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里的陆桥之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陆桥论文,之谜论文,海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澳大利亚是袋鼠的故乡吗?
1770年6月, 英国探险家库克率“努力”号船来到澳大利亚大堡礁近岸,看见一种腹部有个袋子的奇怪动物,就询问土著居民,对方回答了一句“坎格鲁”,于是库克就把这种怪兽称为“坎格鲁”。后来才得知,“坎格鲁”并不是怪兽的名字,而是当地话“听不懂”的意思。动物学界把这种动物划归有袋类,是澳大利亚特有的袋鼠。今天一提起澳大利亚,人们自然就会想到袋鼠。可是你知道吗?澳大利亚并不是袋鼠的故乡!
动物地理学家认为,几百万年前袋鼠曾在欧洲居住过,欧洲很可能是它们的故乡。古生物学家也认为,有袋动物的故乡是在北半球。那么袋鼠又是怎样来到澳大利亚的呢?离澳大利亚最近的是印尼和东南亚,但至今人们也未找到袋鼠从这里迁居到澳大利亚的确实证据,相反人们却发现了它们从南美洲迁居的有力证据。若干年前,科学家在南美的圣克鲁斯第三纪地层中找到了有袋动物的化石,它不但同澳大利亚的装鼠很相似,而且比澳大利亚发掘到的袋鼠化石更古老。一种与袋鼠有“亲戚”关系的有袋动物负鼠,迄今仍生活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的热带地区。这些动物既不会飞又不会游水,无法跨海涉洋,它们的祖先又是怎样从遥远的美洲来到澳大利亚的呢?
海洋学家认为,合乎逻辑的推理应当是,在几百万年以前的第三纪,澳大利亚和南美洲之间有一个陆桥相连,袋鼠正是通过这个陆桥从南美到达澳洲的。后来陆桥沉没了,两个大陆间的联系中断了,澳大利亚就成了有袋动物的自然保护区。而别的地方的有袋动物却在残酷无情的生存竞争中,被更高级的哺乳动物捕杀殆尽而灭绝了。
登陆台湾的东山陆桥
考古发掘证明,在10000年以前的更新世晚期, 台湾岛已经有古人类居住了。这些原始人所创造的旧石器文化,同我国南部许多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器在基本类型和制作技术上没有很大的差别,距今6000~7000年的台湾大坌坑文化遗物在我国东南沿海分布也很广。显而易见,台湾岛上的原始居民来自大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这些头披长发、身围树叶、手持木棒尖石的新、旧石器时代的人们,是怎样从大陆横渡台湾海峡到台湾岛去的呢?用船吗?显然,制造木壳船对原始人来说,可能还仅是科学幻想,就像今天的人们想像制造光子火箭飞出太阳系到银河系巡航一样。鉴于这种情况,有人大胆推测,台湾和大陆的联系当时是靠“东山陆桥”进行的。
“东山陆桥”位于福建东山岛以南,这里有一片浅滩,水深仅40米,它和台湾浅滩相连,至澎湖列岛最后到台南,构成了连接大陆和台湾的“桥梁”。在远古的时候,浅滩露出海面,即使有很小的部分被水淹没,退潮时也会露出来。那些裸露体肤的原始人就是沿着这条陆桥,成群结队地踏着泥滩,手持石器肩扛猎物,由一位年长者带头,拖儿带女呼喊着飞奔而过。当他们在台湾岛找到肥大的香蕉、宽敞的洞穴和美妙的野味时,就决定不再返回大陆,而在岛上定居下来。恐怕这样的推理比起想像他们造船航海到达台湾要合理得多,在这个推理中惟一剩下的问题就是:东山浅滩是否露出海面成为“东山陆桥”。
大洋上架起一座“桥”
19世纪初,由于相似的情况屡有发现,于是奇特的陆桥说应运而生。所谓“陆桥”指的是地质历史时期跨越海洋、连接大陆块或大陆与岛屿之间的狭长陆地,也称“地狭”。当时的陆桥可谓洲际桥梁,动植物的许多原始物种正是通过这种陆桥从其原产地扩大分布到其他大陆。后来绝大多数陆桥都因地壳变动沉入海底而消失,使原始物种得以在互相隔离的大陆送化成不同的种或亚种。至今人们仍可见到少数残存的陆桥,如从中南半岛通往马来半岛的克拉地狭,连接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中美地狭等。
