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对深圳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_重工业论文

外资对深圳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_重工业论文

外资对深圳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深圳论文,变动论文,外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深圳市在改革开放20年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深圳的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1979年,深圳国内生产总值的三次产业构成为37.0∶20.5∶42.5,农业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不断壮大,至1999年,三次产业结构构成变为1.2∶50.5∶48.3,其中工业的比重达40.8%。实践证明,无论对于深圳三次产业构成的变化,还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外资的作用都是十分明显的。

深圳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见表1,农业变化因为呈现一致性,这里暂不涉及)。第一阶段(1979~1984年)的特点是第二产业飞速发展,工业所占比重上升了1倍,其中建筑业等基础设施发展迅猛,所占比重超过工业,这一状况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有关。第二阶段(1985~1990年)的显著特点是第三产业如对外贸易发展迅猛,但这一阶段的对外贸易的方式还是以一般贸易为主。第三阶段(1990~1995年)的特点是第二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工业部门产值已经占到整个三次产业产值的40%以上,第三产业的发展则保持了稳定的态势。第四阶段(1995至今)主要是工业部门内部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表1 深圳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

(单位:%)

年份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合计工业 建筑业

1979

37 20.5  11.8

 8.7

42.5

1984

11.1

45.5  22.1

 23.1

43.4

1985

6.741.9  26.2

 15.7

51.4

1986

7.939.2  25.6

 13.6

52.9

1987

8.339.4  29.4

 10

52.3

1988

6.641.3  31.6

 9.7

52.1

1989

5.943.7  34.6

 9.1

50.4

1990

4.144.8  37.6

 7.2

51.1

1991

3.447.6  39.2

 8.4

49

1992

3.348 37.1

 10.9

48.7

1993

2.554.6  40.8

 13.8

42.9

1994

2.254.7  43.1

 11.6

43.1

1995

1.652.4  41

 11.4

46

1996

1.750.3  40.2

 10.1

48

1997

1.449.3  39.6

 9.7

49.3

1998

1.350.0  40.1

 9.9

48.7

资料来源:WWW.SZ.CEI.GOV.CN 深圳统计信息网

我们再来看深圳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比重的变化。1990年,轻工业实现产值154.20亿元,重工业54.93亿元,轻重比例为2.8∶1;从1991年开始,重工业迅速发展,这一年轻工业产值为198.08亿元,重工业90.71亿元,重工业产值上升了近1倍,轻重比例为2.18∶1;从1995年起重工业产值开始超过轻工业产值,该年轻工业产值为432.87亿元,重工业为467.25亿元,轻重比重为0.93∶1;1998年这一比例进一步下降为0.76∶1(以上数据根据深圳统计信息网有关数据计算而得)。重工业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深圳市重工业发展中新的增长点。1991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仅22.9亿元,1998年已经达到655.18亿元,增长28.6倍,年均增长61.5%。1991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8.1%,1998年达到39.64%。2000年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423.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4.8%,占深圳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

