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武海鹏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山西晋中 030800)
摘要 :“内圣外王”思想作为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精髓,对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该思想强调由内及外、存心养气、由心及物、扩充四端,以个体道德修身和实现自我价值为本,是完满理想人格的体现,更符合人性的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正是社会急需的教育内容。本文基于儒家“内圣外王”为视角,从其渊源及内涵的阐述入手,重点探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旨在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正确定位提供些许参考或助力。
关键词 :内圣外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启示
1 儒家“内圣外王”的渊源及含义
“内圣外王” 寓意先内圣而后外王,源自《庄子•天下篇》,后来成为了儒家教化思想的核心,随之得到发扬光大。明清至今,很多人们将“内圣外王”与儒家思想等同,且包举了中国学术的全体。其中“内圣”是指达到“圣人”的标准,即通过育人之学、知识、伦理和道德的修养达成主体心性理想人格境界。而“外王”包括教人处世、交往,涉及到社会政治教化方面、兼济天下以及服务社会的思想。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将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作为修身的途径,平天下、治国、齐家作为外在使命。只有坚持“修身”为本,才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个体的作用和价值。
2 “内圣外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2.1 在目标定位中有效结合并渗透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至关重要,定位明确且符合当下发展实践的目标,不仅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的必要基础,同时还是缺一不可的前提条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目标归宿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依托个体修身的形式。过去国内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弊端和不足,例如:集体价值被过分宣扬,个体的本位价值经常被忽视,个体的牺牲和让步被扩大化。为此呈现出只见远方,不见眼前的虚拟或形式化现象,为此成为了广泛存在的诟病。鉴于“内圣外王”的目标着重于通过人格魅力、自我修养的历练,进而达到提高自我、净化灵魂的境界。在目标定位中有效结合并渗透,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急需的理念和内容,继承和发扬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将会极大激发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动教育者安全和生理需要的满足,随之向自我超越、尊重和社会需要转变。基于此,要深入进行个体的发展,实现崇高的理想信念,辩证地结合近期和长远目标,增强潜在的“内圣”思想和行动意识,为形成“外王”的成果带来源源不断的助力保障。
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西方学者便开始讨论体育赛事转播权的保护问题。① L.H.M. The Property Right in a Sports Telecast. Virginia Law Review. Vol.35, No. 2(Feb.,1949), pp. 246-263.广播商希望通过这一权利,垄断相关体育赛事的广播权益,从源头上将体育赛事界定为所谓的“赛事版权”便是最初的尝试,只是它很快便被否决了。② 同注释①。学者L.H.M.认为,体育赛事作为处于公有领域的新闻事件,不具有版权保护的可能性。自此,体育赛事转播权的权利界定便处于众说纷纭之中。
2.2 借鉴个体修身为本的思想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启示还在于,应该明确共同的价值理念。将其作为归宿和出发点去贯彻执行,确保“内圣外王”思想的和谐定位,根据个体修身为本的思想,制定操作性极强的设计模式。一方面,个体修身为本的思想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说明了目标定位的重要性,以及个人修身多层次意义和需要。将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相统一,全方位优化人的可持续发展,正是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根源。另一方面,通过目标的定位,有效调动人们理想信念。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善于汲取和利用“内圣外王”的深层次内涵,将价值性、工具性目标以及最终长远目标和当前短期目标实现协调均衡发展,摆脱传统思政教育的误区,以关心自由个性和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基础,有机辩证目标、理想和信念,进而坚定被教育者的觉悟和理想信念。
2.3 借鉴先修身而后治世的观点
儒家“内圣外王”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带来的启示非常多,其中先修身而后治世的观点十分重要,为此应该有效借鉴。首先,其揭示了修己治世的道路,以及社会国家服务的工具性价值,即修己也有其功利目标,表明了完善本体价值和理想人格的重要性。为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设计和完善过程中,应该牢牢地把握成己也须成物的思想,发挥其工具和本体价值,着重培养民众心理素质、健康道德素质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这样才能够为社会主义建设带来决定性的保障。万不可偏颇,而是要将修身和治世有机融合。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信息化数据时代来临的背景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预期的目标和成果,还需要侧重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准确目标的设定,基于全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齐头并进,创新和摆正政治方向,落实去意识形态化倾向,激发目标的工具性价值,这样才能够促进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职责目标。
2.4 注重在实现机制上完成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教育过程中促进受教育者可持续、个性化、创造性、生动和谐的发展,进而成为自身、社会以及自然界的主人。自由的德性体现了知、情、意、行的理想境界。道德是人生的艺术,其本质是关怀生命,可以充盈人的生命。为此教育要着眼“内圣外王”理想人格,以生命哲学为基础,在遵循民族性原则的同时,将人生道德教育摆在首位,突显人文之教,善于激发和弘扬人性的道德性和生命活力,使之不为欲望所阻,促进人心向上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使命,为此应该将德育为先和以人为本放在首位,促进人性的完善,激发个体蕴藏的道德聚合力,实现外张力和内驱力的释放,推动价值提升。利用道德教育来引导人的行为,能够审视和评价个体的生命实践,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目前教育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和偏失,人们对于知识十分渴求,为了能够在未来就业中保持竞争力,不断储备各种知识和技能,但很多人却不明白生活的意义以及前进的目标。思想领域中的变化和振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作用,结合社会现实形成合力,这就需要继续加强个人品德建设。儒家“内圣外王”在道德自我和个体道德修养水平方面,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十分吻合,认为人生修养之学,就应该处理好个人品德建设的路径,运用行之有效的修养方法,抓住事物的根本。作为一种精神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个人品德,将家庭美德建设、个人品德建设、职业道德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统一融合,不断完善为依托,逐步养成个人的自觉修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实现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道德修养及道德教育的同步,理性地看待个人品德建设的价值,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最后,发挥自主因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实现自律转化,加强自我修养的控制、调节和选择。坚持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理念,向外拓展内在修养,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责任和使命,延续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最终为塑造个体德性和人格奠定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3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
