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安全战略的新调整与中国对策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安全战略的新调整与中国对策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东盟安全战略新调整及我国的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对策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9·11”事件后,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使安全问题更加复杂化。尤其是分离主义、恐怖主义和极端宗教势力的重新抬头,对国际和地区的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已成为东盟必须应对的紧迫课题。同时,在美英联军占领伊拉克问题上,东盟内部分成两派,发生了严重的分歧。因此,如何强化地区反恐合作,修补业已存在的分歧,加强内部团结,以确保国家领土的“完整、主权”,事关东盟的未来发展前途。

一、东盟安全战略的演进过程

冷战结束后,随着苏联解体,美军撤出菲律宾,尤其是不在东南亚地区拥有正式的军事基地,东南亚的安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区域化、一体化的推动下,东盟国家就安全问题逐步达成共识,谋求建立多边安全机制,形成共同安全模式的思想被普遍地接受。其宗旨是建立相互信任机制,防止和平衡大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垄断,实施综合安全保障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合作,为东盟国家在地区安全事务中赢得一定的发言权。1995年,东盟地区论坛正式成立,就是其安全战略调整的具体反映。东盟共同安全模式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主要借鉴了欧共体的经验,并结合亚太地区发展格局和现实需要,具有较强的务实性,提高了东盟国家对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的能力,并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新的形象。随着内部安全机制逐渐完善化,东盟国家更主动地参与亚太地区的安全事务,充分利用其地缘优势,以“东盟地区论坛”为载体,吸引着众多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国家和个人的参与,进而将更多的国际势力纳入自己的安全框架内,达到相互牵制、提高地位之目的,在促进与大国进行双边或多边安全对话等方面,发挥了积极建设性的作用。

二、“9·11”事件后东盟安全战略的新调整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回教徒、穆斯林的主要居住地,存在着严重的分裂势力,扰乱了国家民生和经济发展。“9·11”事件发生后,美国显著加强了对阿富汗塔利班残余势力的打击力度,估计有不少人辗转到岛屿众多的东南亚国家,极有可能导致恐怖主义、民族分离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的乘虚而入,将给东南亚地区的安全环境带来新变数,迫使东盟国家加快调整集体安全战略。

(一)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的背景

事实上,东盟安全战略的调整,有着极其复杂的动因和社会背景。具体地说:一是回教党、穆斯林势力的崛起。以马来西亚为例,以安华事件为导因,在1999年大选后,出现了回教运动势力不断膨胀,回教党发展为国内最大的反对党。近年来,在掌政了吉打、丁加奴两州后,回教党加紧推行各种伊斯兰教化措施,以最终建立伊斯兰教国家为目标,回教徒权益保障和伊斯兰教宗教地位明显增强,从而引起该国民众和邻近国家的忧虑。二是恶性绑架事件时有发生。由于部分国家采取容忍态度,尤其是在菲律宾,阿布沙耶夫穆斯林激进组织势力强大,时常发生血腥暴力,以及针对民众和广大华侨华人的绑架事件,不但牵扯了政府的大量精力,而且极大地浪费了人、财、物力,成为影响地区安全稳定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三是种族矛盾挥之不去。长期以来,不少东南亚国家采取了经济上利用、政治上限制、种族上同化的华侨华人政策;加之社会分配长期不尽合理,贫富分化相当严重,针对华人的恶性暴力和骚乱事件时常发生。这不但加剧并激化了种族矛盾,而且极大伤害了其他民族的感情,严重威胁到东南亚地区的安全和政局稳定。四是走私、贩毒活动比较猖獗。由于地区气候宜人,适合种植各种毒品,东南亚“金三角”地区早就成为国际著名的制毒、贩毒和走私基地。为了谋取高额的利润,各毒品和走私集团时常发生摩擦,置广大民众的生灵涂炭于不顾,严重破坏了地区安全和政治稳定,也招致了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强烈不满。

(二)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的内容

一是努力构筑多边安全合作机制。较引人注目的事件是,2002年7月29日在文莱首都召开了第35届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进一步探索和开展反恐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对话合作,美国、中国、俄罗斯以及日本等亚太大国均出席了会议。会议主题是“应对各种挑战,确保更好未来”,着重讨论了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复杂和经济改革以及地区安全和反恐问题。大会强调,恐怖主义已经危及地区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最大的威胁”。(注:《南方都市报》2002年7月30日。)为此,东盟将与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加强联系,进一步深化东盟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10 + 3”、“10 + 1”各种合作关系。二是强化东盟内部的协调管理。从维护地区稳定大局出发,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经济核心论坛、东亚首脑非正式会晤等多种沟通渠道,把握住东盟地区论坛等机制的组织权,提出了一些对地区性稳定安全具有建设性意义的原则和措施,力求寻找各国和地区安全利益的最佳结合点,强化成员国之间的安全合作力度。东盟地区论坛在增进各方相互了解与信任、推动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实施建立信任措施项目近80个。三是实施“大国平衡”的外交战略。东南亚资源丰富,扼马六甲海峡咽喉,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面对所谓的“中国威胁论”,东盟国家曾经大规模地扩充了军备,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强化同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机制,但因其军事力量相对弱小和分散化的特点,决定其军事威慑力有限,主要依靠多边合作的政治手段,以平等协商、和平相处的方式来保障自身的安全。通过实施争取盟友、遏制对手的双重策略,在大国竞争缝隙中找到自己的成长空间,提高东盟自身的安全系数。四是加强与西方国家的反恐合作。为了加强反恐、打击跨国犯罪等极端活动,维护地区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在东盟外长会议发表《反恐宣言》后,尤其是发生了印尼巴厘岛和菲律宾各地的爆炸事件后,东盟国家就反恐问题加强磋商,并拟与美国单独签署协议,内容包括加强边境控制和承认协力防止与恐怖主义有关的物资、资金和人员流动的必要性。(注:www.163.com2002年7月30日。)试图通过美国的影响力,来弥补自身实力的缺陷,进而防止美国加强对自己的控制。因此,允许美国保留一定的军事力量以牵制周边大国,又要求美国充当合作伙伴而不是颐指气使的霸主,反映了东盟安全战略的两难选择。

