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183;探究#183;点拨#183;共享——浅谈信息技术环境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信息技术论文,浅谈论文,教学模式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笔者积极参与中学政治教学实践,并以学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子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研究》为依托,对信息化条件下“激励—探究—点拨—共享”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现谈谈自己的一点实践认识,请同行指正。
一、理论依据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构建现实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而且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始终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包括培养情感、形成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此外,构建主义还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将课本和教师的知识简单装入头脑的过程。构建的本质是学生在头脑中主动将原有的经验与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批判、选择并重建知识结构的过程。
计算机多媒体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通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构建主义的学习环境。例如:思想政治课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创设各种形象直观的学习情景,提供图文、声音、动画等多种刺激,利用互联网则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而实效性强的信息,开阔学生思路,激发学生的辨别、判断、创新思维。“激励—探究—点拨—共享”模式正是以构建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遵循“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教学原则而进行的初步探讨和尝试。
二、模式结构
创建问题情境—自主探讨—合作学习—点拨归纳—自我评价—成果共享。
三、教学过程实施及操作要求
1.情境激励,引发求知
问题情境是一种催人求知的学习情境。爱因斯坦说过:“学生提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百个问题重要。”然而,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或者质疑的是极少数。这并不代表学生没有问题可问或学生不会发问,而是缺乏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所以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究是本教学模式的操作起点。而精选什么样的材料,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则是本教学环节的关键。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任务是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背景材料,通过校园网技术创设与教学目标紧扣的问题情境(包括真实和虚拟),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将学生带入现实的工作场景中,或以趣入境,营造轻松、有趣的氛围,或以疑入境,让学生面临急需解决的矛盾,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在教授《法不可违》(七年级)一课时,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了当时《广州日报》的一则报道:凡入厂盗窃者,一经抓获打死,责任自负。进而设问:①对于盗窃者的行为,你是怎么看的?②对于该工厂贴出的告示内容,你是否认同?为什么?在这一设计中,光是题目就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同时配以相关的图片和紧扣中心的设问,更是贴近了学生的经验,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引起了学生的争辩,从而顺利切入课题。
2.自主探究,合作共研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所起的作用是“导”,即以组织者、协调者、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教学过程,把研究、探索、认识、创新的科学实践留给学生,使之尽可能独立获得知识,在和谐自主的活动环节中,最终具备独立研究学习和探索创新的能力。
在“激励—探究—点拨—共享”模式中,学生是教学的中心,是自己知识和经验的主动构建者。教师则对学生的活动起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一方面,教师要保证学生自学探究的必要时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体验和感悟;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选择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和途径。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后进行自主探究,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疑难问题,对学习目标达到初步认识,并提出一些未能解决的问题,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另外,“自主探究”并不是意味着这个过程都是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而应该是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辩论。在讨论时,教师要参与其中,了解情况,引导学生摆出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记录并纠正一些错误的观点和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共研中得到发展。
在信息化条件下,“激励—探究—点拨—共享”模式的实施具备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利用校园网的CAI软件以及网络可以实现即时交流。例如:通过课件设置讨论区,通过BBS进行网络交互,也可以通过网络聊天室的功能公开发布自己的观点、浏览别人的意见以及选择特定的对象进行交流。而且,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多方可以在同一时间发表自己的意见,加快问题探讨的进程。面对计算机与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平等,师生之间平等对话更有利于教学相长。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利用论坛的功能实现延时交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查找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论坛的记录也有利于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学生可以分工合作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搜索,筛选甄别,从而解决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屏幕监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进行必要的点拨,或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和网址,以便让学生随时获得帮助信息,从而更好地开展学习。
例如,在教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高一)时,根据学生事前的调查结果,组织学生上传资料,并在网上讨论区展开讨论与辨析,分析不同消费行为类型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引导学生选择文明的消费方式,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又如在学习《价值与价值观》(高二)时,组织学生在论坛中开展“白衣天使为救治非典病人而牺牲是否值得”的大讨论;另外,对于教材中涉及的一些不易弄懂的概念或问题,如死刑与死缓,诉讼、上述、申诉、抗诉,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等等,可以组织学生利用网络搜寻资料,在网上展开讨论。并让学生在网上指定区域上交自己的学习成果。
