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政策和金融市场竞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竞争论文,利率政策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金融市场竞争的类型
金融市场的竞争有同业竞争、行业竞争、地区间竞争和国际竞争几种基本类型,同商品市场一样,竞争的手段也是价格和质量,竞争的最终目的也是分割市场的份额,所不同的仅仅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就是利率,商品质量就是各类金融服务令人感到方便满意的程度。
金融市场的同业竞争是经营业务的范围基本相同的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例如银行同业之间或者保险同业之间。因为经营业务的范围基本相同,利率和各种服务收费的标准又有很大的公开性,同业竞争就很少有改变价格的余地。在同业机构众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任何金融机构要想独自提高利率,或者降低利率,结果都只能损害自身的发展,而不可能获取新的市场份额,一旦失去份额,就意味着破产和倒闭的到来。要想保持已有的份额,或者还想获取新的市场份额,就唯有积极进取,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努力改进金融服务的质量。
金融市场的行业竞争是同属金融机构但是主业范围有较大分工的不同金融集团之间的竞争,例如银行业同证券业和其它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市场竞争。行业竞争既有服务质量的竞争,也有利率价格的竞争。当金融市场正在迅速扩展时,行业竞争的结果可以加快个别新兴行业的发展,也可能导致传统行业的迅速衰弱。但是,如果存在传统行业的全面垄断,新兴的行业发展就有可能受到严重压抑。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对同业竞争不起作用,因为要贯彻公平竞争的原则,不应当也不可能对经营范围基本相同的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利率政策,但对行业竞争却有着重要的影响。1993—1995年大幅度提高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和实行存款保值补贴,吸引居民储蓄存入银行,引起银行存款激增,却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形成严重的抑制。1996年两次下调利率之后,证券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基本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就是利率政策影响行业竞争的典型例子。在商品市场,一种产品的定价很高,利润丰厚,会立即吸引很多企业投入资源,生产这种产品,促使这种产品的价格下降。金融市场的竞争也是这样,证券业获利丰厚时,各行各业包括银行也会争办证券机构,银行有高额垄断利益时,各行各业也会争相开办新的银行,形成激烈的同业竞争。不同行业之间的竞争,引起居民储蓄流向的变化,有两个特殊的影响,其一是企业的资金来源结构发生变化,其二是居民持有金融资产的组合结构发生变化。高利率引导居民储蓄存入银行,促使银行贷款增加,与此同时,资本证券市场资金短缺,企业筹集资本金和长期资金的发生困难,反映在一般企业的财务状况上,就是较高的负债比例和较低的自有资金比例。反之,较低的利率促使居民储蓄流向资本证券市场,改善生产企业的资本证券市场的筹资条件,增加资本金和长期资金的来源,降低负债比例;与此同时,居民持有的企业股份和长期金融证券的比例也相应提高。整个社会金融资产的构成中,长期和永久性资产的构成比例持续提高是社会发展和金融制度稳定的重要标志。
金融市场的地区间竞争既可在金融发达的地区之间发生,也可在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发生。竞争的手段主要是政府的金融政策,特别是机构设立、阻止资金外流或者吸引资金内流的各种具体措施,竞争的基本目的都是加快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的速度。发达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的手段是加快金融市场的法规建设,鼓励在本地区设立金融机构,争取新的市场开放政策,改进市场管理和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等等。发达地区一开始就成为全国资金流向的中心,所以在吸引资金的竞争中,主要是面向国外的金融市场,提高开放度以吸引国外金融资本的输入或者鼓励在本地设立外资金融机构等。落后地区的市场十分有限,金融市场的组织和法制建设严重落后,造成信用安全度低,一开始就面对资金和人才大量流失的困境,主要的竞争手段是争取中央政府的财政投资和国家商业银行的信贷支持。最近几年,因为国家财政信贷紧缩,对落后地区的投资锐减,国有商业银行为了减少亏损,自1996年起,又开始全面收缩机构,减少在落后地区的分支行,现有的金融机构也往往把从当地吸收的资金调到发达地区去运作,这些都使落后地区处在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发达地区的竞争,吸引外资和扩大市场开放,造成对现行货币金融制度剧烈冲击,超过一定的限度,也会严重损害中央政府的财力,更减少对落后地区的投资,使得落后地区的竞争地位更加恶化。
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是高起点全方位的竞争,不仅包括了同业和行业竞争,而且还有民族金融业对外国金融业竞争。竞争的手段不仅有利率水平和金融服务的质量,而且还有政府的宏观金融管理政策,包括市场准入、机构设立、资本产权收购、合资参股、银行信用条件、汇率和税率等等。在国际竞争中,不仅中国现有的金融机构要面临一场优胜劣汰的考验,而且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和金融管理也要经受一场严峻的考验。发达国家的政府为支持本国金融业的对外扩张和阻止外国金融资本的大量输入,不仅采取低利率和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的措施,而且还采取放宽金融管制和帮助本国银行扩大海外市场的政策。