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当代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边疆论文,少数民族论文,人格论文,当代论文,优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922(2010)03-0172-04
十七大报告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各民族人民以饱满的热情去弘扬,而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则是本民族的优秀分子,他们对塑造本民族的现代健康人格具有现实和历史功能。当前,随着高校德育工作的加快推进,探索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格培养模式已成为边疆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工程。
一、新形势下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是时代的必然要求
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战略地位,使这些地区成为敌对势力企图制造分裂的重点。特别是在当前“分化”、“西化”势力异军突起的新形势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一方面分裂分子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向边疆各族大学生传播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观点及价值观念,另一方面,由于宗教对高校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抵消了正面教育的应有功效,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
1.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中的“四个认同”的要求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必然要求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早在2004年5月,新疆自治区党委就决定把强化“四个认同”(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作为民族团结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四个认同”是马列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是民族团结教育所要达到的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团结教育要坚持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为此,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独特性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和改革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逐步克服狭隘的民族意识和保守封闭的心理特征,逐步实现并巩固对“四个认同”的共识,就成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必然要求。
事实上,“四个认同”始终贯彻于建设边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思想保障,是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重要元素。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真正理解和做到“四个认同”,具备了科学合理的优秀人格元素,才能真正为边疆的发展服务,才能真正成为边疆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推动者。
2.现阶段“反分裂”“反渗透”活动的基本诉求
边疆地区地处反蚕食、反渗透、反分裂和反恐怖斗争的前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边疆地区的稳定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践证明,提高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及抵御外敌渗透的能力,对稳定边疆社会局面、维持正常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边疆地区实施并加大改革开放的步伐和对外交往的扩大,人员来往日益频繁,尤其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普及,国外敌对势力乘机以各种方式和渠道加紧对我进行渗透,尤其企图借助宗教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实施分化、西化的活动日益猖獗,其中少数民族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成为重点发展的对象。严峻的现实给少数民族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颠覆与反颠覆斗争的新要求,这就向我们敲响了警钟、提出了任务,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培育,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过硬的政治信仰、健康积极的心理诉求和健全人格的发展取向。
3.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是边疆高校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德育处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特别是受当前国际形势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培养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人格成为边疆高校德育工作的决定性课题。边疆高校对民族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其中,优秀人格的培育对德育工作的进展、成效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边疆高校德育发展的性质和水平。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说,随着边疆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展开并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思想环境,就能反作用于少数民族大学生,使其逐步养成健康的优秀人格。
二、民族文化传承中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特征及建构标准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形势新世情,要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努力挖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之要义,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民族文化的时代性和创新性。现代优秀人格特征最主要体现在拥有爱国主义情怀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以增强创新意识为重点,培育具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人格,是时代的呼唤。
1.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特征
大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在家庭、学校、社会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边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信教家庭,且生活条件艰苦,这使他们有较强的忍耐性,能吃苦耐劳。同时又大多处于地广人稀、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的环境,这种闭塞的氛围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他们和外界隔开,从而阻碍其人格的发展和提高,导致边疆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困难重重。
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群众在民族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优良的品质,体现出积极的人格特征,如勤奋自强、勇于面对并改造恶劣环境的民族精神和诚实、正直、勇敢的品德,互帮互助、尊老敬贤、敬老爱幼、崇尚礼仪、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道德风尚,以及重义气、守信用、坦诚相见、嫉恶如仇的道德品质和倡善弃恶、趋利避害的道德主张等等,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又是其本民族的优秀成分,所以也赋予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朴实无华、诚实可信、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另一方面,受自然地理环境和民族宗教文化观念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格在今天来看还存在比较保守的方面,这样必然导致他们在学习工作方面缺乏竞争意识,多表现为安于现状、容易满足。在生活方式上民族风俗与宗教信仰混为一体,将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核与宗教信仰混为一谈。总之,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中的“权利意识淡漠、与世无争、比较传统、固执己见、平和顺从”[2]的特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较为保守,视野不够开阔,因此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难题。
2.新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建构标准
