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股份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股份制论文,正确认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这一思想的提出,是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又一次思想解放。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也就是企业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过去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比较单一,例如国有企业只是国有国营一种实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出现了租赁制、承包制等多种形式。但是从所有制关系上看,这些形式还限于企业资产的所有权保持国家独有。为了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也发展了国有资本与外国资本联合的合资、合作企业形式,不过这种企业形式被列为外资经济,排除在公有制经济之外。
这种情况妨碍着人们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不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束缚了国有企业的手脚,限制了国有经济的支配范围,制约了国有经济的发展。对股份制的看法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股份制是否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呢?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利用股份制这种形式来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呢?
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作为一种资本联合的形式,它本身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所以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主要看是哪些人的联合,由什么人来控股。是劳动者的资本的联合,并由劳动者处于控股地位,那就是公有制的一种形式;如果是私人资本之间的联合,并由少数大资本控股,它就是私有制。有人说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股份公司是公有制,这显然是不对的。另外有人说搞股份制必将导向私有化,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十五大报告对这一重要理论认识问题作了正确的回答,明确指出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这个结论意义重大。它打消了人们对利用这种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企业形式的顾虑,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对扩大国有资本的支配力量,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从股份制产生以来的历史经验看,它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筹集资金,二是企业间平滑地进行联合和兼并,概言之,它是一种集中资本的方法。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它使小资本变为大资本,实现了生产集中,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经济效益。资本主义充分地利用这种形式,增大了资本的支配力量。马克思曾为此赞扬了这种形式,他说股份公司是现代最不寻常的现象,"标志着现代各国经济生活中的新时代","它们是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37、610页)
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作为"发展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强大杠杆",社会主义当然也可以利用,而且应当充分利用它作为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一种手段。
当前部分国有企业处于困境的一个很重要原因是缺乏资金。很多企业迫切需要进行技术改造,购进先进设备,扩大生产规模,但因缺乏资金而迈不开发展的步伐。一些大规模的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因资金缺乏难以启动。这些资金从哪里来?如果一味地等待国家来提供,那是很难满足需要的,势必影响国有经济的发展。可是另一方面,有大量的货币分散在居民手里,银行储蓄余额目前已达4万多亿元。这笔钱一直是通过银行存款动员出来用以发展生产,但仅仅这一种方式,不能满足企业以更低成本获取企业发展资金的需要,也难以满足部分居民希望通过投资取得更高回报的要求。而通过股份制这种直接融资方式把这部分货币动员出来,用于经济的发展上,这对改善国有企业的资金状况显然是有好处的。实践已经证明,一些国有企业通过这种方法筹集了所需的资金,购买了先进设备,进行了技术更新,使企业起死回生;有的企业利用筹集的资金偿还银行贷款,解除了还利息的包袱,得以轻装上阵;有的进行了技术改造,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
向社会筹集的资金,作为资本运用于生产,如果是个人投资,它的性质是属于私有性质的。这会不会改变国有企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呢?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如果是国家或集体掌握着控股权,它就控制着企业的人事权、重大问题决策权和收益分配权。除了按期给股东付出红利外,国家和集体就可以象独资时一样对企业发展方向起支配作用。这样的企业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它的社会主义性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而且通过股份制,归它支配的资本数量增加了,扩大了国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能力。如果由于担心企业性质会改变而不争取利用这部分企业发展急需的资金,一些国有企业将处于停滞、无所作为,甚至萎缩、坐吃山空的境地,这显然既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利用股份制的筹集资金的功能集中社会闲散资金,解决国有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是我们采用股份制的基本出发点。解决了资金问题,自然会有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由于股份制改变了原国有企业一家独资的状况,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机构对企业日常经营不合理的行政干预会受到制约,因而有利于政企分开;另外,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加了社会公众对企业经营状况的监督力量,有利于运作效率的提高。所以,我们应当在具备条件时积极地在国有企业中推行股份制,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股份制的功能主要在于集资,不能指靠它解决企业存在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在我国,由于企业领导班子的素质不同,以及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职工素质等种种因素的差别,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国有企业或者同一地区、同一行业中的国有企业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影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必须具体企业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分类进行,不可能用一个股份制解决所有企业的问题。所以应避免刮风,在实际工作指导上防止一刀切的简单化做法,否则将走向事情的反面。
另外,股份制作为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主要解决资金来源和筹集方法问题,至于筹集来的资金如何使用,使用是否得当,能否使企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这是股份制形式本身所不能解决的。有人认为股份制的重要作用不是筹资,而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这种看法不太实际。从理论上说,股份制只表明资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而企业经营机制所回答的是资本的运用问题,即如何恰当地使用筹集来的资金。这二者之间不能说没有一定的联系,但它们毕竟没有直接的必然的联系。从实践经验来看,有的尚未实行股份制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得很好,如邯钢,它把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内部,调动了每个职工了解市场、关心市场、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主动性、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经济效益;而同行业有的大型企业虽然完全按照公司法实行了规范化的股份制改革,但由于并未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上下功夫,没有解决好如何使用筹集来的资金等问题,造成了经济效益连年下滑,从盈利大户滑到亏损大户。
所以,科学地看待股份制的作用,一定要克服把它看成是解决企业发展问题的"万能灵药"、以为"一股就灵"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原来的企业领导班子思想观念没有转变,不学会使生产面向市场,积极开拓市场,正确规定企业的经营方向;不把功夫下在技术更新改造和加强科学管理上;不善于实行民主管理,不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思想,不增强全体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即使实行了股份制,手中有了充裕的资金,这个企业也是搞不好的。青岛双星集团提出,要"眼睛盯在市场上,功夫下在管理上"。实际上,这是许多经营得好的企业的一条共同的经验。前一句话说的是企业经营机制转换问题,后一句话讲的是加强科学管理问题。只有踏踏实实地在这些方面努力,才能真正把国有企业搞好。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不应当只从一个企业的角度观察问题,更应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目前在经营困难的企业中,有相当数量的存量资产不能发挥作用。据某大工业城市的调查,这类资产约占全部存量资产的1/5。与此并存的,是一批优势企业因得不到必需的生产设备、场地和其他生产要素而难以扩大规模;特别是由于条块分割,一些大企业搞大而全的重复建设,未能联合起来实行专业分工,形成大规模的企业集团。因此,为了在整体上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有必要对现有企业进行改组,对庞大的存量资产进行有效的重组。通过改组推动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引导国有资产向高效益的领域转移;对现有低水平分散重复建设的企业,实行兼并、联合,进行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合理规模经营。国家投资要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不要把资金用在铺新摊子上,而是用在老工业基地和现有大中型企业的改组和技术改造上,用较少的增量调动较多的存量。这样的改组会更有效地使国有企业重新焕发生机,重振国有经济雄风。
股份制这种形式在实行企业之间的联合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它有利于照顾到各方面利益,使不同所有制、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企业在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条件下,实行平滑的联合和兼并,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这会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中央提出,"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人们把这一方针简称为"三改一加强"。这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方针。坚持"三改一加强",就能实现改革与发展的统一、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统一,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