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与区域互动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论文

大学与区域互动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论文

大学与区域互动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

李 丽

(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江苏 江阴 214400)

摘 要: 大学与区域间在文化、经济与政治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教育价值定位是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核心影响要素;居民需要是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直接影响要素;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是影响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制度性因素。因此,社区学院课程需要开发多层级、多样化的课程类型;按照课程的公益性与私益性差异,建立差别性的收费制度;根据社区居民需要不断提升课程体系的层级与边界;关注社区精英发展的需要,设置部分高端前瞻性课程。

关键词: 大学与区域互动;社区学院;课程开发

全球化一体化给世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科技发展、高素质的人才培养,还是社会公平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都越来越离不开大学的参与和支持。同时,作为“社会的中心”的大学在面对社会需求的时候也必须做出积极的回应,才能彰显自身的价值。因此,大学与区域之间已经形成了彼此支持、相生共赢的互动关系,大学与区域共荣的趋势日益明显,互动空间正在日益扩大,开始从单纯的经济互动逐步扩展到了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全方位的综合发展态势。社区学院作为大学与区域互动的重要组织形态,自然成为两者互动合作的重要“结点”。社区学院的重要作用是为区域培养最为亟需的人才,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中介,社区学院课程的开发对增强大学与社区的互动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与区域互动的维度与特点

大学与区域的互动开始于经济层面,并在互补扩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多方位的互动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与社区之间的文化互动

从社会性质与大学史来看,大学从诞生开始就具有社区性质。无论是古老的英国大学,还是新式的社区学院,他们的文化生态总是和周边的社区生态相辅相成,形成彼此辐射和彼此渗透的紧密关系。

社区是大学生体验社会与了解社会的最贴近的社会情境,通过社区大学师生了解社会、感知社会并且与社区形成互动,社区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都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大学对社区也会产生影响,特别是现代大学走出了传统的“象牙塔”之后,大学与社区的文化互动十分频繁,大学生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参与社区的各种管理工作,不但促使了大学生的成长,还推动了社区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大学已经成为城市的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思想库与资源库,更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助推器”。[1]

式(10)中,解释变量为cuit,表示2001~2016年各地产能利用率,被解释变量有cycit(business cycle fluctuation),代表各地区历年经济波动程度,goiit(government investment)表示各地区历年政府投资,demit(demand)表示各地区历年的需求,scait(scale)表示各地区历年炼化企业的规模大小,μi表示不可预测的固定效应,εi为随机误差项,主要变量统计性描述如表3所示。

(二)大学与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

从我国现实情况来看,社区教育管理机制对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具有很明显的制度性影响。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实际上是通过行政权力来影响课程权力与知识权力。当前我国社区教育管理制度基本都是由不同层级政府来组织与主导的,政府在社区开展的相关教育计划或教育项目基本交由电大、城市职业学院或其他社会组织具体操作。正是如此,社区教育管理机制首先要确保社区学院课程的政治取向具有正确性,并且教育对象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再者,社区学院课程数量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总是会受到有限财政拨款的影响;还有社区本身的文化基础与文化基调也对社区学院的课程内容产生一种“非制度性”限制,影响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空间。

大学走向社会就必然需要适应社会的环境并与环境达成一定程度的同构,作为组织机构的现代大学越来越庞大,必然需要专业的管理团队,也会存在内部的权力结构。因此,大学和地方政府之间必要然会存在管理层面的交流与合作。世界大学发展史表明,在政府与大学之间的互动中,政府往往更加主动集发起者、支持者、引导者、监督者与协调者于一身,组织协调不同的利益主体参与交流合作。如政府要为大学和区域的互动提供政策与制度环境,确保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性以及双方合作行为的规范性;政府通过政策指引与行政措施培育高等教育市场,引导各种资金对大学的投入,扩大大学的服务范围与经费渠道;政府借助自身强大的行政监督体系与管理能力,可以建构大学与区域互动的评价机制,为大学与区域互动提供信息反馈与信息沟通途径等。

(三)大学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互动

无机盐是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对微生物合成RNA有重要意义[25]。研究了几种无机盐对Y17aM3生长及生产RNA的影响,结果如图15。只有磷酸对Y17aM3生产RNA促进作用最明显,RNA含量提高至 119 mg-RNA/g-DCW,提高了 7 mg-RNA/g-DCW,而对Y17aM3生长没有促进作用亦没有抑制作用。

二、大学与区域互动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中间层次的课程主要是针对特定人群的社会服务类课程。包括为失业待岗工人提供针对性的就业培训或者在校青少年儿童的业余兴趣教育等。如有的社区学院为待业者提供文书写作、会计技术、计算机操作等基本职业技能,这类课程内容不应过深、过精,以技能操练为主;还有一些社区学院为中小学在读学生提供接、送学服务与校外课堂,这些课程有公益性,也有政府资助,还有收取少量成本费等方式得到长期运行。最高层次的是以提升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核心取向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围绕居民生活状况开展,比较有地方社区特色。如很多社区学院针对老年人开展摄影、书法、烹饪或手工艺等休闲能力的培训,此类课程具有很强的生活气息,社区居民老少皆宜。如江苏省开放大学与教育厅、妇联开展“农村妇女网上行”基础技能培训,利用“江苏学习在线”平台,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各类证书培训;实施了“夕阳红,扶老上网”项目,建设省级联系点168 个,覆盖13 个大市,注册学习老人达到10300 余人。[3]不过这类课程的社会产品属性较弱,其中私益性可能会相对强一点,公益性会少一点,可以在物价部门的核准下适当收取学费,但越是这种课程越是有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价值定位是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核心影响要素

