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需要怎样的宏观调控体系——评《经济运行机制与宏观调控体系》一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观调控论文,体系论文,一书论文,运行机制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计划机制对市场机制的调节,应采取参数调节方式。
●我国宏观调控之所以未能摆脱“一紧就死,一松就乱”的恶性循环,企业行为不规范是重要原因。
●不必忌讳运用行政手段,但不能搞一刀切,更不能对非国有经济实行行政管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全世界范围内尚没有先例,它只有靠我们自己结合中国的实情来进行探索。吴佩钧教授和范恒山博士主编的《经济运行机制与宏观调控体系》一书,就是进行这种探索的代表作。该书的主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是——
对经济运行机制的一般理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剖析了我国新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轨迹与特点,认为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我国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更强
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今天,很多人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即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要彻底抛弃计划机制,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自发调节经济。该书对经济运行机制一般理论的分析表明,这种认识是极其荒谬的。作者认为,无论何种形态的经济,在总体上都表现为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的统一体,只是二者结合的基点不一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以市场机制为配置资源的基础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结合体,在这种运行机制中,计划机制虽处于辅助地位,但却是高层次的机制,它作为经济运行中的计划联系,不是独立于客观经济过程之外,而是渗透到客观经济过程的调节机制——市场机制之中,使市场机制的各要素间形成合乎计划目标的联系。计划机制对市场机制的调节,应该采取参数调节方式,即利用价格、工资、利率、汇率等参数影响市场主体活动。
我国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完全采用计划机制,社会主义具有的优越性不仅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反而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作者认为,只要改变过去僵化的体制,我们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调控能力会更强,调控的效果会更好。这种分析和我国客观经济发展情况是相符的。经过80年代以来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努力,原定2000年将要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任务已于1995年提前完成,到2000年将要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中国经济自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始后出现的高速增长的事实,与西方国家的经济不景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就充分地说明了中国的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将企业提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的一个十分突出的地位,这同很多人谈到宏观调控时总是强调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而忽视企业作为宏观调控的微观基础的做法有明显的区别
作者认为,如果将宏观调控看作经济运行的稳定器的话,那么企业则是经济运行的动力源。这就意味着,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绝对离不开作为其基础的企业及其机制的相应改革。否则,宏观调控体系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失去其现实基础。这种看法可以说将我国经济中的两个核心问题,即宏观调控和国有企业改革紧密地联系起来了。
企业的地位如何以及由此产生的企业行为如何,一方面受制于其所处经济的特定制度和体制,另一方面也会反作用于这种制度和体制,尤其是对其中的宏观调控体制,这种反作用更为直接和明显。我国的宏观调控之所以迄今还未能摆脱“一紧就死,一松就乱”的恶性循环,其原因固然有宏观调控政策手段运用本身的问题,但作为微观基础的企业的行为不规范,不能不说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
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现状,作者详细地论述了其缺乏活力的种种深层次原因,以及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核心及存在的难点,进而指出,国有企业转换机制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尤其要把握以下一些重要问题:(1 )在对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造中要注意股权的分散化;(2)明确国有股的所有者代表, 加强和改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运作;(3)建立国有股权运作机制, 积极推进国有股的公开上市;(4)抓住根本环节, 在构建规范化的体制上下功夫。与此同时,作者还指出,现代企业制度能真正在我国扎根并有效地发挥作用,还取决于企业的外部环境状况,如竞争性市场体系的发育、政府职能转换与间接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法律法规的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相关的负担与包袱的解除,以及有利于企业家阶层成长的适宜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形成等等。因此,国有企业的改革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而与之相关的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也将不会十分简单。
作者主张,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基本特点是“双轨调控”和“综合调控”,在这一时期,不必“忌讳”继续运用直接控制的行政手段,但应特别注意不要对整个经济实行“一刀切”式的行政控制,更不能对非国有经济实行行政管制
作者认为,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开始前,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一直与产品计划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以行政机制为其内核,直接调控为主要方式,行政力量为动力,指令性计划指标为其手段,对经济运行表现出极大的强制性。对传统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形成历史和特征进行深刻地反省,有利于我国建立健全新型的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应该结合体制转轨期宏观经济调控的特点来进行。在体制转轨期,没有哪一种宏观调控手段能够十分有效地对整个经济进行调控,同时,也并非完全没有作用,这就要求在体制转轨时期必须综合地使用各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对经济进行“综合调控”。因此,作者主张,现阶段宏观调控的基本特点是“双轨调控”和“综合调控”,在这一时期,不必“忌讳”继续运用直接控制的行政手段,但应特别注意不要对整个经济实行“一刀切”式的行政控制,更不能对非国有经济实行行政管制。从宏观调控与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关系来看,“双轨调控”的一大优点就是把该管的管住,而对该放的只是调节,而不是也一齐管住,从而有利于整个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单轨”过渡。
总之,该书作为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对经济体制如何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作了详尽的论述,提出了很多切合中国国情的观点和政策主张,是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完成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会对繁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