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区域现代化的参考系探索——珠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参考系论文,取向论文,实现现代化论文,区域论文,目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7.65 文献标识码:A
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既面临着已实现现代化国家的示范效应,又面临着自身固有的一系列实际情况及其与外来示范之间的矛盾关系。因此,以什么为参考系来取向,对后发国家和地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战后,关于后发国家和地区现代化发展的正统理论和非正统理论之间的差别,归根结底是赖以建立的参考系的差别。正统理论以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发展道路为参考系来“规范”、“指导”后发国家的发展;非正统理论则以后发国家所处的“中心——外围”体系为参考系,把眼光集中在后发国家自身的特殊性上,谋求不同于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道路。两大理论体系的形成、演变、相互交锋及其在实践中各具优劣的表现,反映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后发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在多条道路的选择上,其参考系是否站在世界发展的前沿,是否站在历史、现实与未来的联结点上,是否充分考虑了自身的特性,乃决定其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后发国家区域现代化参考系搭建的角度,就珠三角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取向问题,阐述一些基本观点。
一、以已有现代化理论的合理内核为参照
什么是现代化?这个问题,对于所有追求它的国家和地区来说,都是必须直接面对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实际上也就为现代化的目标预设提供了一个参考。关于什么是现代化的问题,理论界已有很多种说法,有的认为现代化是指近代资本主义兴起后的特定国际关系格局下,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大搞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有的认为现代化实质上就是工业化,更确切地说,是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进程;有的认为现代化是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统称;有的认为现代化是一种心理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过程。上述几种关于现代化的归纳都不全面,更重要的是,在对现代化实质的理解上,都犯了将现代化标准和模式凝固化的毛病。他们在描述现代化时,都是基于一个潜在的理论预设,即现代化的标准是静态的,是由先行现代化的国家在其发展的某一阶段创造出来的,只要后发国家达到这一标准规定的各项指标,就算实现了现代化。诚然,基于这样的理论预设所概括出的现代化理论,的确能给人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对于激发后发国家的发展信心是不无好处的。但它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首先,它使人们将活生生的永不停息的现代化变革过程看成是有终结的,这就大大降低了现代化理论对人类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牵引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不能解决先行现代化的国家在实现现代化以后的发展取向问题,其二是将后发国家的发展取向固定在先行现代化国家的某一历史阶段上,使后发国家的发展永远处于一种步人后尘的状态;其次,它使后发国家制定发展战略时容易产生一种走起点和目标之间的两点连线捷径的冲动,在这种冲动下进行的现代化实践,一般都带有较明显的非理性因素,就像一个身处悬崖边的寻宝者看到悬崖对岸的金银财宝后,不顾一切直接大步走向财宝,结果坠入万丈深渊一样。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制订现代化战略和进行现代化实践的过程中,都出现了类似的冲动和毛病。
现代化,就其实质来讲,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政治、社会体制和运行方式等方面的不断更新的连续过程。对于先行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来说,它是一个在较高的起点上不断推进,通过创新,使自己走向另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的过程;对于后发国家来说,它是一个不断追赶的过程,通过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推广和使用新技术,引进和创造新体制,使自己不断提高,逐步拉近与先行现代化国家的距离。因此,现代化不是后发国家复制先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也不是简单地达到先行国家在某一历史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经济社会指标就完事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多层次、多样化、多速率的不断变革的过程。这是从已有的现代化理论中提取出来的,是最适合后发国家建构现代化参考系的理论内核。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化实际上就是采用新技术武装经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这种解释看上去似乎很简单、很浅薄,似乎远不如用一些具体的经济指标或者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变”来描述。但实际上,它抓住了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实质,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第一,生产方式上,通过发明或引进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使经济活动的组织管理形式朝着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方向前进;第二,在生产力上,通过发明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力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第三,只要是使用先进的技术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并不一定局限于工业化道路。