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相互保险市场发展趋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王佳林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北京 100871;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站,北京 100033)
摘 要 : 本文在全面梳理相互保险起源、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分析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相互保险市场的发展特征和趋势,在对比我国相互保险发展进程和现状后,得到以下启示:一是相互保险公司可以在丰富保险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保险产品种类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在完善保险市场供给、提高多层次风险保障水平、满足多样化保障需求方面提供重要支持;二是相互保险在预防风险、管理风险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市场主体追求高风险保障的情形下较受投保人的认可,但是获取外部资金能力明显不足,在公司并购、业务拓展方面,只能依靠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难以借助资本市场快速获得融资支持;三是相互保险公司要加快金融科技在业务场景中的融合应用,大数据和认知计算等技术在预防保险欺诈、提高风险管控效率、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是不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可使相互保险公司在经营中免受外部波动侵扰,但也令相互保险公司缺少外部投资者的监督,因而需要通过构建专业化、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相互保险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 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互保险;互助基金;金融科技;公司治理
国际相互合作保险组织联盟对相互保险组织的界定,不只局限于法律意义上的相互保险组织,而是更加注重组织结构和经营原则。比如,有些相互保险组织虽然不属于正式保险行业,但提供类似保险的服务,主要是补充性医疗和社会支持服务,经营原则更多体现的是互惠,而不仅仅是互助。因此,国际上的相互保险组织除了法律意义上的相互保险组织之外,还包括兄弟社、友谊社、储蓄互助社、互保协会等多种形式。在我国,根据原中国保监会发布的《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相互保险通常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等条件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保险活动;相互保险组织是指在平等自愿、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由全体会员持有并以互助合作方式为会员提供保险服务的组织,包括一般相互保险组织以及专业性、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从全球范围看,相互保险市场近年来保持较快发展,而我国相互保险发展水平较低,对国内保险市场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社会各方面对相互保险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为此,有必要系统梳理和总结近年来全球相互保险市场的发展经验,为提升我国相互保险市场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我国保险市场全面发展提供经验支持。
小桁架、上层平台焊接组件、固定机位支撑件、活动机位支撑件、导轨、附墙导座及各部件连接件组成,如图1所示。为了研究4种不同工况下施工平台各部件的应力分布规律,根据平台运行的工况条件做如下简化:
一、全球相互保险的起源及演变历程
相互保险是世界上最早的保险品种之一,是人类社会以群体力量化解个体风险的重要市场化手段,是一种充分体现保险产品共济互助本质的风险保障方式。尽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险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几经变化,但是相互保险一直在全球保险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这是因为相互保险在风险保障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促使其在全球保险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从历史起源看,早在古埃及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具有相互保险特征的互助性组织。在古埃及时期,受限于当时远距离通讯和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从各地被征召前来修建金字塔的工匠,为了就地解决亡故后的相关事宜,往往采取互助的办法共同应对死亡风险。工匠们在生前缴纳一定额度会费后,就可以成为互助组织的成员。一旦工匠死亡就由互助组织为其支付丧葬所需费用。这些类似的互助性组织,在古罗马时期也同样存在和运作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说只保障成员死后丧葬费用的早期互助性组织是相互保险的萌芽,那么在中世纪西欧地区出现的基尔特行会则可以称为是相互保险的真正前身。这些原本属于行业内的互助性组织不仅将风险保障范围扩大到疾病、伤残、火灾、盗损等多个方面,而且还在组织成员持续增多的情况下,打破了行业成员身份的局限,逐步发展成为面向全社会的互助性组织。随着近代商业的兴起,相互保险的组织形态不断多样化,经营模式更加丰富,相互保险制度也趋于成熟。18世纪,一批具备现代相互保险机制的保险组织先后建立起来,比如,英国公平保险公司、德国汉堡养老协会等。
