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行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决策认识是具有决断能力的主体为指导行将进行的实践活动,在观念中对未来实践的目标、方法、手段、结果所作的超前设计和决定,它是整个认识过程中相对独立的最高阶段。
决策认识的可行性限域是指决策认识主体要合理地进行决策认识所必须切实把握的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合理的决策认识只有建立在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基础上才能实现。
在决策认识论意义上,“可行性”可以界定为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理念指导自己的主体在诸种约束条件下成功地进行实践的性质。现在流行的许多决策科学著作,不约而同地把“可行性”解释为“做到或实现的可能性”,或者把它看作由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的中间环节。决策认识的实践可能性是决策认识中蕴含着的、还未实现的内在的、本质的方面,它是由其根据——合理性所决定的,它虽然表明了可以实施、实践的一般趋势,但没有规定其实现的具体条件,还是一种潜在的实践可能性。决策认识成果要把其内在根据实现出来,发展成为实践现实性,就必须具备各种必要的条件。当决策认识成果的内在根据和诸种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候,就表现为可行性,即具有现实性的实践可能性。这里讲的诸种条件包括决定条件和约束条件两类。决定条件是实现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的有利条件,它对决策认识成果的实现起着决定作用。约束条件是指限定决策认识成果成功地付诸实践的边界条件,如果取消或者改变了它,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可以顺利地实现。边界条件原是数学概念;意指微分方程讨论中未知函数在边界所满足的条件,后引伸为决策认识可行性的极限条件。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理念在这些极限条件所限定的范围内是可行的,超出这个范围便是不可行的。所以,从实质上说,决策认识成果的可行性就是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的条件性。当我们这样认识问题的时候,似乎会陷入塔·柯塔宾斯基所揭示的“计划可行性悖论”,即一项决策认识成果在其付诸实施之前应当核实其可行性,然而,一项决策认识成果的可行性的确凿证据又是该项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的完成。正如塔·柯塔宾斯基所说:“如果要完全理性地接受某一计划的话,那么,一切被此计划所预定的行动都应该在此计划接受之前就已被实施”。然而,在没有接受一个计划之前就实施这个计划并不是理性的,所以,“任何行动都不可能是完全理性的”,“行动者的行动,除了所预期的后果以外,还总是要引起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①其实,柯塔宾斯基所揭示的这个悖论只是形式上的,一项决策认识成果可行性的“行前证明”和“行后证明”是统一的,是互为补充的。决策认识成果无论是在实施前还是在实施后,它的诸种条件的具备都是其可行性的可靠保证和有力证据。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所包含的符合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之意,具体是指:第一,决策认识需要有完全度、精确度、可信度和及时度的决策信息。具有完全度的决策信息是指与决策认识对象有关的全部信息,它包括决策认识对象的范围和种类两个方面的信息。决策认识所需决策信息的完全度是相对的,不同层次的决策认识需要具有不同完全度的决策信息,并不要求决策信息过量。否则会造成“信息污染”,对决策认识起干扰作用。具有精确度的决策信息是指能够消除决策认识对象知识不确定性的信息。申农(C·E·Shannon)曾经把信息定义为“两次不定性之差”,即认识前的不定性知识减去认识后的不定性知识所剩余的确定性知识,并用统计力学中“熵”的概念建立起信息度量方法,把信息称为负熵。这种具有精确度的决策信息同那些零散残缺的空壳信息、黑洞信息、含熵信息是截然相反的。当然,决策认识所需决策信息的精确度也是有弹性的,对其精确程度的要求要视具体的决策认识活动而定。具有可信度的决策信息是指其内容真实可靠并能为决策认识主体所接受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决策认识主体的作用,需要打上一个折扣,即减去决策认识主体意识对信息的抑制作用。在决策认识活动中,虽然有些信息真实可靠,也被决策认识主体所接触,但由于主体意识对信息进行抑制,这种信息最终被大脑拒于门外,变成“零信息”。所以,具有可信度的决策信息必须满足其本身真实可靠和主体能够接受两个条件。具有可信度的决策信息对于决策认识无疑是最重要的信息。具有及时度的决策信息是指在特定时期内具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的信息。决策信息具有一定的生命期,它的生命力和使用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即使是真实的决策信息,如果它后发于决策认识活动则没有价值,如果它先生于决策认识活动而不能为决策认识主体所及时利用,也相应地降低或丧失了它的使用价值。只有适时的决策信息才是最有生命力和使用价值的信息。第二,决策认识需要由使用实践力量来实现决策认识成果的人组成的组织。实践主体组织是决策认识成果——实践理念的实施者、执行者的联合体或“自然栖息地”,它通常由控制中心、执行机构和监督反馈机构组成。实践主体组织作为社会器官虽然与生物有机体不同,但它的存在和发展仍须受自然生物结构和规模的同样的定律所支配,即“面积与半径的平方成正比;质量则与半径的立方成正比。”