对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理解如果抓住了这三个方面,就不会偏离现代化的方向,就更能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现代化目标和战略,选择适合自身的现代化途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管理方法还是技术发明,其是否先进,是否“新”,都只能从相对意义上去把握,譬如,对那些很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世界上最新的和最先进的并不一定是最适宜的,而不适宜的技术再先进、再新也没有使用意义,也不能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能使自己现有的水平有较大幅度提高的技术,就是新技术和先进技术,不断地采用此类新的和先进的技术,使自己的经济水平不断地提高,这就吻合了现代化在经济方面的要求。
从社会变化来看,现代化意味着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会随着经济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传统的现代化理论一般都认为,非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要植入西方的现代性因子,使之西方化,最终形成以西方社会为主导地位的全球一致性。这一观念在战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导着人们对现代化问题的思考。但我们认为,现代化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类社会生活变迁,相伴现代化进程的始终,无论先行现代化国家还是后发现代化国家或地区,都会不断地发生社会结构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革,至于变革的方向,就不再是后发国家单向地学习西方、模仿西方,而是西方和非西方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国内的竞争、区域的竞争和国际的竞争变成真正的全球竞争。一方面,激烈的经济竞争,无疑加快了经济增长和经济进步。另一方面,过度竞争削弱了社会发展,诚如里斯本小组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那样,竞争并不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里斯本小组,2000,第8页)因此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经济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分化的加剧,怎样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便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如果政府不能保证社会分化控制在人们能忍受的限度内,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现代化的终结和政府的危机。
从文化发展来看,已有的现代化理论都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两分法和对立性,而且都是从民族国家的整体性意义或主流上来对文化进行界定的,如中华文化、东亚文化,西方文化等等,而没有把大文化下的亚文化体系(如中国的湖湘文化、岭南文化等)纳入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比较的视野。因此,后发国家区域现代化一定不能脱离本区域的历史文化根基,就珠三角区域而言,在定制未来的现代化文化发展目标时,一定要善于从岭南文化中汲取优秀的传统,结合中华文化和世界其他优秀文化,建立起一种能支撑珠三角地区不断地朝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兼容型文化,这是珠三角地区现代化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实际为参照
如果把各国的现代化进程联系起来考察的话,它表现为一个有始无终的发展进程。而且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重点,从而使连续不断的现代化进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自18世纪的工业革命发生以后,世界经济伴随着现代化的滚滚车轮,完全改变了以往极端缓慢的经济增长局面,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从1750年以来的两个多世纪里,全世界工业生产量增加约430倍,人口增长约6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约10倍。(罗荣渠,1993,第144页)19世纪末以电气、有机化学和汽车工业崛起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中叶兴起的信息革命,一次次地使人类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结果,在1820年到1990年的170年间,英国的人均年收入翻了10倍,德国翻了15倍,美国翻了18倍,日本翻了25倍。(张蕴岭,2001,第52-53页)工业化带来的魔术般的经济增长,使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样板对那些落后贫穷的国家具有极大的魅力。
正当广大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逐工业化以期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先行的现代化国家已完成了工业化的使命,铺开了信息化的新现代化蓝图。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培育,到20世纪末,随着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和互联网络的建立,人类历史上一次新的、以电脑代替或延伸人脑部分功能的信息革命,终于超越了以往由机械力减轻或替代人的体力的工业革命。
至此,我们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自工业革命以来,生生不息,由欧美而日本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由机械力实现人类体力的扩张而电脑力实现人类脑力、智力的扩张。现代化的这种连续性跃迁,一方面为广大落后国家和地区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也给落后国家和地区的赶超现代化带来了无所适从的困惑:是继续追逐工业化还是转而瞄准信息化?
