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渝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结构改革的相关性探讨_三农论文

湘鄂渝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结构改革的相关性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产业结构调整论文,民族地区论文,结构论文,湘鄂渝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178(2004)01-0005-06

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经济改革和发展的主线。湘鄂渝黔民族地区(以下简称边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受其生产力水平及发展速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上。调整的目的是要改变地区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雷同而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现状,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

这一任务完成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教育结构的改革则是当务之急。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边区的教育积极、灵活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育的层次结构、形式结构、地区结构、科类结构诸方面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培养适应产业结构要求的各类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边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建立和发展。

一、边区产业结构调整与特色经济构建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湘鄂渝黔边区一般指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重庆市的黔江开发区、贵州省的铜仁地区等五个地(州)市。全边区总面积84859平方公里,总人口1440余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余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6.2%。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历史等多种原因,2001年该地区人均GDP比全国人均数低484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国人均数低1001元(见表一)。目前全边区34个县(市)中有31个国家级贫困县(市),2个省级贫困县(市),称武陵贫困片。

边区5地(州)市中,除张家界市以外都已进入了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圈。实施西部大开发重要的举措就是要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建立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从表二可看出2001年全国的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是15.3∶51.1∶33.6,边区是34.6∶31.9∶33.5;边区的第二产业即加工工业薄弱,第三产业只是因为张家界市的旅游业比重较大,把平均数拉上去了一些,但仍然发展不够。

(表一)

湘鄂渝黔边区与全国GDP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2001年)

GDP总量(亿元)  人均GDP(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全国

95933  7300

 2366

边区    389.46 

 2460

 1365

湘西州   71.81 

 2746 

 1295

恩施州

126.77 

 3338

 1467

铜仁地区  67.30 

 1709

 1306

张家界市  66.93 

 4260

 1730

黔江开发区

 20.18 

 3678

 1510

(表二)

湘鄂渝黔边区三次产业增加值及结构比例(2001年)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量(亿元) 百分比 量(亿元) 百分比 量(亿元) 百分比

湘西州

22.79

 31.8

 25.12

 34.9

 23.90

 33.3

恩施州

53.36

 42.1

 36.24

 28.6

 28.91

 29.3

铜仁地区

38.46

 61.2

 39.24

 18.1

 34.33

 20.7

黔江开发区   4.85

 26.3 9.29

 43.8 6.04

 29.9

张家界市

15.47

 23.1

 14.30

 21.4

 37.16

 55.5

全国 

 14610  

 15.30

  49069 51.10  32254 33.6

边区   134.93

 34.6

 124.19 31.9  130.34 33.5

注:表一、表二均根据边区地州市2001年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

从边区的实际出发,宜于发挥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发展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特色经济的构建应立足于大农业,突出旅游业和特色资源产品的加工工业。

(一)旅游业是边区最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

湘西张家界、猛洞河,贵州梵净山,鄂西利川大溶洞的奇特风景,里耶秦简、永顺老司城、凤凰边城的丰富人文、历史遗产,土家、苗、侗族古朴的民族风情都是极具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人性所使然,边区这块神奇的土地必将成为中外游客享受和休闲的宝地。从表一看出,张家界市的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边区其他地(州)市,主要是旅游业的带动。

(二)林果业在边区极具开发价值

边区气候温暖湿润,宜林坡地达664.5万公顷。椪柑、猕猴桃、梨、脐橙、板栗、核桃等果业,以及茶叶、药材、风景林开发都具有一定的基础。椪柑的开发已初具规模,猕猴桃产业化也初见端倪。湖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与吉首大学联合开发的“米良一号”优质猕猴桃品种,在边区已推广种植5万多亩,加工开发出的猕猴桃果汁、果酒、果王素系列产品已蜚声国内外,初步形成了公司+高校科研单位+基地农产的利益联合体,使贸工农科教相结合,为边区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树立了榜样。

(三)畜牧业的发展在边区已呈现良好的势头

边区草场面积达2333.3万公顷,其中万亩以上草场有100余处,理论载畜量可达300余万头黄牛单位,可养羊(圈养)1000余万只,经济效益极为可观。喜阳集团等龙头加工企业对畜牧系列产品加工已取得丰富经验,国内外市场开拓也已呈现出良好势头。

