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都市公安局新都区分局刑警大队 主检法医师;2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610500)
【摘要】目的:探讨CT、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应用价值。方法:将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纳入研究,通过CI、MRI进行检测,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在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CT、MRI诊断,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MRI诊断,P<0.05。结论:CT联合MRI检查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CI;MRI;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应用价值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241-01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具有发病突然、病情严重、预后差、致死率高等特点,是常见的脑外伤疾病[1]。DAI的发病机制主要是颅脑加速过程中,发生小血管损伤、神经轴索,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着疾病的发展,还进一步引发大面积脑肿胀、轴锁撕裂等,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2]。DAI主要表现为神经症状,影像学表现不明显,不同的影像学检验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大增加了法医学鉴定的难度。本次研究探讨了CT、MRI在DAI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共9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52例,女性42例,年龄25~62岁,平均年龄(46.53±7.74)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35例,锐器伤32例,高出坠落27例。所有患者受伤昏迷时间≥6h,均存在旋转性外力伤或头部受加速外力作用,无凝血功能障碍,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采用双排螺旋CT检查,参数设置如下:层间距10~13mm,厚度10mm。检查范围从颅顶至颅底部,采用连续无间隔扫描方式,扫描病灶时将层薄设置为5mm。
采用MR仪器进行MRI扫描,平扫参数设置如下:层间距7mm,厚度7mm。T1W1序列采用横断面,T2W1序列采用矢状位或横断位。设置扫描矩阵为256mm125mm,再分别进行SWI、FLAIR以及DWI,成像后分析患者病灶的部位及数目。
1.3观察指标
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检出率。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CT、MRI诊断,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MRI诊断,P<0.05。如下表1所示:
表1 不同检查方式检出率对比[n(%)](n=94)
注:和CT相比,#P<0.05;和MRI相比,*P<0.05。
3.讨论
DAI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诊断难度较大,一般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但法医学鉴定时难以及时取得DAI的病理标本,因此主要采用影像学检查,但影像学检查对神经轴索损伤以及微小出血灶的显示能力有限,误诊、漏诊率较高,需要寻找灵敏度更高的检查方式[3]。
CT检查具有无创、无辐射等优势,安全性较高,且操作步骤简单,可重复,但检出的图像分辨率较低,不利于观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MRI检查对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有效弥补CT的缺陷,尤其是对组织水肿的检测,检出率较高[4]。本次研究显示,联合检查的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CT、MRI诊断,误诊率、漏诊率低于CT、MRI诊断,P<0.05。CT检查对脑肿胀病变、血灶的敏感性较强,但分辨率较低,因此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而MRI检查不易受到颅骨伪影的干扰,且图像分辨率较高,能够对组织水肿进行多角度、序列城乡,敏感性较高,同时SWI能有效检出微小的出血灶。从法医学鉴定的临床表现来看,DAI患者会出现持续性昏迷或较短的清醒期,昏迷的主要原因与脑部轴损害有关,在对DAI法医学鉴定行影像学检查时,应注意以下两方面[5]:第一,注意与小静脉的鉴别。钙化灶在SWI成像中主要显示为低信号,而小静脉由于其连续性的特点,一般显示为低信号影,且DAI患者在图像中会表现为串珠状或鞭状排列;第二,注意与脑挫伤的鉴别。DAI一般会累及大脑白质,且直径<2cm,而脑挫伤一般会累及大脑灰质,且直径相对较大。
法医学对DAI患者进行鉴定时,应从是否有损伤,具体损伤原因,直接性暴力或间接性暴力等方面入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损伤原因对机体的损伤情况以及后遗症进行判断,并结合影像学检查及患者临床症状,从而判断DAI。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联合诊断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及MRI的单一诊断,能为法医学鉴定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CT联合MRI检查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重要的参考依据之一,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孙丞辉,邹浩,韩顺琪,等.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研究进展[J].中国司法鉴定,2015,(6):80-84.
[2]李伟.CT、MRI在弥漫性轴索损伤法医学鉴定中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6,31(1):40-42,46.
[3]李胜军,王义欢,夏亮,等.CT与MRI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3):91-92.
[4]祝斐,杨勇,钱锁开,等.MRI及磁共振波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诊断优势[J].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5,12(4):241-244.
[5]王建武,冯学彬,彭如臣,等.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征和MRI、CT诊断(附47例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6):4-7.
论文作者:周宇1,杨黎2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法医学论文; 弥漫性论文; 损伤论文; 鉴定论文; 较高论文; 患者论文; 检出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