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反贫困;生态保护;相互关系;文献综述
引言
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贫困的根源以及反贫困对于全人类的重要意义。我国反贫困工作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指导,与本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反贫困理论。目前我国反贫困工作的挑战主要来自于扶贫精度问题、返贫问题及扶贫腐败问题,因此,我国将来的反贫困工作重点是保障精准扶贫、降低返贫率和防止扶贫腐败。
1反贫困的理论依据
我国的反贫困理论以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为基础,这种一脉相承的关系决定了我国反贫困理论既包含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精髓,又体现出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贫困是无产阶级一种恶劣的生存状态,主要表现为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造成贫困的主要原因则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贫困是伴随着资本家资本的积累出现并随着资本的不断壮大日益深重。资本家利用剩余价值规律对无产阶级进行无度的价值剥削,最终使无产阶级成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使得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两极分化出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贫困现象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因此解决贫困的办法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资本变成共有,让资本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对于反贫困意义的探索体现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共有,人人都享有丰富的物质资源,从而人人获得了平等的自由发展的权利。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必须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贫困问题无疑成为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道门槛。解决贫困问题、消灭贫困现象也就直接影响到是否能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想解决贫困问题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2优化措施分析
2.1明确主体责任,保障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一项大工程,涉及区域广,人口多,情况杂,相关政策制定后更重要的是具体环节的实施。因此保障精准扶贫首先要明确“谁来扶”这个问题,我国在扶贫相关文件中明确“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脱贫攻坚主体责任”,尤其贫困县党委和政府应主动承担党和国家交付的重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扶贫工作中无论是思想还是行动都切实做到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精准扶贫”。明确主体责任的同时要加强督查问责,落实相关考核制度,用考核制度来突出政府和干部的责任担当,用具体客观数字来衡量扶贫效果,以脱贫实际效果作为考核政府绩效和提拔干部的重要依据,为实现精准扶贫提供保障。
2.2防止扶贫腐败,保证扶贫公平
反贫困是一项伟大事业,关系到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同时,防止扶贫腐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增加人民的幸福感,因此贫困地区的基层党员干部、农村干部除了把扶贫工作看成一项经济任务,更要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强化自身的政治担当,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保证在扶贫工作中贯彻“精准扶贫”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政策办事,依法办事,着力发现和推动解决侵害群众利益问题,扎实有效做好贫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在加强基层工作人员作风建设的同时,政府相关部门的规章制度制定亦可对扶贫过程中的腐败行为起到有效约束,将责任细化至扶贫工作的人员的具体工作中,从而使每位扶贫工作者切实担负责任,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亦有效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2.3在微观层面上,都强调了贫困群体的反贫困作用
无论贫困和生态保护因果关系如何,微观贫困群体往往成为受损害的弱势群体,反贫困的主体是要依靠微观贫困群体进行生计扶贫。在现有研究中,对保障和尊重贫困人群的利益已经达成共识,都较为强调要将贫困社区看作是利益相关者,而不是简单地定义为破坏者或者受害者。只有真正将贫困群体视为生态保护的利益相关者,要他们感知到环境保护项目是与其密切相关的,是收益与损失可接受并有价值的,这样贫困者才具备了环境保护和脱贫的内生动力,环境保护目标才有可能实现,也才能更好地消除贫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保护贫困者自身的生计。
3未来研究发展趋势
“扶贫”体现了“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体现了“生态建设”,生态与经济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在处理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关系时,要避免出现“经济不生态,生态不经济”的现象,积极探索出一条“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途径。未来可从以下几点做出努力:(1)尊重与保护不同主体的利益,将反贫困与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地位。反贫困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主体参与,往往在实施过程中,多方主体之间的利益会有所冲突,因此,就需要统筹兼顾,尊重和保护多方主体利益,反贫困与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同等重要地位,不能厚此薄彼。(2)“绿色扶贫”将成为未来反贫模式的主要选择。下一步要弄清绿色扶贫的概念、特征、要求、作用机制、制约障碍、驱动力因素等,进而摆脱贫困陷阱,促进反贫困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发展问题,同时,还要将生态补偿、生态建设与绿色产业发展实践相结合,探索出绿色发展模式。(3)绿色扶贫和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结合。绿色扶贫和绿色循环经济模式注重的都是生态发展模式,能够促进生态和产业等共生协同发展,下一步要结合起来,弄清绿色扶贫和绿色循环经济模式的作用关系,更加实际地解决生态与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
结语
诸多学者对生态保护与反贫困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有以下不足:(1)生态保护与反贫困协同仅仅停留在理论上,协同生态保护与反贫困的实践凤毛麟角,导致困难重重,成效甚微;(2)反贫困与生态环境保护有些研究相对片面、孤立,存在就生态论生态、就贫困论如何脱贫,至今鲜有统筹反贫困与生态保护相互关系的实证分析;(3)有些研究并未考虑到贫困与环境问题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我国西部地区多为贫困人口集中的生态脆弱地区,有的已经陷入了生态和贫困恶性循环,东部、中部地区经济较发达,生态较好,有些研究不适合资源富集区、生态脆弱贫困区的生态与反贫困作用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仇荀.马克思主义贫困理论及当代中国贫困治理实践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6:45-56.
[2]王世恒,朱家玮,杨茹茹.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习近平脱贫攻坚思想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8,34(05):30-37.
[3]安虎森,张天骄.区域协调发展视角下的反贫困政策与实践[J].治理现代化研究,2018(05):38-44.
[4]陈劲,尹西明,等.反贫困创新:源起、概念与框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05):33-44;204.
[5]马喜梅,和金保.反贫困视角下边疆深度贫困区基层党群关系“同频共振”机理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8,34(04):25-27.
论文作者:陈见峰
论文发表刊物:《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5
标签:贫困论文; 生态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生态保护论文; 理论论文; 精准论文; 模式论文; 《工程管理前沿》2019年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