3.精讲点拨,归纳反馈
经过前面的学习探究,学生一般能掌握大部分主体知识,但不排除会有一些疑难问题或产生一些错误的认识。这时,需要教师精讲点拨,释疑解惑,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分辨和修正能力。这时的教师精讲是在学生探究交流、教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进行的。精讲,讲的是重点、难点、思路,要贴近学生实际,最好能联系学生讨论的实际,分析学生思维的闪光点以及不到位或偏差之处,指出原因及克服方法。另外,教师应及时对前面的学习过程做出提高性总结,引导学生把零散知识进行归纳整合,上升为系统的理论认识,清楚地了解本节课的相关概念、原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和方法,并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索精神。
对于这部分的操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以问题为引领,用多媒体一一展现相应内容的表格,或引导学生自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网络,突出重点和难点,精讲点拨,归纳反馈。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内部交流,鼓励质疑,及时修正。
4.评价共享,总结提高
教学效果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评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是教与学的指挥棒。通过评价,促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觉悟、行为等方面协调发展。在“激励—探究—点拨—共享”模式中,强调的是发展性评价。注重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的范围。强调过程有自身的价值,针对被评价者的优势和不足予以激励或有针对性的建议,评价成果是共享的。
在这一个环节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操作电脑示范,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地把所选定的问题、解决问题所利用的信息、方法和过程展现出来,总结自己在这一过程中探究能力的高低,增加了多少知识和经验,自己的学习兴趣程度和体验等等。同时,也让其所在小组评价其对小组协作学习的贡献程度。此外,积极开展小组互评、交流,比较他人的做法和见解。而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予以及时的分析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参与热情、合作精神、创新能力的评价,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信心和成就感,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教学过程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创设激情之境
在教学中,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是思考者、实践者。要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教师就要以创设情景为突破口,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创设的情境要符合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要求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情境中的问题既要符合学生已有的水平和能力,又需要费一番努力才能解决;既要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要能诱发学生思考讨论,促使其最大限度地动脑、动手、动口,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2.要有效地调控
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共研的过程中,不可袖手旁观。讨论时要给予学生有效的提示、引导和点拨,使学生能围绕中心积极发言。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或出现偏差时,教师应答疑解惑,指点迷津,使学生顿悟,以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的调控,既可以避免学生在讨论中漫无目的,不着边际,又可以及时发现和解答疑难,并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这一过程,教师要注意为学生提供多方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尽可能发挥学生的才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以便于学生在互相启发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
3.要科学客观地评价
教学效果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真理”在握,是学生“正确”与“错误”的评判者,加之以分数划分等级的终结性评价,大大抑制了教学的生机,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进步。评价的目的是让被评价者接受,所以,实施评价要避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略评价的综合功能。评价方式和内容应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与终结性评价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乐于评价,接受评价,参与评价,并在评价中有所感悟,在评价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4.可做课前铺垫与课后延伸
“激励—探究—点拨—共享”模式的各个环节是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是一个系统的教学模式,但不等于说以上各环节都必须在一节课内完成。有的环节,如创设情境、展开探究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放在课前进行,这在一些需要通过一定的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的课例中运用得比较多。而对于需要践行和反馈的教学内容,则可以适当进行课后延伸,包括可以利用网络论坛进行延时交流,以便反思和提高。
五、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实施的限制因素
师生网上交流,随机质疑,不仅讲求教师有较强的答疑能力和组织能力,而且要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能力,包括媒体素材的制作、发布,在聊天室聊天的技能等等。而学生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以及上网搜索资料的能力。另外,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学习内容多样化,信息处理量较大,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容易造成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网络中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与学习无关的诸多因素,又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等等,所以,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对师生双方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在优化信息化环境的同时,要花大力气进行师资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使教师熟练掌握网络这种新的沟通和交流方式;要加强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上网搜索资料能力的培训和品德教育。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积极尝试构建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模式,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不变的、僵化的,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加以灵活变通、丰富和发展,以达到服务于教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