这个例子表达了什么情感呢?这个例子中表达情感的语法格式是“我的×”,表达的情感是“亲密、亲爱”。 在现代汉语中,“我的×”这个格式表示的语法意义是“领属”,意思就是某人拥有某物,或者某物属于某人。既然一个人拥有某种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是属于他的,那他当然十分爱惜了。古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正乃此之谓也!因此这个格式表达亲密、亲爱的情感也就是很自然的了。请看下面这些例子: 我的妈妈、我的祖国、我的心肝儿宝贝儿、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老乡亲、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我的蟋蟀们、我的木莲们!你是我的小苹果。 因此,学了这一课,老师应该让同学们知道并记住:当你要表达亲密、亲切、亲爱等感情的时候,别忘了“我的×”这个格式哦! 这篇课文中还有其他的语法知识点。例如教材中的思考题提到的“动词的时序”问题,还有“长妈妈讲的故事”的话语结构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应对学生做适当的讲解。 三、以后的工作 如果通过上面的讨论、分析和例释能够说明选择—渗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那么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有如下几项: 第一,确定实施选择—渗透教学方法的年级。我们认为在初中阶段实施比较合适。这是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而到了高中阶段,高考又成为压倒一切的任务,高中生们是否还愿意拿出一部分精力学习相关的语法知识,尚未可知。不过我们觉得,如果有三年的时间进行语法知识的渗透教学,那么掌握现代汉语语法的基础知识也就够了。 第二,对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语法知识点进行筛选,然后进行描述、分析、解释、拓展、迁移。这项工作的结果应该是一套配套的初中语文教材语法知识教学参考书。我们希望这套参考书能得到广大中学语文教师们的帮助和支持。我们也真诚地希望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朋友们和我们一道努力,搞好中学语法教学。 原标题:中学语法教学的思考和探索
标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文; 语法分析论文;
渗透语法教学的选择--反思与探索--以“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_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