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高中英语课外阅读材料改编的原则和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高中英语论文,课外阅读论文,原则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通过网络、报纸等多种渠道选择一些课外阅读材料,用于辅助日常教学,这有利于打破教材的单一性和局限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自主开发教材的意识,增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浙江省近年来在高中英语课堂展示和评比活动中增加了改编教学材料这一环节。组委会在比赛前发给每位参赛选手一份统一的阅读材料,要求他们在给定的时间内自主改编阅读材料,并将其作为公开课的教学材料。供改编的阅读材料皆为原汁原味的课外原版材料,语言地道,内涵丰富,贴近学生的思维水平,符合学生的情感需求,但在语言难度上往往高于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因此,如何科学地改编这些原版材料,使之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对教师的教材改编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
二、课外阅读材料的特点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优秀的英语教师善于运用一切教学材料,如电视节目、广播和辅导资料等,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课外阅读材料作为课外教学资源,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总体来说,课外阅读材料有以下两个特点:
1.开放性
现行的教材都是编写者根据特定的教学目标编制而成,往往使用规范的语言,并且有目的地包含和突出部分词汇和语法,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外阅读材料来源不同,体裁各异,题材多样,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选择阅读材料,实现各种教学意图。
2.真实性
为便于学生学习和模仿,传统的英语教材所使用的语言素材大多是语言运用的标准范例,语言都具备典型性或代表性。不同于教材中“规范”的语言,课外原版阅读材料由英语本族语者撰写而成,真实地反映了英语的实际运用情况。这样的文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弥补现行部分高中英语教材中语言材料真实性缺失的不足。
三、课外阅读材料的改编原则
“教师要具备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根据课程的要求,对教材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求和水平进行深入了解,并根据自己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补充和调整教材的内容,创造性地完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与任务”(教育部,2003)。然而,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改编课外阅读材料,充分发挥课外阅读材料的最大价值?
本文基于Nuttall(1996,转引自Anderson,2009)的三个原则提出了以下改编课外阅读材料的原则:
1.相关性(Relativity)
相关性是选择阅读材料的首要条件。它是指运用于教学的课外阅读材料要与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和学习者有关。教材作为课程实施的工具,其素材必须具有潜在的课程价值,能够帮助实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俞红珍,2010)。教师最好选择与教材相同或相近的话题作为拓展阅读材料,或者选取一些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的材料。
2.适应性(Suitability)
适应性即课外阅读材料是否符合学生的阅读需求,以及是否适合课堂教学的需要。任何一份阅读材料或显或隐地承载着特定的思想观念或文化价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读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所选的阅读材料“应该符合高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认知发展水平”(教育部,2003),以宣扬积极、高尚的价值意识为主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
3.可用性(Exploitability)
可用性是指课外阅读材料应符合阅读课的教学目的,能培养各种阅读技能,能体现这些阅读技能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不同的阅读材料可用于不同的教学目的:与教材话题相关的阅读材料属于拓展性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背景知识,扩大知识面;包含特定语言项目或修辞现象的阅读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语言项目,属于范例性阅读材料;功能性阅读材料的作用在于阅读材料本身的体裁和格式特点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
4.可读性(Readability)
可读性是指教师要评估学生的阅读水平,据此调整课外阅读材料的长度,控制文章中生词的数量,评估文章的结构难度等。与教科书中的阅读材料不同,课外的阅读文章长度不一,语言难度各异,为了实现最佳的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其进行适当的补充、取舍和调整。
四、课外阅读材料的改编策略
笔者结合实例,从体裁、内容和语言三个角度具体阐释如何改编课外阅读材料,使之更好地为阅读教学服务。
1.体裁
原版英语材料常见的体裁有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散文以及应用文。一般来说,应用文和记叙文的难度较小,可读性最强,说明文和议论文其次,散文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有着较高的要求。在面对不同体裁的课外阅读材料时,可以考虑通过改编来提高阅读材料的可读性。常见的策略有以下三种:
(1)保留