发展中国家因为大量外国资本的输入,形成对货币发行的冲击和造成国家财政收入的流失,又都被迫实行紧缩财政和高利率的政策,压迫本国的银行业收缩信贷,这等于是自动割让国内金融市场的份额,拱手让给外国的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十分激烈的环境中,假定其它条件不变,利率水平的变化就成了引起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因素。当利率水平很高,超过国际金融市场较多时,就吸引资本输入,本国的金融业会因此面对一个份额缩小的金融市场。每个金融机构或者金融行业,虽然不一定直接面对外国银行的竞争,但是也会因此感到生存空间比前更加有限。高利率引起的国际竞争主要发生在资本市场的投资领域,外国银行会很快调入大量较低成本的资金把高收益高回报的企业产权和投资建设项目抓在手中,中国的商业银行则会很快感到资金大量剩余却又找不到值得投资贷款的项目,因此减少盈利和扩大亏损。中央银行面对外资大量流入冲击货币发行,则会被迫实行严厉紧缩的政策,国家财政则会因为本国银行业的的竞争失利而蒙受严重损失。相反,如果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国内市场的利率低于国外较多时,外国金融资本进入的国际竞争就主要发生在吸收居民储蓄的方面,迫使国内的金融机构也在改进金融服务的方面努力竞争,多余的资金,因为成本较低,会被输出到国外,争取到国外的市场份额。金融服务的竞争是促使金融业积极提高整体素质和加快健康发展的重要市场机制,国外市场的开辟也有利于扩大本国金融业的生存空间,资本输出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则又会给国家财政带来大量预算收入,产生良性循环的效果,所以发达国家在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中,一直以比较低的利率政策取胜。
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区别于国内的银行同业竞争和金融行业竞争,还有一个重要的价格现象,这就是汇率。如果没有国际资本流动,外汇市场的汇率变化和外贸进出口的变化互相调节,可以自发达到一个平衡。但是,在有国际资本大量流动的条件下,外汇市场的供求和汇率变化就很不相同了。如果没有适当的政策来控制国际资本的流动,则资本流动就要取代贸易进出口,成为外汇市场供求、汇率和国家外汇储备变化的决定因素,进一步影响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中国的现状是中央银行直接同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外汇市场交易,维持固定的汇率,并为之承担一切汇率风险和市场履约风险。但是这种状况是不能持久的,原因有两个:(1)这种现状是以外汇储备经营巨额亏损为代价的。 中央财政每年要因此减少几百亿人民币的收入,经济性质等同于对国际资本流入提供财政补贴。国家财政不可能无限度提供这种补贴,而且补贴还会使外汇流入的规模更大。在中央财政已经不得不依赖发行大量国债来维持日常预算开支的前提下,随着资本输入的继续增加,现状将很快无法维持。(2)在向外国银行开放人民币市场之后, 外国银行完全有条件在很短的时间内调集大量国外资金进入中国的金融市场,或者从中国的市场调出,进行大规模的套汇套利活动,甚至操纵市场,造成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和人民币发行剧烈波动,储备亏损迅速扩大,以至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改行浮动。在汇率浮动的外汇市场上,市场竞争的优势和股市有相同的性质,完全取决于交易人的资金数量规模和对市场的预测操作技术。这两个因素,中国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都远不如外国的同行。如果现状不能有根本的改变,中国的银行和机构会很快发现他们在外汇市场上就同在股市上一样,一不小心就会面对被大户吃掉的危险。如果他们退出外汇市场,则又会影响他们为客户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一大批同时也需要外汇服务的顾客会因此而选择外国银行。
二、我国金融市场竞争的现状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形成的,虽然人们从一开始就认识到竞争能够提高效率和质量,但由于长期的封闭和政府垄断,至今政府、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的市场决策仍然显得极为缺乏金融市场的竞争意识。1979—1984年中国的银行改革,由一家银行垄断变成了四家银行的垄断与竞争,整个80年代,提高利率都是银行同业竞争和行业竞争保持垄断的重要手段,导致金融服务的质量和银行内部管理始终得不到根本的改善。1984年末银行改革,成立中央银行,1986年中央银行的工作开始步入正轨,试验性地陆续批准设立了个别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等各类新的金融机构。一开始这些机构全都十分弱小和分散,都在传统银行的夹缝中生存,构不成行业竞争的威胁。但是进入90年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先是银行分支机构和城乡信用社的数量迅速增加,业务量也迅猛发展,接着是证券交易所设立和证券业的崛起,二者都同原有的传统银行发生了分割居民储蓄来源的竞争。对此,原有的各家银行不是积极地改进内部管理和金融服务,而是争相开办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一次次地发出继续提高利率的要求。1993年,他们如愿以偿,利率大幅度提高,银行存款迅速增加,传统银行的垄断地位再一次得到巩固。与此同时,为银行业的高利垄断所吸引,社会各界和很多政府机构纷纷提出开办银行的要求,证券业的发展则因此受到严重抑制,几乎难以生存。但是证券业也同样缺乏行业竞争的意识,虽然组建了证券业协会,但是无法同每年的银行行长会议相比,也从来没有提出过对行业间平等竞争的要求。大约自1993年开始,外国银行普遍看好中国的金融市场,竞相在中国设立机构,并且提出开展人民币业务和参股中国商业银行的要求。对此,中国的金融机构,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全都严重缺乏国际竞争的能力,但却从来没有提出过形成平等竞争的对等要求。1993—1994年之交的中国外汇改革,以汇率并轨和维持固定汇率为基本的内容,既降低了外国资本输入的市场交易成本,又消除了输入资本的汇率风险,加上高利率的吸引,故立即有巨额外汇资本输入中国市场,冲击人民币发行。因是高利率,金融市场的国际竞争主要发生在投资领域,中国的商业银行已经发现他们的选择投资项目时,处处面对着外国资本竞争,但是他们仍然只有提高利率的要求。至今,中央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在经过了1996年的两次下调之后,仍然高于1993年初的水平大约2个百分点。 