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仲景方辨治荨麻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方剂、药物的使用遵循了方证相应、药证相应的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伤寒论桂枝、麻黄类合方组方严谨、配伍精妙,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疗效。通过检索和分析仲景桂枝、麻黄类合方的研究及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献,浅析其组方、配伍及对其临床辨治荨麻疹疗效作出总结。探讨及总结张仲景伤寒论桂枝、麻黄类合方辨治荨麻疹的经验, 以期指导临床实践。
关键词:张仲景、合方、荨麻疹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由于暂时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发生的局限性水肿。急性者起病急,患者皮肤瘙痒剧烈,很快于瘙痒部位出现风团,新风团可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病情严重者可伴过敏性休克、胃肠道黏膜受累、喉头水肿导致窒息等;慢性荨麻疹患者瘙痒反复发作,长达数月数年之久,难以根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此外尚有特殊类型荨麻疹。现代医学对荨麻疹治疗时在去除诱因的基础上常选用抗组胺药、维生素、激素类药物,一种或多种联合运用,能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在症状缓解的同时部分患者常伴有口干、眩晕、嗜睡等,不宜长期服用。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的认识源远流长,早在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有荨麻疹类似证的记载,约在秦汉时期也明确记载了草药治疗荨麻疹。随着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历代医家对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更丰富、全面的阐释并总结出多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
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医圣张仲景集汉代以前医学之大成所著,所载诸方代代沿用,奏良效、起沉疴。其立论精详、组方严谨、配伍精妙,辨证施用于临床各科,效如桴鼓,被历代医家尊为“方书之祖医方之圣”。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仲景方治愈各类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报道,其中就包括经典的桂枝、麻黄类合方。现举其中三首经典表郁轻剂分述如下。
1.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曰,如疾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两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倶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1.1病因病机太阳病得之八九日,不解,发热恶寒且热多寒少,《黄帝内经》中有云:“厥少热多,其病为愈,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金代医家成无己于《注解伤寒论》云:“今虽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为阳气进,而邪气少也”。故可知病机为邪气微少。然邪气虽微,且热多寒少但正气亦不能完胜邪气,使病邪得汗而解,仍表现为一日两三次寒热往来如疟,正邪激烈相争,故正气亦微。正邪相互搏结而不得汗,阳气怫郁,故表现为面有热色、身必痒,皆为一派郁闭之象。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嘉言《尚论篇》云:“此亦风多寒少之证,以其风虽外薄,为寒所持而不能散,所以通显怫郁之热色”。故病因病机可总结为邪轻正微,表郁不解。
1.2方药分析
本方中桂枝汤和麻黄汤的用量比例为1:1,实际上为二方药量各取其三分之一的合方,许宏2“桂枝汤治表虚,麻黄汤治表实,二者均曰解表,霄壤之异也。此二方,合用之者,乃解其表不虚不实者也。”此汤的发汗之力较桂枝汤为稍大,而较麻黄汤缓和。1.3 验案举例
2.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出自《伤寒论》5“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5条:“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苦形似疾,一曰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2.1病因病机:
清末著名伤寒学家郑钦安6《伤寒恒论》云“至形如痕状,是表里之寒热尚未尽解,清代医家尤在经7所著《伤寒贯珠集〉云:“则正气内盛,邪气欲退之征”,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嘉言8《尚论篇》云“若形似疾,日再发,则邪本欲散终为微汗所持”。故可知病机为表邪未解,余邪未尽,表郁邪微。
2.2方药分析:
桂枝二麻黄一汤中桂枝汤与麻黄汤比例为2:1,实则为桂枝汤的5/12与麻黄汤的2/9之合方,本方中桂枝汤所占比例较麻桂各半汤增加了一倍,麻黄汤用量相对减少,本方发汗之力更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2.3 验案举例
3.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出自《伤寒论》1“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27条:"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3.1病因病机:
张志聪所著《伤寒论集注》9云:“今热多寒少,乃寒已化热,阳热多而本寒少。”故可知病机为外寒内郁,表郁生热。
3.2方药分析
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十八铢), 芍药(十八铢), 麻黄(十八铢) 甘草(十八铢) ,大枣(擘、四枚),生姜(切、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石膏辛、大寒,借桂枝、麻黄使营卫中邪热得以宣散;其与酸寒之芍药相合,益阴生津,营卫之热得以清泄。芍药酸寒与生姜、大枣、甘草诸药相合,守护营卫,生姜辛散营中之热。全方配伍辛温之品得寒凉之品制之,辛温宣散而不助热,辛凉解表,用于太阳温病初起,温热之邪郁于肺卫之证。
3.3验案举例
赵宝洪10运用本方加味治疗外有风寒兼有内热型荨麻疹,4剂后诸症全消,后随访未复发。孙建国11采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一例患者双手奇痒并见风块5年,加重2年,水煎服 ,每日 1剂 ,服 10剂病愈 ,未再复发。患者产后过早用凉水洗衣 ,后逐渐出现着双手奇痒,遇冷或受风 ,手腕以下及颈部暴露部位即奇痒难忍 ,风团成片、色白;近火后灼热瘙痒伴蚁行感 。此例产后气血亏虚 ,肺卫不固 ,冒寒触冷 ,邪气羁留不去,病久寒从化热。
小结
荨麻疹多数为发生于皮肤和黏膜组织的1型超敏反应,反应主要化学介质为组胺。急、慢性者均瘙痒明显,瘙痒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现代医学常选用抗组胺药、维生素、激素类药物,一种或多种联合运用,明显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的同时部分患者常伴有口干、眩晕、嗜睡等,不宜长期服用,且停药症状容易复发,难以根治。中医药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发展,历代医家对荨麻疹的发病机制提出了丰富、全面的阐释并总结出多种治疗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较好疗效。其中包括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麻黄类合方治愈各类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报道,且大量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桂麻合制可以减轻荨麻疹临床症状且其中桂枝汤与麻黄汤在抗过敏作用方面存在协同作用。如郭玉成12等实验结果显示,麻桂合剂各组小鼠瘙痒次数明显减少,且桂麻合剂中桂枝汤和与麻黄汤在抗过敏方面存在协同作用。
合方思想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而未出现“合方”一词,其首见于林亿、孙奇等人对《伤寒论》校注时的按语中,东汉医圣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及桂枝二越婢一汤,虽名不云合方,而实为合方之始。合方以其独到的优势,逐渐被后世广大医家采用和重视。仲景方辨治荨麻疹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方剂、药物的使用遵循了方证相应、药证相应的原则,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庆国.伤寒论讲义[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5-49
[2]明.许宏金镜内台方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6-18
[3]清.郑钦安.伤寒恒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49-51
[4]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21-22
[5]清.喻嘉言.尚论篇[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97-98
[6]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21-23
[7]郭玉成,贾春华等桂麻合方中方与方间抗过敏关系的药效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2005,16(7):577-579
作者简介:杨洋(1987-),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硕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中医脾胃病学
收稿日期:2015-09-21
论文作者:杨洋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文摘》2015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7
标签:桂枝论文; 麻黄论文; 荨麻疹论文; 伤寒论论文; 医家论文; 伤寒论文; 邪气论文; 《健康文摘》2015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