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_军事论文

论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_军事论文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刍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刍议论文,中国论文,环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后,借反恐将军事触角伸入中亚,并顺势扩势,其推进“管理”欧亚大陆的战略图谋日渐显露(注:参见(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著、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二章及第七章。)。无疑,美的一系列举动引发了中国周边地区形势的变化,对我国长期构筑的和平稳定、睦邻友好、合作发展的周边环境带来较多消极影响。但从总体情势看,中国周边战略力量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安全环境仍保持良好态势。

一、当前中国周边形势特点

中国周边地区大致可从地理上分为北(主要是俄罗斯和蒙古两国)东(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西(包括中亚和南亚)三个部分。长期以来,因地域不同,国家制度各异,中国面临的区域安全环境不一。近年来,这种差异性日显突出。因而,“9·11事件”及美发动对阿富汗的军事打击,对这三大区域产生的效应也各不相同,形势的发展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北部相对平稳,总体形势良好。普京2000年接任俄罗斯总统后,重视“政治的安定性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努力建立一个强大而有效的政权体制,遏制分裂倾向、加强法律和秩序、统一社会思想,以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实现民富国强的总体发展战略”(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著:《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的国际环境》,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62页。),使俄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政治上,其以强有力的措施,对叶利钦时期遗留的政权体制缺陷、联邦体制困境、政治腐败(寡头问题)以及黑社会犯罪等进行大力整治,维护了社会安定。同时在国际“反恐”大气候下,抓住与美反恐合作的时机,进一步打击车臣分裂势力,遏制了分裂活动。经济上,他“提出了符合民意和国情的经济振兴战略”,“有目标、分阶段地走富民强国道路”(注: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著:《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的国际环境》,时事出版社2000年版,第70页。),使俄经济呈现持续增长势头。2000年的经济增长高达8.3%,2001年上半年在全球经济不景的形势下,增速也达5%,与中国形成了“开花并蒂,二枝同秀”的局面(注:王健民、白嗣宏、章海陵:“俄罗斯的第二个春天”,《亚洲周刊》2001年8月6-12日,第15页。)。外交上,从国家利益出发,积极调整战略,力排众议,向美倾靠,以“反恐”合作为契机,全面推进双方关系,建立两国“全新的长远伙伴关系”;同时,加强与欧盟关系,构建与北约合作新框架,加强在独联体的主导地位,深化对印度关系,促进与亚太国家关系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俄的安全环境,拓展了战略空间,争得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在对华关系上,普京积极维护和发展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7月,两国签署睦邻友好条约,并在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问题上积极合作,双方关系进一步充实。

蒙古政经形势也较稳定。2001年,蒙古人民革命党继续保持在国家大呼拉尔(议会)中的稳固地位,该党政府基本实现了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扩大投资、整顿金融财政秩序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标,并计划在2002实现经济增长4%的目标(注:新华社2002年1月3日电。)。中蒙两国长期友好,近年来双方互信进一步增强,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发展,特别是两国在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风沙治理和疫情防治等方面的合作将进一步加强。最近蒙总理恩赫巴亚尔访华时表示,发展对华睦邻友好与平等互利合作是蒙对外关系的“首要方针”(注:中新社2002年1月7日电。)。

东部忧患增多,形势复杂多变。东南亚形势波动不定,隐忧重重。政治上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整体性变动期,多国出现政局动荡、政权更替或面临政治变革。菲律宾、印尼政坛相继爆震,总统易人;柬埔寨、缅甸等国政治危机也不断显现。经济上,该地区自2001年初以来已受美国经济放缓的“经济寒风”侵袭,经济大幅下滑。“9·11事件”后形势更为严峻,如东盟国家经济形势最好的新加坡在第三季度也出现了5.6%的负增长(注:参见台湾《国际经济情势周报》1408期。)。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9日发表的预测表明,今年东南亚国家的出口增长率将从去年的18.6%滑至负5.3%,其经济要渡过严酷的“经济寒冬”尚需时日。与此同时,伊斯兰势力近年来迅速膨胀,特别是"9·11"后影响进一步上升,已对东南亚的政治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印尼伊斯兰政党已崛起为与新旧民族主义势力、军方三足鼎立的政治力量,直接左右政局。马来西亚泛马伊斯兰党已对马哈蒂尔领导的执政党“巫统”构成威胁,其建立“政教合一”国家的政策主张在马掀起“政教国”与“世俗国”之争(注:祝家华:“回教国之争,替阵面临分裂”、“建立回教国是政治目标”,《亚洲周刊》2001年8月6-12日。)。而一些伊斯兰极端组织进行的分离和恐怖活动,对社会稳定和地区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如菲律宾的“阿布沙耶夫”伊斯兰极端组织大搞爆炸、绑架,印尼一些“圣战”组织不断发起针对基督徒的“圣战”,引发严重的宗教冲突。

