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血液中心 300110
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护理干预在降低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60例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在采血过程中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为对照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则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血肿形成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采血前的焦虑评分及采血后的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升高,数据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将综合护理干预应用在体检者采血过程中,可有效减少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值得重视。
关键词:采血;护理干预;皮下血肿
在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背景下,人们的健康意识及疾病预防意识逐渐增强,来医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作为健康体检中的一项重要检查项目,血液常规检验可将体检者潜在的疾病及时找出,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依据[1]。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在采血后,不少体检者会出现皮下血肿、晕厥以及感染等并发症,对体检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以我院260例体检者为例,就护理干预在降低采血后皮下血肿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展开探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60例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将所有体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有130例。其中,男女分别有152例与108例;年龄为20至76岁不等,平均(48.6±8.7)岁;文化水平:45例小学及以下学历,53例初中及高中学历,78例大专学历,84例本科及以上学历。在年龄、性别以及文化水平等基本资料方面,两组差异不大,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采血方法
安排护龄超过5年的护理人员对体检者展开肘正中静脉采血,共采集5ml静脉血,在采血之前需用碘酒消毒体检者的手肘及注射器,选用规格相同的针头及注射器,并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
1.2.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血过程中接受常规护理干预,也即采血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并告知患者采血后相关注意事项。观察组则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心理护理干预。在采血之前,体检者由于害怕疼痛,以及不够了解采血操作,因而会出现紧张、烦躁、焦虑等负面心理。针对这一情况,护理人员应将采血的目的、意义及步骤等详细讲解给体检者,强调此种操作痛苦轻,过程短,并且可帮助医生发现多种疾病。同时还需告知体检者,医院使用的均是来自正规厂家的无菌采血器材,保证不会传播任何疾病。在正式采血时,还可指导体检者深呼吸或转移其注意力,以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
(2)加强护理人员对采血的认识。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采血相关知识,①对于采血的部位,不超过3岁的小儿通常首选头皮静脉;成人首选肘正中静脉,其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背静脉及贵要静脉等。②在固定方面,如果体检者不配合或是年龄较小的小儿,护理人员则需与家属一同进行固定;对于成人,则需告知其将采血侧肢体固定好,防止出现血肿情况。③在按压方面,护理人员拔出针头以后,应立即用棉签直接按压针眼处,按压5至10min左右,同时将采血侧肢体抬高,将皮下淤血有效减少。另外,对于存在凝血障碍及血液疾病等患者,需叮嘱其按压针眼处约20min。④在观察方面:护理人员在结束采血操作以后,需对体检者穿刺部位有无血肿进行认真观察,待10至15min以后,体检者如未出现异常情况,则可离院。
(3)皮下血肿的处理。当体检者出现皮下血肿以后,护理人员需及时用冷开水浸湿的毛巾湿敷血肿处半小时,每隔3min将毛巾更换一次,以促进血管的收缩,将血液渗透有效减少,在减少炎症出现的同时,降低体检者的痛苦。如果血肿出现在采血后的24h,为促进血肿吸收,则需采取热敷的方法。
1.3观察指标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焦虑状态进行评分,分数越高,表明患者的焦虑程度越深。同时,观察并记录患者采血后血肿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计量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用Χ2与t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统计,观察组患者采血前的焦虑评分及采血后的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升高(P<0.05)。详见表1。
3.结论
当前,医院主要应用真空采血器来开展采血工作,可有效防止护理人员被针刺伤或接触污血,并且还可确保血液标本抗凝更加充分。然而在实际采血过程中,如果护理人员操作不够熟练,或是未能采取恰当的针管固定方法,反复进行穿刺等,那么就很有可能导致皮下血肿的形成[2]。在此种形势下,积极做好体检者的采血护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实验中,在观察组体检者采血过程中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结果显示,其焦虑评分、血肿发生率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优于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P<0.05)。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综合护理干预中,护理人员在采血之前对体检者展开了积极心理护理,使其对采血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缓解了体检者的焦虑状态,有效促进其采血配合度的提高;其次,加强了护理人员对采血的认识,确保能根据体检者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穿刺点,将穿刺部位妥善固定好,并展开密切观察,一旦发现并发症,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而当血肿形成以后,及时冷敷血肿部位,避免炎症的出现,同时还可减轻体检者的痛苦,充分确保了护理工作的人性化及完整性[3]。
综上所述,通过对体检者展开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减少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满意度及护理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芳.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形成的影响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2017,2(01):91-92.
[2]程久琪,张帆.真空法周围静脉采血形成皮下血肿的预防与处理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3,22(10):1277-1278.
[3]路倩,黄季,刘雪红.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血肿的影响[J].黑龙江医药,2014,27(02):441.
论文作者:丁鑫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血肿论文; 皮下论文; 发生率论文; 患者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焦虑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