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同于现代机械主义,人的生活价值回归、城市人文精神的传承是现阶段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城市设计作为以人的基本需求为出发点的规划手法,在城市向内涵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日趋显著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间的相互关系为重点,在分析现代化城市设计理论的基础上,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为目标,提出具体的规划措施和手段,为城市设计工作的精细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城市设计;人居环境;理论;方法
前言
城乡人居环境质量与城市设计间关系密切,城市设计作为对城市公共空间紧密关注的一门学科,对城市机能的塑造、市民社会生活的妥善安排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人居环境的提升是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主要方向,在城市设计实际工作中,充分理解人的诉求,将其与城市风貌的塑造紧密关联,建立以人的需求为基础的规划设计理念,应采取适当的城市设计方法。
一、城市设计理论概述
城市设计理念源于1950年中期,以吉伯德(F.Gibberd)和凯文.林奇(Kevin Lynch)分别在1952年和1960年出版的《市镇设计》(Town Design)和《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为标志,是针对机械城市规划主义带来的问题,以展露城市整体印象与整体美为出发点的新学科。城市设计通过对城市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可遵循的客观规律,并提炼出对城市空间景观形象的理性认识,从界面、路径、节点、场地、坐标等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出发,以积极的设计手法打造良好都市生活并创造和保持城市活力,再现城市生命力。在西方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中,规划师也曾经历过单纯以将城市设计的更美观、更漂亮为目标,却忽略了为谁而创造美,忘却了规划师根本立场的时期。在此阶段城市变成了设计师挥霍个人才华的演绎场,城市设计也遭到了批判与冷落。直到1980年中期理性主义为城市设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人的空间居住环境提升为视角的新设计方向日益成为该领域的主流,对此相关内容展开分析研究也是本文的立足点。
二、人居环境对城市设计的影响
人居环境视野下的城市在广义上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反映了居住者的生存环境和社会心理意识,是与归属感紧密联系的场所。城市空间无法与人性价值相割裂,城市空间环境与居住者的文化归属、价值定位相吻合,进而在精神与物质层面形成有效互动,体现人的存在意义,达到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目的。
不同地域的城市和环境与相应的人居文化互为因果,其特定的发展过程展示了不同的形态与特征,具有独特的魅力。对特色空间的保存与呈现,既表明特定时空下人类某一阶段的个性和价值,又在多样化的层面构筑并丰富了人类文明。“建设性破坏”威胁着许多具有文化底蕴的历史街区和传统建筑,人居文化环境越来越不宜人。
人居环境理论强调文化内涵,要求城市与环境能从精神层面增加空间的吸引力,加强居民的认同感、自豪感和满足感,进而强化其归属感。城市标志建筑、历史地段、历史古迹、风景名胜等是人居环境的关键组成部分,有助于实现整体环境的社会与文化价值。人居环境视角下的城市与环境设计应着力分析和研究最有生命力的地方城市文化。城市设计也要从本质上改变过于注重硬件物质环境塑造的习惯,强调可识别性、归属感和文化内涵。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浅议通过城市设计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要点
1、城市设计中应尊重城市所处自然生态环境
城市设计应基于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分析,充分考虑城市生态承载力,合理规划确定城市空间架构、布局细化管控要求及措施,形成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层次丰富的城市空间体系。规划应合理利用自然绿化系统、山脉水系空间与道路网络作为城市空间架构之依据,创建适宜慢行交通尺度的街区;应借助城市特色自然景观和深厚文化底蕴,精心规划,使城市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文特色鲜明的理想之地。
2.城市设计中可通过景观美化方式增加城市宜居性
喧嚣的都市生活使城市居民更渴望静谧宜居的城市环境,而以满足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服务效益、景观优质效益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可有效化解这一突出矛盾。规划可充分利用绿地、公园、水域、广场、城市小品等要素,统筹景观系统的布局结构和数量规模,构建多样的城市开敞空间。其中各要素的设置应做到布局均衡,服务半径合理,宜接近人群较为集中的地区。规划应特别注意合理引导绿地的空间布局,增加绿地系统在城市空间的连贯性。
3、城市设计中应集中体现绿色设计
城市设计中应加强绿色设计的应用,对建筑物提出更高的建设标准要求,在其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其作为设计目标。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在其设计、实施等各环节综合提升建筑物的绿色属性,使绿色设计成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想方式。规划还应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设施等建设,根据不同建设用地类型细化相关控制指标、并提出规划引导措施。
四、探析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的方法
城市设计中应强调城市生态化背景、人性化的尺度,并通过对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建筑、城市标示、城市色彩等要素的统筹安排,打造宜居新城,设计手法具体包括:(1)优化片区公共活动空间,确定重点活动区域。对重要公共空间进行详细设计,确定设计定位,明确控制内容及要求。(2)协调完善片区公共空间与建筑组群的关系,突出片区特色与人性化尺度。(3)对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优化景观系统。(4)完善片区道路交通系统,进行关于车行交通、人行交通、公共交通、停车场等方面的设计引导。(6)对片区活动区域、展示区域等景观内容进行分层次设计,并对绿化植栽内容给出指导性建议。(7)确定片区建筑、景观等风貌属性,并提出风貌控制内容及要求。(8)从容量、高度、形体、色彩、风格、界面、技术应用、组群关系等方面对建筑单体进行控制引导。(9)确定影响片区特色的重要界面,明确界面的建筑退线、建筑贴线、天际线、门头牌匾、围护设施等内容。(10)研究确定片区街道的设计效果,深入研究街道步行区域内容,明确街道断面、两侧建筑及街道设施等控制要求内容。(11)结合地上公共空间、建筑及绿化布局,进行地下空间初步设计并对影响城市空间风貌的市政管线及相关设施进行初步设计示意。(12)对城市家具,如小品、座椅、雕塑、标识、广告等内容提出控制建议和要求。(13)提出街区城市设计图则,分别针对控制性内容及引导性内容提出具体管控措施。
五、结语
人居环境对城市居民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良好的人居环境品质对居民的身心健康发展、城市价值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性化设计理念的盛行,人们对居住环境品质的关注度逐渐提升,也对城市设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新设计理念,将城市规划设计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充分协调人与自然、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充分运用城市设计的规划手段提升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合理性,以实现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东营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现状分析及优化对策[J].王鑫鑫,吕云涛.经济研究导刊.2017(15).
[2] 浙江中部地区城乡新社区集聚背景下人居环境重构的设计策略研究[J].李乘,张恺,沈杰.建筑与文化.2017(07).
[3] 人居环境视角下村庄规划设计研究——以绵阳市平武县村庄规划为例[J].邱婵.中国高新区.2017(15).
论文作者:张晴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9
标签:城市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人居环境论文; 空间论文; 建筑论文; 片区论文; 环境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