东北亚地区暗藏危机,形势堪忧。日本经济步入衰退,第二、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负增长,工矿业生产下降,企业收益减少,破产增加,失业率创历史记录;个人消费持续低迷,经济恢复基础脆弱。据日本政府预测,2001年度日经济实际增长率为负0.9%,2002年度为零增长(注:新华网2002年1月4日。)。经济不景也使日右翼势力影响上升,日本发展的右倾度增强,使其走向的不确定性增大。"9·11"后,日很快通过并颁布了《反恐怖特别措施法》,为其军事力量向海外扩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日“借‘协美反恐’之机试图突破和平宪法,积极向海外派兵”(注:王珊:“‘反恐’外交与日本的战略”,《现代国际关系》2001年第12期。),已成为东亚地区的潜在威胁。朝鲜半岛局势持续反复,金大中的“阳光政策”在韩国的支持率也呈下降之势,加之美对朝政策摇摆不定,也使半岛形势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增大了我国东北面的安全压力。

西部危机不断,乱局呈长期化趋势。一是中亚地区地缘战略格局出现重组之势。美对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和美欧迅速扩大的军事存在使中亚各国的处境发生了变化,围绕中亚的地缘争夺呈现加剧态势。首先,随着恐怖主义势力在阿富汗的大本营被摧毁,多年威胁中亚各国的武装外患基本消除,外部安全环境有所改善;其次,以乌兹别克斯坦和美国签署军事合作协议、乌向美军开放汗纳巴德军用机场为标志,美国在中亚实现了“军事进入”的历史性突破,俄罗斯在中亚的主导地位因此受到严重挑战。再次,再对俄美影响力的消长,中亚各国不同程度地调整了自己的对外政策:乌兹别克斯坦成为美在中亚的主要军事伙伴;塔吉克斯坦继乌之后正式与美签订提供军事基地协定;吉尔吉斯斯坦在观望犹豫之后,也决定向美军提供机场;哈萨克斯坦表示时刻准备开放领空和陆地。虽然塔、吉、哈三国亲俄的基本方针尚不致改变,但均显示了向美倾斜的趋势。最后,随着中亚的外部威胁下降,其内部挑战上升。特别是美国和西方全面渗透加强,在该地区推行西方价值,势将冲击中亚的传统政治(注:参见Ariel Cohen,U.S Foreign Policy Interestsand Human Rights in Central Asia,http://www.herityage.org,July18,2001.),造成地区不稳。二是印巴对抗烈度有所增强。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争端长期对立。由于牵涉到两国的领土争端、民族纠纷和宗教矛盾,而且也是极为敏感的国内政治问题,使双方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9·11"后,由于美南亚政策的迅速调整,使印对巴近年来形成的优势打了折扣,心有怨忿。现在印也有效仿美打击阿富汗模式之念。最近印度国会袭击案后,印认为是打击和削弱巴及一劳永逸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难得的好机会”(注:Sultan Shahin,Too Good an Opportunityto Miss,Asia Times,December 22,2001.),双方为此兵戎相见、发生冲突的概率增大。虽有英国首相布莱尔居间调停,巴基斯坦穆沙拉夫也在南盟开会时主动与印总理瓦杰帕依握手,但印态度仍十分强硬,两国的和解前景十分暗淡。三是阿富汗前景仍难确定。虽然美国的军事打击使塔利班瓦解,但2001年12月成立的临时政权却未能完全统一阿富汗,阿又现军阀割据局面。在阿富汗北部塔利班撤出的地区,过去的军阀们纷纷夺回自己的领地,如伊斯梅尔·汗控制了东部城市赫拉特,乌兹别克族军阀杜斯塔姆控制了北方重镇马扎里沙里夫,而这两个手握重兵的军阀都对过渡政府的人员构成不满。在南部,普什图族各部落武装各据一方,中央政权难以实行有效控制。若国际社会重建阿富汗的方案不能被各派接受,而阿又不能建立一个强势中央政权,那么很可能再陷动荡甚或内战之中。