人格是社会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并且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群体,建构其现代优秀人格必须以传统人格模式为出发点,同时要体现时代特征。因此,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建构基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的背景,必须以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前提吸纳民族精神,还要反映时代要求,融合时代精神,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现代优秀人格建构标准。
首先,建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需立足本民族个性,尊重民族差异。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素质及认知水平的差异,对其进行现代人格的培养就必须真正把握它们的思想脉络和情感基础。人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不相同的。”[3]尊重民族差异,就是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上培育带有民族文化特色和优秀文化传统的人格特质,使他们的人格心理活动充分体现其本民族的心理个性,这是构建其优秀人格的基础,从而使之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融合在一起。
其次,建构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需要突出时代特色,反应时代要求。优秀人格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在继承传统人格基础上,要体现时代特色,要对传统人格实现超越。这就必然要求我们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格培育中,立足现实社会,把握时代脉搏,将时代精神融入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中去。尤其是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氛围,决定了其人格缺乏一定的时代感,所以这是我们建构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关键。
三、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构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着力点
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边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由于多元生成的文化背景和浓郁的地域特征而具有了多元性和独特性。因此,如何将民族文化多元性、独特性与中华文化进一步融合,努力探索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优秀人格的着力点,既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边疆政治稳定、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
1.着力增强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情怀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它起着维系、凝聚和团结的功能,它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优秀人格的首要表现。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尤其面对西方“分化”势力逐步渗透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新形势,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并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信念成为培养其优秀人格的核心内容。
著名的心理学专家张春兴提到“在人格发展过程中,综合别人的意见,处理价值和价值观念,最后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4]。我们在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中,首先着力从祖国统一、多民族共同融合发展的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从思想认识上不断强化民族认同感。其次,是从跨世纪发展着眼爱国主义教育,充分认识在新世情面前,国家面临着广阔的发展机遇和更大的挑战,边疆的经济发展与祖国的统一和经济繁荣息息相关,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意识。针对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必须建立爱国文化情结的认同机制,在构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上,让民族大学生达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情怀的共鸣。
2.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中华传统文化中儒学对其理想人格所包含的内容是“仁”、“义”、“礼”、“智”、“信”。儒家所讲的这种理想人格是总揽众多德性的综合体,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善”,是一种理想人格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主要体现在“仁”、“义”、“礼”、“智”、“信”上。不难看出儒家所追求和设计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这与地处边疆的各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上具有同等的地位和作用。地处边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受多元文化的熏陶,在吸纳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各民族优秀文化的不断融合,形成了共有的“忠厚老实、善良、孝敬、慈悲、知足、宽容、谨慎而和谐的为人处世”[2]民族传统美德,这些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世情国情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优秀人格就应该懂得吸纳并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中华优秀分子的组成部分,就必须担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武装自己,提升自身素质,并在发展民族经济社会及先进文化中起到率先垂范的作用,这是时代赋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责任和使命。
3.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放眼祖国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
进入21世纪当代大学生以放眼祖国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投身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优秀人格,必须在发挥民族学生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础上,把放眼祖国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这一时代要求逐步内化为自身的需求。“意识是指人所特有的反映现实的最高形式,使人对现实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反映”[5]。少数民族大学生身处边疆民族聚居区首先需要时刻认识到自己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创造性,以放眼祖国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投入社会实践。将人格的自我完善与提升和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多处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边疆地区,因此更应该转变旧有的思想、必须打破狭隘的地域观念,以博大的胸怀迎接世界的挑战,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新的世情。少数民族大学生只有具备放眼祖国面向世界的博大胸怀和开放心态,才能准确认识边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才能担负得起实现边疆地区改革开放的跨越式发展的重任。
4.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创新思维的自觉追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性国家。”这就告诉我们,创新型社会、创新型国家要靠创新型民族,而归根结底是要靠创新型人才。新的时期具有革新创造的时代精神是现代优秀人格的重要表现。创新人格关键是人的观念创新、思维创新。因此,要努力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摒弃安于现状、容易满足的观念,用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这是实现边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具备不断地改变旧有的思想观念,抛弃陈腐落后的思维定式,才能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要求下,成为实现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优秀分子。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受地缘、民族和宗教因素的多重影响,所以在大学阶段的自由学习是他们实现人格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要着力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科技文化知识的不断积累,着力于先进的思想观念的不断移植,从心理认知到行为方式努力完善其人格,并把转变观念培养创新思维的时代要求内化为其自身的自觉追求。这种把具有创新思维当做一种习惯去自觉追求的人格特质,不仅关系到民族大学生本身的健康和成才,也关系到边疆的发展与繁荣及祖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质量,是人才富边、人才兴边的关键所在。
收稿日期:201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