一部人类社会现代化史,从现代性主体来讲,是现代性由欧美向世界扩散、传导的历史。从现代化的主体来讲,则是后起现代化主体不断追赶、赶超先行现代化主体的历史。
工业革命以来,后起国追赶先进国的历史蔚为壮观。率先工业革命的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先进国,仅占世界总人口2%的英国,生产了世界工业品总量的45%,其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5%,因此而享有“世界工厂”之美誉。到19世纪后期,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和美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纷纷走上工业化之路并先后赶上或超过英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亚地区,以日本经济复兴和持续飞速发展为龙头,又兴起了区域性的现代化赶超浪潮,亚洲四小龙、东盟、中国等一浪赶一浪,极大地推动了东亚地区的现代化进程。
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现代化进程,其成功的经验和暴露出的不足,对后发国家,对中国,对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化取向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就其成功的经验来看,学术界已总结出许多方面,诸如东亚国家都进行了成功的农业改革,都拥有高储蓄率并积极引进外资,都重视发展以出口导向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都重视技术引进与改良,都注重优化经济增长的制度环境,都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等等。这些都是值得中国以及珠三角地区在现代化过程中大力吸收的经验。但是,正如大千世界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不可能存在相同国情的国家,因此,任何有益的经验,都只能在相对意义上汲取。而更重要的是善于从别人暴露出的弱点、缺陷中总结教训、开启创造性思维从而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
对于战后东亚国家现代化的缺陷,在90年代日本经济长期走低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学术界主要关注的是东亚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民主化问题,认为东亚国家的民主化进程滞后于经济现代化;也有对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提出质疑的,认为东亚国家的外向型经济模式导致了对国外市场的过分依赖,容易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动的影响。自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走向低迷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面对美国经济持续走强的既成事实,国际学术界开始谨慎地探讨美日之间为何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在这一方面,我国学者得出的某些结论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蕴岭主持的课题组认为,80年代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心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而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仍然停留在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经济时代,是造成美日之间出现巨大反差的根源。(张蕴岭,2001,P93页)其实,在战后东亚经济发展过程中,日本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是相当成功的,不仅在国内适时地完成了三次产业重心的高级化转移以及制造业领域从资源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的升级,而且还以自身产业调整、升级所释放出的辐射力带动了亚洲四小龙、东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以梯度产业发展为特征的“雁型模式”。但是,以日本为龙头的东亚地区的产业升级,长期以来一直囿于制造业领域。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到90年代,支撑日本以及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产业升级的“连续型技术改进”优势,已无可挽回地落到了支撑美国产业升级的“革命型技术创新”优势之后。美国新经济已经成为引导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重要力量。
从连续不断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已认识到,如果说英国自18世纪中叶率先开启了以工业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浪潮的话,美国则在20世纪后期开启了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现代化新浪潮。信息化的出现,既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延续,也是世界现代化进程的一次重大跃迁。从此,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又多了一个追逐的目标。毫无疑问,在信息化社会日益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后发国家如果仍将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局限锁定在工业化层面上,或者用追逐工业化进步的方式去追求信息化,都是行不通的。
三、以珠三角地区所处的具体环境为参照
已有的现代化理论基本上都是基于主权国家或高度自治的地区而建构起来的,很少有专门针对国家内某一区域现代化的理论。
珠三角的现代化,是在一个已经启动现代化进程的后发国家内,利用已经取得的区位经济优势,在广东乃至全国先行一步实现区域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达到变革传统社会的目标的进程。对于这样的区域性现代化,过往的理论都不曾给与相应的描述,更谈不上为这样的区域性现代化提供目标预制。那么,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化目标制订能否直接因袭传统的以国家为单位而建构起来的现代化理论所提供的现代化指标呢?显然是不能的。我们除了如前所述的利用已有现代化理论的内核,结合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实际之外,还必须面对珠三角所处的现实环境,来为珠三角的现代化目标搭建一个大致的参考系。
珠三角的现代化,是中国整体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不是一般的组成部分,而是中国现代化的龙头。处于这一特殊地位的珠三角,在定制现代化发展目标时,不仅要结合自身较好的经济基础,同时还要结合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现实,制订出一个既能充分发挥自身已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又能提高中国现代化整体水平的合理目标,以实现地区优先发展与国家整体推进的良性推动。