(四)烟、酒是边区高附加值、高税收的产业

边区的气候、土壤条件极利于烟草生长,由吉首大学开发的富硒晒红烟、烤烟的生产已成为边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边区的气候条件极适宜于酵母菌生长,加之泉水醇厚甘洌,具有酿造优质酒、酱油、醋的得天独厚条件。“酒鬼”、“老爹”已打出了品牌。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品种、提高品质、扩大市场。

发展边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一是要立足于本地的特色资源,调整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依靠科技,面向市场,优化品种,推进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二是要大力发展农林牧特色资源产品的加工工业和配套服务的第三产业,提高资源产品的加工转换能力,使农村一、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农民增产增收;三是强化农村小城镇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使边区经济切实转变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四是要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源生态的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二、边区教育结构的现状和特征分析

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内部各级各类学校的构成、联系和比例关系。广义的教育结构,包括教育层次、类型、布局、学制、管理体制等在内的复杂结构体系;狭义的教育结构主要是指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

本文主要从边区狭义的教育结构出发,兼顾其他教育结构方面,探讨边区教育结构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

(表三)

湘鄂渝黔边区教育结构简表(2001年)

注:完全中学列入高中学校数。武陵高专2002年并入吉首大学,此统计数已归入吉首大学。

从表三可以看出,边区教育结构的现状是:

(一)基础教育薄弱

由于经济和教育文化落后的恶性循环,边区农村中小学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合格的师资和必要的校舍设备严重缺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按统计数虽达98.3%,但流动率在10%左右,实际入学率只在90%左右。初中入学率仅为85.7%,初中的升学率仅为33.6%。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普查中,许多地方乡镇弄虚作假,把失学的适龄儿童以10元/人一天的酬金召回来充数。山区地广人稀,中小学教育形不成规模,小学平均规模143人/校,初中平均规模830人/校。教育的投资效益无法显现。

(二)农村教育结构单一

即以普通教育为主,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发展严重滞后,影响了农村教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科学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近年来,我国人才需求结构上明显感到技工缺乏,边区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

边区一些普通高中改为职业高中,但实际是普高的压缩,不是职高的发展。而且改名的职高也是换汤不换药。由于观念的定式和职教师资的缺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训练仍侧重于为升学做准备,升不了学的中学毕业生仍无一技之长,也无业可从,只能流入外地充当“打工仔”、“打工妹”。留在本地创业或充当技术、管理人员的是凤毛麟角,边区无法形成能适应农、林、牧特色资源产品生产和加工服务的新型农民队伍。边区的现状是不仅大学毕业生“黄鹤一去不复返”,初、高中甚至小学毕业生也流入发达地区或大中城市打工服务,留下的只是老、弱、病、残来维持农村简单再生产。

成人继续教育具有普通教育不可取代的功能,它的投资效益不仅表现在未来,更可表现在眼前。由于是“干什么,学什么”,而且就近入学、在职学习,更能满足边远地区对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需求。边区成人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量少、二是质量差;流于形式的学历文凭教育多,务实的专业提高和职业培训少;农村的成人教育特别是农民文化技术培训基本是空白。成人教育由于多半依托普通高等院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考核和训练方法与普通高校无多大差别,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员想学的学不到、不想学的又非要学。这样的成人教育对学员实际业务能力提高不大,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三)高等教育规模小,区域结构和科类、层次结构不合理

边区1440多万人口,84859平方公里的地域,只有湖南吉首大学、湖北民族学院和铜仁师专3所地方性高校。

3所高校规模都较小,学科和专业设置不全,特别是与边区经济建设结合较紧密的农、林、牧、医等专业缺乏,至今还没有研究生层次教育,本科教育也是近几年高校扩招后由专科升格的居多,教学质量还存在很大问题。招生也是以外地区生源为主,边区规模最大的吉首大学85%的在校生是边区外的学生。本地区考生在外地上大学毕业后不回边区,边区内大学培养的毕业生也绝大部分流向外地区,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非常严重。边区高校对边区经济文化发展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三、边区教育结构改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适应性分析

根据边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教育结构的现状分析可知:边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在发挥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边区教育结构的改革应立足于支持边区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构建和发展上,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

(一)加强基础教育,实施基础教育的改革

1.落实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山区地广人稀,农村中小学教育形不成规模,教学条件简陋、师资缺乏、失学儿童逐年增多,老的文盲未扫除,新的文盲和半文盲却在不断产生。国家和发达地区对边区支援的重点应摆在教育方面。要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希望工程要落实到每个乡村。建议对贫困山区农村初中和小学免除全部学杂费和书籍费,并免费提供一顿午餐,不让一个适龄儿童失学。

