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_农业论文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_农业论文

我国可持续农业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可持续论文,路径论文,我国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农业担负着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惟一途径是确保农业的持续发展。农业要持续发展,集约型经济增长系统和稳定型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的构建是其关键。根据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实际,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来构筑这一机制,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思想,以其崭新的内涵和发展模式而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是全球对资源环境,生态等问题普遍重视的结果。包括可持续农业思潮的兴起,同样深刻着人类对自然、与社会认识演进的烙印。可持续农业是在70年代的替代农业思潮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战略性构思。由于替代农业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忽视和排斥,导致了在实践中的失败。此后,经过80年代初期的酝酿,80年代中期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农业。9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进一步受到重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等国际组织认为,可持续农业是整个社会与发展的指导原则。对于人口众多、农业资源禀赋不足的我国来说,确立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意义更加重大。由于我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结构、社会状况、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有其特殊性,因此在实施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上应该重视并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农业资源禀赋先天不足,农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走资源集约型的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是自然资源约束极为严峻的产业,据估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16亿,而农业资源供给却不断减少。一方面资源不断减少,相对紧缺。1996年底我国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2.8亩下降到1.16 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左右,而且耕地面积近年还以年均500 万亩的速度递减。淡水资源严重短缺,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另一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土地资源质量不高,山坡地、盐碱地、沙化干旱地占总数的2/5。我国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已经达到了农业资源承载的极限。农业资源的严重稀缺,就决定了我国持续农业的发展必须走资源集约型的发展道路,并且必须尽快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以减少对农业资源的破坏和耗竭。

2.农业要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技为先导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近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迅猛,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加速了农业新的技术革命,“克隆”技术、育种技术和光合作用研究的重大进展,将使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变异性、可控性差等弱质性特点得到较大的改观。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科技水平较为落后的国家,研究表明,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率增长中的作用达到60%以上,目前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而我国只有35%。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严重滞后,其主要原因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健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据统计,世界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为1%, 一些发达国家超过5%,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1.5 %左右,而我国则不到1%,因此, 我国要扭转这一局面发展集约型持续农业,就必须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农业科技的跨跃性发展而推动我国农业持续发展。

3.发展可持续农业,必须处理好农业与市场脱节的矛盾

计划经济向市场体制转轨,是我国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引入市场机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资源要素配置格局,必将极大地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然而,我国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与商品化大生产的要求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面对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农户经营,使得农村土地要素的流动仍然十分缓慢,这就很难形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滞后,技术进步水平低,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大量剩余劳动力仍然滞留在农村和土地上,凡此种种都使分散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主的小农生产难以与市场经济接轨并且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明显处于劣势。因此,如果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能与现代市场经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那么集约化可持续农业对我国农业而言就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所以,关键的问题是要寻找一条有效的途径,将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迅速推向市场,使农村资源的配置主体、配置手段和配置目标与现代市场经济紧密地融合起来。

4.农业要持续发展,必须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

可持续农业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应把人口控制在水、土等自然资源能够承载的范围之内。目前我国人口现状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我国人口不仅数量多,且质量低,目前我国人口达12.5亿,其中农村人口10亿,在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口3亿,占农村就业人口的20.7%, 并且80年代以来,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和民工潮的涌动,农村中实际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力所占的文盲半文盲比例更大。这种状况反映了未来的集约化农业与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缺口。值得强调的是,未来的集约型农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农业劳动者,其衡量标准绝非仅仅是掌握本国文字程度的高低,除此之外,是否具有劳动技能并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能够应用信息工具获取全球的最新信息,甚至其市场感知能力,创新精神等,都将涵盖于高素质的范畴之中。因此,如何通过发展国民教育和农村技术教育来提高我国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成为了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面临的一大问题。

综上所述,可持续农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的构建中,其集约型增长的经济系统和稳定型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的构建是其关键。联系近年来我国农业和农村改革的发展情况,综合各种因素分析,我认为我国集约型增长的经济系统和稳定型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基础,应该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础上,通过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来推动农业产业化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拓展来构建。我之所以提出这一思路,其根据是:

1.农业产业化将更为深刻地改变着农业的技术基础,将会突破或弱化各种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对农业发展的约束

例如,我国可耕地资源缺乏,可以通过发展对土地资源要求较低而技术条件要求较高的绿色农业大棚,利用农业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从育苗到种植实行无土和少土栽培。显然,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基础的改变,需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不断扩展才能实现。

2.农业产业化将更为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使农村资源的配置主体,配置手段和配置目标能迅速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

从我国农业产业化各地的发展实践来看,农业产业化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与市场联结的驱动力是很强的,产业化的结果推动了农户经济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通过土地的相对集中经营,培养了大批农业商品生产经营者,使农业生产主体最直接地感触了市场经济的脉搏,并迅速地与市场经济融合在一起,这就加快了农村改革步伐,提高了市场经济由城市向农村,由第二、三产业向第一产业的辐射幅度,并通过农业社会服务网络的建立,培育农村要素市场,最终将农村市场融入到整个社会大市场中。显而易见,产业化增强了农业生产主体对市场的依存度和关联度,最终驱动了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并为集约型持续农业的发展构建了必备的市场环境条件。

3.农业产业化能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从而使集约型农业人力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趋于缓解

持续农业是对科技和人才依赖程度较高的农业,我国农业劳动力综合素质以及农村人口受教育水平普遍低下已构成我国持续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尽管政府为此采取了各种对策措施,但并未能有效地阻止农业劳动力总体素质下滑的势头。但是,从实践效果来看,农业产业化却在一定程度上卓有成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农业产业化对加快农业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有效作用主要是:

(1)由于农业产业化能够将技术创新融入农业之中, 技术创新融入农业之中将会持久地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并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引起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这不仅为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性条件,同时又为农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向其他产业转移的机会,使农业人力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

(2)由于中介组织介入, 农业产业化为农业生产部门引进了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从而改变了传统农业劳动者的总体结构和素质结构。

(3)农业产业化把高科技融入农业中, 将拓宽农业劳动者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现代意识,从而为我国农业后续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农业产业化能够为我国农业的持续发展构筑起人力资源宝库,以满足持续农业对各种人才的巨大需求。

总而言之,目前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来看,农业资源基础薄弱,农业科技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低下以及农村发展与市场脱节等问题构成了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我国要顺利地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促进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与环境生态化的平衡协调发展,而通过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去构筑集约型的经济增长系统和稳定型的生态系统的平衡机制,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选择,是我国可持续农业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出发点。

2000年3月

标签:;  ;  ;  ;  ;  

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