二、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般来说,中国的“周边环境”是指环绕中国周围地区的国际环境,但其地理范围“有可能大于区域环境”(注:阎学通等著:《中国崛起——国际球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因此,本文所讨论的中国周边环境既指中国相邻近地区,也涉及整个亚太地区的“大周边”概念。从地缘意义上看,中国的条件并不优越,有约2万多公里的陆地边界,与15个国家接壤;还有1.8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与11个国家相邻。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民族宗教问题复杂,意识形态各异,历史上的恩恩怨怨较多”,“当今世界上一些引人瞩目的地区性冲突、宗教极端主义事件、国家分裂主义活动、大宗毒品走私、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等也都频频发生在我国的周边地区”(注:秦宣仁:“善邻方能固国——新世纪发展同俄国及中亚国家关系的思考”,《国际贸易》2001年第1期。),这使中国周边环境面临的消极因素较多。

诚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经营,中国周边环境已大为改善。一方面,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成为各国的共识和目标;"9·11"后的“反恐”斗争,也促进了各方加强多边和双边对话与合作的愿望。特别是随着国力的上升,中国在周边的影响继续走强。但另一方面,由于美国并未放弃旧的冷战思维,遏制中国的政策依然不变,加之周边一些国家走向尚不明朗,以及地区热点变化尚存不确定性,中国周边环境仍将面临诸多变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增大。近年来,美国亚太战略中“遏制中国”因素日益突出。美有人提出,美国在亚洲的目标包括“阻止地区霸权的崛起、保持稳定及控制亚洲的转型”,认为这是确保其全球优势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美应深化和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双边安全同盟、推行大国平衡战略(以制约中、俄、印等国)、阻止“中国在台湾和南海地区用武”以及促进多边安全对话(注:Zalmay Khalilzad(et al),The United States and Asia-Toward a New U.S.Strategy and Force Posture,RAND MR-1315-AF,pp.xiii-xv)。从美政府的政策看,美担心中国的崛起挑战其在亚太的主导地位,因而心态较为复杂。特别是布什政府上台后,强化了牵制中国的意识,对华防范色彩不断增强,进一步强调中美的“竞争”面。美在“9·11事件”后出台的《四年防务评估报告》仍明确提出要加大对亚太地区的关注,特别是防止“敌对势力”主导“关键区域”,虽未点名,但其针对中国的意图十分明显。美太平洋总司令布莱尔称,目前美关注的“三大区域”的排列已从过去的欧洲、西南亚(指阿富汗和中亚)、东亚变为“东亚第一,西南亚第二,欧洲第三”(注:Richard Halloran,Eastern Threa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October 18,2001,p.32.)。从目前看,美对华政策虽因“反恐”问题而进行了一些策略性调整,但并未放弃对中国的战略压制政策,反而加快了其在中国周边投棋布子的步伐:一是通过对阿战争强化了在中亚和南亚的战略影响,实现了印巴的政策平衡、在阿富汗立足及在中亚的存在,使该地区出现了有利于美的地缘政治重组;二是借“反恐”拉紧了同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如拉拢印尼,向其提供4亿美元经援和1.3亿美元司法改革援助,其意在于使印尼成为参与“反恐”的最大的伊斯兰国家,并为美未来在东南亚的战略介入确立支点。美向菲提供至少46亿美元援助,承诺在军事与经济上“全力支持”菲,以换取美菲新的军事安排。此外还向越南表达对金兰湾的兴趣,以期在东南亚找寻到新的军事基地(注:参见Vietnam's Geo-Strategic Consideration After Russia Leaves Cam Ranh Bay,Asian Defence Journal(ADJ),November,2001,pp4-6.),增强美在该地区的军事影响;三是继续编织美主导的强化军事同盟网。美仍视双边军事同盟为其亚太安全战略支柱。"9·11"后,美编织日、韩、澳“亚洲小北约”军事网的步伐虽有所迟滞,但并未放弃。如支持日在“反恐”中发挥军事作用,提出美在实施其安全目的时利用澳、日、菲等“友好国家”的设施等(注:Richard Halloran,Eastern Threat,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October 18,2001,p.32.)。四是进一步强化美在东北亚地区的军事存在。除了加强对朝“遏阻”的目的外,针对台湾问题的意图十分明显。布什上台不久即提出“协防台湾”,"9·11"后,布什、鲍威尔等人反复表示不会因中美反恐合作而牺牲台湾利益,继续加强对台军售,助长了台独势力的气焰,对两岸关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台湾问题的解决难度增大。