就珠三角本身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从人均收入、三次产业比重还是从城市化水平来看,都已整体上处于工业化的成熟阶段,即钱纳里经济增长模式的第4个时期(人均收入1120~2100美元),个别城市已接近或处于第5个时期(人均收入2100~3360美元),进入经济发达阶段(H.钱纳里,1989,第3章)。这意味着珠三角的现代化建设已拥有厚重的基础,具备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但是,在当代世界现代化已出现信息化与工业化并存的条件下,珠三角将如何选择自己的现代化取向,是极为重要的。
首先,珠三角的产业高级化要把握住信息化时代的实质,而不是仅仅从形式上发展一些信息产业或是追逐一些简单的数量指标。国内很多媒体、行政部门以及企业界目前存在着将“信息化”简单化的倾向,追求一些“面”上的东西,认为铺设、生产光缆,大量组装生产自主知识产权含量少的电脑或电脑配件、通讯产品,让电子报纸、电子购物和电子教育进入家庭,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所需商品,办妥想做的事情等等,就是搞信息化。因此,有些城市或因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做得好,或因为建立了某个电脑部件的生产基地并达到了占全球生产总量的多少多少比重,或因为有多少企业和行政部门实现了联网等等而被树立为信息化的榜样、模范。此类观念应该说还是在用工业化的旧思路去认识信息化,而没有抓住信息化的本质内涵。
信息化的本质是人类用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替代和扩展人脑的功能,并以此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提供最完备的服务。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看到,“信息化”当然离不开网络设备的生产、铺设,离不开计算机的生产。但这些方面的生产,只要有核心技术支持,传统工业完全可以解决问题。信息化的关键是怎样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最大限度地替代和扩展人脑的功能,并为人类社会生活、生产提供最完备的服务。这不是传统的制造业所能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时代对技术的要求不同于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是人类的个性化需求屈从于大众化工业,因此一项技术发明不单是在一个地区,而是要在整个国家乃至全球取得它的“化大众”效应,让广大消费者适应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体系,因此,其生命周期长,新技术更新速度慢,“引进”、“模仿”效益好。而信息化时代要求不断的大量的新技术发明以满足人类个性化的需求,技术生命周期短,新技术更新速度快,不具备“引进”、“模仿”效益。信息化时代的这一本质特征,就决定了“制脑权”在一个地区、或国家的信息化过程中所处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因此,珠三角在制订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一定要跳出传统的工业化思维,在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在制脑权等方面有大手笔。吸取日本在90年代后大大落后于日趋信息化的美国的经验教训。
其次,在传统工业方面,政府产业政策应该整治和防止“过度竞争”。所谓过度竞争,是指过多的企业进入某个产业,使生产能力大量过剩,使许多企业处于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率的运行状态。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高级化得到了很大的推进,但是仍存在着某些行业的过度竞争问题,有些是在区内构成了过度竞争,有些是与区外的现实构成了过度竞争,还有一些区内的行业与区外的发展趋势将构成过度竞争,对于这些情况,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该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加以整治和防止,扶持、引导有关企业或退出,或产业转移或区域转移,惟其如此,才能从产业的角度建构一个健康的现代化机体。
再次,在科技教育发展目标上,以往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标准是看其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各级学校就读学生占适龄人口比例的高低,看其从事科技工作的人数多少,看其取得的科技发明、专利数目的多少等等。这些项目在今后的现代化目标制定中仍将是很重要的方面,但是仅有这些方面是不够的。珠三角的科技教育现代化目标,除了必须达到上述各方面的项目规定的指标外,最根本的一条还在于要利用已取得经济优势建立全区内的创新体系,将已有经济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然后利用创新优势达到新的经济优势,为区内的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标,除了继续坚定不移地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外,更为重要的是加大对区内教育的支持和改革力度,使教育战线真正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摇篮,逐步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内部生长机制,保证创新体系有“源头活水”。
最后,在社会发展方面,一是要注意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二是要注意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三是要注意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四是要注意建立现代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区内的经济结构适时调整和社会稳定提供强有力的社会保障,五是要注意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一套快速反应、高效有力的治安体系。
从珠三角与全国的关系来看,区域性的现代化,应着眼于提高中国经济的整体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不是很强,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梯度发展状态比较明显。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个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都将同时面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国内梯度体系龙头地位的珠三角地区,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排头兵,应该集中优势尽量争取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较高的有利地位,这样就既可以为国内较落后的地区腾出较多的发展空间,又可以起到龙头的牵引作用,从而推进国内梯度发展整体水平的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就是要从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区域分工与合作的角度来考虑自身的优势,避免狭隘的地域观念,避免“小而全”,以在国内分工体系中的“有所退”换取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有所进”,这种以退求进的思维是争取国家整体竞争力获得快速提高所不能缺少的。
收稿日期:2002-09-03
标签: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论文; 现代化理论论文; 信息化管理论文; 珠三角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东亚文化论文; 东亚历史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