2.边区的基础教育应实行学历教育和农业技术培训相结合

采取6+1、9+1或初三分流等多种学制和形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也要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学习及操作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文化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对不能升入上一级学校的学生要给予一定的时间进行农林牧实用技术培训,使其成为合格的现代农民。让边区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两方面的职能:为上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向农村输送合格劳动者。

(二)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实行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并重,正规学习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使不能升学的小学、初中、高中毕业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职业技术教育。职中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要加强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特别要注重旅游和农林牧特色资源产品生产、加工和配套服务的职业技术培训,使毕业生能立足边区农村进行农林牧方面的创业和发展。

(三)加速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县、乡、村三级都要举办农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培训中心(点),产教结合,形成边区农林牧产品生产、加工、配套服务的培训网络以及先进技术的推广网络。

(四)实施三教结合、农科教结合

为加强边区职业教育、成人教育这一薄弱环节,解决师资、场地、设备、经费不足的矛盾,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益,边区农村宜实行普教、职教、成教三教结合。农村中小学既是普通教育的场所,又是职教、成教的基地,三类教育的布局、结构以及师资、设备、场地尽可能统筹安排,充分发挥教育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的整体功能,形成边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协调发展的网络体系。

农业、科技、教育是“科教兴农”的三要素。在边区县、乡、村统筹协调下,建立校、站、所、场为依托的农科教结合的服务实体,实行教学、生产、实验、示范和推广一条龙,将教育部门的“燎原”计划、科技部门的“星火”计划、农业部门的“丰收”计划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和劳动者,推广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从而获得农、林、牧的大丰收。

(五)边区高等教育结构也应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

1.调整区域结构

在幅员如此广大的边区应创办和扶植几所高等院校。日本政府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采取“抑制大城市新设大学,提倡各地创办大学”的措施,也曾提出“消灭无医科大学县计划”。我国珠江三角洲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在佛山、东莞、中山、江门、珠海、深圳等市办大学,收到良好效果。边区目前只有3所高等院校,显示出区域结构的不合理,至少每个地(州)市都要有一所普通高校和一所职业技术学院。

2.调整高等学校结构

随着“英才型”高等教育向“大众型”高等教育制度演化的国际化趋势,我国近年来高等教育得到较大发展。边区也应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使边区的高等教育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得到应有的扩张和提高:一是应将半学术性大学和非学术性大学结合起来。由于历史原因(湘西、恩施抗战时期曾是大后方,一批大学和师范学校曾内迁至两地),吉首大学和湖北民族学院可办成综合性的半学术型大学,张家界、铜仁、黔江三地(州、市)的高校可办成非学术性微型学院。二是将普通大学与职业学院结合起来,各地(州)市都要办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职人才和中职、初职师资,形成高、中、初职培训系统和网络。三是将正规大学与非正规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即大力发展远程高等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以及高等教育自考。

3.调整高校的科类结构

在高校的科类结构上,注重农科、林科、医药、师范、财经类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专业上注重旅游、畜牧、林果、营销、临床医学类的专业设置和发展。

此外,各类教育在所有制结构上都要实行公办民办相结合,大力发展各类各种层次的私立学校。特别要注重在张家界国际旅游城市创办中外合资的对外开放性大学和中学,这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边区教育发展的大机遇。

(六)切实改变人才流向的马太效应

现实的状况是边区给发达地区培养和输送人才。要改变这一状况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边区的大学教育对农、林、牧、旅游、医药等专业实行合同形式的定向培养,降分录取,免费入学,就地服务。为了弥补边区高校经费的不足,可实行两种收费方式。对边区贫困学生免费或低费,或政府贴息贷款;对发达地区学生实行高费(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都采取对本国大学生低费,对外国留学生高费的政策)。切实改变目前边区大学对少数民族预科生和定向生变相收取高价学费的现状,这种做法既违反了党的民族政策,又不利于民族地区人才的培养。

二是对在边区大学毕业的本地和外地学生及愿来边区工作的外地大学毕业生提供优惠待遇。尽量提高专业人才的工资水平,实行艰苦地区工作津贴。

三是要积极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人才资源的开发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边区应根据本地需要自主设置专业技术岗位和职务等级,评聘职务要以对当地经济建设实际贡献为依据。

[收稿日期]2003-09-08

标签:;  ;  ;  ;  

湘鄂渝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教育结构改革的相关性探讨_三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