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学前教育组织中国委员会主席祝士媛谈中、美、日三国的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前教育论文,家庭教育论文,中国论文,会主席论文,委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前不久,刚从日本、美国讲学归来的祝教授在百忙中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就中、美、日三国家庭教育的有关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记者:您曾多次到美国、日本讲学,做专题研究,您认为这两个国家在家庭教育的观念和方法上和我国相比有哪些不同?
祝士媛:美国的家长不太重视给孩子灌输知识和技能,但把做人的教育看得很重,对孩子的道德水准要求很高,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比如,在美国时,我到“迪斯尼”去玩,人很多,但大家都有秩序地排队,很小的孩子也都被家长要求排队等候。个别孩子只要一往前走,家长马上把孩子拉回来,不让孩子插队。家长在每一件小事中都这样要求孩子,并以自身的榜样影响孩子。因而,孩子从小就树立了较强的公德意识。
对孩子未来的发展,美国的家长比较尊重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意愿,不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发展。美国的家长也希望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哈佛、斯坦福等世界名牌大学也是大多数家长所向往的。但他们决不会强迫孩子,要求孩子一定要上父母心目中理想的大学。在对未来前途的选择上,美国的孩子有充分的自主权。父母的意见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重要的建议。
我国的家长比较重视孩子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智力开发”是绝大多数家庭中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父母把大部分的精力和财力花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孩子学习好,能考上大学是家庭教育成功的标志,甚至是唯一的标志。
中国的家长比较看重孩子的前途,喜欢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计成长的模式。选择专业和工作时,父母的意见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相对而言,孩子个人的兴趣和意愿则常常显得微不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日本的家庭也日趋“少子化”,年轻一代的家长也崇尚孩子自由发展。但总体来说,日本的家庭教育还是东方式的,父母为孩子前途考虑比较多。父母会尽最大努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上私立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在日本家庭教育中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对孩子不溺爱,不娇惯。因而孩子不娇气,身体素质比较好,很勇敢,独立性强。
记者: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呢?
祝士媛:我想最深层的原因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记者:爱孩子是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的共性。那么,在表达这种爱的方式上,中、美、日三国的家长有什么不同?
祝士媛:是的,父母爱孩子是人类的天性。但受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的父母比较含蓄,一般羞于用“我爱你”之类的正面语言表达自己的爱。他们把这种爱更多地体现在行动上。如:家中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包揽,不让孩子分担,甚至孩子自己的事情也由父母包办代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尽量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等等。
美国的家长会随时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及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我爱你”、“你让我感到骄傲”之类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是他们与孩子沟通和交流时常用的。
日本老一代的家长比较传统,保守。尤其是父亲,较少与孩子有亲昵的行为和语言表示。受西方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家长较开放,他们乐于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因为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尽量多抽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感受和影响孩子的成长。
记者:我们做这种比较的最终目的是借鉴他人的长处,克服我们的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您认为,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怎样做,才能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人呢?
祝士媛:这是一个大问题,三言两语很难说清。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有两点:
一是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要给孩子做表率。
环境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一个在有许多藏书,父母每天都读书看报,勤于工作,家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和一个在关系紧张,父母整天沉缅于抽烟、喝酒、打麻将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相比,他们的兴趣、志向、气质等个性品质是不一样的。
家长的榜样作用,对孩子来说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有的家长给孩子请家教,要求孩子上各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班,可是父母自己却从不看书、学习,孩子怎么会信服你呢?要培养高素质的孩子,你首先应该是高素质的父母。
二是对孩子的成长应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不要要求孩子按照自己所期望的那种模式成长。要知道,既使你的期望很好,很客观,那仍然是你的,而不是孩子自己的愿望。父母太多的帮助和要求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是一种束缚,是对他自我成长的权利的一种剥夺,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有害无益的。作为一个独立的、自然的个体,孩子有权利按照他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生活,选择该走的路。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