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浦口医院;江苏南京210031)
【摘要】目的: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患者74例,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7例。观察组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心肺复苏后采用传统护理方法。统计对比两组住院时间、临床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5±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8±3.4)d(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为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2.43%)比较,观察组(8.11%)降低明显(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心肺复苏;康复效果;急诊护理干预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对心肺复苏诊疗程序规范化,其诊疗效果大幅提高,但其诊疗中急诊护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本研究选取夏邑县中医院急诊抢救 74 例心肺复苏患者,分组研究急诊护理干预应用于心肺复苏后对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我院急诊抢救心肺复苏患者74例,所有患者均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者。疾病原因:电击4例、肺栓塞4例、农药中毒9例、一氧化碳(CO)中毒5例、脑出血21例、急性心肌梗死31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7)和对照组(n=37)。观察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为35~73岁,平均(56.4±8.4)岁;对照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为34~75岁,平均(57.8±8.9)岁。两组基础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心肺复苏后采用传统护理方法,密切关注患者病情状况及生命体征,遵医嘱监护心电图、合理用药等。
1.2.2观察组
心肺复苏后给予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如下:①环境护理干预:急诊护理人员要及时调整病房温、湿度,以减少环境造成的不良刺激,使患者在舒适环境下快速恢复。②加强心电监护护理干预:患者虽心肺复苏成功,但因病情危重,仍需时刻观察其生命体征或其他异常情况发生,如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应加强巡视监护次数,当意外情况发生时能给予及时处理。③加强脑部复苏护理干预:在患者心肺复苏之后,急诊护理人员应将室温调控在19℃左右,指导家属用湿毛巾敷于患者颈部、额头,使患者脑部氧代谢率降低,脑部组织再灌注状况降到最低。④气道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应严格对气道插管实施无菌操作。另还需加强插管后管理,为防止气道插管移动,可用医用胶带稳妥固定气道插管近端。要保持患者气道始终处于湿润状态,应及时更换胶带。护理使用低压气囊时应合理把握放气频次,以避免患者误吸咽喉部分泌物或使胃内容物反流。给患者吸痰前应先吸入约3min纯氧,吸痰时应严密观察患者面色是否有发绀现象,并及时予以处理。⑤心理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身心遭受巨大创伤,致使其可能出现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于患者沟通交流,疏导其不良情绪,并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及预后注意事项,指导家属从饮食、锻炼等多方面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1.3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及护理效果。显效:体征及症状改善显著,无并发症发生,身心状况平稳;有效:体征及症状有所改善,并发症发生轻微,身心状况稍有波动;无效:症状及体征无变化,且心搏再次停止。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定性资料进行χ2检验,定量资料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护理效果及住院时间观察组住院时间为(9.5±2.3)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3.8±3.4)d(P<0.05)。观察组护理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心跳骤停可由多种外界及疾病因素引起,是急诊中危重症之一,可对大脑、心脏等造成非可逆性损伤。抢救心跳骤停患者主要手段是心肺复苏法,使受损脑细胞最大程度得到挽救,避免脑细胞因长期缺氧而坏死[1]。心肺复苏成功后需配合急诊护理干预措施,才能进一步提高复苏后疗效[2]。急诊护理干预需护理人员不断学习心肺复苏知识,并提高临床护理技能及职业素养。朴丽莎等[3]研究发现,对需要进行急诊心肺复苏术的患者实施行为护理干预后,能明显缩短术后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及重症监护室(ICU)滞留时间,可促进心肺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护理有效率及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这主要是因为急诊护理时先做好环境护理,可增加患者心理舒适感;心电图监护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传导阻滞、室性早搏等其他异常情况发生;脑部复苏护理干预可将脑部再灌注情况降到最低;气道护理干预可有效避免肺部吸入异物的发生;心理护理干预可改善烦躁等负性情绪。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急诊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心肺复苏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急诊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心肺复苏后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缩短其住院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汪媛媛,郭涛,刘琼,等.费茨动作技能形成理论在急诊科新护士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5):
593-595.
[2]袁威,张玲燕,李冬军,等.急诊科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后心理应激改善及效果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4):133-136.
[3]朴丽莎,黄海燕.行为护理干预在心脏骤停复苏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5,29(35):4411-4413.
论文作者:胡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6
标签:患者论文; 心肺论文; 急诊论文; 对照组论文; 效果论文; 体征论文; 发生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下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