在陆桥说的最盛时期,人们臆想的陆桥可谓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几乎每个大洲和一些大的岛屿之间都被假设的陆桥相连。著名的陆桥有连接亚洲和北美洲的白令海陆桥,连接非洲和南美洲的南大西洋陆桥,连接印度和马达加斯加岛的雷牟利亚陆桥,连接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的南极陆桥等。那些较小的陆桥有法国与英国之间的陆桥从葡萄牙通往爱尔兰岛的陆桥、从南美大陆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陆桥等。
可是在本世纪初,曾受到陆桥说启发的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则提出了与此完全相反的学说,即大陆漂移说。他认为巴西与非洲有着相似的古生物化石,说明这两块大陆曾经直接相连,动物在直接相连的古陆上迁移自然是十分便捷的,根本无需通过牵强附会的什么陆桥来迁移。确实,人们很难想像在几千公里宽和几千米深的南大西洋上曾经有过陆桥,而且陆桥怎么会一下子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呢?这么说,陆桥果真不存在吗?
一些古生物学家对此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尽管大陆漂移说可以更方便更圆满地说明各大陆之间生物的亲缘关系,但陆桥说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特别是新生代以来的一些生物化石所以能在不同的大陆出现,就是通过陆桥迁移的。比如中国、日本和北美等地都产有相同的新生代(距今7000万年前)淡水鱼化石,这显然不能用大陆漂移的观点来解释。因为据大陆漂移学说,新生代以后世界的海陆位置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所以这些淡水鱼类的扩散只有假定陆桥的存在,才能作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考古学家也说,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就是在25000 年前从亚洲北部经白令海陆桥进人北美洲大陆的。
有一种骨舌亚目鱼也证明了太平洋中存在过陆桥。这种鱼无法生活在海中,但分布面却很广,南美、南非、澳大利亚甚至新西兰的河流中都有它们的踪迹。很明显,有一个陆桥曾穿过大西洋把南非和南美连接起来,穿过太平洋把南美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连接起来,它们才借此来到这里。太平洋诸岛上的植物分布也证明了陆桥的存在,如波利尼西亚群岛上的植物除特有种外,还有亚洲及澳大利亚的植物。更奇的是夏威夷群岛,岛上的植物简直是集各大洲植物之大成,印尼、北美、澳大利亚、波利尼西亚、南美的植物群落都在那里混杂地生长着,这根本不可能是偶然迁移而来的。
海洋学家指出,一些浅海陆桥显然也不必用证据不足的地壳升降来解释它们的出现或消失。据测定,白令海峡最小深度仅42米,马六甲海峡只有25米,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岛之间的托雷斯海峡最浅处仅5米。 因此,只要海平面比现在下降几十米,这些陆块之间就会出现陆桥。而在大约15000年前,地球经历了最后一次冰期, 大量水分以固体冰川形式堆积在陆地上,造成全球性海面下降,最盛时海平面比现在低160 米。不难设想,当时上述海峡都露出了海底成为陆桥,把世界各大洲一一连接起来。今天位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列岛,也因朝鲜海峡和对马海峡干涸成为陆桥而与黄东海大平原相通。大约10000年前冰期结束, 气候转暖,冰川大量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于是这些陆桥被淹没而中断。
争论仍在继续
不过,地学界对各地质年代究竟有过哪些陆桥仍分歧很大,有关陆桥存在的证据和所起的作用更是众说纷纭。最近一些考古学家声称,南美洲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早于北美洲,阿拉斯加发掘到的克劳维斯文化遗址要比美国西南部的同一文化晚1000年左右。这说明古人类也许并不是通过白令海陆桥进入美洲的,很可能是跨洋航行到南美再由南向北迁移的。这就否定了白令海陆桥的作用,看来有关陆桥的争论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