保留即遵循原材料的体裁,在既定体裁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以材料一Food为例(见附录),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用生动、地道的语言列举了食物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的多重身份,并阐述了如何通过食物更好地控制我们的生活。文章篇幅较长,生僻词汇较多,但其体裁并没有影响其可读性,因此在改编时应尽可能保留其体裁。
(2)突显
突显即在保留的基础上,通过加入某种体裁特有的结构语句,使得原文的体裁特点和框架脉络更加清晰明了。
以材料二The Art of Living为例(见附录),原文是一篇议论文,为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阅读技巧,一位教师在改编此文时加入了to begin with,as far as I am concerned,more importantly等议论文中常用的连接词句,突出了文章的层次性和逻辑性,使议论文的框架更明显,层次感更强,改编后的阅读材料可用性更强。
(3)转换
转换即出于特定教学目标或为了调整阅读难度,将原材料的体裁转变为另外一种体裁。
以材料三True Nobility为例(见附录),该文语言地道,意境深邃。虽然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地道的语言加上散文这一比较抽象的体裁,加大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一位教师在保留若干地道的、主旨性原句的前提下,大胆地将这篇语言精练的散文改编成了一篇故事性的记叙文。相对于原文精练、深刻的表述而言,改编后的记叙文语言平实,更具生活气息,可读性更强。
2.内容
在选定了可用的阅读材料时,往往会发现材料的部分内容适应性或者可读性不强,这时就需要对材料的内容进行相应的调整。“对教材内容的精确理解和对中心思想的精准把握是教学得以有效进行的灵魂所在”(葛炳芳等,2009)。从某种程度上说,改编者对主旨内容的提炼和把握决定了语言课堂的深度和广度。
从宏观的角度说,当阅读材料的整体难度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差距时,可以进行删减(Omit)、补充(Supplement)或重写(Rewrite)。
(1)删减
删减指删除难度过大或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的内容,或者缩减篇幅太长的语言材料。
以材料一Food为例,一位改编者将文章的标题改为“Live to Eat or Eat to Live?”。由于第一段里作者描述过去经历的感性文字和新的文章标题相关性不大,因此改编者对第一段的内容大胆删除,只留下了前面两句话。改编后的文章紧扣主题,篇幅更紧凑,体裁更鲜明,能更好地用于课堂教学。
(2)补充
补充则是对相对简单或抽象的语料进行语言上的补充,使得文章的意思更具体和明确。
以材料三True Nobility为例,第四段“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 man who has begun to live more seriously within begins to live more simply without.”一句中的within和without两个单词意味深长,一位教师在这个句子后增加了“You learn that things outside—the TVs,iPads,cars—just aren't that important and you can live without them,devoting your time to the things that do matter.”一句,通过例举the TVs,iPads,cars等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
(3)重写
重写是基于原材料的主题思想和内容,用其他适合阅读者的语言进行语言重建。
以材料二The Art of Living为例,一位教师围绕原文的主旨大意,从课外选取了一个深入浅出的寓言故事The Giving Tree,并根据这个寓言,围绕原文的主旨“知足常乐,多欲招悲”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阅读材料。新的阅读材料将原来的阅读材料概括为Learn to be content,Learn to find real happiness和Learn to become really happy三个核心部分,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该寓言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改编后的阅读材料尽管从语言上看和原来的材料大相径庭,但揭示的却是同一个主旨。
从微观的角度说,对阅读材料内容的改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内容顺序的有机整合
阅读材料本身可以看做一个由各个段落按照一定顺序组成的有机体。在改编的过程中,改编者需要认真研读,捕捉这些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和排列顺序。必要时,可以尝试打破原有的组合方式,在不影响文章整体性的基础上,对原有段落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整合,从而突出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主旨。
以材料二The Art of Living为例,针对原材料篇幅长、段落多这一特点,一位教师把原材料最后的作者简介放到了教学材料的最前面,让学生在阅读文章前先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并围绕Don't always ask for more,Learn to be content和Develop a happy habit三个小标题将文章的段落进行归类整合,使得原本篇幅长、段落多的文章显得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建构内容图式。
(2)话语空隙的信息补白
阅读材料本身都存在话语上的空隙。有些空隙是段落间自然的过渡,有些则包含了未言明的潜在信息。如果读者在阅读时不能自动填补这些空隙,就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在改编阅读材料时需要发现空隙,并有选择地进行意义上的填补。