②一个组织的规模愈大,所需要的充实其质量和内部运行的物质、能量、信息网络系统愈多、愈复杂。这种组织应该能够理解并且支持决策认识成果,其成员不仅以一种适于合作者的感情素质为前提,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和感情,而且以很高的理智为前提,这种理智要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进而形成特定的共同目标。这种组织应当由许多职能相关的团体、部门、个体组合而成,其成员分别掌握了实践所需要的不同的使用物质性手段的性能、操作方式、方法等技术知识,形成了不同分工和协作关系,能够以最经济有效的方式发挥出最大的综合功能。这种组织还应当由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来合理地协调人群活动,使大家在同一目标的导向下,各自分担明确的权务、责任和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制定各种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组织的统一性、有序性。不少人在制定实践理念时,往往不把包括管理体制在内的组织条件考虑进去,而认为那只是决策认识成果的实践者考虑的事情,这显然是不正确的。第三,决策认识需要包括实践工具、实践设备和设施、实践对象等在内的物质性东西。实践工具、实践设备和设施、实践对象就其原本形态而言,都是一些客观的物体。在它们成为实践的物质条件之后,仍然没有超越客观世界的范围,它们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存在,并纳入现实世界的规律性的因果联系中。在这些物质性的东西中,实践工具是最重要的物质条件,它主要包括各种动力机、工作机、传动机、专用器械、遥控装置以及自动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它们构成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物质系统。实践设备、设施是为实践运行提供工作场所和活动空间的物质综合体,它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设施、能源传输设施、信息传递设施、空间设施等。其中,物质循环设施是运输人和物的诸如运河、港口、铁路、隧道、桥梁、公路、机场等交通运输设施和供水、排水管道设施;能源传输设施是专门用于输送和传递各类能源的诸如输送石油、天然气、煤气的管道设施和传递电能的高压输电线路、低压配电网等设施:信息传递设施是专门用于传递声音、图象、文字等信息的诸如架空明线、同轴电缆、光纤线路等通讯设施;空间设施是厂房、田地、矿井、仓库等为各类实践提供场所的设施。尽管实践设备、设施是实践活动的辅助性物质条件,它们本身不直接纳入实践过程,然而如果没有它们,实践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不能圆满地进行。实践对象也是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它既包括纳入实践过程的没有经过改造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改造、加工后再次纳入实践过程的原材料。这些东西的综合投入,构成实践活动的物质条件。第四,决策认识需要作为实践赖以存在和运行的外部条件总和的环境。这里说的环境不等于单纯的外部条件,而是对实践的存在和运行直接发生作用的诸种外部条件的系统,单一的外部条件只是环境这个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环境主要包括时机、地域、社会背景等要素。时机是物质运动的内容对于整个事物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关键性作用的一个时段和机缘。地域是物质运动的地理位置、空间布局、资源分布、交通状况、气象条件等空间表现形态。社会背景是特定时代特征、国际联系、社会制度、经济形势、文化传统等要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环境因素不仅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变化的,因此环境条件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的条件。一般来说,尽管环境条件是实现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所不可缺少的,然而,由于它不是决策认识主体所能够控制和完全控制的,而且其变化状态也不是决策认识主体所能够准确预测的,所以它是一种不可控制的条件。某些决断之所以具有风险性,就在于这些不可控制条件的作用。总之,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形成了未来实践借以展开的现实舞台。
二
可行性的领域之所以成为决策认识的限域,这是由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环境条件在与决策认识的本质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如前所述,凡是具有合理性的事情在原则上都是可以做的,但是,在做的具体情况下还必须创造各种需要具备的决定条件,改造和把握各种约束条件。黑格尔曾经说过“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名言,根据逻辑推理,这句话也包含着“凡是合理的注定要成为现实的”结论。那么,由“合理”向“现实”转化的关键是什么呢?这就是事物内部和外部新的充分必要条件的生成。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缺少某种条件,许多具有合理性的决策并不具有可行性。由此可见,合理性并不等于可行性,而可行性既依据于合理性,又深化和补充了合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可行性限域是比合理性限域更深一层次的限域。