(三)东盟安全战略调整的影响

从表面上看,“9·11”事件是针对美国的,但在实际上是对以美国为霸主的现行国际经济制度的强烈反抗。迄今为止,美国一直是这种制度安排下的最大受益者,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边缘化和贫困化。因此,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选择美国作为打击对象是合乎逻辑的,(注:华民等:“‘9·11’事件后的世界经济:体制和增长”《世界经济》2002年第9期。)也是对现行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挑战。由于安全利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包括政治安全利益、经济安全利益、军事安全利益,因此,东盟安全政策的调整,将带来安全利益新变化,其影响将是持久和全面的。

一是扩大了东盟的国际活动空间。为了构筑符合自身利益的地区安全机制,东盟国家规定,“论坛”只能在东盟各国的首都轮流召开,十分巧妙地运用大国之间的意见分歧来提高自身的地位。近年来,东盟国家以扩大地区论坛(包括10 + 1、10 + 3等合作)为契机,主动地采取“掺沙子”的策略,把更多的国家和国际势力纳入其安全框架范围,大大拓展了东盟在大国间游刃周旋的余地。

二是有利于提高自身的安全系数。东盟地区论坛参与者不仅涵盖整个亚太地区,而且讨论全球的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借助东盟地区论坛的影响和作用,搞“大国平衡”战略,不仅有利于东盟将安全与发展、国家与地区、地区与国际很好地联系起来;而且在大国平衡的基础上,逐步降低对大国的依赖程度,通过建设东南亚的安全均势,主动参与亚太地区安全事务,使东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三是加快了“海上东盟”扩张步伐。针对东南亚地区岛屿众多、领海辽阔、海岸线狭长,以及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存在着领土、领海争端等突出特点,东盟国家将具体安全的防御重点,由“安内”转向“防外”,把控制海洋,扼守交通要道,控制海上运输安全生命线,维护海洋权益和保卫沿海经济目标,作为构筑地区集体安全战略的首要任务,加快了“海上东盟”的扩张步伐。

三、中国参与东盟安全战略的框架性设想

进入21世纪后,大国因素在亚太地区的竞争和角逐将更加激烈。目前东盟尚未具备同大国抗衡的总体实力,其长期以来奉行的独立自主处理地区事务的合理愿望,包含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进步因素。我国海外华侨华人主要定居在东南亚地区,加之地缘因素等作用,东盟在亚太地区安全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是大国关系天平上的一块超重砝码。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都需要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如果能够加强与东盟的友好睦邻关系,将增强牵制美日的力度,消除美日对中国的压力。因此,东盟理所当然地是我国应积极争取和重点合作对象。2001年年底,朱镕基总 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倡议,就是党中央从地缘政治出发,为了维护地区稳定安全,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不仅有利于我们建立稳定发展的“后院”,促进双边和多边友好合作,夯实当地华侨华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而且对进一步做好侨务对台工作,把握对外关系和发展的主动权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将对亚太地区安全机制产生积极的影响。

1、应该长远地看待南沙群岛主权问题。自古以来,南沙群岛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南沙问题牵涉的国家众多,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发展中国与东盟友好关系的最大障碍,就在于南沙群岛的主权问题。由于南沙海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并有较大的地缘战略价值,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东盟国家就相继展开抢占岛屿活动,并与邻国和发达国家签署了合作开发协定。1992年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及毗连区法》,以法律形式确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此举遭到不少东盟国家的强烈反对,也刺激了东盟国家扩充军备。因此,在处理南沙问题时,应采取灵活策略,坚持“求同存异”,在遵循“搁置争议,沟通开发”的原则下,合理地分割经济利益,寻找与东盟国家均能接受、可以实现“双赢”的合作模式,避免给美日等国以口实,而使南沙问题的争端走向国际化,从而使我国处于以一对多的被动地位。