以材料三True Nobility为例,如果第四段中的“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 man who has begun to live more seriously within begins to live more simply without.”后增加了“You learn that things outside—the TVs,iPads,cars—just aren't that important and you can live without them,devoting your time to the things that do matter.”一句,通过例举the TVs,iPads,cars等为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补充的信息很好地填补了原文意义的空白和缺失,折射出文章的内容概要,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脉络,提高阅读效率(罗跃梅,2009)。
(3)文本意义的多元拓展
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发展跨文化意识以及提高人文素养。课外阅读材料本身其实已经是教材的拓展,对文本意义的多元拓展是指改编者对课外阅读材料进行二次拓展,通过多个课外阅读材料的叠加和互相补充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主题思想,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审美情趣、艺术感受等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麦琪,2010)。
以材料二The Art of Living为例,一位教师在改编的同时注重进行文本意义的多元拓展。在课后任务中提供了一些需要学生进行跨文化理解的名言警句,如“Wanting is the source of suffering.(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Believe in magic and magic is.(心诚则灵)”。在课后作业中则安排了两首紧扣文章主题的诗歌Life和The Paradox of Our Time,使学生在欣赏英语语言美的同时,充分理解英语与汉语表达的相通性。
3.语言
课外阅读材料固然有很多优势,但作为服务于特定教学目标的语言材料却不一定理想。比如,有些材料使用的语言不精练、冗长,典范性不足;言语再生能力差,内涵不深,不利于记诵和反复学习(熊金霞,2010),而有些材料则在内容或语言难度上高于阅读者的水平。如果语料中包含大量偏僻的词汇、生疏的术语和复杂的语言结构,则不仅容易给理解造成困难,还会使学习者失去兴趣(王云华,2010)。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顺利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就必须对材料中部分造成阅读困难的语言进行分类简化,使其更具可读性。以下为几种常见的语言改编策略:
(1)释义
释义就是对难度较大的词汇或句子进行注释,常用于解释俚语、专有名词及术语等。
以材料一Food为例,阅读材料中包含了很多关于食物的专有词汇,因此多位改编者都采用了中文释义,如“spinach:菠菜;broccoli:花椰菜;marmalade:柠檬果酱”等。
(2)改述
改述即用意思相近且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达相同的意思,是语言改编中常见的策略。
以材料二The Art of Living为例,一位改编者把fatally flawed改成fundamentally wrong,把live each moment in a state of presence改成live each moment of“now”to the fullest,把with our“child”eyes改成with a contented heart等。通过简单地道的英语改述,引导学生借助已学词汇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某种联系,以旧带新,以新习旧,循环往复,激活了学生的已有图式,培养了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徐琳,2010)。
(3)替换
替换即用意思相近、学生熟悉的词汇代替原有的词汇。
以材料一Food为例,一位改编者将其中的skimmed milk改成defatted milk,将spur替换成quicken。新替换的单词难度小,为学生使用构词法猜测词义提供了可能性。
(4)复现
复现即有意识地安排某个语言单位在同一篇阅读材料中重复出现,以便于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更好地理解它的含义。
以材料一Food为例,意思接近的两个单词grip和control在原文中多次出现。一位教师改编时保留了生词grip,并将文中作为动词用的control改成了grip,提高了grip一词在同一阅读材料中的复现率。
(5)形象化
这里的形象化泛指所有让抽象的语言形象化,从而促进阅读理解的方法和手段。
以材料一Food为例,文章中出现了许多食物名词,如“marmalade,broccoli,spinach”等,一位教师在阅读文章前设置了一个Warming up的活动,以图片的方式呈现这些生词,并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了相应的活动——Look at the pictures below and discuss what nutrients they contain.另一位教师则将材料中的一些动词用隐喻的手段进行了替换,使原本晦涩的词汇变得生动形象且易于理解,如将“perk you up改为light you up,将indulging in改为drowning in”等。
从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篇多个层面看,任何阅读材料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征和意义价值。但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高中阶段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篇阅读材料都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文体分析。教师只需挖掘材料中最突出的特色,进行某一层面甚至某一点的文本分析(董兵,2009,转引自徐倩,2010),精心设计,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就能造就阅读教学中的闪亮点。
五、结束语
阅读材料的改编因文因人而异,只要改编者充分挖掘文本的独特性,就能实现和文本更具创造力的互动,将原版材料的语言和人文价值发挥到极致,从而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挖掘课外阅读材料的宝贵价值,增强英语教学的开放性和灵活性。
附录:
材料一:(杭州市2010年高中英语教师新课程教学能力展评活动使用材料)
Food