从发展进程来看,相互保险的演进总体上可以分为快速崛起、去相互化、再相互化三个阶段。在19世纪初的快速崛起阶段,作为坚守传统风险保障模式的相互保险公司,在保险业尤其是人身险业发展初期,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在安全性、保障性、稳定性等多个方面更具优势。受益于低营销成本和高市场偏好,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所占份额持续上升,最高一度超过60%。在20世纪中期的去相互化阶段,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消费者需求转向、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相互保险组织业务发展进入瓶颈期,在快速融资、公司并购等方面的短板愈发凸显。同时,相互保险组织的资本运营模式也受到偿付能力监管的冲击。为应对外部环境改变带来的挑战,一些大型相互保险公司先后转型为股份制保险公司。在这一时期,相互保险公司数量骤减,在全球保险市场中的份额也逐步下降。在2007年以来的再相互化阶段,以客户利益为核心的经营原则让相互保险再次获得市场认可。一方面,由于没有上市,大部分相互保险公司在国际金融危机期间所受影响反而较小;另一方面,大量股份制保险公司退保人员转身成为相互保险公司的客户。此外,主要发达国家保险市场较为成熟,对保单融资的需求下降,也提高了相互保险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在这个阶段,我国尝试培育相互保险的一个主要领域是渔业相互保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互保险组织是非营利性的中国渔业互保协会。1982年商业保险公司“折戟”渔业保险后,我国开始试点渔业互助保险。1994年,在中国渔船船东互保协会基础上,成立了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下文简称“渔业互保协会”)。这是一家由全国范围内广大渔民以及其他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或为渔业生产经营服务的单位和个人自愿组成,实行互助保险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除了为会员提供互助共济和防灾防损服务外,渔业互保协会也受政府委托,代办国家政策性渔业保险业务。目前,渔业互保协会主要涉及渔民互助保险、水产养殖互助保险、渔船互助保险等服务。2017年,渔业互保系统承保渔民85.15万人、渔船6.35万艘、养殖水面58.94万亩,提供风险保障3577.49亿元;共为出险渔民和渔船支付经济补偿金7.87亿元、水产养殖保险经济补偿2617.8万元。
从相互保险出现至今,相互保险组织的首要目标并不是追求经营利润或者股东分红,而是专注于对组织成员长期风险的管理,致力保障组织成员的核心利益。这与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结构有着密切关系,投保人既是组织成员,也是公司股东,三者合而为一,不仅最大程度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且还会引导相互保险公司更加关注投保人的真实风险保障需求而非承保利润。此外,相互保险公司历年成本分摊后的盈余也往往会作为分红返还,或者用于抵扣下一年赔付支出。可以说,共摊风险、共享收益是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屹立不倒的一个重要基础。
二、我国相互保险市场发展情况及阶段变化分析
疼痛的范围符合分布规律,有明显压痛者应进行神经阻滞试验,该方法具有诊断性治疗作用。此试验阳性是早期诊断本病的特征表现之一。
(一)试点发展阶段(1982-1994年)
近年来,全球相互保险发展呈现新的趋向。一是全球保险市场中相互保险发展速度较快。2007-2017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增长29.8%,比同期全球保险市场增幅高13个百分点,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保险市场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二是北美洲、欧洲相互保险占据全球主导地位。2017年,全球相互保险保费收入主要来自北美洲和欧洲,两者合计占比约为82%。其中,北美洲和欧洲相互保险保费收入分别为5.73千亿美元和4.96千亿美元,北美地区超过欧洲成为全球最大的相互保险市场。三是从业务结构来看,传统人身险、车辆险业务占据主要地位。从全球保险市场来看,2017年,传统人身险和车辆险在相互保险人身险和非人身险业务中占比分别为44.9%和32.7%。
(二)初步发展阶段(1995-2011年)
相互保险与保险市场发展相伴相生,在保险市场发展和完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本质特征来看,相互保险从投保人核心保障需求出发,以传统群体组织模式将风险锁定、风险管理、风险处置三者合一,以众人之力化解众人风险,可以说,是大数定律在小范围内应用的体现。虽然相互保险是一种原始的保险产品形式,但是其产品设计初衷和产品运营模式却深刻蕴含着守望相助的保险文化,是“保险姓保”的体现。从价值功能来看,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发展和完善过程中,相互保险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尤其是在特定区域、特定行业、特定人群,相互保险作为一种纯粹的风险保障性金融产品,凭非盈利、低费率、低成本的特点及优势往往可以发挥较强的风险处置和风险转移功能,较好地平滑特定风险、提升投保人的抗风险能力。这也是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需求和经营模式等方面多次发生调整的演进过程中,仍然能够牢牢占据全球市场一定份额并逐步发展至全球各个地区保险市场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因素。从市场作用来看,长期以来,我国保险市场的供给主体主要是股份制保险公司,其经营宗旨在于追求利润回报,因而会规避部分无法承保风险,这使得股份制保险公司的产品设计和开发往往不能全面、有效地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风险保障需求。保险供给与保险需求之间的不匹配,使得整个保险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高、风险保障意识逐步增强、风险保障需求逐步扩大,我国保险业风险保障供需不匹配的局面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借鉴成熟保险市场发展经验,相互保险可以作为破解国内保险业发展矛盾和难题的重要工具。相互保险公司可以在丰富保险市场主体、提供多样化保险产品种类等方面作出积极贡献,在完善保险市场供给、提高多层次风险保障水平、满足多样化风险保障需求方面提供重要支持。