2、要客观分析和谨慎对待东盟与台湾的关系。台湾问题涉及两岸统一和中国人的民族感情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东盟国家有着较为密切的官方和非官方关系,双边开展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等领域的合作,干涉了中国内政,违背国际公认的“一个中国”原则。近年来,台湾当局加紧推行“南向政策”,一批政府要员频频到东南亚活动,企图通过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为其拓展“国际活动空间”和推行“一中一台”、“两个中国”服务。台湾当局分裂主义的倒行逆施行为,使大陆与东盟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事实上,东盟提升与台湾的关系,主要是为了争取经济援助,迫使大陆在南沙问题上做出让步。这与美日国家支持台独势力、分裂中国的政策,其危害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因此,在发展与东盟关系时,应该考虑到东盟与台湾的交往历史,东南亚国家是我国华侨华人最主要居住地的现实,以战略高度和长远的发展眼光,采取与对付美日的不同策略。

3、加强对话和交流,以经济促进全面合作。冷战结束后,随着安全观念的改变,以对话代替对抗,构成了处理地区安全事务的主要方式,这也是我国政府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精神的具体体现。在平等参与、协商一致、求同存异、循序渐进的基础上,应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中国与东盟地区的安全对话和交流。为了推动地区安全事务发展,我国应积极参加带有官方性质的东盟地区论坛,如论坛框架内确定的各种对话与交流活动,包括建立信任、维和措施、海上援救、抢险救灾、预防性外交、不扩散、安全指导原则等各类官方和非官方会议,达到增进相互了解,降低敌意的目的。经济是基础,在开展对外交流活动中,必须体现经贸先行原则,以经济活动促进多领域合作。在双边合作中,应遵循自愿参与、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最终实现沟通安全(common security)、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与综合安全(comperehensive security)的目标。(注:季卫东:“从主权的双重结构看中国与世界的蝴蝶关系”《二十一世纪》2000年第2期。)

4、加强危机控制研究,提高防范突发事件的能力。危机控制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苏两大军事集团严重对峙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危机升级引发大规模战争而出现的一种理论。就是在不使用或遏制使用武力情况下,通过双方都能接受的谈判、协商或其他方式,避免矛盾激化、防止冲突升级,维护国家、地区乃至世界安全的一种机制。冷战后,亚太地区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虽然战争和核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信任危机以及国家、地区冲突并没有因此退出国际舞台,传统、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为了争夺主导权地位,各种政治力量仍不断地产生利益磨擦和冲突。在亚太地区,既有沿袭下来的矛盾与冲突诱因,又有大量的新矛盾涌现,给危机的发展和存在提供了温床。中国在谋求地区安全事务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包括美国的制约、日本的制衡和东盟的制膊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危机控制理论的研究,做到未雨绸缪,掌握住对外关系和发展的主动权。

5、实施适度参与防御性外交策略,增强主动性。东盟设立地区论坛,主要在于开展“防御性外交”,建立相互信任合作机制,减少弱小国家对地区潜在冲突的担忧和对邻近大国的疑虑。可以说,设立地区论坛是主动影响国际安全秩序发展趋向的重要手段,拟设中的“东北亚安全机制”及“南亚安全论坛”等均含有预防性外交的性质。在海湾地区,国家游说及其联合国代表的斡旋更是预防性外交的具体运用,但也要注意区分合理干预及非法干预(干涉)的界线,以相互尊重主权和互不干涉内政为基础,既不对别人内政问题指手划脚,也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内政问题横加干涉。在与东盟地区安全合作中,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一是主动提出建议,影响地区安全事务的发展走向,增大自己影响力;二是拓宽民间对外交流的领域和层次,与官方宣传相结合,增加外交舆论亲和力;三是有选择支持在联合国主导下的直接干预行动,派员参与国际维和行动;四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强调“大小国利益一律平等”的同时,在事关我国发展条件与权利事务时,应强调“合理”原则,即中国是人口大国,应享有合理的权利。

6、增加军事透明度,尽量减少东盟对我戒心。在别有用心的“中国威胁论”宣传下,从地缘政治出发,尤其是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南海有领土要求,中国是亚太地区大国以及实力的高速成长,在此前提下,东盟国家对我戒心显著地增加。可见,增加军事透明度,既是建立信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减少疑虑、化解危机,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导致冲突的重要手段,是维护亚太地区安全的一种有效途径。因此,必须树立新的安全观,把安全内涵逐步从军事、政治扩展到经济、科技、环境、文化等诸多领域,通过对话建立信任,通过谈判解决争端,通过合作寻求安全。(注:唐家璇:“唐家璇在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发表讲话”http:202.108.249.206/news/china2002年7月31日。)一是加强与东盟各国军方的接触,包括军事代表团互访、军事演习预先通报、介绍战略观念、军事思想、部队编制信息分享,以及对军事设施的实际视察;二是定期发表“国防白皮书”等,使防务政策更加公开化;达成一些边境地区信任措施和边境裁军协定,包括同等安全原则、建立相互信任和对话机制、安全合作不干涉别国内政也不针对第三国、军事力量不得威胁或损害他国利益、实行防范性的国防政策等,这对亚太安全对话与合作具有普遍意义。

标签:;  ;  ;  ;  ;  

东盟安全战略的新调整与中国对策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