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的批判——浅谈主体性思维的启蒙论文_田李杰

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的批判——浅谈主体性思维的启蒙论文_田李杰

(鲁东大学,山东 烟台 264025)

摘要:日常生活作为维持个体生存和再生产的各种活动,从本质上来看,表现为一个文化世界。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结构有重复性的思维和实践。(2)以习惯、经验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因素加以维系的领域。(3)非反思的和直接的态度占有的自然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开始认识到由于主体性思维的缺失导致的传统日常生活模式对个人发展的束缚及异化的文化对于人的统治。我们以启蒙的方式,实现日常生活内在文化的重建,即使主体由自在的存在状态进人自由和自为的存在状态。

关键词:日常生活;启蒙;主体性思维

1.日常生活阐释与其文化的关系

关于日常生活的基本界定,一直备受争议,这影响到日常生活理论的方向和批判。对这个问题,我赞同赫勒的观点:从社会存在领域与内在运行方式两方面入手,对日常生活做出界定,以区分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以社会存在角度,将日常生活理解为以个体再生产为主要目的领域;从内在运行方式的角度,赫勒用马克思和卢卡奇的“类本质”和“对象化”界定作为个体再生产领域的日常生活。把不同的社会领域划分为“自在的类本质对象化”、“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和“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日常生活领域是“自在类本质对象化”领域;“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涉及哲学,科学,艺术等精神活动领域;“自在自为的类本质对象化”涉及制度化领域。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共同的本质特征,即生活世界从本质上表现为一个文化的世界。然而对于“文化”的概念,学界没有统一界定。我们只能通过分析文化的特征逐步认识文化的本质:首先,文化具有人为性质,它是人的类本质活动的对象化。其次,文化具有群体性,它是历史积淀下来被群体共同遵循的共同行为模式。从生活世界的社会历史角度看,文化影响着个人与社会的再生产,甚至历史的演变。

2.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认识到传统文化模式的问题和异化的文化力量对人的统治。哲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开始把理性的目光投向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的本质自觉地关联起来。日常生活世界的内在文化结构特征由以下要素组成:(1)自在的活动方式:重复性思维与重复性实践;(2)经验性的活动:传统习俗、常识;(3)自然性的行为基础:生存本能、血缘关系、天然情感。在此我们了解到其内在结构的总体文化特征:

第一,日常生活是由各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和重复性的实践自在运行的领域。重复性思维和实践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人们往往自然地把各种新问题纳入各种固定性思维模式中,结果是日常生活表现为同一水平上的循环往复。第二,日常生活是一个由传统、经验及血缘和天然情感等因素加以维系的领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凭给定的思维模式成功地活动,通过教育、社会示范、类比等方式将经验渗透到一代代的日常生活中。第三,日常生活是人们以非反思的态度占有的自然的领域。人们自发地接受习惯约束,自然地运用各种固定思维模式解决问题。因此,日常生活是一个现象与本质未得以区分的自在的领域,是人的所有活动中最接近于自然运动的领域。

在传统日常生活的内在文化特征的作用下,形成了以日常消费、交往和价值观念构成的日常生活世界,这塑造了自在固定思维的行为主体。这种行为主体同现代文明以理性和人道主义为基本要求的活动主体相违背,异化的文化对人的统治、传统文化模式的惰性问题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须经历对传统日常生活批判重建的过程,使人们超越传统日常生活模式对人的束缚、实现由自在主体向自由自为的主体的跃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批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知:(1)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对人的异化。(2)日常生活结构的经验性、重复性特征束缚了个体发展。下面做简单阐释(1)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家不断上市新商品,通过广告宣传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媒体人不断创造时尚内容,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使人们逐渐丧失自由自觉的思维,造成集体观念的统治与自由个性的湮没。斐伏尔在《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中的话表述:“你从那里知道,如何生活得更好一些,如何穿得时髦一些,如何去装饰你的房子,总而言之,如何去生活,你被完全地彻底地安排好了,消费活动保持着一种永恒的结构。”[1](P147)这种思想控制,使个人不知自己作为社会公共存在的本质,使个体日益远离自己,造成了人的异化。(2)具有经验性、重复性日常生活结构,“它的确常常导致人的行为和思维中的某种僵化。重复性实践(或思维)不断地发动进攻,而在取得最佳结果的情况下,它甚至能蚕食本是创造性实践和思维的领地。它常常延缓我们去辨别新事物所内含的问题。在需要创造性思维的情形中,我们常试图以重复性思维勉强应付。我们会看到,这会导致日常生活的灾难:不仅如此,它也会阻碍个体的发展。”[2](P86)因此我们可了解到原因,即主体性思维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对日常生活领域的人进行启蒙,其方向就是合理化的进程。但对日常生活领域应怎样批判呢?一方面个体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不可缺少的基础,以重复性实践和思维为主的日常生活特征必不可少。否则,人类社会和个体都很难支撑自我生存。另一方面这种结构束缚个体发展。由于其双重性我们可知:日常生活批判的任务在于扬弃日常生活的自在化特征。具体来说,日常生活合理化的核心是激发其主体性思维。

4.主体性思维的启蒙

如何激发主体性思维呢?我认为可选择启蒙方式。首先,我们对启蒙进行理解,如康德所说:“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3](P22)由此可知:其一,启蒙的本质是运用自己的理性。其二,自由是自己发挥理性的关键。理性的发挥要依靠主体自觉、自主的自由能力。从启蒙角度,它所要求的自由能力,恰恰是主体性思维的别称,启蒙所强调的理性则是如批判性日常生活思维的总括,可见启蒙与日常生活内在文化重建目的一致,进而得证启蒙的可行性。再次,从日常生活重建的角度阐明启蒙与重建的一致性:日常生活重建的宗旨是激发主体性思维,把“自为的对象化”引入日常生活领域。

5.结语

总之,要实现日常生活内在文化的重建,可探索以启蒙的方式唤醒主体理性,以科学、艺术和哲学等“自为的”人类精神增强人们的主体性思维,使人由自在的存在状态进人自由和自为的存在状态。使个体实现相对独立化过程,无论在日常活动中还是在非日常活动中都能适度地运用日常生活模式和重复性思维,还能自觉地求助于创造性、反思性思维。可知,社会中自由自觉的主体的实现,是日常生活批判宗旨的体现,也是超越传统日常生活固化模式扬弃,更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的一步。

参考文献

[1]衣俊卿.现代性与文化阻滞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赫勒.日常生活[M].衣俊卿译.黑龙江: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

[3]康德.什么是启蒙[M].肖树桥译.北京:中译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田李杰(1992.03—),女,山东省泰安人,烟台市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田李杰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7

标签:;  ;  ;  ;  ;  ;  ;  ;  

对传统日常生活内在文化模式的批判——浅谈主体性思维的启蒙论文_田李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