最后的契机,罗塞蒂与威廉·诺曼·亨特、约翰·艾弗莱特·密莱斯等伦敦的学画青年在一起翻阅有关于早期意大利公墓壁画的画册时,发现拉斐尔之前的作品虽然生拙,却充满单纯质朴的美感,这种迥异于他们已经厌倦的学院式作品便适时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欲望和艺术理想,1848年,也是英国宪章运动迎来高潮的一年,拉斐尔前派兄弟会成立。

(二)居民需要是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直接影响要素

顾名思义,社区学院的重要服务对象就是社区居民,而对课程质量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也来自社区的感知与体验。但是,社区居民的构成并不没有统一标准,并具有复杂性与综合性。因此,社区学院在考虑课程设置时,必须最大限度地了解和理解社区居民的教育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社区教育的功能定位,再调动和整合各种社会文化力量参与课程开发。在课程效果评价中要以效果为中心,而不是过于拘泥于课程的外在形式,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合理有效的方式建设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社区学院课程体系,使居民通过对社区学院课程的学习,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整机安装插秧机的基本构造由发动机、传动系统(变速箱)、行走机构(转向离合器、驱动轮)液压仿形系统、操纵和调节机构、取秧量调节机构、移箱器等组成。出厂时,将这些部件包装运到各地,购机户应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按插秧机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安装。

(三)社区教育管理机制是影响社区学院课程开发的制度性因素

在知识社会中,大学凭借在知识资源上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而必然成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和“辐射源”,无论是重大基础性理论还是应用性成果大多数出自于大学。[1]有统计表明,“当前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有70%产生于大学”,[2]可见,高校通过人才、科研与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重要支撑,使得人力资源的首位度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得到确认,大学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可撼动。同时,区域在资源、政策与服务方面具有优势,为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世界著名大学的发展都表明,卓越的大学必然要与区域之间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如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是通过“硅谷”与区域实现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实现了共赢局面。

工笔花鸟瓷画在绘制的时候,从第一步开始就需要对构图进行一定的规划,这一步极为重要,是整幅作品结构美的体现。在构图的时候,从花鸟的题材开始就需要分清主次,主要的事物就需要更加凸显,次要的事物也需要合理安排好。从位置,数量,颜色,还有形象上都需要合理的考虑。结构美需要画家把握好虚实,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画面才会看起来更加平衡,避免出现某些部分过于重某些部分过去青的情况。在结构上还需要把握画面的疏密情况,这样出来的画面才不至于陷入呆板的尴尬境地,会让画面更显自然和生动,画面才更加具有美观性。结构布局合理,主次得当,疏密有致的作品才能真正称得上工笔花鸟瓷画的佳作。

三、大学与区域互动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

(一)开发多层级、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类型

根据我国社区教育的实践经验,我国需要从三个层次建立社区教育课程体系。首先是普世层的课程。这是位于课程“金字塔”的底座的公共教育课程,这类课程应该以实现公民权利和义务为主要内容的公民教育。主要目标是塑造现代中国公民,不但要为人民的日常生活提供理性思考能力,还要对社会道德风尚、国家政治与法律秩序等形成正面的参与性影响。

课程的开发既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考虑大学与区域互动过程中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与社会需求等新情况,这些都是影响社区课程开发的重要要素。

课程是教育得以实施的重要中介,课程开发的最终影响影响因素还是教育的功能定位。从大学与区域互动的深层意义上来说,社区教育的最大意义并不在于其学术层面,而是在其产生的社会价值。因此,社区学院的课程开发首先应该打破传统的学科门类限制,强调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由课程组织者根据授课内容和对象来灵活设置;其次,社区教育课程应该摒弃“学科中心主义”的教学取向,而是要坚持“以问题与需求为中心”的新取向,按照成人教育的基本功能来实施教学;第三,社区教育的价值定位在于提升成人的人格修养与促进社区治理。正是基于此,社区教育课程以个人能力提升与社区进步为核心的综合性价值定位,并涉及到公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文化素养教育等多个领域。

(二)按照课程的公益性与私益性差异,建立差别性的课程收费制度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公办教育机构并不属于营利性机构,但是,不盈利并不表示不收费。假如社区学院建立合理合法的资金调配制度并且将所收学费,用于社区学院本身的建设与运转,这并非违背“公办教育机构不得营利”的基本原则,科学合理的收费制度可以有效缓解政府的财政负担,还可以更加优化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大胆引进市场机制对课程资源进行适当调配,政府角色从主导者向引导者转变,如试点政府授权、政府购买、项目外包与委托管理等方式支持多元化的社会主体参与到社区学院的教育过程之中,积极探索社区学院教育的全新模式。

