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意义、体系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社会科学论文,人文论文,意义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7)05-0061-07
近年来,学术界、科教界、图书情报界乃至政府管理部门都高度重视科学评价工作。2002年10月,中国教育部、科技部在“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建立和培育独立的社会化的中介性科学评价机构,积极开展科学评价工作[1]。2003年5月,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的重要文件[2],之后又制定了“科学技术评价办法(试行)”。显然,科学评价的意义和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认同,各种评价活动空前繁荣,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是整个科学评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基本意义
在整个科学体系中,人文社会科学占有重要地位。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更为突出,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发展迫切要求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设。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及其结果进行评价的基本依据,其评价工作是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规范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健康、有序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近年来,中国虽然已经开始了对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局部的实际评价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评价体系建设仍然严重滞后于科学研究的事业发展,导致人文社会科学中普遍存在着学术失范、评价失真的现象,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理论创新氛围的形成,阻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同时,目前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及结果引发的争议更为广泛,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代表性不够、间接指标过多、评价过程不规范、评价机制僵化、评价基础数据严重缺乏等问题较为突出。而不合理的评价体系已经影响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从而直接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导向。而且,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建设与自然科学相比,与国际通行惯例相比,尚存在很大差距,已经成为阻碍人文社会科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可以认为,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地位,促使其研究繁荣和学科建设
首先,建立独立的评价体系是重视和尊重人文社会科学的具体体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同等的地位,两者的作用不可相互替代。但长期以来,许多人往往搬用自然科学的评价体系来简单化地运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由此形成了一些不利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政策和做法,而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独立的评价体系是制定各项政策的客观依据和有效保障,从而使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具体实践中得到落实。其次,建立评价体系是由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也是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属人性特点,是客观性与主观性、事实与价值的有机统一。当前,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尊重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和独立性已成为人类科学知识体系发展的客观趋势,而建立适应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人文社会科学按照自身独特的规律向前发展。再次,建立评价体系是人文社会科学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目前,市场化、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等都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这一方面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及评价产生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评价提出了新的需求和标准。建立和完善评价体系无疑会有利于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展开更全面、深入和更高层次的研究,从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和事业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更好地为决策服务
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评价就没有管理。评价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和条件,也服务于科学管理和决策。在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管理中,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研究机构、人员、项目、成果等的每一项管理都离不开社会科学评价。通过评价获得的数据和结论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化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原始性创新,促进社科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从根本上说,人文社会科学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创新,促进其研究多出成果,出精品成果,推动经过鉴定和评审的优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从而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有利于发现和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术队伍建设,为人文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强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建设,既有助于形成崇尚诚实劳动、鼓励科研创新、遵循学术道德、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氛围,又有利于保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设一支热爱祖国,具有强烈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通过科研成果产出率、被引率、精品率等指标的评价,可以发现各学科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给予重点资助和扶植,使之尽快成为各专业领域的学术带头人,从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科研队伍建设。
(五)有利于建立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防止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范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活动各种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研究行为以及研究成果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是研究评价体系的基础,评价体系是研究规范的延伸,两者密不可分。科学、公平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揭露各种违背学术规范的腐败行为,是从根本上遏制学术腐败的制度保证。
(六)有利于规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工作,建立健全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制度,正确引导人文社会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一些不合理的、混乱的评价引起了导向偏差,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如果能在成果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定能使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二、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
在开展人文社会科学评价过程中,必须明确以下三点思路:一是既要吸收国外或自然科学评价中的先进经验和有效方法,但又不能简单地照搬和套用,而必须针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实际情况,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科学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评价体系;二是必须弄清楚各级评价体系之间的关系,明确成果评价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成果评价可以为学科研究评价打下基础,并进而建立整个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三是必须贯彻执行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和分类评价的原则。
