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愈加广泛。企业内部审计需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构建更加完善、更加现代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实现内部管理创新。基于此,本文重点探究当今企业内部审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在信息化条件下,创新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化条件;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创新
引言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想要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必须要做好内部管理工作,其中就包括内部审计管理。内部审计管理是贯穿与企业内部活动始终的系统管理工程。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作能够保障审计资源的合理配置,保障企业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构建内部审计管理是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全面提高内部审计效率,从而提高国家审计监督能力,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必须要全面创新内部审计管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升级。
一、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计划管理存在漏洞
对于审计计划来说,其作为审计资源优化分配的重要资源,是内部审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但我国企业信息化改革还处于初期阶段,审计系统存在极大的漏洞,如审计项目资料不全、审计数据库存在盲区等。诚然,信息化审计模式改变了审计资源利用与共享方式,审计组织人力资源和组织分工要不断抓住自身的漏洞并给予完善,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信息化管理的积极作用。
(二)审计组织队伍建设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尤为迅速,信息化建设也被提出了十多年,但传统审计管理模式依然对现代审计有着重要影响。很多企业为了不提高自身的运营成不,对信息化建设不够积极,也没有重视人才队伍的培养与引进,使得很多项目不能与时俱进,缺乏统一的规范。当今的企业竞争实则就是人才竞争,如果内部审计管理缺乏人才支持,势必无法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作用。再加上审计设备常年不更新,组织管理方法无法实现审计目标,导致企业审计业务质量差、效率低,与预期目标存在极大的差距量。
(三)审计管理工作存在滞后现象
审计工作对企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传统审计模式都是采用事后审计形式,这种审计模式先天就存在滞后性问题。现代审计管理模式要求保障审计工作的实时性,也就是对现场审计结果进行审理,但依然有部分企业采用传统审计模式。由于事后审理模式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审理内容也不够完善,无法及时发现审计现场中的不足,更无法充分发挥信息化审计模式的积极作用。
(四)企业内部审计管理风险
信息化技术推动了我国经济市场发展进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能够第一时间了解经济市场发展现状以及国家相关政策。但在信息时代下,企业信息共享与交流已经成为了必然趋势,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特别是检查风险、报错风险。由于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很多信息资料都会保存在云端中或硬盘中,这些资料很容易被黑客组织修改或盗取,这也是信息管理模式下最为明显的危害之一。由于信息管理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这给内部审计系统设计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再者,由于企业构建信息化内部审计管理模式需要软件平台的支撑,但当今市场上的审计软件更新速度较慢,并且功能不够完善,仅凭借审计软件开展工作很难保障全面性,从而造成企業内部审计风险。可见,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一定的弊端,技术人员必须要直面现存问题,不断改善信息审计管理模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信息化条件下,企业内部审计创新方法
(一)企业应对审计内容进行优化
首先,结合企业发展状况,完成审计信息资源库的建设。企业应统一整理、汇集审计内容及有关信息,保证整合、处理信息资源变成审计信息资源时审计工作的关注点,提高审计工作开展的有序性。同时,要结合相应要求在信息库中构建审计信息组织,使各部门对信息的使用要求得到满足,改善信息化管理水平。
其次,完善审计组织结构。在监管审计部门计算机运行效率时,相关部门应合理发挥经济互动管理的作用,在审计组织结构完善阶段,要重视审计工作者的信息系统使用及信息操作水平,实现计算机审计组织架构的完善。
然后,积极提高审计工作者综合素质水平。企业相关部门要完善审计工作者的管理、培训机制,要合理利用内部资源,为其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提高审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审计工作的实施效果。
再次,完成可视化报表的构建。企业有关部门应结合审计管理工作状况及管理要求,做好管理要求及管控机制的整合,积极统计、解析审计计划、问题、投入的资源,促使信息化时代大数据技术具备的数据统计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同时,要做好跟踪性审计程序的构建,在监管审计问题时,要发挥多维度统计、分析优势,实现集成管理商务智能化系统的目标。
最后,完成审计知识库构建。企业有关部门应提高审计结构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重视审计管理体系及行业规范的建设;同时,要做好知识性文件整合,完成快速查阅、检索管理体系的构建,优化升级工作流程,使升级资料更加全面。
(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
在信息化内部审计管理中,必须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创新审计管理模式,其中,多项组合管理形式在当今应用非常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矩阵式组织+头盔式管理+多层级联动联网”组合模式,该种模式能够一改之前信息管理模式的弊端,管理范围更广、管理内容更加全面。其中,矩阵式组织就是通过纵向、横向的双向模式完成一项任务。在审计单位领导下组建审计小组,横向构建综合指导小组与数据采集分析小组,纵向成立多个审计查证小组,保障不同小组分工明确,协调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同时,审计工作需要全面分析企业相关数据的内部信息,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数据分析团队的积极作用,并保障数据分析团队的独立性与客观性,这样才能够保障内部审计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三)推动审理工作创新
审理工作作为审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审理工作创新至关重要。审计工作创新可以分为两种形式。首先,充分利用权限设置系统,审计人员通过设置相关权限,权限设置能够让不同审计环节人员获取专有资料,在审计实施各个环节获取相应的资料,这样能够保障相关资料获取的独立性,并通过网路技术开展动态化管理;其次,除了要将事后审理转变为在线管理,还需要设置一道“审理防线”。二次审理主要是对在线审理所出现问题进行落实,并对在线审理提出相应的审理意见。
(四)加强审计风险控制
在信息时代下,企业审计管理中存在着巨大风险。这就要求审计人员需要在前期收集带电算化系统有关资料,如计算机硬件应用情况、审计软件应用情况、人员配备等。这样才能够全面对企业审计工作作出全面风险评估。通过利用多种审计软件进行风险评估,通过采用合理的审计方法,针对性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再者,需要加强审计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构建培训系统、考核系统,从而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与数据处理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在实践发展中,应结合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特点、信息化技术优势,主动完成信息化审计体系及数据库等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实现内部审计管理增值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俞炯炯,黄寿根.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8(10)222-223.
[2]丁洪波,全海峰.浅议信息化经营环境下的企业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总会计师,2018,05:72-73.
论文作者:肖剑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电业》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企业论文; 审计工作论文; 信息技术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信息论文; 条件下论文; 《中国电业》2019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