高等教育具有私益性也具有公益性。社区学院也属于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社区学院可以将课程区分为公益性与私益性两种类型。如果是由政府财政性资金支持的课程可以作为纯公益性课程,实行免费。当然,这类课程在数量上具有优势,需要控制课程开发与运行成本以控制财政支出幅度。而对个人发展带来的明显作用的课程可以定性为公益性课程,并根据课程对个体化需求的满足程度收取课程运行成本费。

(三)根据社区居民需要不断提升课程体系的层级与边界

社会具有多元化的职业分工,也具有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因此,不同的社会阶层力量对培训课程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在社区中既有热衷于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人群,又有偏向与身心养成的群体,还有非常重视综合素质提升的“职场人”。但是,他们所需要的课程并非都可以在传统的社区教育中获得,这也是传统社区学院课程没有获得市场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大学与区域互动的背景下,社区学院必须从满足社会需求出发,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让社会精英与普通群体都能接受社区学院的教育,最为核心的办法就是实现课程体系的重构,要在原课程有体系的基础上适当开发针对精英群体的高级培训课程。

我国现有的社区学院往往有多个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参与,这些高校有比较充足并属于高层次的师资力量,可以针对文、史、哲、经济、商业等领域提供足够的优质师资,即使在某些领域中缺少合适的教师,也可以借助于“教师智库”延聘社会专家或远距离的大学教师进行教学;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行机动性与个性化的课程表,让在职学生还能充分关照自己的生计,而针对失去机会的大学生也可以在下一个教学循环补课。在课程实施上,可以用市场机制实现课程之间的竞争,让优质课程更有竞争力。要有课程政策创新,让政策红利更好地推动社区教育课程的发展,如实行“学分”与“学历教育”学分互换机制,减少重复学习和缴费,可以更好地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学习。

(四)关注社区精英发展的需要,设置部分高端前瞻性课程

尽管一个社区中的居民会出现“阶层聚集”的现象,但是,阶层流动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流动往往是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或者经济资本的积累来实现的,两者相互促进的。因此,大学应该关注社区阶层发展的需要,着力开设引领精英阶层参与的高层次课程,如果社区学员对课程有实际需要,大学在核算成本的前提下适当提高相关课程的费用,可以实施更加灵活的培训方式,如根据教学内容、学生数与时间安排等实行集体、个别授课或者通过网络授课等方式。[4]大学应该按照市场标准或服务者姿态来实现自身的重新定位,以最大程度为社区居民提供高端课程学习。这种课程可以采用“价格低于市场,质量倾向精品高端”的整体思路,以成本优势开拓社区市场,不但可以使大学自身获得发展主动,还可以为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与职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

但是,大学参与社区教育应该不能脱离公益性质,因此需要建立完善而高效的经费运转机制,不以营利为目的,将培训学费、财政拨款与社会捐资都进行统筹,将面上层次的课程作为资助重点,优先保证场地建设、师资建设与设施采购等财务开支,当大学与区域活动后实现了规模突破或功能拓展后,将资金重点分配给较低层次的课程,促使面上课程的改革。这样,课程就成为大学参与社区教育的主要途径,并能保持公益性,且不依赖本地财政而生存。总之,社区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是大学与区域进行互动的重要途径,能够促使社区教育从“被动输血”向“自主造血”转变,还可能会为社区繁荣和谐带来持续稳定的文化保障。

参考文献:

[1]李华玲,李峻.论大学对城市文化的引领功能及其实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10):67-71.

[2]夏焰,崔玉平.我国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量化评价[J].重庆高教研究,2016(5):68-77.

[3]马连湘.大学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7(11):50-52.

[4]钱旭初.江苏社区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8(5):49—52.

[5]赵磊,高树仁.大学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及优化策略[J].重庆高教研究,2017(3):59-64.

Community Education Curriculum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Regions

LI Li
(Institute of Continuing Education,Jiangy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Jiangyin Jiangsu 214400)

Absrta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regions in culture,economy and politics is an important prerequisite for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 education.Educational value orientation is the core influencing factor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ommunity colleges;residents' needs are the direct influencing factor of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ommunity colleges;and community educ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 influencing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community colleges.Therefore, community colleges need to develop multi-level and diversified curriculum types;establish different charging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ublic and private interests of the curriculum;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and boundary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community residents;pay attention to the needs of community elite development,and set up some high-end forward-looking courses.

Key words: University and regional interaction;community college;curriculum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G7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0673(2019)02—0091—04

收稿日期: 2019—02—10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县域开放大学与社区教育融合发展研究——以江阴开放大学为例”(项目编号:2018SJA0866)。

作者简介: 李丽(1975— ),女,江苏江阴人,江阴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继续教育研究与管理。

责任编辑:龚晓琳

标签:;  ;  ;  ;  

大学与区域互动视域下社区教育课程开发策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