首先,人们的合理性决策认识活动不同于其他形式的活动,它不是用不同的物体去构造物质系统,而是用信息去构想决策认识成果。决策信息是决策认识成果的原始思维材料。无论是主体信息、客体信息、工具信息,还是环境信息,都是特定物体的指代信号,它们既保留了事物的实际内容,又消除了事物的物理状态,与特定的物体保持着稳定的、对应的指代关系,并且这种对应关系又为特定的决策认识主体所认同,不会由于信息在不同载体间流动而使主体对其同一性发生怀疑,从而具有确定的性质。决策认识主体正是凭藉着信息指代作用的这种确定性质,一方面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信息激荡”和“信息交合”,形成新的决策认识结构;另一方面使决策信息在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和转换,实现着对决策信息的符号性分享。因此,掌握和运用完备、准确、适用、及时的决策信息,就成为成功地进行决策认识创造和实施的基础。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一条极为重要的信息可以产生出奇制胜、扭转乾坤的决策作用。一般来说,正确的决策认识所运用的决策信息愈充分、准确和适用,所反映的决策认识内容的合理性就愈充分、明确、稳定,从而其群众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愈强。相反,由于缺少某种完备、准确、适用、及时的信息,便会导致决策认识的失败,这在现实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值得重视的是,当今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决策认识主体面临的决策问题往往十分复杂,涉及的因素很多,主体在作出正确的谋略和判断时对信息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合理性决策认识切实可行,就必须引进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的第一条规则——合信息条件性。其次,人们进行合理性决策认识是为了对现实采取有效的行动,要对现实进行革命性的改造,就必须凭藉人的实践力量,而不能仅仅停留于思想的力量。人是实践的主体,当然也是把实践理念变为客观现实的主体。符合理性的实践理念只是获得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进行奋斗的有利前提,而要能够把自己变成客观现实,还需要相当数量的主体作实践的投入和其组织工作的开展。因此,当实践方案需要有众多的人参加实践时,实践方案的制定者和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就需要通过各种组织手段、宣传手段,把参加实践的群众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实践理念变成群众自己行动的思想,并且对他们进行技术、技能、技巧方面的培训,从而使他们在固定的组织结构形式中,不但懂得为什么去做,而且懂得如何去做,自觉自愿地履行自己改造世界的职能,形成一种放大了的集体性改造世界的综合功能。因此,具有足量的、高素质的实践主体及其结构优化的组织,就成为成功地实施实践方案的重要保证。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了的社会,每个实践主体既从自己既定的社会前提出发,改造包括自己社会关系在内的客观世界,同时又以他人和社会关系为中介,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社会本质和全面素质,实践主体本身及其组织都呈现着变动的、复杂的状态,决策认识主体在制定实践理念时,必须恰如其分地对实践主体组织作出评估,使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适合实践主体组织的接受、承受能力,否则将会导致不良的后果。据此,为了保证决策认识成果由适当的人力组织完成,必须引进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的第二条规则——合组织条件性。再次,人们的合理性决策认识是旨在指导未来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实质是主体和客体之间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的过程,也即社会掌握的自然力量和没有被掌握的自然力量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发生的物质、能量、信息变换并不是孤立的、无缘无故的,这除了主体和客体都是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物质性东西的原因外,还由于物质性的中介系统发生着作用。主体不断借助或创造出实践工具,实现工具对人的技能和智能的逼近,以弥补、提高自己的能力,同时又实现人的功能对工具功能的让渡,让工具代替自己与客体发生作用,以便战胜客体对自己的抵抗,使客体按照自己的目的变化。不过,主体以工具为中介,以能量为动力,实现目的对实践活动的指引,并不是像亚里士多德所认为的那样,是把事物发展的自然进程颠倒过来,让目的直接去规范事物的发展,而是把目的与物质条件结合起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基础上制定和实现目的。此外,实践设备、设施也起着联结各种实践活动,实现实践主体分工和协作,提高实践效益的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以实践工具为核心的物质材料、能量系统是实践活动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在当代,人类实践是趋向现代化的实践,它对于工具系统、物质材料、能量等的需求也达到了新的更高的水平,可以说,对于物质性劳动资料的大力开发和利用,成为现代化实践活动的一个标志。