准备金存款的利率按国际惯例至少不得超过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但是目前8.28%的利率远高于活期存款1.98%的水平,成为资金市场的利率始终居高不下的基本原因。外汇改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巨额外资涌入, 冲击人民币发行, 成为1994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主导因素。可以认为,如果不是立即采取有力的措施来遏止外汇资金的大量流入,中国的商业银行将会以更快的速度丧失已有的国内市场份额,陷入比国有企业更加难堪的境地,国家财政则会蒙受更加严重的损失。大约自1996年起,财政紧缩已达极限,所在中央银行要抵消外汇涌入冲击人民币发行的压力,就只剩下收回再贷款和提高准备金比例的政策了。 1995 年末的再贷款余额是11692亿,1996年收回616亿,约占总额的5%。 但再贷款的余额是不能任意收缩的,其中绝大部分是1985年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划分资金范围时形成的帐面余额,其余则为以往年份戴帽下达的政策性贷款余额、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自身长期占用的信贷资金,这些帐面余额和资金有的已经亏损,有的已经转为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的长期投资,还有的已经转为人民银行自身的房地产和实业投资,都是不可能立即收回的。一旦回收再贷款到了极限,就再没有任何措施可以充当外汇流入冲击货币发行的对抵操作了。届时,人民银行如果继续提高准备金比例,迫使商业银行收缩信贷,中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地位还将进一步下降。
三、正确面对金融竞争稳定货币金融
本国金融业的竞争失利,就直接的影响而言,如果不计承担的风险,社会居民可能反而受益,因为他们能够因此享受更加周到和良好的金融服务;生产企业经过一番阵痛的调整之后,也能最终适应,因为他们可以因此享受较低成本的资金来源。但是对于本国的金融业和代表国家的政府就完全不同了。民族金融业可能为此而一蹶不振,长期萎缩,政府则一方面要为此蒙受巨额的财政收入损失,一方面又要承担货币金融制度丧失稳定的巨大风险。在市场发达国家,货币发行收入和金融业的利税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财政金融稳定又是整个社会政治经济稳定的基础。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这个基础如果建立在外国银行的身上,就不可能稳定,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中国当前要加快经济发展和推进各项社会和经济改革事业,货币金融稳定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面对当前金融市场国际竞争的复杂形势和外国银行机构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中国的金融业应该有所觉醒,有所对策。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要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的竞争是经济效率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但是盲目的竞争也会损害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的方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1)鼓励市场竞争, 支持新兴行业的发展,反对垄断;(2)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秩序, 反对不正当竞争;(3)适当保护落后地区和民族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根据国际关贸总协定的条文,发展中国家有权对幼稚产业作适当的政策保护,中国需要充分利用这项条款来适当保护民族金融业的发展。但是保护不是维护现状不变,而是必须加快改革,中国的金融机构要在内部管理上和在国际竞争中尽快赶上世界一流的大银行和大机构,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货币金融政策也要尽快适应竞争市场的要求。金融市场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根本目标,也是加快国内银行改革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必须坚持。但是,为了稳定,还必须立足于本国金融业的发展。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大部分获得平等竞争地位和必要的国际竞争能力之前,实行金融市场的开放政策在任何时候都要有一个度,各方面的政策也应该统一协调。在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及时帮助本国的金融机构解除传统体制造成的各种有损平等竞争的障碍和限制。在当前,特别是要继续降低利率水平,降低存款准备金比例,推动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消除本国金融机构参与企业改制和市场产权交易的各种障碍,同时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外汇资本的流入,帮助中国的金融机构改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条件。各类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则要认清形势,加快改革,提高自身素质和改进服务,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标签:银行论文; 央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金融论文; 利率论文; 银行资本论文; 利率政策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货币政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