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既包括学科发展评价,又包括学科研究评价,也包括学科教育评价和学科社会影响评价,每一个子系统之下又包括不同的内容。具体而言,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图所示。
三、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的评价实践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近几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高校、世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创新竞争力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其评价结果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此,笔者将2007年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的评价实践进行介绍。
(一)评价目的和意义
开展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社会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促进竞争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开展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作用在于:贯彻落实有关文件精神,为建立完善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和评价监督体系贡献力量;为政府部门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为高校的竞争和发展提供定位信息;为社会各界了解大学提供快速通道;为广大考生选优择校提供报考指南。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在整个评价过程中,笔者制定并严格遵循以下七个原则[3]:(1)贯彻国家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坚持政策导向与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适当偏重科研的原则;(3)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4)正确处理投入、产出与效益的关系,实行三者兼顾的原则;(5)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适当偏重于效益的原则;(6)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适当偏重于质量的原则;(7)正确处理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的关系,既要两者基本对应,但又适当偏重于国外数据,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和科研人员走向世界。
(三)评价的具体方法
1.学校的分类和评价对象
以《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为依据,并根据学校的性质、任务和数量,将高等院校分为八种类型:(1)综合院校;(2)理工院校;(3)师范院校;(4)医药院校;(5)语文财经政法院校;(6)体育艺术院校;(7)民族院校;(8)农林院校。评价对象以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名单》为准,但对部分更名或合并的学校尽量采用了新名称。
2.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评价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四个方面:(1)有关政府部门的统计数据资料(汇编、年鉴、报表等);(2)国内外有关数据库;(3)有关政府部门、高校的网站;(4)国家有关刊物、书籍、报纸、内部资料等。关于数据处理,笔者首先对原始数据进行了全面核查,处理有些异常的数据,之后在征求各类专家意见和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和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大学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进行了大量数据的整理、统计、计算、排序等工作。
3.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选择和确定评价指标时,主要考虑了三点:一是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分析并选定了影响大学本科教育的主要的关键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二是坚持高水平标准,只选择国家级和教育部的有关指标及数据;三是参考国际惯例和中国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实际来选定评价指标。指标体系如表1。
(四)评价的部分结果
按照表1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就能得到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结果(表2)。
(五)评价的特色分析
开展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主要体现了五个方面的特色:(1)这是国内第一次对所有本科高校(不含港、澳、台地区的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但它只是大学整体评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从科研活动的规律和特点出发,第一次以投入、产出、效益为主线,对高校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力求做到科学、合理、客观、公正。(3)构建的指标体系比较科学、系统、合理,而且都采用客观指标和客观数据,尽量克服了人为的主观因素影响。(4)原始数据比较准确、可靠。课题组订购了国内外绝大部分与评价有关的数据库,而且大部分数据都是自己统计得出的,少数是合作单位提供的,因而对各项数据的内涵和来源比较清楚。(5)评价指标、权重、方法和结果全部公布,尽一切努力提高评价的透明度和说服力。从评价结果看,总体上,这次得出的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结果,基本符合中国高校客观情况和有关管理部门或社会的评价意见。
四、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理念与体会
通过“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的研究和实践,笔者进一步弄清和验证了科研评价的正确思路和理念,摸索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一)贯彻政府文件精神,坚持正确导向原则
评价是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评价是为管理和决策服务的。因此,评价工作既要考虑消费者、投资者和社会民众的需要,又要特别重视政府管理部门和高校管理者的需求,坚持管理导向与消费者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社会公益性原则,自觉抵制不正之风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根据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由武汉大学批准成立的跨学科、跨院系的重点研究基地,属于相对独立的中介性研究机构。目前开展的“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是社会公益性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更不以“盈利”为目的。
(三)“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是评价的生命线
在“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项目实施之前,我们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对中国评价工作的现状分析,明确制定了“科学、合理、客观、公正”的基本目标和原则要求。为了努力达到这一目标,在“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站在独立的第三方立场上来开展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工作;二是遵循科学规律和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抓住影响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的主要因素,研究和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三是建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数据来源渠道,订购了各种有关评价的数据库,开发了有关统计软件,自己开展统计工作,因而能够把握各种数据的来源和内涵,以确保原始数据的客观、准确和可靠;四是建立了评价工作的程序、规范和责任制,严格按照评价程序和规范进行,不得随意运作,而且把评价责任分解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并落实到人,严格把关,尽量消除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误差;五是采用统一标准、指标和数据来源,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四)坚持定性评价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正确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
在确定指标体系和权重时采用了层次分析法与专家意见相结合的方法,使之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同时,还特别注意处理好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数量与质量、规模与效益、投入与产出等方面关系,兼顾了各方面的利益和要求,因而使评价结果获得了较大的公信度。
(五)借鉴国外经验,尽量与国际评价规范接轨
在评价研究和评价工作中,既注重从中国国情和高校实际出发,又注重学习国际上的评价经验和通行做法。为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国际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评估协会、德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评估机构以及许多同行专家建立了合作和交流关系。同时,内部刊物《评价与管理》杂志也邀请了国外专家参加编委会,已成为国际交流的稳定渠道和窗口。
标签:科学论文; 评价体系论文; 创新原则论文; 工作管理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中国大学论文; 管理创新论文; 人文社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