据此,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还必须引进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的第三条规则——合物质条件性。最后,人们的合理性决策认识是为了合理地规范实践活动,而人类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都与环境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实践活动作为一种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既向环境吸取物质、能量、信息,又向环境耗散物质、能量、信息,从而保持自己的非线性机制造成的有序状态。人类实践固然对于环境具有主动的、能动的改造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环境发生对人类实践有利的作用,但是,必须看到环境对于人类实践又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人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无法超越的。从环境中的时间因素看,任何实践运行都同时间流逝保持着对应关系,都有时间界限的要求,如果人为地超越这种界限,提前行动或者延迟行动,以及减慢行动应有的速度,都会影响实践效果的最佳发挥。从环境中的空间因素看,任何实践拓展都与空间扩张保持着对应关系,都有持定的空间界限要求,如果随意地超越这种界限,扩大范围或者缩小范围,以及轻率地改变实践地域,也同样会使实践陷入不利和被动状态。从环境中的社会因素看,任何实践活动都与特定的社会氛围相联系,都要求有特定的社会情况与之相适应,如果不考虑社会因素对实践的影响,不去利用最佳社会环境,改造欠佳社会环境,避免恶劣社会环境,实践就很难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充分而巧妙地利用有利环境就成为成功地进行实践和决策的一个重要条件。所以,一项决策认识成果只有在它能够充分发挥有利环境的积极作用,克服或避免不利环境的消极作用时,它才是一个可行的方案。尤其是在当代,随着人类实践活动节奏的加快和范围的扩大,诸如战争、商业、贸易、科学实验等许多类型的实践都日益成为对时间、空间等环境条件要求极为严格的特殊实践,对在决策认识中正确把握和利用诸种环境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实践和决策认识的这种特点,还必须引进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的第四条规则——合环境条件性。
三
根据决策认识可行性限域的四条规则,是否具备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就成为衡量决策认识是否具有科学性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我们在制定实践理念时,除了必须切实把握和体现合理性尺度外,还应当全面考察行将进行的实践赖以在其中展开的特定背景体系,了解信息条件、组织条件、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是否构成了一个最佳的条件网络结构,从而真正把实践理念建立在符合这些条件的基础上。首先,全面考察信息条件。用信息论的观点看,决策认识过程也就是决策认识主体获取、加工、输出、反馈决策信息的过程。在把决策认识过程抽象为决策信息流程的基础上,要对用于决策认识的信息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所谓定性分析就是对决策信息作出真伪和类属的判别。在现代实践条件下,需要处理的决策信息将以大密度、大流量的形态充斥于实践过程,其中有反映实践状态和主体运状的准确信息,也有变幻莫测、随机而来的模糊信息;既有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而获得的真实信息,又有经过多次讹传和“折光”的虚假信息;还有许多贬值信息、过时信息,等等,这就要仔细看看通过滤波、破译、复制、处理等技术获取的各种决策信息,是否已经清楚地分为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主体信息和客体信息、自然信息和社会信息、战略信息和战术信息、概率信息和连续信息、急用信息和缓用信息、原始信息和过滤信息、有用信息和无用信息,等等,从而做到对客观事物的性质、规律的判定真实可靠,对客观事物的数量、范围、时间、过程的反映准确无误。所谓定量分析就是对决策信息作出数量范围和完全程度的测定。在现代实践条件下,各种决策信息如同网罗铺天盖地,同时又瞬息万变和生生不已,它们所起的作用往往是分层次的,有的作用最大,有的作用较大,有的作用较小,我们要充分利用有用信息,就不仅要捕捉最大作用和较大作用的有用信息,而且也不忽视较小作用或很小作用的有用信息,这就要仔细看看通过有关数理方法(诸如概率统计、模糊数学、集合论)测量到的各种决策信息,哪些已经充足和够用,哪些尚待获取和补充。事实表明,收集决策信息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做到详尽无遗,然而,一些带关键性的决策信息则万万不可缺少,否则便无法作出正确的决策。此外,考察信息条件还包括对决策信息流程中的信息接收、存储、转换、处理、传递、使用等方式的考察。其次,慎重考察组织条件。从组织学的观点看,决策认识活动也就是管理组织中的非操作人员通过其头脑,影响和指挥操作人员——处于最低管理层次上的那些人的行动的活动。在把决策认识活动转化成管理活动的基础上,要对执行决策指示的实践主体组织作出静态和动态的分析。所谓静态分析就是对实践主体组织的构造情况进行整体研究。在现代组织日趋复杂的情况下,实践主体组织成员间相互关系也相应更加复杂,其关系结构主要是通过组织的行为和实际活动表现出来。