3.1 提升德性生命的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还应该吸取“内圣外王”的精华,借鉴由心及物的行为模式,从实现机制上完成新的突破和转变,开展可操作性的模式转化。这就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采取先本后末先内后外的路径,力争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统一,确保达成治国平天下为末的道德氛围和环境。针对历朝历代的儒家大师著作研究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目标模式指引,即倡导友善、法治、文明、自由、诚信、民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循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实现机制。
3.2 大众化的启示
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的教育对象应该与时俱进地拓展,推进教育方式和教育对象的大众化,通过人生教育思想的传递,让更多的民众获取理性精神和道德素质。为此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要发挥良好道德垂范的作用,最大限度地避免空洞的道德说教。众所周知,我国人口众多,面对大众化的特征和规律,需要在教育内容的选取方面加大力度,把握“内圣外王”的精髓,陶冶和教化民众的道德水平,潜移默化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程。在新时期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培养社会实践大众群体的保障依托,这样才能够开辟时代、民族和实践特色的新机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求实,与时俱进地完成自身的使命与责任,针对教育方法、内容和对象进行全方位的完善和优化,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要面向各个群体,做到模式的“三贴近”,开展理论体系宣传工作,离人民群众近一些,减少形式化现象,消灭不切实际的目标。采取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有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网络媒体,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摆脱枯燥乏味的宣传形式,力争快速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凭借其核心机制和优势,势必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和帮助。
3.3 生活化的启示
儒家“内圣外王”的教育范畴十分广泛,既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时还囊括家庭教育,而且还细化了许多的分支。正所谓有社会就离不开教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读书,也不是完全体现在课堂中。教育向来十分宽泛,在谈话或是交往过程中也有教育的身影。“内圣外王”思想认为有生活即有教育,教育本质就源于生活,而且是浓缩提炼的精华,必须回归生活世界。为此在思政教育中,含有着教育的道理和人生的道理。日常生活中处处能够塑造自我道德,道德教育的魅力就在于此,具有很大的生活化启示意义。所谓的思政教育生活化,就是与传统教条化、形式化、理想化作为对立面,有效区分这种脱离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此外,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加贴近生活,以一定的资源作为支撑,让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引领生活,不断丰富、积累现实生活经验,使其渗透到与生活有关的各个层面,注意与实践相结合,不断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完善和改进,必须以生活为载体,开发“内圣外王”思想深层内涵,置身于现实生活世界,确保思政教育目标定位具有鲜明的特色,并立足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优势。最后,探寻“内圣外王”理想人格思想中的合理元素,根据对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属性,构建社会主义精神家园。针对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生活化的窘境,看似“高、大、上”,但是与实际生活相距甚远。而“内圣外王”强调知行一致的道德要求,既要对自己负责任,还要爱自己、爱他人,这充分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尤其是“内圣外王”思想兼具爱人情怀、承担社会责任以及自我完善的特征,强调由内及外地铸造完满人格,注重自我的完善,充分借鉴其理论,将会成为民众提升社会责任和自我责任意识带来源源助力,最终使得受教育者形成诚信友善、爱己爱人、拓展视野、增进学识等责任意识品质和能力。
对于准备要参加的会议,会前若有征文,要精心撰写论文,不仅为争取大会发言创造条件,也为申请获得经费资助增加法码。另外,对于在大会上做报告的专家的学术情况要有所了解,以便在会上更好地与专家进行交流互动。
总之,作为我国儒家文化中的传统思想精华,“内圣外王”在新时代教育价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优势。为此应该正确处理内圣与外王的关系,充分借鉴其目标定位,重新审视“内圣外王”的精髓,把握和渗透科学发展观内涵,根据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定位的启示开展工作创新,营造更好的教育氛围和效果,最终实现成事育人的双重功能。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一个重要且现实意义很强的工作。本文在全面回顾现有综合测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关键控制点理论,构建了基于关键控制点的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并运用标准差法和理想点法进行综合评价。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高校合理的奖惩、促进和决策提供相应的帮助。论文今后将依据评价结果对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果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提高现实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因.先秦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人格及其现代德育价值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10(2019)09(C)-0018-02
作者简介: 武海鹏(1987-),男,山西太谷县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内圣外王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目标定位论文; 启示论文; 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