为进一步完善多层次保险市场体系,2015年,原中国保监会发布《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从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引导和规范相互保险市场发展。2016年,原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和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标志着我国相互保险市场进入规范发展阶段。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作为国内首家全国性相互保险组织,2017年原保险保费收入6711万元,已决赔款84.45万元,综合赔付支出634.77万元,业务综合费用率686.20%,综合赔付率38.73%,综合成本率724.92%。截至2019年2月28日,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共有87012名会员,其中,个人会员86947名,企业会员65名。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专注于发展住房及建设工程领域有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成为会员,截至2017 年末,已有会员近1000名,资产规模5.86亿元。2017年,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原保险保费收入465万元,主要为保证保险,占该相互保险社原保险保费收入的93.55%。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是国内首家相互人寿保险组织,也是国内首家将核心系统架设在金融云上的相互寿险组织。截至2017 年末,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共有会员4034人,用户221万人,在售产品64款。2017年,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保险业务收入4.74亿元。
(三)探索发展阶段(2012-2014年)
自保险业复业以来,我国保险业在促进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居民风险保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要看到我国保险业发展进程中还面临制度不健全、市场不完善、消费者风险保障认识不充分等问题和挑战,保险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发达国家保险市场发展经验来看,相互保险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风险保障模式,在保险市场中可以发挥夯实行业发展基础、筑牢行业文化根基、丰富行业产品结构等作用,对于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能力、增强保险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具有重要价值。为此,我国有必要借鉴全球相互保险市场的成熟经验,促进国内相互保险市场进一步发展,以此推动保险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四)规范发展阶段(2015年至今)
有一次,张伦饿着肚子回家,父母做活未归。奶奶家开饭了,见着他却没叫他。他实在饿得慌,跑进奶奶家,抓了吃的就跑。等李兰芬回来,问明情况,心疼不已。“我妈当时就哭了,眼泪一下子就下来了。”但是李兰芬口里却一直教导他不能对奶奶有什么看法。父母就是父母,长辈就是长辈。
三、全球相互保险市场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在这个阶段,农村相互保险在试点中逐步成长,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相互保险组织是深耕基层的浙江省慈溪农村保险互助社。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保险服务一直是商业保险体系中的短板,存在着参与度低、覆盖率低、保障水平低的“三低”问题,不仅难以发挥保险的风险保障作用,而且也难以满足农民多元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为提升农村保险保障能力、丰富农村保险产品和形式,宁波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始试点保险互助。2011年慈溪市成立了全国首家农村保险互助社。2013年慈溪市龙山镇又成立了全国首家镇级保险互助联社。为进一步提高村民保险保障体验,增强处理突发、大量的查勘理赔事项的能力,互助联社与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于2017年签订合作协议,着力优化运营流程、提高灾害赔付效率。截至2018年10月末,慈溪农村保险互助社累计实现保险保费收入387.89万元,累计赔付案件数达835件。从实际成效来看,农村相互保险不但可以填补商业保险在农村地区的服务短板和业务空白,而且在完善农村保险保障体系、探索保险服务“三农”方式、助力精准扶贫方面也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从我国相互保险发展实践来看,不仅有自发形成的区域性相互保险组织、政府引导发起的相互保险组织、按照公司制建立的相互保险组织,而且还出现了一些类相互保险组织。这些相互保险组织的成立、发展与我国整个保险市场的发展、完善密切相关,不仅是我国相互保险发展、演进到不同阶段的重要标志,而且也为我国相互保险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具体来看,我国相互保险市场发展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要准确把握相互保险对推动保险市场发展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农业相互保险逐步发展起来,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相互保险组织是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该相互保险组织成立于2005年,是在黑龙江垦区农业风险互助组织运营经验基础上成立的国内首家相互制保险公司,同时也是我国唯一一家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垦区就已经出现了相互保险的雏形,在先后经历了种植业风雹基金、农业风险互助模式以及互助社阶段后,正式成立了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进入市场化、规范化运营阶段。经过多年的发展,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形成了以再保险为核心的业务架构,多层次风险防范体系和风险转移机制逐步完善,服务网络覆盖黑龙江省全境,累计承保1619户次,累计承保面积7.72亿亩。截至2018年末,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农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4.25亿元,占全国农业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的6.0%。