Do we live to eat or eat to live? That is the question.I remember as a child growing up in Britain having fish and chips or baked beans on toast at least twice a week on my lap while watching my favourite cartoon.Of course,I enjoyed my food but it wasn't something I often talked about.Now,I'm not blaming my culture for my lack of interest in food at an early age.Perhaps my silence was due to the fact that I didn't know anything about food.How many children know that prawns only turn pink when they are cooked and that tuna does not come from a can? Now after having lived in Southern Europe,Asia and Australia I find myself talking about food all the time.The world has seduced my taste buds and opened my mouth.
Food that's plain and simple is often the best but not always so.For many of us food is a need.For others,especially women,food is a friend.Yet to some others food is an enemy.Cravings grip us at all the wrong times while we struggle to follow a strict diet that has turned all our favourite desserts into mortal sins.There are others who regard food as an investment.To them,food has some kind of special powers that can control their lives,for better or for worse.If that's the case,it's time to change and make food work for us.
材料二:(2009年浙江省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活动使用材料)
The Art of Living
by John P.Haines
Our world of distinctions is built on paradigms,on the collective agreement of human-created models.Frankly,many of these models have outworn their welcome; many of them have stayed on the shelf long past their due dates.
There are numerous teachers today of something called“The Secret” ,something called“The Law of Attraction”.These people,in many cases have tapped into the stillness and have gained the realization; there are no limitations.But to bring that awareness back to this world and to teach that we can all have everything that we want is to forget that wanting is the source of suffering.
John Haines was born in Niagara Falls,Ontario.He now lives with his family in New Zealand's lightly populated and stunning subtropical Far North.He is the author of the acclaimed book,In Search of Simplicity:A True Story that Changes Lives.
材料三:(2010年浙江省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 动使用材料)
True Nobility
by Ernest Hemingway
In a calm sea every man is a pilot.
But all sunshine without shade,all pleasure without pain,is not life at all.Take the lot of the happiest —it is a tangled yam.Bereavements and blessings,one following another,make us sad and blessed by turns.Even death itself makes life more loving.Men come closest to their true selves in the sober moments of life,under the shadows of sorrow and loss.
In the affairs of life or business,it is mot intellect that tells so much as character,not brains so much as heart,not genius so much as self-control,patience,and discipline,regulated by judgment.
I have always believed that the man who has begun to live more seriously within begins to live more simply without.In an age of extravagance and waste,I wish I could show to the world how few the real wants of humanity are.
To regret one's errors to the point of not repeating them is true repentance.There is nothing noble in being superior to some other man.The true nobility is in being superior to your previous se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