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转型期我国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_弹性系数论文

浅析中国转型时期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时期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劳动力就业问题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是比较突出的,政府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 加以调控,否则会出现不必要的社会动荡。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转型时期造成失业的因素进 行初步分析。

对失业现象的解释汗牛充栋,莫衷一是,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第一种说法,把失业归为 劳动力供给的异常增长;第二种说法,认为劳动力的供给结构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 需求结构;第三种说法,认为失业主要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第四种说法,提出了“内部人 和外部人模型”。该理论模型解释了当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时,企业并不降低工资来雇用更 多的工人;第五种说法,提出了“效率工资模型”。该理论模型解释了当前西方某些企业, 主动把本企业职工工资定在高于劳动力市场出清的均衡水平上的行为;第六种说法,提出了 “劳动力迁移模式”。该模式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是从不间断 的。

上述这些理论分别对失业现象进行了透彻研究,但他们都仅是从某一侧面来分析,具有片 面性,因此,要研究一国失业产生的原因,必须置身于该国的客观环境中去分析。中国正向 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上述的理论模型中有许多分析同样适用于分析中国当前的失业状 况。

一、中国转型时期影响失业的各主要因素初步剖析

中国是一个转型发展中国家,其产生失业的原因既具有自身客观实际的个性特点,又具有 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特点,如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原因。从前面的分析可知,进入九 十年代以来,中国的就业形势确实趋于严峻:(1)以往政策失误所造成劳动力增长型,供给 过多。预计2010年后,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供给达1000多万人左右;(2)体制转型使潜在的 失业显性化。一是表现为农村改革使大批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求新的生产领域,其中会有相当 比例流向城市,造成严重的就业压力。二是表现为国有企业改革需要优化劳动组合,再加上 军队和中央机构改革的同时进行,1998年9月,全国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率仅为30%;(3)产业 结构升级换代,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性失业大量存在。所以中国已不可 能先从整体上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再逐步向高级化演进,而只能在遵循工业化基本规律的 前提下,抓住重点,建立一批技术、资金密集型的现代工业体系。这样必定会对劳动力素质 有较高要求,而对低素质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从而使劳动力就业的矛盾相对增强。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影响劳动力就业(失业)的因素很多,如经济波动、人口增长、产业 结构变动、科学技术进步等等,但对于中国而言,影响劳动力就业还有一些特殊因素:如经 济体制转型、就业观念、传统文化影响等。笔者认为,目前中国劳动力就业的压力主要来自 以下几个因素: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等。

二、影响失业的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

通过以上定性分析可知,在我国想要进一步精确测量经济转型时期各要素的数量对比关系 ,不妨可以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来更好地进行分析。

首先,我们利用1979~1996这18年的统计数据或统计调整数据,选择了六个自变量来进行 多元回归分析,分别是:制度变量、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第三 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新增农业剩余劳动力、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我们知道,就业结构是随着GDP的变化而变动的,故而,我们可以用各产业的就业弹性来代 表各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这里,我们采用虚拟变量来代表,其中,1990年以后赋值为1, 而1990年以前为0;此外,在我们进行回归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

各变量的标准化值=(各变量数值-各变量的均值)/各变量的标准差。见表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有关数据计算而得。

注:表中,EO为失业人数的标准化数据;E1为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标准化数据;E2为第 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标准化数据;E3为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标准化数据;E4为新增农业剩 余劳动力标准化数据;E5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标准化数据。

我们首先把制度因素排除在外,仅考虑以上这五个变量对失业的影响,得到回归分析表如 下(见表2):

表2 无制度因素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自变量

标准回归系数T-检验值

常数项-0.1411582

-0.8424761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0.7451860

-2.99199135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0.6217086

-1.5165618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0.86470072.3321589

新增农业剩余劳动力0.2910691 1.3131824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0.7050223

-2.9247681

相关系数R2 0.606169

调整后的R2 0.442072

D.W.值1.475486

样本数N18

注:上述估计值均通过了90%的水平检验。

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新增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登记在册的大量失业人数准确率差 距过大,这主要是因为就业管理体制的新旧摩擦,以及统计上多重口径设置所致。中国在从 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中,也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在这些隐性失业中,最大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在经济转型时期,企业向 社会排放冗员的倾向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的要求会越来越强,但由于中国的渐进式改 革决定了这一趋势不会过激,故而,新增农业剩余劳动力对目前城镇失业的解释力度是不够 充分的。