按照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说法,组织结构就是“(1)正式关系与职责的形式——组织图(即我们通常所画的组织机构图)加职位说明或职位指南;(2)向组织各个部门或个人分派任务和各种活动的方式;(3)协调各个分离的活动和任务的方式(一体化);(4)组织中权力、地位和等级关系(职权系统);(5)指导组织中人们的活动和关系的经过计划的正式的政策、程序和控制方法(行政管理系统)”③组织结构是组织中最敏感的东西,它的变化对组织行为和功能的影响最大,这就要认真看看现有组织结构的各个方面对完成决策方案是否适宜,即它的现有组织层次能否有效地分解和执行不同层次的实践目标,它的分散和集中特性能否广泛产生和分头落实实践方案,最后又能形成和执行统一的实践方案,它的责权统一性能否保证组织指挥者的权力与其活动过程发挥的作用相匹配,它的合作风格能否创造性地实施决策方案,它的管理幅度能否形成最大的实践合力,等等,通过有针对性地适当地调整实践主体的组织结构,保证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的实现。所谓动态分析就是对实践主体组织的整体效应进行研究。在现代组织日趋系统化的情况下,实践主体组织的各个成员是服从于整体组织特点的一些规律的。这些组成规律并不能还原为简单相加的联合关系,它们把不同于各个成员的种种性质的整体性质赋予作为整体的全体。一般来说,组织功能表现为三种情况:当组织是线型的机械系统时,整体功能等于部分功能之总和;在通常情况下,非线型组织的整体功能往往大于诸要素功能之总和;当组织处于混乱状态时,组织的整体功能小于诸要素功能之总和。这就是贝塔朗菲所揭示的著名的系统组成定律。在考虑组织效应从而决定采取怎样的结构时,要弄清楚组织效应是积极效应还是消极效应,是整体效应还是局部效应,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是长期效应还是短期效应,通过调整各对效应之间的关系,通过大力开发和合理使用组织内部的人才,使整体效应得到增大,从而保证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的实现。再次,如实考察物质条件。从反映论的观点看,决策认识活动也就是对凭藉物质条件才能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先在性认识。在把决策认识活动还原为一种对实践所进行的反映活动的基础上,要对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诸种物质条件作出现有和待有的分析。所谓“现有分析”就是对实践方案需要的、现行的既有生产力已经创造出来的和天然的物质条件的分析。在现代实践条件下,实践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主体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物体的材质及性能,通过物化自己的智力而创造出来的;另一类是自然界天然地形成的,这种天然形成的物质条件又分为有利和不利的两种条件,只有那些有利的自然条件才能称作自然资源。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已有的人工物质条件的边界和限度是什么,有利的自然资源的可用程度有多大,真正做到量力而行,量材而用,避免做出“无米而炊”的蠢事。所谓“待有分析”就是对实践方案需要的、而现在尚无但正在研制中的实践工具和设备、设施的分析。在现代实践条件下,随着实践向深度和广度的拓展,所需要的工具、设备、设施也向高、精、尖的境界发展,因此,现有的物质条件往往不能完全满足需要,而需要进行技术改造和新的研制,因此,制定实践方案有时也把待有物质条件预先考虑在内。然而,应当清醒地看到,创造新的物质条件本身也是需要物质条件的,在任何物质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新的物质条件是无法进行创造的。我们要认真分析“待有物质条件”在具备怎样的物质条件下才是可能的,通过怎样的努力,才能创造出新的物质条件,这些新的物质条件究竟能否保质、保量、按时生产出来,从而调整自己的决策方案,切不可把它建立在海市蜃楼般的幻想上。最后,精明考察环境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策认识对未来实践的超前认识也就是对未来实践环境条件的超前认识。由于实践的环境条件本身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所以,必须对它作出宏观和微观的分析。所谓宏观分析就是对整个环境大系统的鸟瞰式的分析。在现代,许多具有特定规模的实践活动都不是孤立进行的,都与整个时代条件、国际环境乃至国内环境有着直接和间接的联系,要认识特定实践就必须跳出该实践的范围,把它放到更宏大、广阔的背景和环境中认识。为此,就要“滤”掉环境的许多局部细节,利用有限的信息对复杂的环境系统进行大范围、多角度的宏观分析和概括,从而不仅能统观实践全局,构画出实践的整体轮廓和整体关系,而且也能从整体性中抓住某些重点和要害,认清它在全局中的战略地位。所谓微观分析就是对大环境中的各个局部小环境进行显微式的分析。在任何一个全局性的大环境系统中,都有若干局部小环境存在,它们虽然在许多方面受到全局大环境的制约,与全局大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又有着自己的相对独立性,有着自己的特殊矛盾和规律。为此,就要排除许多无关的部分,对重点的局部进行清晰化的认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节省信息的处理。无数实践告诉我们,许多问题在低维“参数空间”往往很难找到或者根本找不到解决的办法,而经过赋形显微,在高维“参数空间”就容易找到许多精确可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注释:
①T·Kotarbinski:"The P roperty of a Cood Plan",Mothodos,Vlo XⅡ,NO.51-52,PP.189-201.P.194
②〔美〕彼得·F·德鲁克:《有效管理者》,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年版,第18页。
③〔美〕卡斯特、罗森茨韦克:《组织与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32-2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