20年来的实践说明,无论是深圳的三次产业结构还是工业部门内部轻重工业比重所发生的深刻变化,都和深圳外商投资结构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深圳引进外资20年,从规模、部门分布及质量上大致可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5年),从1979年外资开始进入深圳起,利用外资额持续增加,这一阶段实际利用外资为16.38亿美元,其中工业为3.07亿美元,以三来一补企业为主,一般规模较小。这一阶段外资来源以港资为主。第二阶段(1986~1990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39.53亿美元,比第一阶段增长了近1.5倍,其中工业为17.61亿美元,是第一阶段的5.6倍,成为利用外资的最大部门。1986年金融保险业首次有外资进入,当年进入额为8948万美元,截至1990年这一数字为3.99亿美元。这一时期资金来源以港澳资金为主,占外资的63.8%。第三阶段(1991~1995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额为101.45亿美元,其中工业为56.42亿美元,首次超过利用外资金额的一半,金融保险业为7.41亿美元。这一时期虽然港澳台资金仍占主导(64.9%),但欧美一些大企业已开始进入深圳。第四阶段(1996~1999年),深圳实际利用外资额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大关。日、韩、新、美、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开始大举进入深圳,且明显偏向于高科技的加工制造业。到1999年,已有66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在深圳投资,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04个,3000万美元以上的115个,1亿美元以上的22个。150家大型跨国公司,包括美国《财富》杂志1999年底评选的世界500强中已有54家在深圳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总额为37.4亿美元。可以明显地看出,深圳外商投资企业的单个规模扩大迅速。我们将深圳产业结构变动状况与利用外资状况作一比较,便不难发现,深圳工业的迅速发展及结构变化得益于外资的进入。从1979年到1984年的5年间,深圳工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翻了一番,达到22%强,随着外商投资于工业部门比重的增加,深圳的工业在第二个时期又取得了更大的发展,到1990年,深圳的工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7.6%,同时期第三产业产值持续超过50%,这主要是由于一般贸易的过度发展造成的,说明产业结构是不合理的。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深圳产业结构由于外资的作用逐步优化和合理,其重要特征是工业继续发展,尤其是重工业发展迅速。90年代之前,深圳外商投资的主要部门还是集中在轻工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中。90年代,随着欧美等国大公司的进入,深圳的重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95年,深圳的重工业比重已经超过了轻工业,进入90年代中后期,外商继续投资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了该产业的进一步发展。1991~1999年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年均递增56.43%。1999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819.8亿元,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91年的8.1%提高到1999年的40.5%。深圳已认定的130家高新技术企业中,60%为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的资金总额中,外资占55.7%。1999年,深圳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外商投资企业占70%;全国十大出口外商投资企业中,深圳有6家,全部生产高新技术产品。

以上比较表明,外商投资对于深圳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了关键的作用。为什么深圳能够很好地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促成外商钟情于深圳,特别是90年代后钟情于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政策因素

没有改革开放的政策就没有深圳今天的奇迹,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央给予深圳许多有别于内地的特殊优惠政策,例如税收、外贸审批权、外商投资、土地转让等政策,客观上形成了有利于深圳吸引外资和快速发展的国内外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讲,深圳发展之初的确是受到了这些政策的直接影响,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中国的其他地区也拥有了和深圳同样的待遇,但深圳仍然保持了中国经济排头兵的地位,而且这种地位更加凸显。因此,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政策因素为优惠政策,深圳是靠特殊政策发展起来的说法是不确切、不全面的。政策因素应该理解为以改革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创新,深圳真正的政策优势是通过20年的努力,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率先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改革保开放,以改革保发展,为特区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体制环境,正是这些造就了深圳的辉煌。

2.区位优势

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不仅受到供给结构的影响,还受到需求结构的影响,因为供给结构往往受到需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深圳的供给结构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商的投资结构决定的,而外商投资多为加工贸易型的,主要市场在海外,这就必然决定深圳的需求结构受到世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从前文中提反的非常高的外贸依存度可见一斑。近几年世界市场对于信息产品的需求迅猛发展,贸易额大幅上升,尤其是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对电信产品和计算机产品的需求巨大,主要信息技术产品生产厂商均开始将生产基地迁移到这一地区,深圳处于日本、韩国、东南亚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电子信息制造业密集区和新兴电子信息消费市场的重要枢纽点上,因此,跨国公司选择深圳作为其加工基地就不足为奇了(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因素,诸如政策等)。

3.聚集效应的变化

生产的集中源于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生产按某种规模合理地集中到同一地区能够给生产和销售带来利益或形成节约,产生所谓聚集经济。聚集使企业便于采用新技术,促进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可以更合理地组织劳动力,大批量购买原材料和运销产品,更易于获取外部辅助条件,减少间接开支,从而不同比例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并且吸引生产的进一步集中。不同产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和组织水平不同,其聚集经济性的强弱也就不同,因此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集中程度不同。不同程度的生产集中势必引起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应变化。在集中规模扩大的同时,聚集不经济的因素也在积累。生产的不合理集中和过度集中会造成聚集的不经济,例如资源供应紧张,基础条件负担过重,环境污染加剧等,从而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利润水平下降,从而推动生产向成本较低、利润水平较高的其他地区分散,形成产业的区际转移。可以说,集中和分散是互为条件、相互消长的两个因素。它们共同推动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引起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

标签:;  ;  ;  ;  ;  

外资对深圳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_重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