此外,我们可以从该回归模型的残差值、实际值和拟合值图中看出,虽然这五个变量能比 较好地说明因变量,但是其拟合优度并不高。见图1:

下面,我们把制度变量引入模型,得到回归分析表如下(见表):

我们可以从图2与图1的对比中看出,有制度因素的拟合优度提高了。

我们还可以根据表3得到的回归模型(1):

E0=-0.4497974-0.5890417 E1-0.4319 E2+0.4340537 E3+0.3980554E4

(-1.9937377) -(-2.4339843)(-1.1152765)(1.0594447)(1.89536)-0.8309917 E5+0.79404 96 E6

(-3.6150349)(1.8581753)

R2=0.700256 D.W.=1.468344(1)

表3 有制度因素的回归分析

因变量: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自变量

标准回归系数T-检查值

常数项 -0.4497974

-1.9937377

第一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0.5890417

-2.4339843

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

-0.4319000

-1.1152765

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0.43405371.0594447

新增农业剩余劳动力 0.39805541.8953600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 0.8309917-3.6150349

虚拟变量 0.79404961.8581753

相关系数R2 0.700256

调整后的R2 0.536759

D.W.值1.468344

样本数N

18

注:以上各估计值均通过了90%的水平检验。

从上述模型中,我们可以推出如下结论:(1)制度因素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失业有着正向影 响。即表明目前中国由于体制转型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造成了相当大的一部分失业,分别 为22.83%和11.44%。(2)第一、二产业的变动对失业有负面影响。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发 展中的农业大国,第一产业一直是吸纳劳动力的最大部门,但可使用土地的有限性和劳动力 供给的无限性,中国第一产业早就出现了剩余劳动力。虽然中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逐年下 降,但第一产业的调整导致的失业率仍占16.94%;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后发展国家,长 期实行工业赶超战略,经济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主要是靠第二产业拉动的。世界上目前 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像中国这样高达49%以上。由于第 二产业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率占了12.42%。(3)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对失业的影响是相当显著 的。中国长期以来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投资来拉动的,1991—1993年中国经济增长中资本贡献 率仍高达57.1%,而技术进步贡献率仅增为33.1%,与世界各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较低,正是 由 于技术进步的落后,造成的失业率高达23.89%。

综上所述,在中国转型时期,失业由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约占23%;技术进步造成的失业 率,约占24%;由于第一、二、三产业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率分别为17%、12%和12%,大量农 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而造成的失业率约为11%。

三、小 结

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多元回归模型,粗略得到各因素对失业的影响程度,结论分析如下:

1、体制转型对失业的影响。在传统计划体制下,考核企业经营成绩与否,重要一点就是计 划就业指标,这实际上形成了一种非自愿交换的就业配额机制。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 中,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其经营目标转移到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中大量隐蔽性失业就必然 公开化,成为实际失业者——下岗人员。以上分析可知,由于体制改革而导致的失业程度约 占23%左右,政府理应采取必要手段,如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2、产业结构调整对失业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和调整是不可避免 的。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崛起,对劳动力的需求有所增加,但适合该产业的劳动力因无 法在短期内培养而使其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老产业由于资本存量的调整,劳动力需求逐年 下降。由此出现大量失业现象。这种结构性失业是经济转型中一个较普遍的现象,是任何一 国都不可轻视的。今后我们应该重视发展第三产业,快速推进一、二产业发展,这不仅能解 决目前的就业压力,而且有利于就业结构的尽可能合理化。

3、技术进步对失业的影响。各国的历史经验说明,技术进步一方面给各国的生产力带来强 劲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迅速变化;另一方面,新兴部门的出现,必然引起产业结构与就业结 构的相应变化,出现了不断发展的结构性失业。在全球化的今天,正是由于中国技术水平的 相对落后,不可能提供一定的新兴部门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从而带来眼下严重的就业 压力。我们一方面要加快中国技术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注重学识 、有针对性的培训职业技能,使劳动者能够适应不断涌现出的新产业和新技术,减少结构性 失业的出现。

4、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失业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仅低于工业 部门,而且接近于零。传统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受到制度性因素的制约(如户 籍制度),几乎是停滞不前的。改革开放以后,就要把土地上多余的劳动力游离出来,从事 其他较盈利行业。据粗略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而造成的全社会失业比重约占11%左右 。因此,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依照当地实际,鼓励民营(农民)企业发展,就近就地转移农 村剩余劳动力仍不失为一种上策。

标签:;  ;  

浅析转型期我国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_弹性系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