第二,周边一些国家的政策调整和走向增加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一是印度急于挤入“亚太大国”行列,有可能使地区力量结构出现变化。近年来,随着印度综合国力迅速提高(2000年印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00亿美元,居世界第11位,超过了韩国(注:根据2001年3月《印度储备银行公报》数据,按当时汇率折算。)。最近,世界银行按购买力平价法估计,目前印的经济规模已居世界第四位,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其军费开支也大幅提高(2000-2001财政年度国防预算为136.2亿美元,比上一财政年度增加28.2%,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32%(注:The Hindu,2001.3.1.)),并在1998年核试爆后继续加强核武及导弹的研发。印以此为本钱,加快推进其“大国战略”。2000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访问日本时扬言:“从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国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围。”(注:The Hindu,2000.4.8.)同年,外长贾斯旺特·辛格也称,“印度的安全考虑参数已明显超越南亚地理定义的范围”,“印度关注的安全环境以及潜在的安全考虑包括从海湾到马六甲海峡的印度西边、南边和东边地区,西北边的中亚,东北亚的中国和东南亚”。(注:新加坡《联合早报》2000年6月3日。)其首要目标即摆脱南亚羁绊,“东进”亚太大国舞台。但因其“在亚太地缘政治和经济中”“是一个被边缘化了的大国”,因此,努力在美、日、中、俄等主要力量中搞平衡,已成为其重要的战略思路(注:G.V.C.Naidu,India and the Asia-pacific,Strategic Analysis,July 2001,Vol xxv No.4,pp 503-518.)。近来来,印进一步加强与美、日及东盟一些国家的关系,并与日本及一些东盟国家在南海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企图将军事势力从印度洋扩展到东亚。然而,由于印自身尚未能在南亚妥善地处理好邻国关系,与巴关系长期紧张,武装冲突不断,现却试图挟军力“东进”,使人们对其在亚太地区将扮演的角色感到担忧。二是日本安全政策的变动增加了日未来走向的不确定性,成为影响东亚安全的最大变数。近年来,由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使日的右倾保守思想增强,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也迅速上升,一些右翼势力竭力鼓吹“修宪”。小泉上台后,不断迎合这种思潮,公开主张要重新审视日的防卫和安全战略,并于"9·11"前不久解除了自卫队参加联合国维和部队主体业务的冻结,放宽其参加维和的五项原则。日还不断渲染中国的“军事威胁”,并在2000年及2001年的《防卫白皮书》都突出了这方面的内容,其“司马昭之心”令人不可不防。"9·11"后,日很快通过“反恐”法案,准许自卫队在“反恐”战争中提供协助,赋予日派兵海外的法理依据。这虽与日战后的和平宪法第九条“放弃战争、不保持战力及没有交战权”相抵触,却得到了多数支持。最近,日又动用战机、战舰将领海外的一艘“可疑”船只击沉,引起了日本国内外的担忧。种种迹象表明其走向军国主义的危险增大,也将对地区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第三,一些地区热点暗藏危机,是中国周边安全的主要隐忧。一是朝鲜半岛局势反复多变,南北和解与统一进程漫长曲折。双方关系的发展受美政策影响较大,然而布什政府一年来却对朝强硬,朝也威胁要对美采取对抗政策,使半岛局势的缓和势头不断受挫。从今后一段时期看,半岛虽不致出现大规模动荡,但韩大选将临,政局将变,有可能引发新的危机,从而冲击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二是南海问题仍是影响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的重要障碍。近年来,在中国和东盟有关国家的不断努力下,南海地区局势渐趋平稳,各方都在积极寻求解决争端的新途径。然而,由于该地区涉及多方,问题较复杂,解决的难度也较大。加之,美等外部势力不断插手,更增加了南海问题的变数。而一些国家仍不断在南沙群岛进行侵占及开采活动,同时极力推动南海问题扩大化,企图使非法占领成为既成事实,这将进一步损害中国在南海的利益,并危及整个地区的稳定。

三、中国周边环境总体仍将保持稳定

虽然“9·11事件”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一些消极变化,可能对中国的发展带来诸多战略牵制,但同时积极因素也在增长。笔者认为,影响地区稳定的主要力量格局并未发生重大变化,这使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整体保持着相对稳定,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周边地区力量结构仍保持相对稳定。中、美、日、俄、印度和东盟六大力量继续消长,但无一能取得支配地位,总体均势不至失衡:东盟内部仍处于整合期,凝聚力短期内尚难恢复,在地区中的地位继续下降,但其在亚太地区力量间仍能发挥特殊“平衡器”的作用;印度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在南亚地区仍居主导地位,但其实力有限,并因受印巴对抗的牵制,难以从南亚地区脱身和全面“东进”亚太;俄综合力量步入恢复期,在中亚和东北亚的影响不断增强,但长期内不可能在中国周边地区发挥主导作用;日本经济调整困难重重,但其经济实力仍然雄厚,在亚太地区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日近来借美扶持、自我松绑的步子加大,不断扩大自卫队用武权限,但其掣肘因素较多,发挥政治大国的作用尚需时日。至于右翼势力极力推动的军国主义,仍受到国内外多重力量的制约。最近,日本首相小泉在出访东南亚国家期间便明确声明“决不重走军国道路”(注:法新社2002年1月10日电。);美国虽受恐怖主义打击,其优势地位仍无人能敌,但由于力量分散于全球,且目前为反恐战争所缠,难以在中国周边为所欲为。区域战略态势仍将保持平衡,和平与发展的大势不致逆转。

