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明:立足长三角应对全球化_全球化论文

王崇明:立足长三角应对全球化_全球化论文

王重鸣:立足长三角 应对全球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王重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六年前,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杭州大学的三个院所及浙江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合并为今天的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经历了三年的整合之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走上了发展的正轨。其中,现任常务副院长王重鸣的贡献举足轻重。在我们的年度中国工商管理教育调查中,浙大管理学院连续三年进入前十名,并显示出后发先至的趋势。在接受财富(中文版)编辑黄翔的采访中,人力资源专家王重鸣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国内同行一味追求规模和短期效益、忽视品质和品牌的倾向,并明确提出浙大管理学院的办学原则是"研究导向",而不是"商业导向"。

记者:中国的MBA教育发展了十几年,很多院长认为现在开始进入了新阶段。你怎么看?

王重鸣:我觉得新时期的一大挑战是应对全球化。而目前国内的MBA培养方式,包括课程和师资设置等,要适应全球化的环境很难。我举一个例子。斯坦福大学的MBA全部是全日制的,他们的院长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质量。而国内绝大部分却是part time的,和继续教育差不多,抽个周末或是晚上来上课,真正的精英训练被忽视了,不能算是集中训练和正规教育。对有实践经验的人来说,接受正规的MBA教育是一个很好的领导力补充。但现在的模式很难达到效果,连基本的要求如作业等都很难保证符合规范,更不用说面对全球化挑战了。

记者:不是很多中外合作的项目都提出应对全球化吗?

王重鸣:目前国内的MBA和EMBA项目大都停留在合作办学的层面上,从质量上说还不能达到要求。我说的质量有很多指标,国内注重的大都是程序、教务、教材的引进等,而在学员的能力尤其是领导力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往往是淡化处理的。给学生传授的基本是操作层面的知识。只有少数商学院例外。比如,我认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质量不错。它不追求规模,而是追求品质。我相信这也是中国今后MBA教育下一步发展应该立足的基础。而品质的提升应该与全球化的趋势相吻合,我觉得这个任务很紧迫。

记者:你说的问题应该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有人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教育"。

王重鸣:虽然中国有人多、需求大的国情,但不能违反基本的教育规律。现在的管理教育,特别是EMBA教育,出现了追求规模和效益的倾向。国外优秀商学院EMBA的规模大都很小。斯坦福大学则完全没有。韩国的三大商学院中EMBA在读的规模都只有20人左右,都是三星和LG这些大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我认为,从结构上说,层次越高,规模应该越小。最近我们的主管部门也在考虑举办中国的DBA(工商管理博士)课程,我非常支持这一项目,但希望不要出现批量生产博士的情况。国外的院校也讲效益,但效益是建立在质量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校长过去总喜欢说自已有多少学生,意思是学生越多,学校越成功。而马里兰大学一年只招收十几个博士。英国约克大学商学院明文规定,每位导师指导的在读博士生不能超过两位。这些经验都值得思考。

记者:除了质量,你认为还有哪些挑战?

王重鸣:忽视-learning,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原来总以为,-learning不如面对面教育那样有效果。但事实上,-learning在互动性方面的效果大大优于面授。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做到与每个学生的互动。众所周知,如何在信息化的背景下竞争,对应对全球化挑战是非常关键的。

记者:那么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这些方面是怎么做的?

王重鸣:我们的MBA规模在中国不算大,但也有1,000多学生,比国外的许多名校都^要大很多。学生太多,教师就会疲于奔命,疲于教学而忽视研究。而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有自己的原则,没有一味强调规模和追求"商业导向"。所以这几年出的研究成果比较多,获得的研究资助也不少,形成了自己的"研究导向"风格和严谨的学风。

在-learning上,我们与瑞典合作的中瑞管理发展中心即将成立,以此搭建的-learning平台将与Universitas 21Global(由包括麦吉尔大学在内的世界16所大学联合组建的网上大学,目前下属商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编注)对接。这些发起学校都是有创新和前瞻性眼光的机构,我们学校也计划成为这一组织的合作伙伴。学生将有机会在真正信息化的环境下学习如何管理企业。

记者:你们是如何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

王重鸣:我们认为,在这个领域我们应该算是国内最成功的学院之一。我们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的国际企业培训中心是政府认可的,目前在读的学生已经有600多人,学员可以获得香港理工大学的酒店、旅游、护理、房地产管理等学位。医院和金融服务专业也即将招生。

记者:规模的确不小,你们怎么避免你前面提到过的那种不良倾向?

王重鸣:因为我们有严格的治理机构。我们有双方校长参加的监委会,有副校长和院长参加的管委会,在专业设置等重大问题上都需要经过最高层的讨论,而不是简单地把权力下放。

记者:中国的管理学院很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策略是什么?

王重鸣:我们有两个策略。一是立足长三角地区,这一地区有明显的特色。浙江本身有一大批民营企业,整个长三角未来的亮点将可能是物流中心、先进的制造基地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为此,我们正在与普渡大学合作建立跨国物流研究中心,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合作建立跨国创业中心。这些学院都是所在领域的前三名。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创新管理的国家级研究基地。第二个策略是进一步适应全球化的需求。比如,我们建立了全套的英文管理课程。一个外国留学生可以在英文的环境里读完全部课程,而目前国内的其他院校只能做到双语教学,所以我们这里国外学生的报名现在非常踊跃。

记者:作为院长,你面临的哪些问题是当务之急?

王重鸣:首先是师资。这方面我的压力很大。我们要培养全球化的人才,那么师资力量首先要是全球化的来源,所以大力引进海外教师是我的一个工作重点。其次,加快培育学院的文化。我们这所学院是由四所浙江的学校合并而成的,文化整合的任务很重。第三是加强与政府及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通过紧密的合作项目,互相促进和发展,而不是仅停留在为他们讲课和培训上。

记者:竞争呢?邻近的上海有许多商学院都把浙江作为重要的生源。

王重鸣:竞争不算很激烈。因为我们不过分强调规模,而是注重质量和品牌,所以争取生源不是主要的问题。此外,我们也在加强专业的特色,靠自己的强项吸引学生。我觉得这也是今后国内MBA发展的一个方向。

记者:我们这几年的工商管理教育调查显示,市场更需要的是高管培训课程。你怎么看?

王重鸣:我非常同意。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提升目前这一代中国企业家的竞争力,的确非常紧迫。我们与省中小企业局合作,确认了980多家高成长企业。有关部门也建议这近千家企业的管理层参加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的高管培训课程。我们正在与海外机构探讨,根据企业的需求、按照专题来分别培训。我相信效果应该不错。

标签:;  ;  ;  

王崇明:立足长三角应对全球化_全球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