2000年12月,民生银行登陆资本市场,自此,民生银行成为资本大佬眼中的“香饽饽”,随着泛海系不停增持减持,民生银行成为泛海系扩张的“弹药库”之一。
(二)要正确认识相互保险组织及产品的优势和短板
从相互保险发展变迁历程看,相互保险在预防风险、管理风险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在市场主体追求高风险保障时,较受投保人的认可;但是,相互保险自身也存在先天短板,往往成为相互保险进一步推广和发展的掣肘。从风险管控来看,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等其他类型保险公司相比,其风险管理内生机制具有天然优势。比如,在资本运作方面,相互保险公司通常不进入资本市场上市筹资,对外部风险溢出的抗压能力较强,不易受资本市场波动和投资者预期的影响。在经营导向方面,相互保险公司主要注重会员风险保障,而不是片面追求利润,因此,对资产配置有更高的容忍度,投资驱动压力较小,风险偏好较低,从而有助于降低高风险、高收益资产可能形成的风险敞口。在公司治理方面,相互保险公司集投保人、股东和会员三者于一体,不仅减少了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且能够有效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投保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等问题。在风险识别方面,相互保险公司由于深耕特定行业、特定区域、特定职业,对相关风险或者相似风险预防和识别经验积累更扎实、更充分,往往可以更早发现风险苗头,提前介入处置、消除风险隐患。但是从融资渠道来看,相互保险公司受制于自身架构和管理模式的局限,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获取外部资金的能力明显不足,在公司并购、业务扩展方面,只能采取银行借款、发行债券等融资方式,难以借助资本市场渠道快速获得融资支持。随着外部监管趋于严格,相互保险公司需要应对以风险资本为核心的监管,仅依靠利润留存扩充资本的方式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三)要深入挖掘新兴数据技术在相互保险领域应用的潜能
当前,深度应用金融科技已经成为全球金融领域创新的趋势。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保险业的经营模式,颠覆传统保险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对相互保险而言,加快金融科技的融合应用势在必行。大数据、认知计算等技术在预防保险欺诈、提高风险管控效率、优化客户体验等方面具有很多应用场景,如果能够将这些新技术进一步加以整合应用和推广,相互保险将获得质与量两个维度的提升。目前,发达国家相互保险公司已经认识到数字技术应用的潜力。有的相互保险公司设立了专门的创新研究机构,有的相互保险公司推出基于远程信息的保单,还有的相互保险公司正在组建内部建模预测团队、致力提高预测核保能力。比如,美国军事相互保险公司建立内部创新社区,利宝保险公司根据客户驾驶习惯开发车险产品。有的相互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合作联盟,积极应对金融科技变革带来的挑战。比如,加拿大部分相互保险公司以共同的后台IT系统管理保单、处理理赔、核算财务。
(四)要全面推进相互保险组织治理结构的升级
从相互保险公司资本运营模式来看,不进入资本市场发行股票虽然可使相互保险公司在经营中免受外部波动的侵扰,然而也令相互保险公司缺少来自外部投资者的监督。一个专业化、规范化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相互保险公司的作用,要比股份制保险公司更加重要。为此,在治理机制建设方面,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全面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职能。从各国经验来看,聘请非执行董事是许多相互保险公司补齐所有权控制短板的重要手段。如何更好地平衡独立董事稳定性与专业性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比如,长期任职虽然有助于加强独立董事和相互保险公司的紧密联系,但是也可能导致战略惰性、削弱独立董事对公司经营管理判断的客观性。二是要系统提高董事会成员的专业水平。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公司提升董事会成员在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更为紧迫。虽然独立董事往往具有金融行业的从业经验,但是公司董事会其他成员在金融领域的专业能力尤其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处置和管控的能力也需要得到提升。三是以董事会为核心加强对相互保险公司的全面、持续监督。从国际经验看,为实现董事会对相互保险公司在风险控制、合规、财务等领域的有效监督,许多相互保险公司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委员会,形成网状监督管理体系,优化公司业务流程,提升公司运营效率,增强公司满足投保人各种风险保障要求的能力。这些经验值得国内相互保险组织加以吸收和借鉴。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ICMIF.Global Mutual Market Share 10[R].2019(2).
[2]瑞士再保险集团.21世纪的相互保险:回到未来?[R].2016(4).
[3]马香一.我国相互保险的实践探索与发展[J].中国保险,2019(6).
[4]沈健,杜鹃.相互保险组织与股份保险公司效率比较:国外文献综述[J].南方金融,2017(2).
[5]郑伟.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J].中国金融,2017(19).
[6]郑伟.中国保险业改革发展评析[J].中国金融,2016(2).
中图分类号: F841.3,F8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41-2019(08)-0085-06
收稿日期: 2019-04-24
作者简介: 王佳林,男,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站在站博士后。
*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宝贵意见。文责自负。
(编辑:胥爱欢)
标签: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论文; 相互保险论文; 互助基金论文; 金融科技论文; 公司治理论文;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流动站论文;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博士后工作站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