第二,各方对华战略需求有所上升。由于“9·11事件”未根本改变我周边主要力量间的实力对比,各力量在地区战略格局中的地位、角色和影响不会出现急剧变化,其总体对华政策也难有重大转变。相反,一些国家的政策出于现实需要还有可能向增进对华合作的方向微调。日本目前经济正处改革阵痛中。中日虽存在较多争执,最近两国发生了严重的贸易摩擦,但从自身地缘政治及长远战略利益考虑,日不会把中国树为单纯对手,对两国的贸易纠纷也力求妥善处理,更多地谋求与中国在竞争中共存。俄罗斯经济处于恢复性增长期,但至少五年内仍难以回升至苏联解体前的水平。俄罗斯近年来在中国周边地区推行积极进取政策,加强与中亚、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国家关系,但其战略立足点和外交重点仍在西方,加强中俄关系仍将是俄对外政策的重要考虑,以及借以与西方打交道的重要手段。印度经济可望保持较高增速,政局相对稳定。印将继续积极实施大国战略,对中国的发展成就心态复杂,对中国的崛起也持猜疑和戒备态度,主要是担忧中国涉足其在南亚的“势力范围”。但中印并无根本战略冲突,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仍将是其外交重点之一。东盟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仍面临较多困难,一些国家政治乱局短期难定,地区总体形势“稳而不定”;成员国间的差距将有所拉大,矛盾进一步增多,使东盟凝聚力趋于弱化,在地区事务中的作用继续下降。东盟仍将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其靠美倾向将有所增强,但对华关系会总体保持平稳。随着中国的入世,东盟加强对华经贸关系的愿望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利益需求也将增大,特别是双方已确定共建东盟—中国自由贸易区,将进一步推进双方的睦邻互信合作伙伴关系趋向实质化。美国在中国周边战略格局中仍扮演重要的角色。"9·11"后,美对华合作倾向有所增强,布什上台初期的强硬作法也有所收敛。虽然美反华势力仍将推动对华遏制政策,但基于长期政经利益考虑,美仍将重视和加强与中国在经济领域的伙伴关系,中美不会走向全面对抗。

第三,加强地区经济合作的要求进一步增大。一是周边国家区域经济合作呈扩大势头。为应对全球化冲击,增强抗危机能力,各国加强多边经济合作的热情持续高涨。除区域内经济合作(如东盟自贸区,已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继续稳步发展外,新的跨区域合作(如环孟加拉湾合作区、湄公河—恒河开发合作、中印缅孟经济合作、“东盟+3”等)将趋于活跃。二是东亚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发展。随着东亚国家经济日益密切,地区加强全面合作势头进一步上升。在继中国与东盟同意筹建自贸区后,日本也加快了与东盟研讨双边自贸区的步伐。这将有利于东盟加三合作的开展,并有可能最终促成“东亚经济共同体”的建立,这无疑将为加深东亚各国经济的依存度、深化各个领域的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安全形势较长时期内仍会保持总体稳定,地区安全对话与合作将进一步加强。一是影响地区稳定的一些热点仍具可控性。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关系虽会反复,但在较长时期内仍可维持“难统难战”局面;印、巴因克什米尔问题“死结”的对峙僵局虽难以化解,但双方各持核武,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可能性不太大;阿富汗大局已定,虽处于军阀割据状态,但国际社会今后将会进一步推动阿的重建,重开战端的可能性较小;中亚、南亚、东南亚及俄罗斯的三股势力(民族分裂、国际恐怖和宗教极端势力)仍会不时兴风作浪,但在相当长时期内难成规模。二是地区内的多边安全合作将日趋实质化。随着地区力量均衡化的发展,各方共同的安全战略利益将不断增多,以多边安全对话合作机制协调处理安全问题将成为潮流。以“反恐”为题的地区安全合作将进一步推进,多边安全对话与合作将日趋机制化。上海合作组织、东盟地区论坛(ARF)等多边机制在较长时期内仍将在地区安全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新的形势下注入更多内容,如非传统领域的安全合作内容,包括信息安全、生态安全、打击有组织跨境犯罪和国际恐怖活动等。这都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周边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使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改善。

标签:;  ;  ;  ;  ;  ;  ;  ;  ;  

论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_军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